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可
隨著電影《黃金時代》的熱映,蕭紅,這位和呂碧城、石評梅、張愛玲并稱為“民國四大才女”的上世紀(jì)三十年代“文學(xué)洛神”以熒幕的方式再次走進(jìn)普通大眾和文藝愛好者的視野,引起新一輪的“蕭紅熱”,各家出版社紛紛出版、再版蕭紅作品和傳記。品讀蕭紅,也許她的作品更能直達(dá)其內(nèi)心真正的世界,而最令人欣喜的莫過于長江文藝聯(lián)合巴蜀書社與電影同步推出的《蕭紅精選集:呼蘭河傳》。
《蕭紅精選集:呼蘭河傳》收錄了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成名作《生死場》、最后一部作品《小城三月》、回憶散文《回憶魯迅先生》以及《牛車上》《朦朧的期待》《后花園》等其它極能展示作者情懷的中短篇小說。此書的一大特色便是極力地保持這些作品在蕭紅筆下的原貌,每部作品所收錄的版本都是在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面世的初版或報刊首刊,在文字的編校上也盡量保持蕭紅個人或那個時代習(xí)慣用字。另外,本書還收錄了蕭紅多部作品的初版封面、書影和親筆手稿、手跡等信息,保持了這部選集自身承載的時代感。其另一特色便是和電影《黃金時代》同步面世,書中隨附電影精致海報,以電影角色和講述線索為線、以精美圖文的形式整理的蕭紅小傳——“文學(xué)的蕭紅”和“生活的蕭紅”相結(jié)合,以期引領(lǐng)讀者以立體的視角來品讀蕭紅。
讀完這本選集,忍不住猜想編者的選編原則和意圖。所收錄的小說,幾乎都以作者家鄉(xiāng)為背景,似乎更能集中貼近蕭紅自身的生命體驗,給讀者傳遞出蕭紅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折射出一個悲涼而熱烈、孤寂而勇敢的蕭紅形象。
這部選集中常有“寂寞”“荒涼”等字眼來奠定行文的情感基調(diào),如《呼蘭河傳》里多次出現(xiàn)“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句子;《生死場》里的“人間已是那般寂寞了”;《后花園》里有“可是磨房里的磨倌是寂寞的”的感慨……但蕭紅在作品呈現(xiàn)悲涼的同時又保持著熱烈的期盼,在孤寂中暗藏著勇敢的反抗與批判。
《生死場》中“一生的痛苦也沒有代價”、從前麻木而屢屢尋死的王婆竟敢對峙日本兵,三里半終于舍下了他的老山羊追著李青山的腳步參加革命去了?!缎〕侨隆分泻汀拔摇蹦赣H雖為姐妹卻無血緣關(guān)系的翠姨與“我”的堂哥深情相戀,卻因所謂倫理而彼此將感情深埋,最終翠姨因要被另許他人郁郁而終,而堂哥只能提起翠姨的時候常常流淚,“他不知翠姨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納悶”,讓作者悲憤的是人們情感的荒涼竟至如此,似乎沒有愛情的存在與停留,所以作者內(nèi)心質(zhì)問期盼“春天為什么它不早一點來,來到我們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地到另外的一個城里去,在另外一個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蹲在洋車上》里窮人怕拉車的吃力而蹲在洋車前邊放腳的地方,而所謂的有錢人是沒有人蹲在車上的,“他有錢他不怕車夫吃力”,即使是“我”孩童時頑皮蹲在車上玩玩,也被認(rèn)為是一種受氣致使洋車夫無故被打。這部短篇小說語言極具諷刺,批判了所謂有錢人不及窮苦人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純樸品性的現(xiàn)象……整體來說,這本選集很是契合了蕭紅自身獨特的情感氣質(zhì)。
自從蕭紅作品的出世,就有不少爭議。有魯迅、胡風(fēng)、巴金先生的贊賞,甚至給蕭紅的作品親筆寫序、寫后記、幫忙刊稿等,也有其他同行朋友的不屑,充斥著蕭紅作品不成熟的言論和批評。當(dāng)然,蕭紅自己也許并沒有奢想自己的作品被看作是怎樣的“偉大之作”,端木蕻良看到她寫的《回憶魯迅先生》時,在他的眼里,蕭紅對魯迅先生極其生活化的細(xì)節(jié)描寫是瑣碎的,所以他便問:“這有什么值得寫的?”但這篇散文卻成為了中國現(xiàn)代文人回憶魯迅先生中的經(jīng)典之作。值得不值得,在于人的選擇,蕭紅以女性的獨特視角,于細(xì)微之處生動地描繪出了其他作品中少見的魯迅先生。
蕭紅的作品往往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刻意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不注重人物的刻畫,所有的故事好像本身就發(fā)生著,被淡淡地講述著,但是讀完她的每部作品都會有使人難忘的人物——《呼蘭河傳》里的小團(tuán)圓媳婦、馮歪嘴子、有二伯,《小城三月》里的翠姨,《生死場》里的王婆,《朦朧的期待》里的李媽,《后花園》里的馮二成子、愛笑的鄰家女兒……這些人物在蕭紅淡然的筆下被賦予了強(qiáng)烈的生命力。
對于蕭紅的成名作《生死場》,魯迅曾贊揚它“敘事和寫景,勝于人物的描寫,然而東北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qiáng),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jīng)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xì)致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彼院笕顺R浴傲ν讣埍场?、“越軌的筆致”來評介蕭紅的文筆風(fēng)格。
作家茅盾稱《呼蘭河傳》是“一篇敘述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在他的《呼蘭河傳·序》中也曾提到作品中的這樣一段話: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xiàn)在埋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p>
原文后邊還有一句:“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正契合了蕭紅早期的人生經(jīng)歷。這樣看似淡淡的語言,悲涼、孤寂之感撲面而來,想象著作者寫下這段話的神情,心情定是不平靜的——也許早已淚流滿面,也許支肘扶腮陷入了對祖父、對童年、對自己人生過往的種種不能忘卻而百轉(zhuǎn)的情緒之中……
本書所精選的蕭紅作品,大多使用兒童的視角來書寫,究其原因:一是作者童年的記憶對其有著深刻的影響;二是兒童的視角,常常運用的是描述手法,使得所寫之景、之人、之情更為客觀,傳達(dá)的作者意圖更加清明,或者說更能直達(dá)作者的內(nèi)心。
有人說蕭紅的作品有一種野蠻原始的生命意識,有人說“蕭紅比別人更逼近‘哲學(xué)”,哲學(xué)是理性的,而蕭紅卻是感性的,不如說其更投入“生活”來的更貼切些,或者換種角度——“最哲學(xué)”也是“最生活”的,這些最具情感深處字眼的表達(dá),都來自于蕭紅個體生命的真切體驗——童年父母的疏離、祖父的疼愛的美好、抗婚離家、結(jié)識文壇巨擘的際遇、愛情和婚姻的甜蜜與傷害……一切的一切都給了她最深的生命體驗,組合了她“驚鴻一瞥”式的人生,生命融合在她的作品中——越是悲涼,越渴望熱烈;越是孤寂,越需要勇敢。
而令人傾心的也許正是這樣的一個蕭紅——悲涼的熱烈、孤寂的勇敢,一個真正的蕭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