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的時代轉移與風俗變遷

2015-12-03 13:14:24陳寶良
中州學刊 2015年10期
關鍵詞:明代風俗變遷

陳寶良

摘要:歷史進程在任何時候都在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然在這些變化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幾個非常重要的時段,此即所謂的時代轉移。若將視野轉至整個明代,其間同樣存在著內(nèi)在轉移的變遷脈絡。正德年間堪稱明代時代轉移的關鍵時期,明代風俗在正德前后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景象。正德以前,纖儉、稚質、安卑、守成是當時社會風俗的最大特質;正德以后,風尚頹靡,生活侈美,出現(xiàn)了一股追求艷麗、慕尚新異的風潮。

關鍵詞:明代;時代轉移;風俗;變遷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5)10-0111-05

“一時有令甲,一隅有風俗?!雹倜髂┣宄鯇W者孫奇逢的這句名言,大抵已經(jīng)道出了時代轉移與風俗變遷的樞機。這就是說,統(tǒng)括一代典章制度、朝廷政策的“令甲”,隨時代轉移而各有區(qū)分;至于風俗,則因區(qū)域差異而各具風采,即使偏處“一隅”,同樣可以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活習慣。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風俗可以保持固有的地域特色,但無論人們身處何地,也不得不受到一代禮制的規(guī)范與約束。進而言之,一時的“令甲”顯然也對一隅的“風俗”產(chǎn)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明代的時代轉移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歷史進程在任何時候都處于不斷的變化中。然在這些變化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幾個非常重要的時段,“其間的轉變會比較劇烈而且迅速,因此可以看出其中轉移的跡象”②。若是將明代置諸大歷史的視野下加以觀察,可見明代尤其是明清之際,當屬一個轉變劇烈的典型時段。而若將視野轉至整個明代,其間同樣存在著內(nèi)在轉移的變遷脈絡。

至于明代的時代轉移,究竟起于何時?這一問題,則因觀察者的視角不同而說法各異。自正德以后,因為各地興起一股修纂地方志的風氣。這些地方志的編纂者亦即“鄉(xiāng)先生”,他們以社會風俗為切入點,對明代的時代轉移作了相當仔細的記錄。從這些記錄來看,早在成化年間(1465—1487),明代社會風尚已經(jīng)產(chǎn)生變異。③這些鄉(xiāng)先生的觀察記錄,同樣可以從官方文獻記載中得到印證。如成化時期,九卿因為災異而上疏陳言,其中就說到當時軍民的服色器用,“近多僭越”,諸如服飾則僭用大紅織錦羅緞遍地金,騎坐則僭用描金鞍鞀及鋄銀的鞦轡,首飾則僭用寶石珠翠。④但也有更多地方志的記載表明,正德年間(1506—1521)是明代風俗發(fā)生轉變的關鍵時期,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寧夏與四川的洪雅縣。⑤很多的私家記載,顯然也可印證這些鄉(xiāng)先生的說法。如清初學者張履祥根據(jù)自己對明代歷史的觀察,認為在弘治、正德以前,僅僅是“行有枝葉”;而自嘉靖、隆慶以后,則轉而變?yōu)椤把杂兄θ~”。⑥正是從這一變化中,張履祥才得以考察其中的“世變”,亦即時代轉移。

綜上可知,正德年間是明代社會與文化發(fā)生重大轉變的關鍵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遷,新經(jīng)濟因素的漸趨產(chǎn)生,思想文化開始由明初的保守、沉悶,逐漸轉向革新、活躍。換言之,明代的社會與文化在正德前后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景象。

