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華劇藝社創(chuàng)立始末考

2015-12-23 02:38:07吳彬

?

中華劇藝社創(chuàng)立始末考

吳彬1,2

(1.安慶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2.安徽大學 藝術(shù)與傳媒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中華劇藝社是抗戰(zhàn)時期出現(xiàn)的著名劇團,它為中國話劇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中藝的成立和解散一直是個謎。1941年5月劇社成立到1947年6月解散,中藝存在了6年之久。根據(jù)劇社所在地點的不同,其活動可以分為6個階段。中藝的出現(xiàn),引領(lǐng)了戰(zhàn)時劇運的航向,帶動了眾多話劇團體聯(lián)合起來并肩作戰(zhàn),使大后方的演劇活動得以持續(xù)開展。以中藝為代表,戰(zhàn)時的舞臺工作者把中國話劇藝術(shù)的演出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藝培養(yǎng)出來的大量人才為戰(zhàn)后,特別是解放后中國影劇事業(yè)的發(fā)展積蓄了力量,其歷史功績不可埋沒。

關(guān)鍵詞:中華劇藝社;成立;解散;歷史功績

中華劇藝社(以下簡稱“中藝”)是20世紀40年代出現(xiàn)的一個著名劇團,曾先后活動于重慶、成都、武漢和上海等地[1]。以它為首的演劇活動促進了20世紀40年代中國話劇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并推動了抗戰(zhàn)時期話劇“黃金時代”的到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中國話劇史上曾經(jīng)鑄就過輝煌業(yè)績的著名劇團,有關(guān)它的研究卻非常薄弱,甚至連一些基本事實都沒弄清?!爸兴嚒睆某闪⒌浇馍ⅲ顒訒r間長達6年。但是,它創(chuàng)于何時,散于何日,卻史無定論。為了揭開這個歷史迷案,話劇史家石曼曾遍覽當時的報紙雜志,又多年奔波游走于劇社親歷者中間,但最終仍然難得其詳。

為了研究的深入,筆者將依據(jù)當時留存下來的文獻資料,并結(jié)合當事人的回憶及后人的記載,重新穿梭于那個硝煙彌漫的年月和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盡可能以翔實的史料還原那段歷史,并從零星記載中考證出劇社起迄的準確時間。進而,對這一在歷史上有著光榮戰(zhàn)斗傳統(tǒng)和不朽業(yè)績的話劇社團給予客觀評價與應有定位。

一、“中藝”創(chuàng)立與解散概說

關(guān)于“中藝”的成立時間,幾十年來,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1941年四五月間:陳虹《陳白塵年譜》和袁云《中華劇藝社在成都》等文即持此種觀點;二是1941年6月11日:芭綠《中華劇藝社在南岸崛起》一文持此觀點*芭綠在文中寫道:“6月11日,中華劇藝社在黨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社址確定在南岸黃桷埡名叫苦竹林的一所簡易的民房。從此,重慶在當時唯一的一家民營劇社就從南岸崛起了?!痹撐氖珍浽凇吨貞c南岸文史資料》第6輯。而且,作者在文章末尾提到,這篇文章是經(jīng)過原中華劇藝社秘書長陳白塵先生審閱過的。(《重慶南岸文史資料》第6輯,重慶市南岸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1990年,第45、49頁);三是1941年10月9日,應云衛(wèi)在重慶中蘇文化協(xié)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對外宣布中華劇藝社成立。應大白、曉白和孫曉芬等人即持此種觀點;四是1941年10月11日,以《大地回春》在重慶公演作為劇社成立的標志。這種觀點被廣大戲劇史家所接受,并且成為一種通識*對此,話劇史家石曼曾專門訪問過劇社創(chuàng)辦人之一陳白塵,陳白塵不同意此種觀點。“陳認為應以‘中華劇藝社’人員1941年8月在重慶南岸苦竹壩開始集體生活時為該社成立時期?!?胡紹軒:《戲劇統(tǒng)計工程師石曼》,胡紹軒:《現(xiàn)代文壇風云錄》,重慶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頁)。張逸生和金淑之等人的回憶文章也主此說。

當然,還有一些人很籠統(tǒng)地把劇社成立的時間定在夏季或秋季,且這種認識在抗戰(zhàn)期間及抗戰(zhàn)后即曾出現(xiàn)*據(jù)1944年7月4日《華西晚報》載:“中華劇藝社在前年夏天,成立于陪都,經(jīng)社會部立案取得正式合法的團體資格?!?《介紹中華劇藝社》,成都《華西晚報》,1944年7月4日第4版)另據(jù)高爾鴨《應云衛(wèi)遺棄“中藝劇團”》:“它成立于廿九年秋,當時叫‘五十年代社’?!?《上海灘》,1946年第21期)鐘芡之在《劇運中的一支勁軍——對于“中藝”的片斷印象》中也曾說道:“‘中藝’于二十九年秋季在重慶成立”,但鐘氏又說:“盛夏期間,他們大伙兒住在重慶南岸黃桷埡,開始籌備‘中藝’成立,并準備演出?!?《武漢日報》,1946年10月7日第9版),這樣也就分別涵蓋了前兩種與后兩種觀點。

