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基
(廣東省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佛山 528200)
CT診斷穿孔性闌尾炎的價值研究
劉耀基
(廣東省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佛山 528200)
目的探討穿孔性闌尾炎與非穿孔性闌尾炎的CT鑒別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70例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為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穿孔組與非穿孔組各35例,分析兩組CT表現(xiàn)。結(jié)果穿孔組闌尾平均直徑(13.28±3.59)mm、闌尾腔外糞石、闌尾腔外氣體、闌尾周圍膿腫、闌尾壁局限性強化缺損、盆腔炎改變、闌尾周圍炎(輕-重)、闌尾周圍炎(中-重)(8.57%、25.71%、17.14%、54.29%、62.86%、100%、85.71%)明顯高于非穿孔組(P<0.05)。結(jié)論CT是診斷穿孔性闌尾炎的一種有效以及快速的診斷方法,具有較高的鑒別與診斷價值。
穿孔性闌尾炎;非穿孔性闌尾炎;CT
急性闌尾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急腹癥,該病發(fā)病率約為6%。在急性闌尾炎患者中,有20%以上的患者屬于穿孔性闌尾炎,且伴隨多種不良并發(fā)癥,包括傷口感染、尿潴留、腹腔內(nèi)膿腫以及小腸梗阻等癥狀[1]。近年來,隨著多層螺旋CT空間分辨率的不斷提高,以及容積掃描與功能強大的后處理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不斷應用[2],使得螺旋CT更多地應用于急性闌尾炎診斷中,從而為急性闌尾炎的CT征象的診斷提供一定的依據(jù)與診斷價值。目前臨床上關于急性闌尾炎的文獻報道非常多,但穿孔性闌尾炎的文獻報道則相對較少。本研究主要對多層螺旋CT在穿孔性與非穿孔性闌尾炎的鑒別診斷情況進行了分析。
表1 穿孔組與非穿孔組各觀察指標比較
表2 穿孔組與非穿孔組闌尾炎的CT征象比較[n(%)]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入住我院的70例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為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穿孔性急性闌尾炎患者35例,非穿孔性急性闌尾炎患者35例;男39例,女31例;年齡12~80歲,平均(45.07±3.36)歲;發(fā)病時間5 h~8 d,平均(2.27± 0.06)d。兩組患者均伴有腹部疼痛,且均于螺旋CT診斷后的24 h之內(nèi)接受手術。
1.2 方法
1.2.1 掃描技術及圖像后處理技術:全部患者均行多層螺旋CT掃描,型號為東芝Activion 16排螺旋CT,其中42例行螺旋CT增強掃描,增強掃描經(jīng)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100 mL 350 mgI/mL的碘海醇,將肘靜脈注射速率控制在3.0 mL/s左右,對比劑注射之后延遲1 min行靜脈期掃描,掃描的具體范圍從L3椎體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CT掃描厚度7.0 mm,螺距大小0.6;重建層厚度1.25 mm,且于工作站進行多平面重建,對闌尾的具體部位、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以及周圍組織的有關情況進行多角度顯示[3]。
1.2.2 圖像評價方法: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放射科臨床醫(yī)師在未知病理診斷結(jié)果的條件下,在圖像工作站上對圖像進行觀察,主要項目包括如下幾個項目:闌尾腔外糞石、腔外氣體、周圍膿腫、局限性強化缺損、盆腔炎改變、輕-重度闌尾周圍炎、中-重度闌尾周圍炎、闌尾腔內(nèi)糞石、腔內(nèi)氣體及闌尾周圍淋巴結(jié)腫大的CT征象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及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n)或率(%)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與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白細胞計、闌尾具體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穿孔組闌尾平均直徑(13.28±3.59)mm明顯大于非穿孔組(P<0.05),見表1。
2.2 兩組闌尾炎患者的CT征象比較:兩組闌尾腔內(nèi)糞石、腔內(nèi)氣體、闌尾周圍淋巴結(jié)腫大的CT征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闌尾腔外糞石、闌尾腔外氣體、闌尾周圍膿腫、闌尾壁局限性強化缺損、盆腔炎改變、闌尾周圍炎(輕-重)、闌尾周圍炎(中-重)(8.57%、25.71%、17.14%、54.29%、62.86%、100%、85.71%)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P<0.01),見表2。
