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輝
(朝陽市中心醫(yī)院普外科,遼寧 朝陽 122000)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者肢體功能鍛煉的護理分析
張效輝
(朝陽市中心醫(yī)院普外科,遼寧 朝陽 122000)
目的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者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最大限度的預防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方法選取我院不同時間段病例的臨床資料,調查分組,進行有序分類計數(shù)比較。結果實驗組患者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肌力低下,精細運動障礙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運動后出現(xiàn)疲勞兩組差異無明顯意義(P>0.05)。結論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實施術后功能鍛煉,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恢復速度,避免淋巴水腫問題的發(fā)生,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和使用價值。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功能鍛煉;效果分析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嚴重威脅著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我國目前治療乳腺癌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為主,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和免疫治療為輔;手術方式以改良根治術為主,保乳手術和根治術為輔[1]。由于切除胸肌,腋窩及鎖骨下的淋巴結等,術后如果不能及時讓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將會造成患者患側上肢功能障礙的發(fā)生,形成傷殘肢體。主要表現(xiàn)為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jié)運動幅度受限,肌力下降,運動后快速出現(xiàn)疲勞及精細運動功能障礙,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也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因此,降低上肢功能障礙的發(fā)生是臨床護理工作及日后生活的首要問題[2]。為此,結合我國現(xiàn)有的功能鍛煉方法,我們嚴格制定了一套新的鍛煉方法,旨在為乳腺切除術后患者提供科學的康復治療。
表1 兩組術后患肢功能障礙比較
1.1 研究對象:我們選用我院1995年3月至1997年3月間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77例作為對照組?;颊?7例,均系女性。國際腫瘤TNM分期Ⅱ期60例,Ⅲ期17例,均系女性。年齡35~73歲,平均年齡54歲。平均隨訪13.5個月,未進行康復鍛煉。選用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間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88例,作為實驗組。患者88例,均為女性。國際腫瘤TNM分期Ⅱ期68例,Ⅲ期20例。年齡33~70歲,平均年齡51.5歲。平均隨訪13.8個月,進行康復鍛煉。
1.2 方法:根據(jù)患者的年齡、性格特點文化程度、本人的家庭背景接受能力,制訂功能鍛煉,以患者自主功能鍛煉為主。
1.2.1 在進行功能鍛煉前,交代平時生活注意事項:①患側上肢持物時不要疲勞。②不要接觸各類化學溶劑。③注意觀察患肢腫脹情況。④避免陽光下暴曬。⑤防止蚊蟲叮咬。⑥勿在患肢上進行肌內注射,動靜脈抽血、靜脈輸液、測量血壓等。⑦患者功能鍛煉循序進行,自主鍛煉為主。⑧鍛煉時勿穿緊身衣,寬松一些以免摩擦皮膚。⑨不佩戴首飾或手表,不以患側肢體支撐身體[3]。
1.2.2 功能鍛煉方法:為了減少術后瘢痕攣縮影響患肢功能,應告知患者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使其能夠積極配合。
1.2.2.1 第1階段(術后第1周):術后3 d內患肢制動,以免腋窩皮瓣滑動影響愈合。具體方法:手術后24 h開始,指導患者伸指握拳動作,活動腕關節(jié)及手指,每天4次,每次10下。術后2~3 d,做前臂伸屈動作,坐位時練習屈肘屈腕,每天4次,每次10下。術后4~5 d,練習患側上肢摸同側耳廓,對側肩。術后5~7 d患側上肢慢慢伸直,內收,屈曲肩關節(jié),抬高至90°,每天4~5次。
1.2.2.2 第2階段(術后1~2周):以活動肩關節(jié)為主,練習手指爬墻動作,手臂盡量向上伸,以健側高度為標準停留片刻再慢慢放下,每日4~5次,每次3~4 min,并作好記錄。上身向前彎曲,雙臂擺動,幅度不能超過肩寬。同時指導患者自己穿脫衣服、洗臉、刷牙、梳頭、吃飯等簡單的日常生活。此時不外展肩關節(jié),不用患肢支撐身體,防止皮瓣移動影響切口創(chuàng)面愈合[4]。
1.2.2.3 第3階段康復期功能鍛煉:繼續(xù)練習上述的各項運動,同時逐漸做肩關節(jié)的內、外、旋、轉動作,動作不能過急、過猛,應量力而行。術后1~2個月盡量恢復肩部運動,但注意避免過度疲勞。如有特殊情況(上肢麻木、水腫)應減少鍛煉次數(shù)、鍛煉時間,但不能停止練習,以免影響訓練效果[5]。
1.2.3 功能鍛煉應在病情穩(wěn)定,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力量要適中,活動量要逐漸加強,避免皮瓣滑動而影響愈合,同時要有計劃的進行。情緒上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飲食上應加強營養(yǎng),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飲食,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忌食動物內臟、煙、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6]。
見表1。
另外,嚴重肩關節(jié)僵硬的發(fā)生率,實驗組為3.3%(3/88),對照組為5.1%(4/77),兩組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乳腺癌患者術后吃飯、洗臉、刷牙、洗頭、梳頭、穿脫衣等生活常感到不便,均為上肢功能障礙的表現(xiàn)。上肢功能障礙是乳腺癌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30%~60%,主要表現(xiàn)為上肢水腫、肩關節(jié)僵硬、肌力減退、運動后疲勞明顯及細小動作障礙等,其程度主要取決于手術方式、術后康復鍛煉的時間、外科技術、年齡、術后的放化療等。當前乳腺癌功能鍛煉方法很多[7]。我們采取的這種訓練方法與傳統(tǒng)訓練方法相比,更加系統(tǒng)、科學且簡單易行,易于接受。
本次所選病例試驗組與對照組均為Ⅱ、Ⅲ期乳腺癌患者,且平均年齡較接近,保證實驗組與對照組誤差降到最小。我們之所以不選取Ⅰ、Ⅳ期乳腺癌患者,是因為這兩種治療方法存在較大差異,術后功能障礙發(fā)生率也有明顯差別。
實驗組經過1年訓練后,仍有少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礙,以上肢水腫最常見。實驗組中17例上肢水腫中有3例因為全身性疾病中止訓練;5例切口周圍有瘢痕形成;6例在治療中出現(xiàn)遠處轉移而進行加強治療;另外3例不明緣由,可能與患者未按照醫(y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鍛煉或訓練強度過大而不能長期堅持訓練有關。我們將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總結經驗,改變方法,以促進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復[8]。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由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方法,實行全面的、科學的、系統(tǒng)的功能鍛煉,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上肢功能恢復速度,有效促進患者上肢功能的全面恢復,降低術后各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術后護理和鍛煉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因疾病而產生的負性情緒,具有臨床推廣和使用價值。
[1]傅西林.乳腺腫瘤病理診斷圖譜[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3.
[2]李樹玲.乳腺腫瘤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諸蕊玉,方文.乳腺癌術后康復干預對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1,19(6):490-491.
[4]王金柱.乳腺癌術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J].湖北預防醫(yī)學雜志,2001,12(5):51.
[5]蔡用清,湯鵬.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肢功能鍛煉[J].醫(yī)學信息,2006, 19(57):877-878.
[6]黎國屏,王松鶴.實用臨床乳腺病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7]張振路.臨床護理健康教育指南[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214
[8]俞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的患肢功能鍛煉[J].大家健康,2013, 7(1):55.
R473.73
B
1671-8194(2015)02-02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