毋庸諱言,自正德以后直至明代覆亡時代變遷繼續(xù)沿著內(nèi)在的變遷理路而發(fā)生變化。若稍加細化,萬歷年間(1573—1620)堪稱明代后期時代轉移的轉折時期。就此而論,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的觀察應該說相當敏銳。據(jù)他所說,在萬歷以前,由于“法令繁而輔之以教化”,所以其治還稱得上“小康”;自萬歷以后,盡管法令尚存,但教化已亡,于是“機變?nèi)赵觯哪苋諟p”。⑦當然,還有更為細化的闡述。譬如在湖廣,同樣有人對自己家鄉(xiāng)“忠厚少文”的喪失痛感惋惜,聲稱在成化、弘治以前,風俗尚稱“椎魯”。其后,大概在嘉靖一年(1522)、二年之間,則“聲名漸辟,文物轉盛,生齒繁多,機心猬起”,風俗為之一變。至萬歷二十五、二十六年之間,更是“密邇郡邑,車馬繁會,五方奇巧之選,雜然并集”,風俗又是一變。⑧

如此巨大的時代轉移,其背后的因素顯然是多方面的。毫無疑問,因為所持理念的不同,諸如英雄史觀、政治史觀、經(jīng)濟史觀、社會與文化史觀等等,后世的研究者在討論時代轉移時存在著視角與觀點的差異。⑨盡管社會與文化史觀的視閾漸有成為學術主流的趨勢,但其他史觀尤其是英雄史觀同樣有益于對諸多復雜歷史問題的考察。就此而論,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的風俗史觀值得引起后世研究者的關注。他對周末以后歷代風俗的演變歷程作了很有建設性的討論。首先,他將目光置諸春秋、戰(zhàn)國之際,這顯然是一個重大的時代變革時期。他認為,春秋之時,還可以稱為“尊禮重信”,至戰(zhàn)國時,則已是絕口不言“禮與信”;春秋之時,尚奉周王為宗主,至戰(zhàn)國時,則絕口不言周王;春秋之時,尚“嚴祭祀,重聘享”,至戰(zhàn)國時,則“無其事”;春秋之時,尚講究“宗姓氏族”,至戰(zhàn)國時,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之時,尚“宴會賦詩”,至戰(zhàn)國時,則“不聞矣”;春秋之時,尚有“赴告策書”,至戰(zhàn)國時,則“無有矣”。這就是說,在戰(zhàn)國之時,已是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不待秦始皇一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已經(jīng)蕩然無存。其次,他將目光置諸東漢與宋代慶歷、元祐兩個時期的時代轉變上。他認為,自春秋以后一直到東漢,風俗“稍復乎古”。自東漢以后,只有宋代慶歷、元祐之間,堪稱風俗“為優(yōu)”。這種對風俗變遷加以長時段的考察,其目的旨在說明如下一個道理:“論世而不考其風俗,無以明人主之功?!睋Q言之,考察風俗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論世”,而論世的目的則是為了“明人主之功”。正是從這一目的出發(fā),顧炎武才稱漢代光武帝“章明”,“果有變齊至魯之功”,進而“斥周末而進東京”。⑩盡管顧炎武聲稱自己的做法是秉承孔子刪削《春秋》之意,但這種對“明主”在扭轉時代風氣中所起作用的過分重視,仍然不脫英雄史觀的苑囿。除了明主之外,作為傳統(tǒng)知識精英的“大人”,他們在轉移時代風氣中所起的應有作用,同樣被一些知識人所格外關注。明末清初學者張履祥曾說:“大人正己而物自正,不能移風易俗,吾人之恥也。”此說可以作為顧炎武風俗史觀的補充。

揆諸明代的時代轉移,如果說社會流動的加速,經(jīng)濟的商業(yè)化以及國內(nèi)、國際市場網(wǎng)絡的形成,乃至城市化的出現(xiàn),是導致明代出現(xiàn)時代轉移的動因。但無可否認的是,適當引入英雄史觀的理念,可使時代轉移的關鍵性脈絡變得更為清晰。為此,我們不妨先引明代董其昌的說法作為討論的起點。他對明代學風、文風的變遷,有一段頗具卓見的論述:

成、弘間,師無異道,士無異學,程朱之書立于掌故,稱大一統(tǒng);而修詞之家墨守歐、曾,平平爾。時文之變而師古也,自北地始也。理學之變而師心也,自東越始也。北地猶寡和,而東越挾勛名地望以重其一家之言,濂洛、考亭幾為搖撼。