筆者認為,把劇社成立時間定在10月是不妥的。其一,在這之前劇社已經(jīng)歷時數(shù)月做了籌備工作,而且也曾進行過小型演出。其二,從當時的報紙來看,在10月份之前,就已有多家報紙?zhí)峒啊爸腥A劇藝社”這個團體。從筆者所掌握的歷史文獻來看,“中華劇藝社”這一名稱最早見諸報端是1941年9月25日,當天重慶《新華日報》刊載消息稱:

“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xié)會,為擴大紀念第四屆戲劇節(jié)(即雙十節(jié)),……自十一日至十五日,各劇院公演各種戲劇話劇,有中萬劇團之《秋子》,中央青年劇社之《北京人》,中華劇藝社之《大地回春》?!盵2](著重號為引者所加)

在此之前的報紙上,目前還沒有見到“中華劇藝社”這一名稱及其活動的記載*另據(jù)1941年8月4日重慶《新華日報》載:“據(jù)此間劇壇有關(guān)方面稱:本年霧季將展開話劇熱潮,留渝戲劇界應云衛(wèi)、辛漢文、陳白塵諸氏主辦之中國劇藝社,擬于霧季陸續(xù)于渝蓉兩地先后上演陳白塵作之《大地回春》、老舍作之《面子問題》、石凌鶴作之《戰(zhàn)斗中的女性》、陽翰笙作之《洪宣嬌》等八大名劇,由應云衛(wèi)、馬彥祥、石凌鶴、張駿祥導演,刻正積極籌備排演,聞屆十月霧季初即可先后上演。”(《話劇潮將在霧季后開始八名正劇排演中》,重慶《新華日報》,1941年8月4日第1版)報道中所說“中國劇藝社”即指中華劇藝社。但不知是編輯誤將“中華劇藝社”錯排作了“中國劇藝社”,抑或中華劇藝社曾經(jīng)在短時間內(nèi)使用過“中國劇藝社”這一名稱。倘若是編輯失誤,則“中華劇藝社”這個名字的出現(xiàn)時間當更早,此處存疑。這是目前所見文獻中對“中藝”這個劇團所做的最早報道。。但是,有一篇文章倒是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林實的《一年來重慶話劇的種種》。在該文中,作者曾提到“黃桷埡劇藝社小公演”。不知林實所說的“黃桷埡劇藝社”是否就是新成立的“中藝”。查相關(guān)社團辭典及當?shù)匚氖焚Y料未見有關(guān)這一劇團的記載。黃桷埡在當時只是重慶南岸的一個小鎮(zhèn),有限的史料中所提到的黃桷埡,曾經(jīng)有過許多次話劇演出,但主要是重慶的怒吼劇社和一些演劇隊常來此演劇,以“劇藝社”為名且曾在黃桷埡活動過,除“中藝”外未曾有聞其他劇社。林實在文中說:“由于大公演的熱鬧,似乎使人們忘記了獨幕劇的演出也有必要。這一年來,在重慶只有土橋某劇團演過一些短劇,此外便是中國萬歲劇團的星期公演,和黃桷埡劇藝社的小公演了?!盵3]林實所說的“黃桷埡劇藝社”是否就是“中藝”,目前還不能斷言。但是,當事人盧業(yè)高的一篇回憶文章確曾提到“中藝”在搬入重慶之前曾經(jīng)在南岸的黃桷埡鎮(zhèn)做過小型演出*據(jù)吳茵回憶,劇團當時的駐地就在南岸黃桷埡。(吳茵:《“泣感紅日又高懸”——懷念應云衛(wèi)、孟君謀》,《中國戲劇》1984年第7期)。據(jù)盧業(yè)高回憶,在《大地回春》之前,“為了進行舞臺實踐,也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劇社曾經(jīng)趕排過三個小戲:《三江好》、《未婚夫妻》和《渡黃河》。三個小戲連演三天,地點就在黃桷埡村鎮(zhèn)上?!斑@是‘中藝’建團后的第一次演出”[4],而上述三個小戲都是獨幕劇。另據(jù)1946年發(fā)表在上?!堵?lián)合晚報》“藝文風”副刊上的一篇文章:“‘中華劇藝社’成立在二十九年夏天,那時的重慶正受著轟炸的威脅,社址設(shè)在重慶對江的山頭上,在該地演出幾個小戲?!盵5]該文題為《專訪:應云衛(wèi)和中華劇藝社》。既然是專訪,而且對象是“中藝”社長應云衛(wèi),其中所講,在建社之初曾經(jīng)演出過幾個小戲的說法當為可靠。

