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紅
【摘要】古文學習對初中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為了讓學生很快學會古文知識,許多教師簡化了文言教學的程序,而采用以文言知識為主的教學方。筆者認為文言文教學不應該支離破碎的只厘清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用法,還應該整體把握,從文字、文言、文學以及文化等四個方面全面鑒賞。
【關鍵詞】古文;文字;文言;文學;文化;四文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文的學習應有它的特點,我們的文化存于古文,現(xiàn)代文發(fā)展只有短短的一百年,如果沒有對古文的了解和學習,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所以學習古文不能簡單化、碎片化,要有整體的意識,要遵從古文的特點,從文字、文言、文學到文化學習鑒賞,也就是筆者所說的“四文融合”,這樣學生才能加深對古文的理解,從而漸漸愛上古文。
一、文字和文言
(一)重在朗誦
文言文的學習有一件事不能偷懶,那就是讀,有許多人認為這樣就太浪費時間了,其實不然,沒有流暢的朗讀做基礎,就是翻譯再好,學生也是懵懂無知,讀得好才能讓學生真正在朗讀中領會文章的意義。一遍遍的朗讀可以加深理解,幫助學生大體搞懂文章的基本意義,尤其是學生在讀準句讀的過程,其實也是他自己認識句子意義的過程。
如《塞翁失馬》一文中有許多句子需要劃好句讀,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意義,像句子“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不能讀為“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正確的句讀應是“其馬/將/胡駿馬/而歸”,這里“將”是關鍵詞,它是“帶領”的意思,了解這個詞語,句讀讀順了,當然意思更不在話下了。
(二)勤學積累
學習古文知識要善于積累,因為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有許多不同的東西,如果不知積累,很容易造成嚴重錯誤。如在綜藝節(jié)目中,有人沒有什么古文知識,出現(xiàn)很多笑話,像“頭懸梁,錐刺股”這樣的經(jīng)典,有人竟會說出“用錐子刺進屁股上”的可笑錯誤,這是一個典型的古代和現(xiàn)代漢語不分所引起的錯誤。其實初中語文七年級就學過了《口技》中“兩股戰(zhàn)戰(zhàn)”的語句,“股”是“大腿”的意思,所以積累了這個詞語,就可以在“錐刺股”中輕松地理解句子的意義,而不會出現(xiàn)綜藝節(jié)目中那樣的低級錯誤。還有一個重要的例子,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對古代文化的展示上,當眾人根據(jù)大屏幕上徐徐打開的書本整齊地朗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時,有多少人把這個“樂”和前一句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分不清,而都讀為“yuè”音,從而鬧了個大笑話。其實這是七年級語文就學過的,“說”是通假字,通“悅”,“喜悅”的意義,所以讀“悅”音;但“樂”是“高興”的意思,就只能讀“l(fā)è”音,不能讀“yuè”音。
所以我們學習每篇文章后,都要對文章中的古今異義、通假字、一詞多義、文言特殊句式等認真梳理,讓學生積累起來,為以后的學習打基礎,積累的文言知識多了,再讀古文就可以基本搞懂意義了,這對課外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非常重要。
二、文學
(一)文學語言
學習古文知識不能僅僅了解文言文的知識就止步不前,我們知道古代文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由古老的先秦文學到明清小說,古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藝術魅力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源頭,我們怎么可以只取文言知識,而丟掉大量的精華?先說文學語言的魅力吧。
我們很多的語言精華來自古文,像修辭手法排比的使用,讀起來氣勢磅礴,如排山倒海;像對偶,句式整齊,音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還有古代名人名言,富含哲理,讓我們?nèi)≈槐M。平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加以積累,為作文語言更有內(nèi)涵、更加厚重、更有韻味打下基礎。如孔子的《論語》、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韓非子的《智子疑鄰》、古代六藝之一的《禮記·大道之行也》、莊子的《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列子的《愚公移山》等文中名言,如唐宋大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水調歌頭》、王安石的《傷仲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韓愈的《馬說》等文章的名句,還有很多詩詞中有哲理的句子,都值得學生積累起來。
(二)文學手法
學習古文知識,不但要積累古代語言,更要在學習中學會鑒賞文學作品藝術手法,掌握其中的魅力,吸取精華,尤其為我們初中生提高寫作能力提供更多的營養(yǎng)。
如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就可以引導學生鑒賞學習應用欲抑先揚、對比襯托的手法,為學生練習寫作記敘文再添本領。再如學習《核舟記》一文,就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文的寫法。這篇文章觀察仔細,按空間順序把核舟的整體、部分安排得非常妥當,運用總分總的手法,重點描寫了核舟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可以說是我們學習說明文寫作的范例。如學習韓愈的《馬說》,可以從中學會議論文的寫作方法,本篇文章沿用了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本論和結論,提出自己的見解:統(tǒng)治者要識才,尊重人才,要人盡其 用,不要埋沒了人才。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的是本文的高明之處,那就是作者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觀點,而是借助比喻的手法,把千里馬比喻人才,把食馬者比喻統(tǒng)治者,把不識馬比喻對人才的埋沒,寫作手法優(yōu)于一般議論文,為我們寫作議論文又提供一個典范。
三、文化
學習文言文不但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文言和文學知識,還可以幫助我們繼承我們國家的優(yōu)秀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從古文中我們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到許多文化知識,所以我們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加以繼承和發(fā)展。
如學習諸子百家的文章,我們可以學習許多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文化精髓,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黑暗和歸隱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文章,不但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情況,更可以了解古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環(huán)境,從而了解作者的時代歷史風貌。
當然那個時代的文化畢竟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狀況,我們可以繼承;但不能全部照搬過來,它也有一些糟粕,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樣才可以對我們初中生的成長有利。
總之,古文教學只要遵從“四文融合”的方式,努力夯實文言文字的基礎,提升文學和文化知識,相信我們初中古文的鑒賞能力一定會有提高。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