這種正德前后學術風氣的變異,當然不是一個人的主觀意向所能制約,而是時代變化的趨勢所致,是一個時代的社會產(chǎn)物。但我們不能不承認王陽明、李夢陽在改變整個明代學風中所起的關鍵性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王陽明、李夢陽稱得上是當時的文化英雄。

持如此觀點者,并非僅僅董其昌一人,而是當時知識精英的共識。晚明思想文化界的健將李贄也將王陽明、李夢陽兩人相提并論。他說:“如空同先生與陽明先生同世同生,一為道德,一為文章,千萬世后,兩先生精光具在,何必兼談道德耶?人之敬服空同先生者豈減于陽明先生哉!”到了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亦敏銳地觀察到王陽明在這一學術轉變過程中的關鍵性作用。他認為,盡管自弘治、正德之際,天下之士,厭常喜新,風氣之變,已有所自來。但陽明憑借絕世之資,倡其新說,鼓動海內(nèi),最終導致嘉靖以后,“從王氏而詆朱子者,始接踵于人間”。如此之論,應該說也道出了當時的實情。

二、明代的風俗變遷

正如上面所述,明代社會風俗的變遷,大致可以正德時期作為分水嶺。正德以前,纖儉、稚質、安卑、守成是當時社會風俗的最大特質;正德以后,風尚頹靡,生活侈美,出現(xiàn)了一股追求艷麗、慕尚新異的風潮。這股風潮的影響極為深遠,即使像有“拙市語而高村容”之稱的浙江武康縣如此偏僻之地,同樣受到了這股風潮的侵襲,自正德以后,開始變得“淳漓樸散”,風俗“月異而歲不同”。

面對風俗的巨大變化,明代地方志的編纂者在“風俗”這一門類的編寫中,喜歡作古今對比,借此確立對上古三代之風的崇尚與憧憬。在他們眼里,古今風俗截然不同:古人之性,大多淳樸,今人之性,則變得狡偽;古人氣習,大多剛毅,今人氣習,則變得頹靡;古人好學樂善,今人棄道樂謗;古人勤儉務本,今人驕惰逐末;古人忠厚推遜,今人澆頑斗訟。

那么,這些方志編纂者眼中的古人,難道僅僅見于上古三代?其實并不盡然。他們同樣會將目光轉移到當朝。在他們眼中,洪武年間(1368—1398)以及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堪稱時代的盛世。這就牽涉到“家業(yè)”與“世道”以及“世道”“人心”與“風俗”之間的關系。按照傳統(tǒng)的觀念,“盛世人心多厚,愈厚則愈盛;衰世人心多薄,愈薄則愈衰”。大到一國如此,小到一家亦是如此。以一家而論,“祖宗創(chuàng)業(yè)必是長厚,子孫漸薄,家業(yè)亦漸替矣”。

洪武年間是大明朱氏的創(chuàng)業(yè)時期,當時的風俗淳樸、畫一,始終得到后世知識人的贊美,有時甚至進入到他們的夢鄉(xiāng)。清初理學大家李光地堪稱典型一例。據(jù)他的記載,當康熙十八年(1679)八月初八日時,李光地在家做了一個夢,夢見洪武皇帝宣召,他就急忙趨往。為示說明,不妨詳細引述夢中場景如下:當時明太祖在堂上,李光地就行了九拜之禮,明太祖在上竟然也給以答拜。光地望著明太祖,雖已拜禮行畢,亦不敢起。太祖對他說:“禮畢矣,可起來?!泵魈娌蛔叩教们?,一手扶著欄桿,立著與光地說話。明太祖說的話甚長,總的意思是說,當日用法甚嚴,并非得已,如果不如此,政治、風俗很難清明。李光地也有回奏,而且用的是古禮,稱陛下,道:“陛下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遠過漢、唐。元朝百年,賄賂公行,教化風俗,凌夷已盡。不用重典,何由蕩滌其污穢,使人之所警覺,發(fā)其天良?陛下高識遠見,得其綱要,故三百余年,天下清明,風俗好義?!泵魈娲笙驳溃骸叭甑纫嘀艘夂??”李光地答道:“豈惟臣知,天下后世共知之?!泵魈嬉粫r顯得意外驚喜。語畢辭出,明太祖再次送李光地到堂外。明太祖前行,拉著李光地的手,光地不敢辭。即將送至外門,才撒手而回。此外,李光地還自稱,在奏對時,不敢仰視,并不見到明太祖所著衣冠。等到回來,才從后瞻顧,看見太祖所著乃秀才藍衫,白領皂靴,如清時梨園所著者,腰間系一汗巾。