在“中藝”草創(chuàng)期,經(jīng)濟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靠小型演出籌募經(jīng)費,一是通過陽翰笙所在的文工委撥給活動經(jīng)費?!短扉L地久》的演出正是要為劇社籌措開辦費用而進行的,其時是1941年4月上旬和中旬。吳茵回憶說:“建社之初搶排了話劇《天長地久》、《茶花女》,由白楊與項堃合演,盛況空前。老孟以此劇的盈余收入,在山區(qū)農(nóng)村租借了兩間民房,將劇團遷去暫住?!?在此,吳茵有一個疏忽。她把《天長地久》與《茶花女》作為兩個劇目來看待了。其實,《天長地久》即是《茶花女》。從當時重慶《大公報》等報紙所登廣告來看,從4月5日開始,恒社重慶分社曾以勸募戰(zhàn)時公債的名義特邀留渝劇影兩界同仁公演五幕話劇《天長地久》,共演10日。該劇是許幸之根據(jù)外國名著《茶花女》改編的,導演是應云衛(wèi),演出場地是國泰大戲院。中華劇藝社是9月份才搬到重慶市區(qū)的,故“中藝”“搶排了話劇《天長地久》、《茶花女》”之說是不確切的。(吳茵:《“泣感紅日又高懸”——懷念應云衛(wèi)、孟君謀》,《中國戲劇》,1984年第7期。)實際上,這筆演出收入在用來租借民房及置備家當之后已經(jīng)沒有多少剩余,而文工委撥給的三千元開辦費到六七月份才被批準下來[6]。在文工委的經(jīng)費到賬之前的兩個月間,劇團幾十口人的生活費用只有靠自己籌措。俞晨說,應云衛(wèi)“以五百元資本開始創(chuàng)辦‘中華劇藝社’”[5],當是實情。對于民營劇團來說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演戲。陳白塵說,他的《大地回春》寫成之后因為演員不齊一直沒有排演。雖然演員不齊,劇團暫時不具備排演大戲的能力,但小戲還是可以排演的。

“中藝”在草創(chuàng)階段,其所用社名原本是“五十年代劇社”*方今在《讓我們來耘草施肥》中說:“假使不是由于‘恒社重慶分社’的主催,不是借著募捐演出為名,則應云衛(wèi)所導演的《天長地久》,必將延期甚至流產(chǎn)。而應氏醞釀由其私人主持之‘五十年代劇社’終成泡影。迨后幾經(jīng)竭智盡力,始將‘中華劇藝社’組織成功,慘淡經(jīng)營,其精神毅力,至足欽佩。”(重慶《時事新報》,1942年6月20日第4版)高爾鴨在《應云衛(wèi)遺棄“中藝劇團”》中說:“它成立于廿九年秋,當時叫‘五十年代社’。”(《上海灘》,1946年第21期)另據(jù)《戲劇崗位》載:“重慶最近成立一大規(guī)模之職業(yè)劇團,原擬定名為五十年代,現(xiàn)已正式定名為中華劇藝社,社長應云衛(wèi),秘書陳白塵,演出部為辛漢文氏負責,此外尚有研究部之組織,主任為陳鯉庭。陣容極齊整。”(重慶《戲劇崗位》,1944年第3卷第1期)《武漢日報》刊登的“中華劇藝社公演特刊”中也曾提道:“原來,他們有命名為‘五十年代劇藝社’的意思,后來才決定用了這個在劇壇已□‘輝煌的符號’的名稱?!?漢口《武漢日報》,1946年10月7日第9版),據(jù)1944年7月4日《華西晚報》載:中華劇藝社是“經(jīng)社會部立案取得正式合法的團體資格”的。“中藝”在社會部立案的條文目前尚未見到,但極有可能的是,在社會部立案時才正式把劇社名字定為“中華劇藝社”的,而原來的“五十年代劇社”只是作為一個過渡階段暫時使用的名字而已。陳白塵說:“此時大批進步戲劇電影工作者尚留渝未去,遂在黨的領(lǐng)導下于五月組織以應云衛(wèi)、陳白塵、陳鯉庭等為骨干的民間職業(yè)劇團中華劇藝社(簡稱‘中藝’)?!盵7]

據(jù)張逸生和陳白塵回憶,“中藝”是在9月份才由重慶南岸苦竹林搬往市區(qū)的。另據(jù)盧業(yè)高回憶,當劇社要離開苦竹林時,每個人都覺得依依不舍,因為“苦竹林的四個月生活雖然苦,但實在值得人留戀和懷念”[4]。由此推知,“中藝”確實在五月份就已經(jīng)籌備成立了,只是在草創(chuàng)期而已,當時劇社成員數(shù)量也就是二三十人。另據(jù)1941年10月2日重慶《新民報日刊》和10月3日重慶《新華日報》報道,“宣傳已久之‘中華劇藝社’”,“成立以來即疏散在鄉(xiāng)作研究準備工作”。這是在《大地回春》演出之前的報道。很明顯,媒體也是把劇社在鄉(xiāng)間草創(chuàng)階段作為劇社成立時間的。

