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嬌嬌 ,王雪華 ,張慧玲 ,張美芬 ,張俊娥 ,楊春濤
(1.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a.護理部;b.肝膽外科,廣東 廣州 510630;2.中山大學 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80;3.廣州醫(y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調查研究】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
顧嬌嬌1a,王雪華1b,張慧玲1b,張美芬2,張俊娥2,楊春濤3
(1.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a.護理部;b.肝膽外科,廣東 廣州 510630;2.中山大學 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80;3.廣州醫(y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目的了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自我效能并探討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方法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對96例接受非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問卷調查。采用SPSS 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運動鍛煉時間為(190.31±159.54)min/周,認知癥狀管理實踐得分不高,均分為(1.62±0.74)分,與醫(yī)生的溝通不夠充分,均分為(1.78±1.00)分;自我效能平均得分為(7.17±1.77)分;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呈顯著正相關(P<0.01)。結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需要改善,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行為存在相關性,因此可以通過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以改善其自我管理行為水平。
腰椎間盤突出癥;自我管理行為;自我效能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由于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組織突出刺激和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引起的一種綜合征,多發(fā)生在L4-5、L5-S1,其典型癥狀為腰痛及坐骨神經痛[1]。在我國,腰椎間盤突出癥平均患病率約為4%,占腰痛病人的20%左右[2]?;颊邔膊〉淖晕夜芾硎株P鍵,研究證實,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對控制疾病進展及促進功能恢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5]。Holroyd等[6]認為自我管理行為是為預防合并癥的發(fā)生和提升健康而采取的行為。而自我效能可以調節(jié)和控制行為,并通過行為調控對個體的健康結果產生影響,從而影響患者的功能狀況[7]。本研究通過調查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自我效能并探討兩者的相關關系,為今后開展干預性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1 調查對象 2013年8月—2014年3月,采取便利抽樣的方法,將在門診接受非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96例納入本研究。其中男性60例,女性 36 例;年齡 18~75(41.64±14.52)歲;在職 62例,非在職34例;已婚76例,未婚19例,喪偶1例;文化程度:小學7例,初中16例,高中/中專28例,大專14例,本科22例,碩士9例;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自費32例,公費17例,醫(yī)療保險47例;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 28例,2 000~3 999元 34例,≥4 000元34例;病程0.5~256個月;多為L4-5突出(36 例),其次為 L4-5合并 L5-S1突出(28 例);患者癥狀為腰背痛(78例)、下肢放射痛(64例)、下肢麻木(50例);疼痛程度:輕度痛23例,中度痛66例,重度痛7例;接受藥物治療者31例,康復治療者18例,同時接受藥物及康復治療者47例。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疾病特征資料等。
1.2.1.2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由Lorig等于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建,用于評估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由患者自評。該量表由15個條目組成,包括3個維度:運動鍛煉、認知癥狀管理實踐、與醫(yī)生的溝通,每個條目采用等距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為越好。其中運動鍛煉維度包含體能鍛煉和耐力鍛煉,共6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0~4分),根據患者的選項統(tǒng)計具體運動時間,即:沒有進行此項運動(0 min/周)、進行此項運動的時間<30 min/周(15 min/周)、30~59 min/周(45 min/周)、1~3 h/周(120 min/周)、>3 h/周(180 min/周),分數(shù)越高,表示進行此項鍛煉的時間越多。認知癥狀管理實踐維度(6個條目)及與醫(yī)生的溝通維度(3個條目)采用 6 級(0~5)評分法,0 表示“從沒有”,1 表示“偶爾”,2 表示“有時”,3 表示“經?!?,4 表示“很經?!?、5表示“一直”,分數(shù)越高表示該項自我管理行為越好。 該量表 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720~0.750,重測相關系數(shù)為0.560~0.890[8]。本研究選取2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預實驗,測得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663。表面效度請在脊柱骨科工作的5位醫(yī)療與護理專家進行評定,認為該量表條目具有良好的表面效度,適合本研究人群。
1.2.1.3 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Lorig等研制,用于描述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效能,為患者自評[8]。該量表由6個條目構成,包括癥狀管理自我效能(l~4項)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5~6項)2個維度,每個項目均采用1~10級評分法,1表示完全沒有信心,10表示絕對有信心。6個項目的平均分反映自我效能水平,自我效能的總得分范圍也為1~10,得分越高說明自我效能水平越高,經檢測該量表信度為0.910[9]。本研究選取2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預實驗,測得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38。
1.2.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經過患者知情同意,由研究者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由于本組研究對象均在骨科或康復科門診就診,所有患者均在來院當天接受治療后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06份,回收101份,其中有效問卷96份,有效回收率為91%。
1.2.3 統(tǒng)計分析方法 將全部數(shù)據量化后錄入電腦,采用SPSS 16.0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百分比描述,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
2.1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 本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運動鍛煉時間為 (190.31±159.54)min/周,其中耐力鍛煉時間較長 (168.75±135.20)min/周,體能鍛煉時間(21.56±43.25)min/周;耐力鍛煉方式中,選擇散步者居多(95%),其次為其他有氧運動(慢跑等)(32%),采取游泳鍛煉的患者最少,僅占16%。認知癥狀管理實踐得分不高,均分為(1.62±0.74)分,與醫(yī)生的溝通不夠充分,均分為(1.78±1.00)分。具體見表1。