李光地夢見“圣主”洪武皇帝,且君臣之間有一段推心置腹、其樂融融的交談,究其實不過是諸多讀書人夢見圣人周公的翻版,其目的就是憧憬能與當朝皇帝達到君臣相得的境界。后世的論者很容易解讀出李光地記錄這則夢境的用意,就是對洪武一朝時政、風俗的評騭。這種認知,關乎以下兩點:一是對洪武之治的理解與認同。李光地對洪武一朝有諸多正面的評價,諸如:明太祖有興學校之功,而這種“專一誠切”的興學之功,對于培養(yǎng)一代人才,功不可沒,即使經(jīng)過永樂與魏忠賢的摧殘,尚能得以“節(jié)義滾出”;明太祖對三綱五常有整頓之功,使得天地日月平添“許多清明”,所以靖難之時,“忠烈之臣極多”,即使到了明亡之時,尚是“忠義如臨”;明太祖立法峻嚴,懲治貪污不遺余力,最終起到“士大夫知廉恥”之效。盡管李光地對明太祖的苛嚴政策不無微詞,認為圣人處之,必當有道,不至如此苛急,但還是不得不承認,這一峻嚴政策,仍然起到了“激勵頹靡”的功效。二是文化的認同。李光地在夢中多次提到,當他見到明太祖的時候,所行的是“古禮”;明太祖身上所穿著的,則是秀才藍衫,白領皂靴,腰間系一汗巾。這是對上古華夏禮制乃至大明衣冠服飾制度的認同,在清初薙發(fā)易服的大背景下,不無華夏文化認同的意蘊。

李光地對洪武朝的認知,固然有其獨特的用意與時代特征,但同樣是繼承前人之說而來。如明初大儒方孝孺在《宋學士續(xù)文粹序》一文中,曾對洪武一朝作了如下論斷:“上方稽古,以新一代之耳目,正彝倫,復衣冠,制禮樂,立學校,凡先王之典多講行之?!睆倪@段簡單的話語中不難看出,明初朱元璋所統(tǒng)治的洪武時代,風俗正處于一個“復古”的時代。這種復古,起于正彝倫、行先王之典,再通過重血緣、崇宗法、講名分、別尊卑等手段,以確立一種以傳統(tǒng)儒學的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思想與文化基礎。洪武盛世雖經(jīng)靖難一役而使得人才有所摧殘,風俗有所波折,但淳樸之氣尚存。即以科舉時文風氣來說,如林志,為永樂十年(1412)的進士,鄉(xiāng)試、會試均考第一,殿試一甲第二名。在林志還是地方學校的生員時,當時考試諸生者,是楊士奇、金幼孜二人。林志當時所習,不過是舉子業(yè)而已,而楊、金兩位翰林學士,都是文章宿老,蔚為儒宗。林志之所以能對自己抱有自信,認定必被二人取中,而且若合符節(jié),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時“學出于一,上以是取之,下以是習之”。這就好像造車之人并不出門,卻能知道“適四方之合轍也”。