不同階段的急性闌尾炎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幾種類型:急性局灶性闌尾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以及穿孔性闌尾炎。其中,穿孔性闌尾炎屬于一種重度闌尾炎,由于闌尾壁出現(xiàn)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引起闌尾壁出現(xiàn)壞死現(xiàn)象,從而導致闌尾出現(xiàn)穿孔現(xiàn)象。相關文獻資料報道,穿孔性闌尾炎的發(fā)病率約為20%[4],其中年幼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發(fā)生闌尾穿孔的概率較高。雖然傳統(tǒng)上將手術作為急性闌尾炎治療的首選途徑,然而穿孔性闌尾炎的手術并發(fā)癥以及風險均比非穿孔性闌尾炎要大很多。若采用保守治療,則效果更顯著,且安全性更高,此外,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在闌尾炎穿孔的時候操作難度更大,因此,對闌尾炎是否穿孔進行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5]。
急性闌尾炎的臨床診斷主要根據(jù)患者的發(fā)病史、體格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等,這些方法難以對闌尾炎進行準確地診斷與檢查。本研究通過對穿孔性以及非穿孔性闌尾炎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白細胞計數(shù)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表明:兩組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及闌尾具體部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兩組闌尾平均直徑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兩組在闌尾腔外糞石、闌尾腔外氣體、闌尾周圍膿腫、闌尾壁局限性強化缺損、盆腔炎改變、闌尾周圍炎(輕-重)、闌尾周圍炎(中-重)均存在顯著性差異,提示闌尾越粗,其穿孔概率則越大,可以輔助判斷穿孔與否;闌尾糞石可阻塞管腔,不僅使得腔內(nèi)黏液發(fā)生積聚反應,還能使得黏膜遭遇損壞。
綜上所述,CT是診斷穿孔性闌尾炎的一種有效以及快速的診斷方法,具有較高的鑒別與診斷價值,應在臨床上進行普及及推廣。
[1]王浩,魏冉,王蘭云,等.穿孔性闌尾炎與非穿孔性闌尾炎的CT鑒別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1):106-110.
[2]鄒建華,鄭巧,陳義加,等.闌尾積液在CT診斷闌尾炎中的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10(26):1138-1140.
[3]鄒建華,鄭巧. 64層螺旋CT對穿孔及非穿孔性闌尾炎的診斷價值[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1,20(4):559-563.
[4]蘇五一,蘇俊生.超聲檢查對穿孔性闌尾炎與非穿孔性闌尾炎的鑒別診斷價值[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5):77-79.
[5]張魁,愈子東,呂銀祥,等.超聲間接征象對急性闌尾炎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2,28(3):281-283.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in Perforating Appendicitis
LIU Yao-ji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CM & WM of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200, 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value of CT in perforating appendicitis and non-perforating appendicitis.MethodsClinical data of 70 patients with acute appendicitis confirmed by pathology were studied, divided in to perforating appendicitis group and non-perforating gappendicitis group, each group 35 cases, CT findings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mean diameter of perforating appendicitis group was(13.28±3.59)mm, outer appendiceal lumen bezoar,outer appendiceal lumen gas, periappendiceal abscess,the appendix wall limitations strengthen defects,pelvic inflammatory change, inflammation around the appendix(light-weight), inflammation around the appendix(in-weight)(8.57%, 25.71%, 17.14%, 54.29%, 62.86%, 100%, 85.71%)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perforating group(P<0.05).ConclusionCT is an effective and rapid diagnostic method for perforating appendicitis, with high ident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value.
Perforating appendicitis; Non-perforating appendicitis; CT
R574.61
B
1671-8194(2015)02-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