魏 闕 邊鈺雅
(1.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33;2.吉林大學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技術預見發(fā)展分析
魏 闕1,2邊鈺雅1
(1.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33;2.吉林大學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本研究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實際技術預見工作的回顧,探討了各國在技術預見工作方法上所做的創(chuàng)新性嘗試及效果,最終對我國技術預見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建議。本研究的結論對于我國科學地開展技術預見工作具有深刻的意義。
技術預見;技術創(chuàng)新;日本技術預見;中國技術預見;歐洲技術預見
一般認為,技術預見是“通過對影響一個國家或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相關經濟、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整體化前瞻,運用科學方法和工具、系統(tǒng)話選擇出那些對于發(fā)展較為重要的關鍵技術、通用技術及其實現(xiàn)途徑的過程”[1]?,F(xiàn)在通過世界各國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一整套方法,并因其在一國乃至一個地區(qū)科技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熱點之一。
我國在技術預見方面的工作開展得較晚。隨著近十年來技術預見工作經驗的積累及科技管理部門對于技術預見工作投入力度的增強,我國技術預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盡管如此,我國技術預見工作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不足。本研究通過對各國近年來技術預見工作實踐的回顧和總結,探討了各國在技術預見工作方法上所做的創(chuàng)新性嘗試及效果,最終對我國技術預見工作提出了建議。本研究的結論對于我國科學系統(tǒng)地開展技術預見工作具有深刻的意義。
技術預見首先出現(xiàn)在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其開發(fā)的“探索法”、“規(guī)范法”和“德爾菲法”均被沿用至今。其后日本自1971年開始開展“第一回科學技術預測調查”,其后每5年一次,今年即將完成“第十回科學技術預測調查”。90年代初開始,歐洲的一些國家如法國、德國、英國、俄羅斯等也陸續(xù)開始開展大范圍的技術預見活動。至今為止,除了主權國家之外,聯(lián)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UNIDO)、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國際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也完成了一些技術預見工作。
從以上對技術預見演化的總結可以看出,技術預見活動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大,參與的人員越來越多,技術預見工作所造成的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廣[3]。各國的實踐恰恰證明了這一點。下面將結合一些國家近年來技術預見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從技術預見工作的開展歷史、近期技術預見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近期技術預見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及對其技術預見工作的簡要評價四個方面對各國的技術預見工作的特點和所處階段進行簡要描述。
2.1 日本技術預見工作的開展情況
日本1995年將“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等長期展望活動作為國家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納入《科學技術基本法》中,每5年實施一次。日本現(xiàn)階段已經基本完成了第十回技術預見工作。前幾回技術預見工作的重點及理論創(chuàng)新分別是:第六回技術預見(1995):在工作中側重日本與德國技術預測的比較;第七回技術預見(2000):通過技術預見工作引導科技創(chuàng)新;第八回技術預見(2005):強調科學發(fā)展應該與持續(xù)的技術革命相結合;第九回技術預見(2010):強調科學技術發(fā)展和經濟發(fā)展的協(xié)同作用;第十回技術預見(日本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在2014-2015年實施了第十次科學技術預測調查,并于2015年9月發(fā)表了第三階段調查成果):通過科學技術的進展構筑未來社會愿景,并通過這一愿景指導關鍵技術的發(fā)展。