表1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情況(n=96)
2.2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自我效能 本組患者自我效能總分為(43.04±10.59)分,均分為(7.17±1.77)分。見表2。
表2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自我效能情況(n=96)
2.3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 將自我管理行為及其3個維度與自我效能及其2個維度分別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呈顯著正相關(P<0.01)。 見表 3。
表3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行為的相關性(r,n=96)
3.1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偏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水平不高,表現(xiàn)為體能鍛煉較少,耐力鍛煉方式單一,認知癥狀管理實踐不夠理想,與醫(yī)生的溝通不夠充分。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體能鍛煉包括直腿抬高練習、橋式運動、飛燕式鍛煉、五點支撐法、三點支撐法。本組患者體能鍛煉的時間為(21.56±43.25)min/周,少于斯坦福大學慢性病健康研究中心所報道的慢性病患者(關節(jié)炎、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肺部疾病等)(40.10±54.80)min/周[10]。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患者雖然接受了醫(yī)務人員體能鍛煉的健康指導,但由于沒有意識到體能鍛煉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因此依從性不高。適合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耐力鍛煉方式有散步、慢跑、騎單車、游泳等。本組患者耐力鍛煉時間為(168.75±135.20)min/周,高于一般慢性病患者(90.60±90.90)min/周[10]。 對于耐力鍛煉,患者大多選擇簡便易行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等;部分患者不清楚適合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耐力鍛煉方式具體有哪些,因此不能選擇進行合適的運動鍛煉。本組患者對認知癥狀管理技巧的運用多為偶爾或有時,多數(shù)患者表示疼痛是無法被忽視的感受,而且患者對如何進行引導式幻想及系統(tǒng)的肌肉松弛練習等不夠了解;有些患者則認為認知癥狀管理對于緩解疼痛及情緒壓力作用不大,因此多依賴藥物作用來緩解癥狀。在與醫(yī)生溝通方面,由于本組患者多在門診就醫(yī),與醫(yī)生交流時間有限,部分患者過于依賴醫(yī)務人員,被動地遵從醫(yī)囑,卻很少主動與醫(yī)生進行溝通;而且腰腿痛對患者的性生活以及家庭關系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受我國風俗習慣的影響,患者多不愿涉及與性生活有關的隱私話題等原因,自覺與醫(yī)生的溝通不夠理想。因此,醫(yī)護人員應該加強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自我管理方法的教育,以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
3.2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較好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實施某一行為的期望,是人們對自我行為能力的認知與評價,包括癥狀管理自我效能(疼痛、疲乏乏力、負性情緒等)及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營養(yǎng)、按醫(yī)囑服藥和監(jiān)測癥狀)[11]。當自我效能得分<7分時,完成某項任務或行為的可能性較小,而自我效能得分≥7分時,實現(xiàn)的可能性增加[11]。本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為(7.17±1.77)分,其中自我效能得分≥7分者占56%,說明半數(shù)以上的患者對完成疾病的自我管理有較高的信心。
本組研究對象多為中青年人(41.64±14.52歲),多數(shù)無合并其他慢性?。?2%),對于治療及自我管理比較積極樂觀,自我效能較高。另一方面,患者長期受腰腿痛的困擾,迫切希望恢復健康,意識到了向疾病挑戰(zhàn)的重要性,因而對通過自己的健康行為以控制疾病更有信心。研究證實,疾病管理的自我效能有利于患者心理狀態(tài)、關節(jié)功能及疼痛控制等方面的改善[12-13]。本研究中仍有44%的患者自我效能處于較低水平,可能與患者對癥狀管理及疾病共性管理相關知識知曉水平不高有關。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腿痛發(fā)生原因及進展、非藥物緩解疼痛的方法、放松技巧等知識不夠了解,因此,在疾病共性管理及癥狀管理方面的自信心不足。
3.3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效能相關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調節(jié)和控制行為,并通過行為調控對個體的健康結果產生影響[7]。本研究結果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總分與自我效能總分呈顯著正相關 (P<0.01),運動鍛煉、認知癥狀管理實踐維度與自我效能及其2個維度均具有相關性(r=0.287~0.398,P<0.01),表明自我效能越好,自我管理行為越好。本研究結果與唐亞敏等[14]、Woby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為:(1)自我效能影響個體行為的選擇與堅持。具有較高自我效能的人,對于環(huán)境中的挑戰(zhàn)能積極應對,能坦然地面對出現(xiàn)的健康問題,做出更多的努力并持之以恒,低效能感的患者則相反;(2)自我效能影響人們的努力程度和對困難的態(tài)度。自我效能越高,越勇于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克服困難;(3)自我效能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效率。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積極分析問題和解決困難上,表現(xiàn)出較高的行為能力和行為效率[16];(4)自我效能影響個體的歸因方式。自我效能高的人,常把失敗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卻往往將失敗歸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天資不高[16-17]。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與醫(yī)生溝通維度的相關性,可能與本組患者多在骨科或康復科門診就醫(yī),與醫(yī)生溝通交流時間有限,且患者不愿與醫(yī)生溝通隱私問題有關。
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一般較長,腰腿痛反復發(fā)作,國內外的多項研究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低于正常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個體功能障礙和社會功能障礙[18-19]。在患者的長期治療與康復中,自我管理行為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提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不夠理想,而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行為顯著相關。因此,醫(yī)務人員應注重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首先應了解清楚患者哪方面的信心比較低,根據患者需要,制定個體化的干預方案,教會患者如何有效控制疼痛、疲乏以及負性情緒,如何自我監(jiān)測癥狀等,全面提高患者管理疾病的自信心,從而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
[1]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0.