到了成化、弘治年間,風俗再臻淳樸,人尚儉約,是一個被后來的士大夫所緬懷不已并百般稱頌的時代。正如史料記載所言,弘治年間,“天子以醇樸為教”,下化所及,士子無靡業(yè),社會上亦無贗儒。這是當時士大夫的一致看法。這就是說,在正德、嘉靖以前,程頤的《全書》及朱熹的《文集》《語類》尚未流行,學者所讀之書,只是《四書大全》《五經(jīng)大全》與《性理大全》而已。即以士風為例,當時的士風相當質實,盡管顯得有點膚淺,但并無“背戾”。若是將觀察的角度落實到時文風氣的演變上,則“時文之好,無過此時”,這顯然已成為士大夫的共識。

自正德以后,尤其到了明末,人心趨于不古,淳漓樸散。這又是當時士大夫的普遍看法。正如士子是引導風俗守成的楷模一樣,晚明社會風尚的變異實際上也是從士風的敗壞開始的。弟子侍奉師長,部民害怕有司,下吏忌憚上官,新進推崇前輩,這套等級制度的存在,早已是成化、弘治年間的老黃歷了。晚明士行“好詐”“好進”“好亂”風氣的出現(xiàn),揭開士風突變這一新的一幕。正如馮琦所言:“近來士習大壞,一人有事,群其扛幫?;驋吨粕纤?,或侵損小戶,或包攬錢糧,或捏造歌謠,或揭官保官,肆行無忌,法紀蕩然?!倍潭虜?shù)語,堪稱當時士習敗壞的實錄?!吧舷孪喾牵屡c舊相悖,少年與長輩相持”,所有這一切導致了晚明那種迥異于成化、弘治時代的士風。而這一時代廣泛出現(xiàn)的生童嘩變,事實上已成了“士好亂”“法紀蕩然”的最好注腳。

假若說從明初立國直至成化、弘治時代,尚可以稱為“道德一”“風俗同”的美好時代,那么,自正德以后,由于“大人”“先生”開始倡導“游言”,致使士風大變。這里所謂的“大人”“先生”,其實就是上面所提到的王陽明、李夢陽,他們無不被保守的士大夫歸入到“異說者”的行列。在保守的士大夫看來,王陽明、李夢陽的學說,無疑就是“以利誘后生,使從其學”,最終導致“毀儒先,詆傳注,殆不啻弁髦矣”。尤其是王陽明倡導的“良知”之說,更是引起了科舉士子的推崇,“士附其門者,皆取榮名”。于是,一唱百和,如伐木者“呼邪許”。

這同樣影響到八股時文的風氣。嘉靖以后,讀書士子創(chuàng)作時文,“一派務高”,遂釀成明末那樣的風氣。那么,明末時文又是何種風氣?說白了,就是“氣調促急”“鬼怪百出”。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晚明的江南,形成了一股“時尚”之風。這就不能不提及“時尚”“時樣”兩個專有名詞。

從現(xiàn)有的史料來看,“時尚”一詞始見于明代。什么是時尚?明代的史料作了下面的解釋:“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種種所作所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隨之,謂之時尚?!边@就是說,時尚的形成,通?!俺砸蝗恕保溆绊懥t是“群起而隨之”,形成一股區(qū)域性甚或全國性的沖擊波。由此可見,所謂的時尚,大多體現(xiàn)在“衣帽”“字語”“器物”等領域。就“一衣一帽”來說,顯然與“時樣”一詞相關。所謂時樣,是指入時的式樣。這一名詞在宋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陳師道《后山詩注》卷十《謝寇十一惠端硯》詩有云:“琢為時樣供翰墨,十襲包藏百金貴?!痹诿鞔?,江南儇薄子的衣帽樣式,無不更改古制,謂之“時樣”。那么,什么是當時的“時樣”服飾?我們不妨舉一些例子加以說明:一是淺面矮跟鞋?!堕_卷一笑》卷五收錄了一衲道人(即屠隆)所著《勵世編》,末述閻羅王道:“我自另拿一班穿剝皮箍腿襪,淺面矮跟鞋的輕腳鬼來,踏壞了這豆腐街,罰他吃了狗屎落油鍋?!憋@然,淺面矮跟鞋是當時的時尚穿戴之物。二是筆管水襪。上面所引屠隆所謂的“剝皮箍腿襪”,應該說也是當時的時尚貨色。最初使用的布襪大多以寬大為主,在膝際縛住。但一至晚明,這種寬大的襪子已經(jīng)不再流行,轉而盛行窄小。這種窄小的襪子,又稱“筆管水襪”。此名的出現(xiàn),其意也是指此襪“極窄”。綜合上面的兩種服飾時尚,可見當時的風氣普遍崇尚“淺面”“矮跟”以及窄小,故而被屠龍斥為“輕腳鬼”。不過,一身輕腳鬼打扮的人,卻被晚明的人普遍認定為時尚之人。當然,無論“淺”“矮”,還是“窄”“輕”,均與當時“輕薄”“輕浮”的時風若合符節(jié)。