根據(jù)上述史料分析,把劇社成立時間定在1941年5月份還是比較可靠的。當時的班底也就是二三十人。從組織結(jié)構(gòu)來看,有理事會、藝委會、宣傳科、劇務科等。理事有6人,分別由陳鯉庭、陳白塵、辛漢文、劉郁民、賀孟斧和孟君謀擔任。應云衛(wèi)任理事長,對外稱社長。陳白塵任秘書長,負責對內(nèi)和編劇。賀孟斧、陳鯉庭和應云衛(wèi)任導演,辛漢文管藝委會,孟君謀管總務,趙慧琛負責宣傳,劉郁民負責劇務。其他演職人員有程夢蓮、方菁、吳茵、丁然、蘇繪、李緯、張立德、耿震、沈揚、李恩杰、劉厚生等。從1941年5月份在重慶南岸成立,到9月份搬入重慶市區(qū),“中藝”終于開啟了它在中國話劇發(fā)展史上披荊斬棘的演劇活動。

如同“中藝”的成立沒有具體時間記載一樣,“中藝”的解散同樣沒有具體時間記載。據(jù)當時上海報紙所載:“中藝”回到上海以后,成員只剩下32人,他們無事可做,閑居虹口,經(jīng)濟情形日益嚴重,連一碗茶都喝不上,每天的伙食錢還是從應云衛(wèi)家里領(lǐng)取的。在如此艱難的情境下,“中藝”的存在可謂是岌岌可危。1947年4月5日,“中藝”和觀眾演出公司在“辣斐”劇院聯(lián)合演出《棠棣之花》,這是“中藝”回滬之后的首場演出。該劇演至當月22日。隨著演出公司其他成員的歸來,這種聯(lián)合演出活動也就中斷了。至于“中藝”具體解散時間,目前尚無史料可以引證。但是,在這次演出之后,“中藝”還存在了一段時間。據(jù)1947年5月19日上?!稌r代日報》報道:當時,上海市十余家話劇團體計劃在月底假座海光戲院舉行聯(lián)合晚會籌募話劇界事業(yè)基金演出,參加這次演出活動的單位中亦有“中藝”。另據(jù)是年6月8日上?!逗推饺請蟆穲蟮溃毫挛迦障挛缛龝r,熊佛西在海光劇院做報告時表示,上海市話劇團聯(lián)誼會將組織包括“中藝”、“新中國”、“上藝”和“中萬”等在內(nèi)的滬上11個劇團輪流演出。這是目前所知媒體對“中藝”所做的最后一次報道。

從1941年5月份劇社成立算起,到1947年6月份,“中藝”存在了6年多的時間。在這6年中,“中藝”經(jīng)歷了中國話劇的浮沉起落。它為后世留下了令人艷羨不已的輝煌業(yè)績。同時,它在風云變幻的年月由盛而衰的歷史,也為我們留下了諸多思考與疑惑。我們需要從它的豐功偉績中汲取進取的力量,同時,也需要從疑惑中撥開歷史的迷霧,找出癥結(jié)所在。

二、演出概況與歷史功績

“中藝”從成立到解散的6年多時間里,先后活躍在重慶、成都、武漢和上海四地,共演出80多次*本文所講的“演出80多次”中之“次”,是以劇社當時演出廣告之表述為據(jù)的。一次演出即指某劇連演數(shù)場所形成的一個演出周期,而非指場數(shù)。,演出劇目30多部*陳白塵回憶說:“中藝”“演出了包括在戲劇文學史上將長放光輝的大型劇本不下五十種之多?!?陳白塵:《陽翰老與中華劇藝社》,《戲劇論叢》1982年第2輯)陽翰笙回憶說:“中藝”“一直堅持到抗戰(zhàn)勝利,共演出大小八十多個劇目?!?陽翰笙:《戰(zhàn)斗在霧重慶——回憶文化工作委員會的斗爭》,《新文學史料》1984年第1期)據(jù)筆者考證出來的共計36部,不包括盧業(yè)高回憶中所提到的在黃桷埡鎮(zhèn)所演的那三個小戲。。劇社先后所在地點的不同,其活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1年5~9月。這是劇社從草創(chuàng)到為霧季大公演所做的準備階段。此間主要工作就是招兵買馬,籌措經(jīng)費。演出規(guī)模不大,演出次數(shù)也不多。

