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府,方 勇,蔡永鳳
(安徽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243002)
歷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動書寫的。一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縱貫歷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萬,僅以《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綱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顯示了運用歷史人物進行教學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歷史時期劃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約占人物總數(shù)的6%;近現(xiàn)代人物354人,約占人物總數(shù)的94%。以國別劃分,外國50人,約占人物總數(shù)的13%;中國326人,約占人物總數(shù)的87%。
以重要程度劃分,被列入教材目錄的人物6人,約占人物總數(shù)的2%。
這些人物之所以能夠占據(jù)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
行文的需要,即著作文字在鋪陳過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如“上篇綜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顧中國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為他們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又如第一章中反復提及的慈禧、李鴻章,第二章反復提及的光緒、康有為,第三章反復提及的孫中山、袁世凱,中篇之后的“馬克思(主義)”,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復提及的蔣介石、毛澤東,以及下篇各章反復提及的毛澤東、鄧小平,主要是因為描述他們的行為或者介紹他們的著作、思想而反復提及。這類人物,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有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其中的絕大部分人物大都一筆帶過,此后不再提及或者很少提及;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被反復提及。而他們的典型性也就在行文的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
作為一個群體被提及。如第一章的反侵略斗爭中的“愛國官兵”群體;第二章的“戊戌六君子”;第四章的“中共一大代表”群體;第五章的大革命失敗后犧牲的“黨的重要活動家”群體;第九章中的“新中國文藝工作者”群體、“新中國科技工作者”群體、“新中國英雄模范人物”群體以及第十章的中共歷次全會選舉的“中央政治局”群體。這類人物人數(shù)多,信息量大,雖然有時只是偶一提及,其實值得認真研究,細細挖掘。
引文的需要。如教材反復引用的馬克思、孫中山、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的論述,這是比較常見的,不常見的還有一次性或者為數(shù)不多引用的論述中提及的人物,如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大力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設議院,實行“君民共主”制度的主張;以及張之洞、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章炳麟、鄒容、陳天華、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鄧中夏、蔡和森、胡適、張東蓀、周恩來、李立三、王明、蔣介石、林伯渠、劉少奇、陳云、李維漢、彭德懷、林彪、張治中等人的話、觀點或者主張;此外還有引用的戈登(英國)、瓦德西(德國)、田貝(美國)、普魯斯(英國)、赫德(英國)、李提摩太(英國)、林樂知(美國)、廣田弘毅(日本)、裕仁(日本)、羅斯福(美國)、崔可夫(蘇聯(lián))、杜魯門(美國)、艾奇遜(美國)的話。這類人物因為其觀點而揚名,因而有其特殊的典型性。
與重大事件相聯(lián)系。這部分主要有三類人物。
一類是重大事件的領(lǐng)導者,如辛酉政變中的奕?、慈禧;洋務運動中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太平天國起義中的洪秀全;戊戌維新中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辛亥革命的孫中山、黃興;新文化運動中的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福建事變中的蔡廷鍇、蔣光鼐、李濟深、陳銘樞。
第二類是重大事件的參與者,如洋務運動中的奕?、崇厚;太平天國起義中的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洪仁玕;戊戌維新中的光緒、嚴復、伊藤博文(日本)等人;辛亥革命的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宋教仁、黎元洪、焦達鋒、陳作新、譚延闿、蔡鍔等人;新文化運動中的魯迅、胡適、蔡元培等人;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以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大量參與者。