時尚一旦形成,就會受到大眾的追捧。至于那些特立獨行遵從古禮者,反而會被時俗所詬病。如崇禎年間,張履祥所穿的衣服,仿照古代深衣之意,其衣袂制成一尺二寸,見者莫不感到驚訝,道:“彼夫也!自謂服古之服,隘而袂于今制。”衣亦如之,見者又無不感到驚奇,道:“彼夫也!自謂服古之服,博而袂?!币驗閺埪南樗┎患皶r尚所追求的尺寸,因而遭到諷刺譏笑。

風俗的變化,同樣體現(xiàn)在人情交往之禮上。追求華而不實的虛榮的社交禮儀,是晚明風俗的一大弊病,正如當時的小說所揭示,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已經(jīng)是“只重衣衫不重人品”。舉例來說,“比如一個面貌可憎語言無味的人,身上穿得幾件華麗衣服,到人前去,莫要提起說話,便是放出屁來,個個都是敬重的”;反之,“比如一個技藝出眾,本事潑天的主兒,衣冠不甚濟楚,走到人前,說得天花亂墜,只當耳邊風過”。用顧炎武的話語來說,當時的人情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三反”的現(xiàn)象,這就是“彌謙彌偽,彌親彌泛,彌奢彌吝”。所謂的“反”,已經(jīng)不同于傳統(tǒng)的“正”,大抵已經(jīng)道出了人情交往的巨大變化。

三、結語

作為文化內(nèi)涵之一的風俗,其中的民間生活習俗固然已經(jīng)成為文化“小傳統(tǒng)”的主體,且其內(nèi)在演變的理路,亦足以形成較為廣義的風俗歷史觀,然風俗的演變,終究尚需有待于時代的轉移。無論是周末以來宏觀周期內(nèi)的風俗變遷,還是明代的風俗演變,無不證明風俗的變遷,必須以時代轉移為先導。唯有如此,方可使風俗史的考察基于宏大的歷史變動之上,進而直究其變動的根本動因。揆諸明代的風俗變遷,大抵亦是如此。就明代的時代轉移而言,正德年間無疑是一大轉折點,正德以后的社會與文化,無不發(fā)生了巨大的轉向,隨之而來者,則是風俗的巨變。明代各類方志的編纂者,乃至各色文化精英,對成化、弘治年間士風、民俗的諸多留戀、緬懷,就是最好的例證。而萬歷年間,則是明代時代轉移中另一個關鍵的時期。自此以后,明代社會由盛轉衰,風俗更趨澆薄。