第二階段是1941年10月至1943年6月。這是“中藝”在重慶正式亮相并確立自己在抗戰(zhàn)劇運中重要地位的階段。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中藝”先后引領(lǐng)了抗戰(zhàn)時期陪都連續(xù)兩次的霧季公演,獨立演出劇目共計15部,演出輪次達22次*其中不包括以“中央廣播電臺”的名義合作演出的《遙望》。陽翰笙回憶說:“在一九四一年十月至一九四二年五月霧季演出中,中華劇藝社演出了七個大戲、一個小戲。和‘中萬’合演了一個大戲。”(《新文學史料》,1984年第1期第54頁)此處陽翰笙回憶有誤。第一個霧季中,“中藝”獨立演出的大戲共計八部,分別是《大地回春》《愁城記》《天國春秋》《欽差大臣》《面子問題》《忠王李秀成》《屈原》和《戰(zhàn)斗的女性》;小戲一部,即《孤島小景》,與中央廣播電臺合作演出過《遙望》。陽翰笙說與“中萬”合作演出了一個大戲,蓋指《棠棣之花》。其實,《棠棣之花》是“中萬”單獨演出的,從當時的演出廣告即可看出,里面并沒有“中藝”成員。馬宣偉在《中華劇藝社的戰(zhàn)斗歷程》中也把《棠棣之花》歸于“中藝”名下,值得商榷。(《抗戰(zhàn)文藝研究》,1984年第3輯)。在這個階段,“中藝”有三大功績值得注目:一是它帶動了當時眾多話劇團體聯(lián)合起來并肩作戰(zhàn),使大后方的演劇活動得以持續(xù)開展,推動了大后方文化藝術(shù)的繁榮。二是以“中藝”為代表,戰(zhàn)時的話劇工作者把中國話劇藝術(shù)的演出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話劇史上大批優(yōu)秀劇目便是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并靠演出確立其經(jīng)典地位的,比如《天國春秋》《屈原》《法西斯細菌》《風雪夜歸人》等。三是它在抗戰(zhàn)期間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導向作用,不但激發(fā)了民族熱情,鼓舞了民族志氣,而且給一切阻撓進步的頑固勢力以有力打擊。正如陽翰笙所言:“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間的戲劇運動中,中華劇藝社起了核心和骨干作用,不僅在于它慶祝郭老五十壽辰和兩個霧季演出中的成就,也在于參加‘中藝’演出活動的成員包括了‘中萬’、‘中青’、‘中電’等劇團中進步的、優(yōu)秀的導演、演員和舞臺美術(shù)工作者”,“這支實力雄厚的隊伍,左右了重慶戲劇運動的風氣”,“在反共高潮的形勢下,戲劇領(lǐng)域我們占據(jù)了主動地位”[8]。

第三階段是1943年6月到1945年12月。因為國民黨方面對戲劇實行的苛刻政策,特別是對“中藝”的政治迫害,以及“中藝”自身沉重的債務負擔,使得它很難再在重慶立足。于是,1943年6月間,由中共南方局出面,以“為《華西晚報》募集文化事業(yè)基金”為名,在重慶活動了近兩年之久的“中藝”做出戰(zhàn)略轉(zhuǎn)移:開赴成都,另辟新的戰(zhàn)場。

1943年6月11日,“中藝”劇團50余人,分乘兩輛卡車,由重慶出發(fā)前往成都。6月18日,航委會政治部舉行茶會,歡迎“中藝”和怒吼劇社全體社員。7月17日,“中藝”劇團赴蓉第一臺戲《法西斯細菌》在成都國民大戲院隆重上演。以此為界,“中藝”正式揭開了它在成都及周邊地區(qū)長達兩年半之久的演劇序幕。這個時期可以分作三個小段。

從1943年6月到1944年1月,這是“中藝”進入成都的前期。在這個階段,“中藝”繼續(xù)著他們在重慶時的戰(zhàn)斗英姿,先后推出了四臺經(jīng)典劇目,分別是《法西斯細菌》《孔雀膽》《家》和《天國春秋》。這四個戲,不管是劇作本身的藝術(shù)成就,還是演出水平及演出效果和收益,都是無可厚非的。因為,當時的成都劇壇,“外貌似頗繁榮,內(nèi)里卻凌亂無序”[9],處于一片“荒涼”狀態(tài),“確實需要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大劇團來刺激一下,或者它會慢慢的好起來,否則恐怕沒有多大希望”[10]。而“中藝”的到來恰逢其時,正合其需。所以,這幾個戲的成功演出,“對當時成都沉悶的劇壇,可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11]。也正是這時,“中藝”的經(jīng)濟狀況才出現(xiàn)好轉(zhuǎn)。除了這四個獨立演出的大戲之外,“中藝”還與成都其他劇團聯(lián)合演出了《勝利號》與《鑄情》。此時的“中藝”,其最大功績就是扭轉(zhuǎn)了成都劇壇存在的不正之風,使演劇團體擺脫了散兵游勇的狀態(tài)而走向聯(lián)合與統(tǒng)一*歐陽喬治批評成都劇壇時說:“劇團與劇團之間的缺少聯(lián)絡(luò),沒有統(tǒng)一劇運的領(lǐng)導機構(gòu)與組織人才,這也未始不是其中主要的關(guān)鍵。”(歐陽喬治:《成都劇壇展望》,重慶《新華日報》,1943年1月14日第4版)。而“中藝”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無疑得到了當時成都人士的充分承認與一致好評。