[2]吳建新.20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例回顧分析及中長期隨訪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
[3]Crowe M,Whitehead L,Jo G M,et al.Self-management and Chronic Low Back Pain:A Qualitative Study[J].J Adv Nurs,2010,66(7):1478-1486.
[4]Kawi J.Influence of Self-management and Self-management Support on Chronic Low Back Pain Patients in Primary Care[J].J Am Assoc Nurse Pract,2014,26(12):664-673.
[5]Toomey E,Currie-Murphy L,Matthews J,et al.Implementation Fidelity of Physiotherapist-delivered Group Education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Self-management in People with Osteoarthritis and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Rapid Review Part II[J].Man Ther,2014(11):633-640.
[6]Holroyd K A,Creer T L.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Handbook of Clinical Interventions and Research[M].Orlando:Academic Press,1986:605.
[7]蔣曉蓮,薛詠紅,汪國成.自我效能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4,18(9):763-767.
[8]Lorig K.Outcome Measure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s[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6:99.
[9]邵 欣,李 崢,孫 紅,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0,57(7):648-650.
[10]Lorig K R,Ritter P,Stewart A L,et al.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2-year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Outcomes[J].MEDICAL CARE,2001,39(11):1217-1223.
[11]錢會娟,袁長蓉.慢性病自我效能感評估工具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0,24(25):2266-2269.
[12]Ha M,Hu J,Petrini M A,et al.The Effects of an Educational Self-efficacy Intervention on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and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among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Biol Res Nurs,2014,16(4):357-367.
[13]Krok J L,Baker T A.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Reported Pain and Self-efficacy for Pain Management in Older Cancer Patients[J].J Health Psychol,2014,19(10):1261-1270.
[14]唐亞敏,易 芳,張 斌,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前自我效能感與術后近期療效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2):8-11.
[15]Woby S R,Urmston M,Watson P J.Self-efficacy Medi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ain-related Fear and Outcome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Patients[J].Eur J Pain,2007,11(7):711-718.
[16]王 燕,林 征.自我效能在健康行為領域的應用進展[J].護理學報,2009,15(9A):10-12.
[17]高井全,吳 琳.自我效能及其護理研究現(xiàn)狀[J].護理學雜志,2007,22(7):74-76.
[18]和 暉,楊艷杰,楊秀賢,等.腰椎間盤突出癥女性患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8):546-548.
[19]Hakkinen A,Kautiainen H,Sintonen H,et al.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fter Lumbar Disc Surger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145 Patients[J].Disabil Rehabil,2005,27(3):94-100.
Relevance Study of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amo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atients
GU Jiao-jiao1a,WANG Xue-hua1b,ZHANG Hui-ling1b,ZHANG Mei-fen2,ZHANG Jun-e2,Yang Chun-tao3
(1a.Dept.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1b.Hepatobiliary Surgery,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China;2.School of Nurs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80,China;3.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0,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amo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patients.MethodsSelf-management Behavior Measuring Scale and Chronic Disease Self-efficacy Scales were used to m easure the self-management behaviors and self-efficacy of 96 LDH patients.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software SPSS version 16.0.ResultsIn self-management behaviors of LDH patients,the average time for excises was 190.31±159.54 min/week;the average level of cognitive symptoms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with physicians were 1.62±0.74 and 1.78±1.00 respectively;the average level of self-efficacy was 7.17±1.77.There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management behaviors and selfefficacy (P<0.01).ConclusionThe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among LDH patients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re is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lumbar disc herniation;self-management behavior;self-efficacy
R473.6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6.026
2014-09-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00606)
顧嬌嬌(1987-),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護師。
張美芬(1966-),女,廣東佛山人,博士研究生,教授,副院長, E-mail:zhmfen@mail.sysu.edu.cn。
[本文編輯:吳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