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樽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高等教育大眾化后期,我國高校面臨著新形勢。高等教育適齡兒童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在高校選擇上更加理性化,對于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質量訴求越發(fā)強烈,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方式亟待作出調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社會人本主義理念的提升,高校的外部環(huán)境也在發(fā)生著劇變。因此,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后期的新形勢下,高校體育教學確立了新的價值取向。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持續(xù)參與體育活動,各社會單位(學校、家庭、社區(qū)等)都應開展體育活動,為人們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形成鍛煉的習慣,滿足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要求?!保?]終身體育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重要的習慣,它有助于讓人們養(yǎng)成積極鍛煉、終身鍛煉的意識,熱愛體育文化與體育活動,在體育鍛煉中找到自身的價值,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逐漸增大,人們的身心極容易成為亞健康狀態(tài),而工作的繁忙讓人們很少有時間參與體育鍛煉,這無疑導致人們身體素質進一步下滑,長久以往逐漸影響著人們的健康與工作的效率。因此,要從主觀上尋找原因,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而青年大學生更應盡早具有終身體育的觀念,為今后的科學生活、健康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啊?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提出要將體育課與學校課余體育活動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是體育運動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學生的生活習慣,從而可長久地堅持下去,達成終身體育的體育教學目的?!保?]這就需要高校在體育教學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并以此作為大眾化后期高校體育教學的價值取向。
“人類知識不僅僅有我們通常可以言傳的系統(tǒng)知識,更有大量的在明確知識背后的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知識,前者被稱為‘明確知識’或‘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后者被稱為‘默會知識’或‘意會知識’(tacit knowledge)?!保?]默會知識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隱性的知識,是我們平時無法言明的知識,包括操作性技能、觀念、理念等,對人們的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動具有喚醒的功能。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默會知識無時無刻不發(fā)揮著作用,波蘭尼認為它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高校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它更強調對技能與觀念的傳授,尤其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終身體育意識及公平、公正競賽的觀念,直觀性的知識并非是體育教學內容的中心,從這個方面講,在大眾化后期高校體育教學要注重默會知識的價值取向。
科學的體育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進體育教學活動的展開,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水平。我們認為,科學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是多元化的,能夠提供給學生多種參與體育鍛煉的機會,讓學生自主的選擇,既與終身體育教學目標一脈相承,也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體育教學是一種技能與觀念的傳授活動,而基于我國以體育課為高校體育教學主要形式的現(xiàn)狀,必須通過多種體育活動平臺的搭建讓學生能夠多次、重復操作課堂上所習得的體育技能,并讓學生在參與課余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在大眾化后期,隨著人們對高等教育質量水平要求的提高,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必須實現(xiàn)多元化,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經(jīng)歷了多年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教育之后,學生的體育觀基本形成,但沒有完全的內化成自身的習慣,這需要高校體育教學進行針對性的強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中小學的體育教育要求具有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xiàn)厭惡體育課的現(xiàn)象,而隨著升學壓力的增大,體育課在臨近考試時被取消的情況逐漸常態(tài)化,導致學生身體素質日益下降,其非智力因素也難以得到激發(fā)。在大眾化后期,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制定、內容選擇等要嚴格把握學生的身心特點,努力進行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以學生的個人興趣與愛好入手,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幫助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習慣,激發(fā)學生參與積極性,這是高校體育教學人性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作為樹立學生終身體育價值觀,增強學生健康體育、快樂體育意識重要教育教學階段的價值體現(xiàn)。
我國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片面性主要表現(xiàn)為重結果輕過程、重技能傳授輕觀念培養(yǎng)。技能傳授作為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學的中心,特別注重競技體育的重要價值。在此情況下,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實踐化過程中的價值取向往往更加注重教學的結果以及對教學技能的傳授。在高校的課程體系中,體育課程往往不占優(yōu)勢,雖然作為一門必修課,但在學分比重及課程數(shù)量安排上不受到重視,這導致教師與學生逐漸產生了“應付”行為,并達成了利益上的共謀,教師只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忽視教學的效果及學生的情感陶冶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而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動機往往也只是為了拿到期末成績,這嚴重影響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另外,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制定缺乏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與觀念的培養(yǎng),過于注重一學期或一階段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在課程結束之后學生很難將短期內習得的技能進行內化,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缺乏長期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所致,而促使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養(yǎng)成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首先就要克服體育教學目標的片面性。