從1944年1月到1944年8月,這是“中藝”轉(zhuǎn)戰(zhàn)川西南“跑碼頭”的時期。1944年1月22日,“中藝”劇團離開成都,25日到達內(nèi)江,當夜即行演出。“中藝”在川西南大半年之久的巡回演出正式拉開序幕。在之后近8個月內(nèi),“中藝”先后到達了內(nèi)江、自貢、樂山和瀘州等地,演出20次左右。所演劇目主要是《孔雀膽》《天國春秋》《勝利號》《棠棣之花》和《大地回春》等看家老戲。所到各處,劇團都受到當?shù)赜^眾熱烈歡迎。而且,有的縣城,“中藝”曾多次光顧。這次巡回演出,使“中藝”的影響力擴大到了更遠的地區(qū),也進一步向民眾推廣和普及了話劇,從而壯大了話劇的觀眾群體,在話劇宣傳抗戰(zhàn)與啟發(fā)民眾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從1944年8月到1945年12月,這是“中藝”在成都活動的后期。1944年8月16日,“中藝”全體社員60余人返回成都,并于9月30日在成都青年會演出《棠棣之花》,向成都市民宣告劇團歸來。此后,劇社在成都又堅持了為時一年有余的演出活動。這段時間,是“甜酸苦辣五味俱全”、“工作景況,經(jīng)濟景況,人事流動,都變化無常”[12]的時期。此后一年多內(nèi),劇社共計演出17次,其中獨立演出15次,合作演出2次,所涉劇目17部*這17個劇目分別是:《棠棣之花》《桃花扇》《北京人》《孔雀膽》《結(jié)婚進行曲》《天國春秋》《戲劇春秋》《劉伯溫與蘇嬌嬌》《復國》(合作)《草木皆兵》《離離草》《小人物狂想曲》《上海屋檐下》(合作)《群魔亂舞》《大地回春》《雷雨》和《日出》。。在這些由“中藝”獨立演出的劇目中,除了《桃花扇》是新戲之外,其余都是老戲,要么是“中藝”曾演過的,要么是其他劇社曾演過的。從藝術(shù)成就來說,《桃花扇》取得了很大成功,是賀孟斧繼《風雪夜歸人》與《家》之后又一部堪為后世模范的精品之作。剛開始的短暫時間,是劇團規(guī)模發(fā)展壯大、經(jīng)濟狀況運轉(zhuǎn)良好的時期。因為巡回演出積蓄下一些錢,便在成都買下三益公戲院作為根據(jù)地準備長期演出。但是,“沒有多久,就出現(xiàn)了不景氣,不知道為什么觀眾漸漸少了,營業(yè)額下降了,慢慢出現(xiàn)了入不敷出的赤字,而且赤字在不斷加大”。結(jié)果是,“應云衛(wèi)為了應付舊債主結(jié)識新債主”[12]。最后,竟至因為拖了一屁股債,抗戰(zhàn)勝利后要回重慶時欲走而不能。后來,雖然劇團以《雷雨》和《日出》等劇獲得了很大收益,經(jīng)濟狀況明顯好轉(zhuǎn),還清了債務。但是,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中藝”的演出開始走下坡路,偏離了“中藝”以前的傳統(tǒng)與精神,“‘中藝’的靈魂是被窒息在債務的重擔下了”,“演出的目的不在演出本身,這是對于‘中藝’的光榮史跡的□□[玷污]”,結(jié)果是“此成彼敗”[13]。

第四階段是1946年1~8月。1945年8月15日,八年抗戰(zhàn)終于勝利,但劇團何去何從卻一時難定,最終考慮先回重慶再說。于是,在償清成都債務之后,當年12月21日,“中藝”全體離開成都返重慶。28日,闊別重慶兩年半之久的“中藝”終于歸來??箲?zhàn)雖已勝利,然局勢尚未安定,前途亦難預料。此時的“中藝”打算重振旗鼓,大干一番。但是,時局的混亂和國民黨方面的壓制與迫害,使得“中藝”在這半年多的時間里只能翻演老戲。唯一一部新戲還是與新成立的現(xiàn)代戲劇學會合作演出的,而且,演出期間波折甚多。這個時期,劇團先后演出7次,演出劇目6部,分別是《孔雀膽》《棠棣之花》《升官圖》《雷雨》《北京人》和《結(jié)婚進行曲》。《升官圖》是新戲,連續(xù)演出40場左右*1946年2月25日-3月14日,該劇在七星崗江蘇同鄉(xiāng)會連續(xù)演出24場;1946年4月,應觀眾要求劇團又復演此劇,當月3至14日先在中央公園民藝館連演13場,17日又轉(zhuǎn)至七星崗江蘇同鄉(xiāng)會禮堂演出,演至何日結(jié)束不詳。。《升官圖》的演出引起極大轟動,許多觀眾紛紛發(fā)表演出觀感和評論。該劇以其高超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成為“中藝”劇團的經(jīng)典劇目,在中國話劇史上亦占居重要地位。但是,該劇之后演出的幾個戲卻如江河日下,很不景氣,以致社長應云衛(wèi)為此而煩悶病倒。此時,大后方的話劇運動漸趨低落,“中藝”也不幸成了低落中的一個受害者。

