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發(fā)剛
宿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
論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完善
胡發(fā)剛
宿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農產品市場直接關系到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生產生活,農產品價格的相對穩(wěn)定對經濟及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和穩(wěn)定都具有重要意義。分析了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和我國目前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對策:引導農產品規(guī)?;I(yè)化生產,提高農民定價的話語權;構建大型公益性農產品交易平臺;構建農產品的“三元”定價體系;完善相關法律;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三元”價格體系;調控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刺激政策,我國的CPI不斷增長,城鄉(xiāng)居民的生活成本不斷上升。根據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網的數據,2009年11月份以來我國CPI都是正增長,2011年,增幅達到7%以上[1]。這體現在多個方面,其中典型的是農產品價格不斷上升,如網絡出現的流行語,先是“蒜你狠”,接著“姜你軍”“豆你玩”,后有“柿不可擋”,分別形容大蒜、生姜、綠豆、西紅柿等的價格過高。體現了城鎮(zhèn)特別是大城市低收入居民對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的抱怨。在消費者抱怨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同時,農民又在抱怨化肥、農藥、種子等價格太高,抱怨種一年的地還不如出去打三四個月的工,不少地方出現了土地拋荒現象。與此相反,也出現過一些農產品價格暴跌的情況,比如,2011年日本核輻射事件后,菠菜出現了價格暴跌,幾分錢一斤都無人問津。再如,曾經出現過的2007年海南“毒”香蕉、2008年“廣元蛆蟲橘子”等價格暴跌的事件。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都不利于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如何提高農民收入,從而提高其生產積極性,同時又能夠使得農產品價格變動趨于合理,達到城鄉(xiāng)居民可接受的范圍,這是一個關系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事情。深入分析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因素,探討目前我國農產品價格體系存在的問題,構建一個合理的、可促進農產品市場健康發(fā)展的價格機制,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農產品價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生產及流通成本的提高,導致農產品價格的提高
根據馬克思的價格理論,成本是影響產品價格的重要因素。農產品生產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生產資料成本等。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2],人工成本不斷提升。在我國,農業(yè)生產機械化程度還相對較低,農產品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生產,人工成本占據很大的比重。我國農民外出就業(yè)機會較少,對人工成本的計算一直比較模糊。而隨著外出務工農民的增多,人們對農產品生產的人工成本的計算越來越重視。筆者于2014年初對山東省臨沂市50多名農民工進行了調研訪談。在臨沂市當地個體或民營企業(yè)上班的最低工資標準為每人每天80元左右,外出從事一般體力勞動(訪談的主要是“砸鉛”農民工),一個月最低收入在8 500元左右,收入高的一個月能夠達到15 000元左右。而從事相關農業(yè)生產,收入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并且還要承擔自然災害和價格波動等風險。同時,最近幾年化肥、農藥、種子等價格也在不斷上漲。通過對中國農資網公布的2009-2014年的數據進行整理可以發(fā)現,我國農資價格呈明顯上升趨勢[3]。這些都導致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生產成本的增加必然導致農產品價格的不斷上漲。流通成本主要是指在流通過程中的加工成本、儲藏成本、運輸成本等。很多農產品具有不易長期儲存、物流成本較高等特點,這也導致了農產品成本的提高。
1.2農產品的供給與價格呈反比例關系