教學內容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內容選擇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直接決定著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水平。總體而言,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存在固化現(xiàn)象,主要以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為主,在直接教學或間接教學中忽視對學生進行默會知識的傳授,難以在體育活動中喚醒學生的知、情、意、行等心理現(xiàn)象,難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更加難以激發(fā)學生由參與體育活動所衍生的堅強勇敢、獨立探索、百折不撓的精神,難以使學生從觀念與意識層面熱愛體育鍛煉。教學內容選擇的固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教學目標選擇的片面性,也是對我國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延續(xù),而這顯然已不適合我國社會及個人的發(fā)展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基本要求,也與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價值取向出現(xiàn)相悖的狀況。
受教育目標片面化的影響,我國體育教學模式也存在單一化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單一的競技式體育教學模式。競技式體育教學模式的存在與教學目標的片面化存在較大聯(lián)系,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更加注重增強大學生體質,增加其體育技能與相關常識,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健康體育的觀念性教育,這導致競技式的體育項目受到廣泛推崇。隨著現(xiàn)代媒介手段的日益先進與國際交流的開放性日益增強,大學生能夠輕而易舉的接觸到西方主流文化,并廣泛接受甚至進行追捧,西方體育文化是競技性的文化,這對我國傳統(tǒng)的體育文化產生較大沖擊,在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選擇上也出現(xiàn)了競技式的傾向,這種教學模式相對忽視了對大學生體育鍛煉方法的傳授及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在課程結構的安排上,我國高校體育課往往只是每周一節(jié),并且與其它體育活動方式聯(lián)系不夠緊密,難以滿足在反復的身體鍛煉中掌握體育知識、技術、技能來提高身體素質的要求,在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在高校大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現(xiàn)實背景下,這種課程結構對于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增強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yǎng)與體魄功能的發(fā)揮是一種嚴重阻礙。
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是由教師、學生、環(huán)境等多種要素構成的,而在要素分析中我們能夠明確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環(huán)境等因素主要是教學活動的支撐。從目前的狀態(tài)上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嚴重缺失,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狀況,其一是體育教學的諸多環(huán)節(jié)與學生自身的條件及要求發(fā)生矛盾,其二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權益沒有得到充分實現(xiàn),簡言之,就是客觀上與主觀上雙重維度的主體性地位的缺失。體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習慣,增強自身的體魄,具備良好的素養(yǎng)與精神境界,就是要以學生為開展體育教學的主體與目標中心。但是,在高校體育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傳統(tǒng)的矛盾樣態(tài)尚未消除,存在“教”與“學”動機上的異樣,教學內容與學習興趣上的沖突,以及教學方法、手段與學生的能力、水平之間的矛盾,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的排斥與厭學心理十分明顯,而在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上,學生也沒有維護自身權益的渠道,難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與愛好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條件。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主體性地位的缺失無疑會大大增加體育教學的消極因素,難以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終身體育觀難以形成。
根據(jù)“全民健身計劃”的基本要求,高校體育教學目標要從知識、技能、觀念三個維度進行制定,不僅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掌握基本的體育技能,最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體育意識,養(yǎng)成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而形成這種觀念要求在高校體育目標的導向上加以呈現(xiàn),并落實在整個體育教學活動之中。終身體育教學目標倡導“以人為本”,而落實這種體育價值觀需要培養(yǎng)學生如下幾種意識:一是自我鍛煉意識。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了解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掌握基本的自我鍛煉方法,為終身體育觀念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二是自我監(jiān)測意識。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養(yǎng)成學生積極的自我監(jiān)測意識,掌握基本的醫(yī)療、保健及相關體育常識等知識,能夠在體育鍛煉過程中保護機體,為終身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提供條件。三是欣賞意識。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學會對體育運動的“美學”欣賞,讓其體會到體育的魅力與價值,從內心激發(fā)其對于體育的熱愛。四是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是落實終身體育教學目標的關鍵,目前高校體育教學的開展多是以團體的形式展開的,要讓學生在集體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重要價值,形成積極協(xié)作與團結共進的體育活動參與意識,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五是娛樂意識。要讓學生充分享受體育活動的樂趣,在拼搏與努力之后感到身心愉悅,把普通的體育教學變?yōu)椤翱鞓敷w育”的一種方式,促使學生樂于全身心的投入到體育鍛煉中。