第五階段是1946年9月至1946年12月。1946年8月23日,應云衛(wèi)率領(lǐng)“中藝”最后一支復員隊伍一行十余人,離開重慶,流落漢口,踏上了復員上海的旅途。劇社一邊演出,一邊籌措回滬經(jīng)費。自當年9月份始,“中藝”在漢口先后演出3次,演出劇目分別是《升官圖》《棠棣之花》和《天國春秋》。其中,《升官圖》是與武漢行轅政治部政工大隊聯(lián)合演出的。和中國許多地方一樣,戰(zhàn)后的武漢也進入了戲劇運動低潮期。“中藝”之于漢口,本來只是一個匆忙中的過客。但是,“中藝”在武漢三個月內(nèi)所做的演出,卻帶動了武漢劇運的勃興。當時漢口《武漢日報》報道說:“中華劇藝社理事長應云衛(wèi)氏每日在文化會堂排戲忙,他給武漢劇運帶來光熱”[14],“武漢劇運,日趨熱鬧”[15],“中華劇藝社來漢之后,給戲劇運動不少鼓勵”[16]。然而,一旦“中藝”離開漢口,武漢的劇運再次陷入低潮。還是漢口《武漢日報》,轉(zhuǎn)而以頗為傷感的口吻報道:“自從‘中藝’在漢口褪羽而去,六隊的《鄭成功》收獲極歉,幾個職業(yè)、半職業(yè)劇團,有的停止活動,有的負債累累,大熱鬧的春節(jié)當中,竟沒有話劇活動的信音了。”[17]當年,上?!段膮R報》也曾報道:“漢口的戲劇活動在兩個月以前原是很熱鬧的。幾乎每日都有話劇好看,但自從中華劇藝社去了上海,青年劇社瓦解,駱駝劇社無聲無息,便只有政治部的演劇四六兩隊了。”[18]

第六階段是1947年1~6月。1946年12月22日,歷經(jīng)磨難,“中藝”復員隊伍終于抵達上海,暫住虹口小學。從此,劇社成員開始了在上海半年之久的艱辛歲月。隨著抗戰(zhàn)結(jié)束,全國的話劇運動一時間全都轉(zhuǎn)向低落,隨之而起的是電影的回潮。而上海在電影之外,更有以越劇為代表的地方戲與話劇爭勝,話劇面臨著嚴重的劇場荒,演出市場幾近癱瘓狀態(tài)。作為有著光輝戰(zhàn)斗傳統(tǒng)的“中藝”,此時30多名團員也只能困居虹口,以喝茶、打牌消磨時光,以每日從應云衛(wèi)處拿來的五萬元伙食費勉強度日。此時的“中藝”,幾經(jīng)人員的星聚云散和復員路上的顛沛流離,已經(jīng)沒有獨立進行戰(zhàn)斗的力量了。內(nèi)部經(jīng)濟困頓、人心渙散,外部政治壓迫、奸商刁難?!爸兴嚒背雎泛卧冢窟@是令眾人困惑和無以回答的難題。當應云衛(wèi)提出轉(zhuǎn)入“業(yè)余”或“半業(yè)余”的方案不能被通過時,為了避免解散,為了“茍延殘喘”,劇團只能另尋它策。于是,幾經(jīng)努力,“中藝”與新成立不久的觀眾演出公司攜手,于4月5日在辣斐戲院聯(lián)袂演出《棠棣之花》。該劇演至22日,共計演出18場。這是目前所知,“中藝”在上海所做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出,反響一般。5月23日,該劇重演,然因拆賬問題,觀眾演出公司拒絕與“中藝”再度合作。至此,由于劇場荒日益嚴重,致使“中藝”更無力獨立演出。當年6月5日,上海市話劇團聯(lián)誼會在海光劇院開會,決定聯(lián)合滬上各話劇團體舉行夏季輪流演出,以挽回話劇頹敗的命運,“中藝”劇團也有幸應邀參加。此事見于6月8日上?!逗推饺請蟆?。這是目前所見史料中最后一次提到“中藝”。至于這種輪流演出,“中藝”是否確曾參加,目前尚不得知。但無論如何,作為一個在抗戰(zhàn)時期有著光榮傳統(tǒng)的著名劇團,“中藝”的影響力日益式微,其名字亦漸被人忘卻。最終,因其悄無聲息的解散和淡出歷史舞臺,遂成為話劇史上的一個符號。