馬克思的價格價值波動理論和西方經濟學的供求理論都認為,產品的供求關系是影響產品價格的重要因素。農產品供給主要包括本期產量、前期庫存以及進口等。一般來說,農產品價格與供給呈反比例關系,即隨著供給的增加,價格一般會降低,反之則會增加。隨著農產品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得以提升,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增加了農產品的供給。按照市場規(guī)律,供給的增加一般會導致價格下降。然而,農產品的生產不僅受到技術的影響,還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氣候和自然災害、扶持性政策、庫存等。國際經濟發(fā)展和合作組織分析認為,氣候和自然災害是導致近幾年全球農產品產量下降的直接原因[4]。政策支持可以增加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增加農產品供給。比如,我國實施小麥、玉米等糧食種植補貼,使得我國基本糧食產量得到提高,但耕地的減少也制約了農產品產量。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進口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價格上漲的壓力。
1.3農產品需求結構變化,導致價格結構性變化
一般來說,農產品的價格與需求成正比例關系,即隨著需求的增加,農產品價格會不斷提高,反之則會降低。我國人口多,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很大,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收入不斷提高,人們要求不斷提高生活質量,這導致了對農產品需求的結構性變化。比如,生態(tài)、綠色、有機農產品需求在最近幾年迅速增加,對深加工的農產品需求不斷增長。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導致了農產品價格的結構性變化。如有機、綠色及深加工農產品價格提高了很多,而傳統(tǒng)的、未經深加工的農產品價格無明顯優(yōu)勢。
1.4政府的價格調控能夠穩(wěn)定農產品價格不合理波動
農業(yè)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性保障。農產品價格不合理波動,不僅會影響到經濟的正常運轉,還會影響到政治及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不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不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政府都對農產品進行宏觀價格調控。比如,我國在不同時期分別制定了農產品市場指導價、最高限價、最低限價、農產品收購保障價等相關的價格調控政策,促進了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性。同時,政府在特定時期會通過戰(zhàn)略儲備方式進行收購,或者投放戰(zhàn)略儲備農副產品來調控農產品價格過低或者過高的情況。如前幾年豬肉價格過高時,國家就投放了部分戰(zhàn)略儲備以穩(wěn)定價格。近兩年,豬肉價格快速下跌,國家又增加了豬肉的戰(zhàn)略儲備,從市場上收購過多的供應,也起到了穩(wěn)定價格的效果。
1.5其他社會因素會導致農產品不合理波動
農產品價格還受到謠言及各種投機行為的影響。2007年海南香蕉滯銷,價格暴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謠傳海南香蕉有致癌物殘留。另外,2008年廣元的砂糖橘也出現過滯銷情況,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謠傳砂糖橘內有蛆蟲,是“蛆橘”。2011年菠菜的價格暴跌,據傳是因為日本核輻射,在菠菜中發(fā)現了輻射物。2009年大蒜的價格暴漲,是傳言大蒜可以預防甲流,并將其功能擴大化。并且在大蒜價格暴漲時,出現了很多囤積投機行為。山東蘭陵縣是全國大蒜主要產區(qū)及批發(fā)中心,大蒜價格暴漲時,全縣大蒜行業(yè)幾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從業(yè)人員都“炒作大蒜”,從投機中盈利,造成了大蒜價格的不合理上漲。
2.1農產品價格的兩種形成機制分析
目前,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主要包括市場作用的價格形成機制和政府的調控價格形成機制兩種類型。
2.1.1市場作用的價格形成機制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逐漸形成了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調節(jié)資源配置及產品價格方面起到了基礎性作用。根據前面的分析,農產品價格受到生產及流通成本、供給、需求等多種市場因素的影響,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構成了其價格基礎。經過深加工,農產品的價值得以提升,其價格也在此環(huán)節(jié)增加。在流通過程中,農產品通過倉儲、運輸等活動,實現或增加了時間價值和空間價值,其價格也在此過程中增加。農產品的流通一般要經過各級批發(fā)商和零售商,他們依據市場規(guī)律、供求和農產品價格的關系,通過一定的營銷和談判手段,考慮競爭因素,在前面各項成本的基礎上,加上一定的經營利潤,形成農產品的最終銷售價格或市場價格。市場作用下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可以用圖1表示。
2.1.2政府的調控價格形成機制分析