“在大學體育課中進行身體訓練、技能教學訓練是無可厚非的,它是大學體育課程的組成部分,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保?]總體而言,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比較單一,應促使體育教學內容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首先,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注重基礎理論部分,主要包括體育人文理論、體育基本常識、參與體育運動的相關衛(wèi)生與保健知識以及體育運動學的相關理論,通過對理論知識與文化的教授,讓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的實踐中能夠有更加科學的理論作指導。其次,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注重技能部分,這也是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核心內容,在體育教學內容的體系中占有主導地位,主要包括各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與要領,讓學生具有掌握所學體育項目的技能,能夠輕松自如的投入到體育活動中,為終身體育習慣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再次,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應注重對欣賞與娛樂等部分的選擇,主要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觀摩世界大賽、訪談優(yōu)秀運動員等節(jié)目,培養(yǎng)學生具有欣賞體育的審美觀,從內心激發(fā)出對于體育的熱愛,并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最后,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注重體育觀念部分,主要是要進行公平、公正等觀念的教育與培養(yǎng)學生具有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在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選擇的過程中要遵循兩個原則:其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對象是學生,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收獲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課程設計到進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把學生放在中心地位。其二是要注重個體的差異性,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從中受益。高校體育教學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身體條件與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性,并根據(jù)特殊性原則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選擇恰當?shù)慕虒W內容。比如在師范類院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女多男少的狀況,多開展一些適合女生的體育項目,但也不能完全排斥激烈的競技性體育項目,也要兼顧少數(shù)男生的權益。
我國目前高校體育教學的模式比較單一,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多以競技性的體育項目為主,而每周一節(jié)的體育課教學模式更加不能滿足社會與個人的需要。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應建立多元化的體育教學模式。其一,高校體育教學逐步融入民族性的體育項目。隨著國家開放程度的提高及文化傳播途徑的多元化,西方體育文化逐漸融入到我國的文化體系中,并逐步被國人喜愛與接受,以競技為主的西方文化具有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不具備的特點,其競爭性、激烈性受到更多年輕人的熱愛。在這種氛圍下,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項目的選擇更加傾向于競技性的體育項目是無可厚非的,但對其過于偏重對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具有極大的阻礙作用,也造成了體育教學模式的單一,這就需要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逐步復歸我國傳統(tǒng)的體育文化,讓太極、武術等項目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占有更大比重,促進體育教學項目的多元化。其二,建立“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教學模式。所謂的課內外一體化就是要求在體育課基本的體育教學之余,要輔之早操、課外活動等能夠促進體育教學內容得以貫徹的方式,并努力促進它們之間形成有效的聯(lián)動機制,形成相對完整的體育教學形式,促進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實踐表明,“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增強身體素質,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大眾化后期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權力,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成健康、美好、愉快的氣氛與情調?!保?]貫徹與落實這一舉措,必須進行制度上的構建,建立保障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制度。其一,在教學過程中賦予更多的選擇權,根據(jù)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的體育項目接受教育,努力增加選擇的幅度與彈性,尊重學生的選擇。其二,細化學生對體育教學效果的評價,并形成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其內容包括知識傳授效果、技能傳授效果、觀念與意識的培養(yǎng)效果以及教學設施等方面,以便為高校完善體育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反饋意見。
[1]徐成濤.體育教學過程中貫徹終身體育思想的途徑[J].新課程(教研版),2010(10):43-44
[2]尹建軍.我國現(xiàn)代高校體育教學思想與內容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3):113-116
[3]曹晶.默會理論視角下的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J].中國高教研究,2009(1):19-22
[4]屈睿.當前大學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探析[J].教育與職業(yè),2012(24):114-115
[5]楊杰夫.對當前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11(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