注釋

①孫奇逢:《夏峰先生集》卷一《與洪振溟》,中華書局,2004年,第4頁。②許倬云:《從歷史看時代轉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頁。③嘉靖《江陰縣志》卷四《風俗記》第三;萬歷《新昌縣志》卷四《風俗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④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五,中華書局,1981年,第268頁。⑤嘉靖《寧夏新志》卷一《風俗》,嘉靖《洪雅縣志》卷一《風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⑥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卷四十《備忘二》,同治十年江蘇書局刊本。⑦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卷九《人材》,黃汝成集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2頁。⑧《古今圖書集成》卷一一二四《職方典》,光緒三十年鉛印本。⑨關于諸多史觀的討論,可參見許倬云《從歷史看時代轉移》第2—21頁。⑩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卷十三《周末風俗》,黃汝成集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04—305頁。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卷二十五《問目》,同治十年江蘇書局刊本。董其昌:《容臺文集》卷一《合刻羅文莊公集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崇禎元年董庭刻本。李贄:《李溫陵集》卷六《與管登之書》,顧大韶編,萬歷間海虞顧大韶??瘫?。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卷十八《朱子晚年定論》,黃汝成集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38頁。嘉靖《武康縣志》卷三《風俗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嘉靖《開州志》卷一《風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卷二十七《愿學記二》,同治十年江蘇書局刊本。李光地:《容村續(xù)語錄》下冊,卷十七《理氣》,中華書局,1995年,第808—809頁。李光地:《容村語錄》上冊,卷十二《歷代》,中華書局,1995年,第402、402—404、406頁。方孝孺:《遜志齋集》卷十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如有人認為,宋代人才優(yōu)于他代,明代卻人才頗少,究其原因,大抵還是因為“太平年久,英華散了,所以不生人”。但李光地并不認同,斷定是“靖難時摧殘?zhí)?,上帝怒而不生?!眳⒁娎罟獾兀骸度荽逭Z錄》上冊,卷十二《歷代》,中華書局,1995年,第403頁。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卷十八《舉業(yè)》,黃汝成集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32頁。王維楨:《王槐野先生存笥稿》卷二《贈督學李大夫序》,嘉靖徐學禮刻本。李光地:《榕村語錄》上冊,卷二十九《詩文》一,中華書局,1995年,第511頁。王錫爵:《王文肅公牘草》卷四《郭希所御史》,萬歷四十三年馮時敏刻本。馮琦:《北海集》卷三十八《為遵奉明旨開陳條例以奉世教疏》,萬歷末年云間林氏刊本。葉向高:《蒼霞草》卷四《應天府鄉(xiāng)試錄后序》,萬歷刻本。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卷十八《舉業(yè)》,黃汝成集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32頁。李光地:《容村語錄》上冊,卷十二《歷代》、卷二十九《詩文》,中華書局,1995年,第406、511頁。袾宏:《竹窗二筆·習俗》,臺灣印經(jīng)處,1958年,第113頁。俞弁:《山樵暇語》卷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朱象玄鈔本。陳皋謨:《〈笑倒〉選·筆管襪》,《明清笑話四種》,編者按語,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89頁。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卷十七《衣袂記》,同治十年江蘇書局刊本。金木散人編:《鼓掌絕塵》第8回,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第91—92頁。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卷十三《三反》,黃汝成集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27頁。

責任編輯:王軻

猜你喜歡
明代風俗變遷
太平風俗美
電影評介(2022年4期)2022-08-08 12:37:52
40年變遷(三)
40年變遷(一)
40年變遷(二)
清潩河的變遷
人大建設(2017年6期)2017-09-26 11:50:43
《紅樓風俗譚》
民俗研究(2017年2期)2017-03-22 00:53:08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57:32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57:04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xiàn)及技法淺析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9:10
明代延綏鎮(zhèn)列女研究初探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2:09
铜陵市| 昭觉县| 建湖县| 江孜县| 康乐县| 吕梁市| 乌兰察布市| 洛扎县| 汶川县| 平阳县| 龙州县| 乌审旗| 黔西县| 临颍县| 镇坪县| 鄂托克旗| 阳朔县| 泸西县| 永登县| 馆陶县| 离岛区| 黔西| 南京市| 上犹县| 时尚| 景宁| 南投县| 衡阳市| 湖州市| 多伦县| 宜昌市| 乌什县| 普兰县| 辽中县| 孟州市| 综艺| 咸宁市| 神农架林区| 小金县| 常宁市| 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