盡管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形成,但是政府對價格的調控仍然在很多行業(yè)發(fā)揮作用。對于農產品價格的調控,主要是從直接控制、制定相關法規(guī)、限價調控以及價格補貼等方面實現。直接控制是較嚴格的控制方式,主要針對一些特殊農產品實施。這類農產品往往由政府統(tǒng)一收購,然后再進入流通領域。銷售價格一般也執(zhí)行政府定價或者指導價,如煙葉等。我國政府也制定了一些針對農產品價格調控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例如,我國相關部門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法》《價格法》《農產品成本調查管理辦法》等,都有關于農產品價格的相關條文。在某些特定時期,政府會對農產品實行限價政策,限價主要從兩個方向:最高價和最低價。在某些農產品市場價格上漲過快時,政府為維持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及穩(wěn)定,往往會照會農產品生產、加工及銷售的龍頭企業(yè),在了解漲價原因的基礎上,制定最高限價。在價格暴跌時,往往會制定最低收購價等。政府為鼓勵生產、銷售某些農產品,也經常實行價格補貼。政府的價格補貼有些是例行的、長期性的,有些是根據實際情況一次或間斷性實施。比如,我國對于基本糧食如小麥、水稻、玉米等的生產實施補貼,并且每年都實施。在豬肉價格過快上漲時,我國政府適時進行生豬養(yǎng)殖補貼。
圖1 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
在各種政府調控手段的綜合作用下,一些農產品形成了政府調控價格。當然,即使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的價格形成中,政府的調控也在影響其價格的形成。因此,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的兩種機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2.2我國農產品價格機制存在的問題2.2.1農民在價格形成過程中無話語權
我國農產品生產往往較分散,并且絕大多數農產品同質化嚴重。在農產品流通環(huán)節(jié),由于中間商規(guī)?;皩I(yè)化經營,并掌握了更多的市場及營銷知識和更多的市場信息。因此,在價格形成過程中,中間商實際上控制著生產方話語權,而農民沒有話語權,其獲利所占農產品最終價格的比重也較低。
2.2.2流通企業(yè)規(guī)模較小導致競爭無序,使得農產品價格混亂
在我國,農產品銷售主要通過農貿市場及超市,并且農貿市場占據絕大部分。而在發(fā)達國家,農產品80%以上通過超市及農產品店流通、銷售[5]。其主要原因是我國農貿市場經營費用較低,而超市銷售卻至少要17%的增值稅。然而,在農貿市場,存在大量的小商販,其規(guī)模大多比較小,經營不規(guī)范,從而導致競爭無序,農產品價格混亂。
2.2.3政府調控價格未能充分體現農產品實際價格水平
我國政府對農產品價格的調控帶有滯后性,并且很多調控政策出臺后多年無變化。然而,快速發(fā)展的市場經濟時代,變化隨時都在發(fā)生,這導致很多調控政策不能夠真實反映客觀情況。比如,我國糧食補貼政策盡管出臺了沒幾年,但是已經表現出了不適應性,主要是補貼額度相對于通貨膨脹、工資上漲等已顯得太低。再比如,農產品的政府收購價,政府往往更多地考慮農民的基本生產成本,較少考慮市場供求情況、流通加工企業(yè)、農產品進出口等綜合因素。因此,政府對農產品的調控價格很難適應市場的實際情況。
2.2.4相關法律不夠健全
盡管我國政府制定了相關的涉及到農產品價格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但是很多法律法規(guī)都是綜合性的,只是在相關條目提及農產品,而不是專門的農產品價格法規(guī)。同時,缺乏針對農產品流通環(huán)節(jié)中的加工、儲存、運輸、批發(fā)及銷售等的法規(guī)。這些都導致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過程缺乏法律保障,從而也缺乏穩(wěn)定性和規(guī)范性。
2.2.5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
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缺乏農產品公益性信息平臺,并且農民缺乏應用信息化的技能。農民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嚴重缺乏信息,而農產品的中間商具有信息優(yōu)勢,這導致了農產品價格形成中的不合理及利益分配不均情況。
3.1引導農產品規(guī)?;?、專業(yè)化生產,提高農民定價的話語權
我國農村土地確權及土地流轉等政策的實施,使得農民有了更多的土地使用方式及出借、出租等自由度。同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也使得農村土地空閑增多。政府應引導并鼓勵農產品生產規(guī)?;?,鼓勵農村土地在農民間合理流轉,逐漸將分散的農戶變成一批規(guī)?;I(yè)化的農產品生產商。引導特色及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滿足市場對農產品的新需求。給予從事農產品專業(yè)化生產的農戶或企業(yè)相應的補助,并給予流轉土地的農民相應的法律保障。在農產品銷售時,可以繞過中間商,直接與終端零售商洽談,實現產銷一體化,從而提高農產品生產者在定價中的話語權。
3.2構建大型公益性農產品流通及交易平臺
由于農民分散地通過中間商銷售農產品,價格較混亂,中間商之間的競爭無序,政府應該構建大型的公益性農產品流通及交易平臺,并實施中間商準入資質制度[6],采用標準化的交易方式及流程,促進規(guī)范與公平交易。平臺構建應以政府為主導,半市場化運作,即由政府構建并監(jiān)督指導,行業(yè)協(xié)會協(xié)調參與,并聘請或成立專業(yè)化的市場管理機構進行運作實施。這樣,農產品中間商自身不斷發(fā)展、壯大,農戶銷售農產品也將更加便捷,農產品價格的形成也會更加規(guī)范、合理。
3.3構建農產品的“三元”定價體系
