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意
(南陽師范學院,南陽 473061)
“戲歌”產(chǎn)生于我國1966年以后,由于文革時期傳統(tǒng)戲不能演出,很多劇團開始編排現(xiàn)代戲,亦或是讓戲曲表演者改為演唱歌曲,于是“戲歌”這種藝術形式便誕生了。而“豫歌” 作為“戲歌”中的一個重要類型,采用河南戲曲和曲藝元素作為主要素材而創(chuàng)作,是我國民族聲樂的一朵奇葩,具有其獨特的風味。《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首。該作品創(chuàng)作于1982年,是由歌唱家李雙江、詞作家郁鈞劍和曲作家士心為慶祝我國建軍55周年共同創(chuàng)作的。
我國戲曲主要有板腔體和曲牌體兩種結(jié)構(gòu)形式,當代戲曲多為前者,因此戲歌則受到影響多為板腔體結(jié)構(gòu)。板腔體是以對稱的上下句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原則在速度和節(jié)拍上進行變體,演變?yōu)楦鞣N不同的板式。這首作品就呈現(xiàn)出了這樣一種結(jié)構(gòu)特征。歌曲的前奏和間奏為相同的樂段,速度均為快板,用大量密集的同音反復突出急促感,采用“緊打慢唱”的處理方法使鮮明的戲曲風格脫穎而出。演唱部分的第一段“陽春三月我滿十八”到“叫我不忍離開家”中速,類似豫劇音樂的“二八板”;第二段“臨行前媽媽一席話”到“為兒不報國,哪有咱天下”中速稍快,類似豫劇中的“慢流水板”;第三段“穿上綠軍裝”到“哪有幸福的家”,前面為快速,類似豫劇音樂中“快流水板”,末句為慢速,最后一個“家”字處理為最高音上引出一個自由拍子的拖腔,類似豫劇中的“飛板”;全區(qū)各段都不同程度地呈現(xiàn)了戲曲板腔體的結(jié)構(gòu)形式。
豫歌呈現(xiàn)出河南地方戲曲唱段的音調(diào)特征。戲歌的旋律中蘊含著某些劇種的調(diào)式音調(diào),尤其是具有作為某劇種音樂標志特征的典型音調(diào)。這首歌曲的第一樂句中“陽春三月我滿十八,報名參軍要離開家”中的“滿十八”和“離開家”中都出現(xiàn)了一個具有鮮明豫劇特點的拖腔“so-si-do”,并且這個旋律音調(diào)更是作為一個特性音調(diào)貫穿整首歌曲。
譜例1:
這一典型的旋律音調(diào)還再次出現(xiàn)在了本樂段的結(jié)束句和全曲結(jié)尾句的拖腔部分。
且第二句“報名參軍要離開家”旋律是對第一句“陽春三月我滿十八”的基本重復,體現(xiàn)了豫劇中“起腔”決定隨后旋律走向的特征。所以,豫歌不僅呈現(xiàn)了河南戲曲唱段的結(jié)構(gòu)特點,而且呈現(xiàn)出其唱段的旋律特點。
豫歌的演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河南戲曲的演唱風格。這就對歌者在吐字咬字、聲音位置及呼吸等方面的處理風格和韻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聲樂界并未對此引起充分的關注,因此能恰當?shù)伢w現(xiàn)其戲曲風格的歌者較為少見。這首歌曲的原唱李雙江老師還為此向豫劇大師常香玉虛心求教,常香玉提到:“演唱時不要把聲音用滿,要巧唱,把情和趣唱滿才能動人,像講故事一樣”常香玉的點播使李雙江在舞臺表演和行腔韻味上都得到了大大提高,之后李雙江的學生——女高音歌唱家黃華麗在行腔的字、調(diào)、味、韻和表演的手、眼、身、法方面,又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和挖掘。
全曲歌唱部分可分為三段。
從“陽春三月我滿十八”到“叫我不忍離開家”為第一樂段,從前奏到第一段唱腔的過渡借鑒了傳統(tǒng)戲曲中快板到中板的節(jié)奏類型,運用“緊打慢唱”刻畫了農(nóng)村青年報名參軍時的復雜微妙心理。這時,伴奏的“緊打”和主旋律的“慢唱”要配合得恰到好處,中間一些關鍵字的處理,尤其體現(xiàn)歌者咬字吐字的扎實功底。例如“月”、“名”、“軍”字,依據(jù)豫劇常用的潤腔方法處理為波音,使旋律更為活潑生動;“滿”、“離”咬字要棱角分明,可以適當夸張,“滿”字處理為下滑音,“離”字處理為上行滑音,巧用潤腔將一個即將參軍遠行的年輕人形象躍然紙上。再比如,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尾字,“八”字和“家”字,依據(jù)豫劇的噴口,咬字要干脆,顯得俏皮伶俐。第三句的“田”字和“花”字,則要唱得厚重飽滿,與前兩句形成鮮明對比,著重表達主人公對家鄉(xiāng)美好生活的留戀。第一部分末句之前的“唉”類似戲曲的念白,微妙地刻畫了人物糾結(jié)矛盾的心情,為歌曲的“戲味”增色不少。
從“臨行前”至“哪有咱天下”為歌曲的第二樂段,主要是表現(xiàn)母親勸說兒子,寄托了對兒子參軍入伍、報效國家的殷切希望,因此在演唱處理上語氣要親切柔和,像親人的囑咐一樣娓娓道來。本部分音域不寬,多在中聲曲徘徊,四句句首均采用切分節(jié)奏,要唱得鏗鏘有力,一些關鍵字如“三更天”的“三”尤其需要注意河南方言的音韻走向。
這部分第三第四樂句“軍隊是咱軍隊,國家是咱國家”類似“念白”,要借鑒豫劇中腔隨字走的唱法,以字行腔,字和腔的處理要敏捷,咬字時唇、舌、齒、牙、喉部動作要輕便靈活。
“穿上綠軍裝”到“哪有幸福的家”為歌曲的第三樂段,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除結(jié)束句的高音外,旋律與節(jié)奏型與第二樂段一脈相承,基本一致;旨在表現(xiàn)青年立志報效國家,為祖國貢獻青春的堅定信念和決心,要唱得干凈利落,字字千鈞,不可拖泥帶水。尤其是結(jié)尾“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是最體現(xiàn)歌者功力的地方,最后一個“家”字是歌曲的最高音b2,吸氣要深而飽滿,清晰咬住字頭,然后瞬間放松牙關,運用豫劇“飛板”的處理方式唱出長而大的拖腔,節(jié)拍較自由。拖腔的過程中由于氣息較長,可以運用豫劇演唱中“偷氣”的方法不著痕跡地換氣,以保持聲音的連貫性和旋律的完整性。
演唱這首作品不僅需要扎實的聲樂技術基礎,更需要豐富的生活積淀和良好的二度創(chuàng)作的能力,同時必須拿捏好河南方言獨特的音韻語調(diào),才能恰到好處將歌曲的韻味充分地表達出來。
[1]吳梅.中國戲曲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