第三類是重大事件的相對者,如辛酉政變中的肅順;戊戌維新中的慈禧;辛亥革命的康有為、梁啟超、趙爾豐、袁世凱、張勛、溥儀、梁士詒等人;五四運動中的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人;大革命中的陳炯明、鄧本殷、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蔣介石、汪精衛(wèi)等人;中共路線斗爭中的陳獨秀、李立三、王明、張國燾等人;抗日戰(zhàn)爭中的汪精衛(wèi);解放戰(zhàn)爭中的蔣介石、陳誠等人。
某組織、團體、政黨的主要領(lǐng)導人。如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早期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洋務派的代表人物;維新派的代表人物;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北洋軍閥的代表人物;中共領(lǐng)導人;國民黨領(lǐng)袖;救國會、民革、民盟、民建、民進、第三黨、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盟、愛國華僑領(lǐng)導人等等。
另外,《綱要》教材還包含為數(shù)不多的隱性人物。如發(fā)出“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某“愛國人士”;[1]221898年繪制了一幅《時局圖》的某人;[1]39預備立憲前出國考察的“五大臣”;[1]581911年成立的“皇族內(nèi)閣”;[1]58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狼牙山五壯士”;[1]153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鼓吹“中間路線”的某些民主黨派領(lǐng)導人等等。[1]183
以上劃分,雖然仍有遺漏,但是可以基本涵蓋《綱要》教材中的人物,這些人物,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融為一體,不可或缺,也基本上滿足了《綱要》教學的需求。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量人物是《綱要》教材的基本特色之一,搞好《綱要》教學,就一定要處理好人物話題。然而眾多人物面對的是有限的教學時間,因此有一個人物的篩選問題。人物篩選的原則是什么?見仁見智。從多年的教學實踐看,我們有以下選擇傾向:
一是選擇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如李鴻章、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陳獨秀、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等等。這類人物,選擇的意義就在于他們對于歷史進程的主導性或者標志性影響,他們是某個或者若干個重大歷史事件的領(lǐng)袖。缺少他們,歷史進程就不完整,歷史事件就不清楚,因而理所當然地成為人物典型的標的。
二是選擇在重大事件的演進過程中突出的愛國人物和英雄人物,如“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舁梓西征、規(guī)復新疆的左宗棠;抗法抗日的劉永福;甲午戰(zhàn)爭的鄧世昌;寫了“與妻書”的林覺民;政黨政治第一人的宋教仁等等。這類人物的影響可能不及前一類人物,但是卻有著很高的社會知名度,他們的英雄壯舉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這類人物生動地體現(xiàn)了《綱要》課程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特征,是人物典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三是選擇有重要影響的皖籍人物。如李鴻章、劉銘傳、詹天佑、段祺瑞、陳獨秀、馮玉祥、戴安瀾、王明、王稼祥、陶行知等等。有的教師認為“教學中適度融入地域歷史文化資源,能夠增加教學的親和力,尤其以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chǔ)進行研究性學習,可以增強教學實效性”,[2]我們深以為然。而對于皖籍人物的選擇,我們把握的原則是,或者是《綱要》教材中的人物;或者是有相當影響的人物;或者是催人奮進、感人至深的人物。后兩類人物,即使《綱要》教材沒有涉及,也是我們選擇的對象。不僅如此,我們還主張做好深入挖掘工作,進一步充實皖籍人物典型。
四是選擇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產(chǎn)生影響或者重大影響的外國人,如李泰國、赫德、蒲安臣、伊藤博文等。這類人物,對于《綱要》教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由于關(guān)注不夠,他們大多數(shù)不為人所知,《綱要》教材或者沒有介紹,或者言之不詳,需要教師通過研究,認真挖掘,重點篩選。
另外,關(guān)于人物典型選擇與教材的關(guān)系,我們也提出幾個原則:第一,與教材一致原則,即盡量選擇教材中的人物;第二,與教材相關(guān)原則,即盡量選擇與教材基本線索有關(guān)聯(lián)的人物;第三,與《綱要》教學目標一致原則,即盡量選擇能夠達成教學目標的人物;第四,與當今熱點問題有聯(lián)系的(一類)人物,如辛亥革命、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等紀念活動中展示的人物等,以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我們研究《綱要》人物以及選擇人物典型的一孔之見,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有待專家指正。
[1]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劉進.地域歷史文化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中的價值與運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