盡管市場已經在資源配置及價格形成中起到了基礎性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市場機制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且老百姓對政府的依賴預期仍較高,同時,結合國外的相關經驗[4],我國農產品價格體系可以構建以政府指導調控、農產品生產銷售合作組織形成價格預期、市場最終形成價格的“三元”定價體系,其中政府指導制定最高限價與最低保護價。如果超過最高限價時,政府通過拋售儲備等平抑農產品價格;當低于保護價時,政府進行保護性收購,確保農產品生產者的基本利益。構建并完善農產品生產銷售合作組織,該組織可根據政府指導價,結合對市場供求的調研預測及自身成本利潤預期,形成農產品價格預期。市場根據實際的供求關系,形成市場價格,并反過來調節(jié)農產品的供求。“三元”定價體系需要重視調研預測的作用。
3.4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其農產品市場相關政策的發(fā)布、運行等多以立法的形式來進行。目前,我國專門針對農產品及價格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還非常少,很多領域的立法還是空白。如專門針對農產品價格的政府監(jiān)管還沒有具體的法規(guī)及方案,農產品遭受災害及“谷賤傷農”的情況出現時也缺乏相關的保險法律法規(guī)。因此,政府應該頒發(fā)或完善針對農產品市場的法律法規(guī),為農產品市場價格形成提供法律依據及保障。如制定特定農產品——糖、棉花、四大主糧等價格保護法,制定鼓勵新型農業(yè)生產銷售合作組織的相關法規(guī),完善農產品價格聽證制度,建立農產品價格保險法規(guī)等。同時,加大對農產品價格操縱者的處罰力度,加強相關法律頒布后的執(zhí)行力度,加強監(jiān)督管理,嚴懲發(fā)布虛假信息、操縱價格等行為。
3.5加大農產品市場信息化建設
隨著新型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的實施,農村信息化建設將逐步完善。我國各級政府應在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中主動構建專業(yè)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發(fā)布平臺,及時發(fā)布農產品供求、價格等信息。平臺建設可以政府與市場共同構建、合作運營,發(fā)揮政府公信力優(yōu)勢及市場化優(yōu)勢。加強不同地區(qū)、不同行業(yè)之間信息共享平臺的構建,逐步消除信息孤島,降低農產品價格形成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同時,應加強農村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提升農民應用信息的技能。
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和人口大國,農產品價格的穩(wěn)定,對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以及市民生活消費的穩(wěn)定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農產品價格應該在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基礎上,重視政府的調控作用,充分考慮農民在價格形成過程中的合理訴求,最終形成合理的價格。
參考文獻:
[1]尹陽.2015年2月我國CPI同比上漲1.4%[EB/OL].[2015-04-10].http://news.xinhua08.com/zt/jjsj/201503
[2]田俊榮.勞動年齡人口第一次出現絕對下降,人口紅利拐點已現[N].人民日報,2013-01-28(17)
[3]楊林.復合肥價格穩(wěn)中小漲,需求陸續(xù)釋放[EB/OL].[2015-04-10].http://www.ampcn.com
[4]國際經濟發(fā)展和合作組織.2006/2007數據統(tǒng)計手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3-10
[5]田娟,周子元.試論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資產評估,2008(11):23-26
[6]張岑晟.完善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若干思考[J].農業(yè)經濟,2011(9):72-74
(責任編輯:周博)
作者簡介:胡發(fā)剛(1983-),山東臨沂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組織管理,縣域經濟。
基金項目:宿州學院優(yōu)秀青年人才 “安徽省縣域產業(yè)結構演進與協(xié)調發(fā)展機理與實證的研究”(2013XQRW04);宿州學院特色教研室項目“市場營銷教研室”(szxytjys201303);宿州學院特色專業(yè)項目“市場營銷特色專業(yè)”(szxytszy201003);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皖北特色農產品區(qū)域品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SK2013B512)。
收稿日期:2015-03-10
中圖分類號:F3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006(2015)10-0008-04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5.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