三、余論

“中藝”崛起于抗戰(zhàn)時期的大后方。在政治高壓、經(jīng)濟艱難的困境中,劇社立足于職業(yè)化演劇的藝術(shù)追求,堅持不懈地戰(zhàn)斗,為大后方觀眾奉獻了一臺又一臺的好戲,為大后方的文化藝術(shù)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以“中藝”劇團為代表的眾多劇團的涌現(xiàn)與聯(lián)合作戰(zhàn),把中國話劇藝術(shù)的成就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迎來了話劇藝術(shù)的“黃金時代”,而它在藝術(shù)方面的積極探索更為后世積累了豐厚的財富。由它所培養(yǎng)出來的話劇舞臺藝術(shù)工作者和干部隊伍為戰(zhàn)后,特別是解放后中國的戲劇電影事業(yè)準備了大量人才,積蓄了力量,其歷史功績不可埋沒。

參考文獻:

[1]吳彬.職業(yè)演劇,學術(shù)追求——論中華劇藝社的演劇精神[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14.

[2]記者.留渝劇人籌備紀念戲劇節(jié)雙十節(jié)上演數(shù)名劇[N].新華日報,1941-09-25(1).

[3]林實.一年來重慶話劇的種種[N].新華日報,1941-07-12(2).

[4]盧業(yè)高.應社長與“中藝”[M]//杜宣.戲劇魂——應云衛(wèi)紀念文集.杭州:應云衛(wèi)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2004:250,254.

[5]俞晨.專訪:應云衛(wèi)和中華劇藝社[N].聯(lián)合晚報,1946-09-29(4).

[6]陳白塵.陽翰老與中華劇藝社[J].戲劇論叢,1982(2).

[7]陳白塵.中國話劇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在重慶霧季藝術(shù)節(jié)上的講話[J].南京大學學報,1986(1):47.

[8]陽翰笙.風雨五十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293.

[9]歐陽喬治.成都劇壇展望[N].新華日報,1943-01-14(4).

[10]田禽.成都的戲劇報導[N].時事新報,1942-10-30(5).

[11]陳錚,李恩琪.抗戰(zhàn)時期成都的話劇[J].成都黨史,1995(4/5).

[12]張逸生.抗戰(zhàn)期中戰(zhàn)斗在成渝等地的中華劇藝社[G]//成都文史資料選輯:第9輯.成都:四川省成都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237.

[13]林嵐.贈別“中藝”[N].華西晚報,1945-12-05(2).

[14]記者.藝林煙雨[N].武漢日報,1946-10-05(8).

[15]記者.影劇報道[N].武漢日報,1946-10-16(5).

[16]記者.藝林煙雨[N].武漢日報,1946-11-23(8).

[17]記者.今年無話劇[N].武漢日報,1947-01-19(10).

[18]趙玉長.漢口劇運[N].文匯報,1947-02-11(7).

(編輯:李春英)

Founding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Association:

From Beginning to End

WU Bin1,2

(1.DepartmentofLiterature,AnqingNormalSchool,Anqing246133,China;

2.SchoolofArtsandMedia,AnhuiUniversity,Hefei230011,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Theatre Arts Association (“Chinese Arts”) is a famous troupe during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It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in China. However, it is still a mystery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and dissolu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ased on detailed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causes of its establishment and dissolution can be traced. Founded in May, 1941 and dissolved in June, 1947, the association had existed for six years.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its activity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tages. Chinese Arts led the course of wartime drama and drove other drama groups to be united and fight side by side, making drama activity in the great rear area able to develop sustainably. Represented by Chinese Theatre Arts Association, actors in the war time had pushed the cause of Chinese Drama to the highest level ever, creating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dramas and establishing their classic status in history. Chinese Arts has trained lines of artis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rama and film industry after Anti-Japan war, and especially after the war of liberation. Its contribution cannot be buried and forgotten.

Key words:Chinese Arts; establish; dissolve; contribution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5)03-0119-07

作者簡介:吳彬(1980-),男,河南許昌人,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安徽大學藝術(shù)與傳媒學院教師,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代戲劇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華劇藝社演出史論(13YJC760090);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中國話劇社團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研究(1907-1949)(2013CYS006)

收稿日期:2014-07-08

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5.03.023

通州区| 阿鲁科尔沁旗| 乌兰察布市| 响水县| 明星| 崇义县| 雷波县| 门头沟区| 佳木斯市| 淮阳县| 离岛区| 会同县| 新竹市| 外汇| 莒南县| 沾化县| 江门市| 玉溪市| 南木林县| 延长县| 汉川市| 宝坻区| 盐亭县| 沂南县| 隆林| 婺源县| 巴林左旗| 鄂伦春自治旗| 罗城| 颍上县| 若羌县| 崇明县| 汉寿县| 兴城市| 宁乡县| 大城县| 南阳市| 万宁市| 柳州市| 宜春市| 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