與以往明顯不同的是:本次技術預見工作中,在以往對關鍵共性技術預測的基礎上,通過探討如何通過科技發(fā)展?jié)M足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來預測科技發(fā)展的方向。從流程上來說,首先要通過多種研究手段梳理社會經濟發(fā)展對技術的需求,繼而思考科技給人類帶來的新的可能性及相應的問題,最終構建出未來技術改變人們生活的藍圖。從方向上來說,日本的技術預見工作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領導力層面——發(fā)掘日本強勢產業(yè),在技術研發(fā)上保證優(yōu)勢產業(yè)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第二,國際合作層面——圍繞日本的強勢產業(yè)展開國際合作研發(fā),解決全球性的問題;第三,自身發(fā)展層面——尋找解決日本社會發(fā)展將會遇到的問題,保障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科技層面的解決方案。從方法上來說,除了傳統(tǒng)的文獻調查、德爾菲法、趨勢預測方等等之外,在構筑未來愿景方面,日本還實施了“Setsuden Project”、“Horizon Scaning”等調研項目,為技術預見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根據(jù)以上思路,日本作為較早開展技術預見的國家之一,至今已經開展了10次技術預見工作并將技術預見工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可以說在重視程度上和經驗積累上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日本在某些領域全球先進的技術積累也被認為是技術預見工作成功開展的回報之一??梢哉f,日本已經成為很多國家開展技術預見工作的范本,其方法和手段非常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4]。
2.2 英國技術預見工作的開展情況
隨著日本等國家在技術研發(fā)上的趕超,英國在基礎研究和制造業(yè)技術儲備方面逐漸呈現(xiàn)落后趨勢。因此,英國從1980年代開始技術預見工作,是歐洲較早開展技術預見工作的國家之一。其至今為止共完成了三輪技術預見。第一輪技術預見(1994-1999)預見深度20年,確定了27個優(yōu)先發(fā)展領域和5個新興領域,主要由科技部、內閣辦公廳(1994-1995)、貿易及投資部(UK Trade& Investment)完成;第二輪技術預見(2000-2002)預見深度20年,重在減少原有小組,關注科技和社會領域的創(chuàng)新給英國經濟社會帶來的發(fā)展機會,主要由貿易及投資部、商業(yè)、創(chuàng)新及技能部(Department_for_Business,_Innovation_ and_Skills);第三輪技術預見(2002至今)采用滾動項目的組織形式推進,在技術研發(fā)中完成技術預見工作,并且由不同的小組來分別完成具體的預見,主要由貿易及投資部(2002-2006)、商業(yè)、創(chuàng)新及技能部(Department for_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完成。
2010年,英國發(fā)布了第三輪技術預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提出了“材料和納米技術、能源和低碳技術、生物和制藥技術、數(shù)字和網絡技術”四個重點領域的53項關鍵技術并將之分類為28個技術群,并對截止至2030年為止各個技術群的潛在市場規(guī)模、對社會發(fā)展的革命性作用、英國在這一領域的水平和潛力、該領域存在的技術障礙和市場障礙等做出了詳細的分析。
目前英國依然處于第三輪技術預見的實施期,政府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開展技術預見工作:一方面是由科學局主導,以通過技術進步解決社會問題為主要目標的技術預見活動;另外一方面是由內閣府主導強調科學技術發(fā)展的“Horizon Scanning”(技術邊界探查)工作。對于后者來說,由于其經費的籌集依賴于多個部門的共同配合、成果的產出需要一個比較長的周期,因此,其投入和產出的安排成了一個巨大難題[5]。政府正在尋找新的技術邊界探查工作實施框架,至今為止尚未得出明確的結論。
2.3 德國技術預見工作的開展情況
如前文所述,日本和德國在1995年左右開展過一次技術預見合作,這次合作對于德國學習日本技術預見工作經驗,建立本國技術預見工作實施框架帶來了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德國還進行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技術預見活動。進入新世紀以來,德國的技術預見工作主要交由德國聯(lián)邦教育與科研部(BMBF)負責,從2007年11月正式開始了“第一輪技術預見”工作,2012年又開始了“第二輪技術預見”工作。第一輪技術預見(207-2012)將技術預見定位7個大領域的14個未來的方向,第二輪技術預見(2030年技術預見,實施時間2012至今)通過專家訪談和討論廣泛地收集意見,尋找潛在的科技發(fā)展趨勢,預計在2016年完成。
通過對德國兩輪技術預見工作的對比,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德國的技術預見工作由技術主導轉換為社會發(fā)展主導。例如,在第二輪技術預見工作中,通過開展廣泛的意見調查,發(fā)現(xiàn)大眾對2030年的生活愿景是“通過各種租賃和共享服務來提高日常生活的品質”“通過提高國民的科學興趣,共享科學數(shù)據(jù),從而推進環(huán)保工作的開展”“增加公地面積,提高公地使用費用”等,基于這一結果,技術預見工作者可以從思考如何實現(xiàn)國民對未來的期望的角度來對國家未來的技術發(fā)展作出規(guī)劃。
另一方面,不僅僅是德國,歐洲各國都沒有做出科學技術的基本計劃,所以需要采取手段讓成員國了解、支持技術遇見。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和技術相關的戰(zhàn)略必須更加容易理解并且更加面向具體的企業(yè)來制定。這也是德國技術預見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6]。
我國技術預見工作開展得非常早,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開展基于長期科技展望的科技規(guī)劃制定工作,這實際上就是原始的技術預見工作。進入新世紀以來,以上海、北京等發(fā)達城市為首國內某些地方開展了當?shù)氐募夹g預見工作,從而為國家層面的技術預見工作打好了基礎[7]。從實施主體來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技術預見工作的重要性,技術預見工作也逐步推廣到了國內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由國家科技部、中科院等國家層面科技部門為核心,各省、市、自治區(qū)為支持的技術預見工作體系。從實施方式來說,有關部門通過舉辦技術預見學術會議加強技術預見工作者的交流,提高工作水平;通過出版技術預見工作方法出版物,促進技術預見工作流程的標準化。我國在繼承了傳統(tǒng)技術預見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基本發(fā)展出了獨特的技術預見工作體系[8]。
通過對世界范圍內一些有代表性的國家技術預見工作的簡要描述,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下幾個事實:第一,除了某些特殊國家(例如美國)之外,在科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德國和日本等國家都在持續(xù)開展技術預見工作;第二,各國的技術預見工作一般均以未來20年左右為限;第三,每一輪技術預見工作的周期基本都是5年左右,其中還可以分為調研期和推廣期。理想的情況下調研期和推廣期應該交替進行;第四,各國在技術預見工作中領域的劃分均有所不同,劃分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影響預見的結果(例如德國);第五,各國技術預見工作的普遍趨勢是:由單純考慮技術上的可能性向解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提高民眾生活水平而研發(fā)關鍵技術的轉化。
[1]李建民,等.全球技術預見大趨勢[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郭衛(wèi)東.技術預見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7.
[4]萬勁波,崔志明,浦根祥.技術預見、關鍵技術選擇與產業(yè)發(fā)展[J].科學學研究,2003(1):41-46.
[5]王瑞祥,穆榮平.從技術預測到技術預見:理論與方法[J].世界科學,2003(4):49-51.
[6]樊春良.技術預見和科技規(guī)劃[J].科研管理,2003(6):6-12.
[7]李國秋,龍怡.近十年(2004-2013)國際技術預見研究的熱點及動向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4(3):104-116.
[8]簡兆權,柳儀.技術預見共識形成機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9):37-47.
Analysison the Developmentof Technology Foresight in W orld M 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WeiQue1,2Bian Yuya1
(1.Science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eof Jilin,Changchun Jilin 130033;2.Business School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00)
In this study,wemake areview on the practical technology foresightwork in worldmajor countries,discuss the innovative attempts and effects of each country in technology forcastworkingmethods,and finally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foresightwork in China.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carryingout technology foresightwork scientificly.
Technology Foresight;Technology Innovation;Technology Foresight in Japan;Technology Foresight in China;Technology Foresight in EU
F270
A
1671-0037(2015)12-14-3
2015-10-6
2013年吉林省科技計劃項目“吉林省科技政策創(chuàng)新評估研究”(20130420113FG)。
魏闕(1986.2-),男,碩士,研究方向:科技政策評價、科技政策比較分析;邊鈺雅(1987.10-),女,碩士,研究方向:科技領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