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摘 ? ?要: 中國國畫歷史悠久,在世界繪畫領域中獨樹一幟,而現階段初中學生在我國傳統文化方面知識的缺失非常嚴重。為全面了解初中學生對國畫的了解程度,作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希望對癥下藥,尋找能夠提高初中學生對國畫的認識與喜愛程度的方法。
關鍵詞: 美術教育 ? ?初中生 ? ?問卷調查
國畫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在中學教育中一直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卻發(fā)現大部分初中學生對于中國國畫了解甚少,反映了在繼承和弘揚我國優(yōu)秀藝術文化方面存在著重大問題。為了全面了解初中學生關于國畫認知情況,筆者進行了一次面對初中學生的問卷調查,旨在增加初中學生對國畫的認識和喜愛,提高初中學生對于國畫的欣賞和審美能力。
一、國畫學習對于初中學生的重要性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中國畫作為傳統文化的典型,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情感,是歷代文人墨客爭相推崇的對象。在古代,一個文人的基本修養(yǎng)是通過他在琴棋書畫方面的能力進行評定的。古代文人將繪畫當做抒發(fā)個人內心情感的手段,在評定繪畫水平的高低時不單單取決繪畫技法的高低,還看其“畫外”所蘊藏的修養(yǎng),進行綜合判定。因此,繪畫也成為文人綜合素質的體現。而現代我們的美術教育較之古代綜合美術教育來說要粗糙簡略得多。
初中生作為從兒童向少年過渡,相對于兒童時期的懵懂,這一時期開使逐漸形成自我意識,學習能力增強,處于接受知識的最佳時間,同時也最容易受外界干擾、被外界浮躁的事物所吸引的。因此要高度重視初中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在個人方面,國畫的獨特魅力使得初中生在學習國畫的過程中,提高自我素質和自我修養(yǎng),使初中生積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集體方面,學習了解國畫不僅僅是對這一國粹藝術的繼承,同時也有利于初中學生培養(yǎng)出濃厚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正因為國畫教育對于初中學生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展開此次問卷調查。
二、調查分析
調查問卷共140份,對初一至初三每個年級隨機抽取一個班級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22份。問卷共設置了10個關于國畫的問題,以選擇題和問答題為主,包括:對于國畫藝術的感覺;你喜歡哪種國畫技法;喜歡哪種國畫繪畫題材;知道哪些優(yōu)秀的國畫作品;如果有機會學習繪畫你是愿意學習中國國畫還是西方油畫等。
如下圖所示,通過122份有效問卷了解到被調查的初中生的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數,為表示喜歡國畫53人,占總人數的44%;對國畫沒有感覺的為32%。這些對國畫沒感覺的同學表示不知道國畫所表達的內容,也不了解有關國畫的知識。最后表示不喜歡國畫的學生多是完全不了解國畫,也不知道任何國畫作品。但這些不喜歡國畫和對國畫沒有感覺的學生中有不少學生表示,相對西方油畫更愿意學習中國國畫,因為這是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展現了國畫的魅力。表示喜愛國畫的初中生中有29人表示愿意學習并了解國畫,但在這29人中只有16人能明確地說出學習國畫是因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并對國畫這一門藝術有一定的了解,而另外13人只是因為國畫為中國獨具特色的一門藝術,從而表示對此感興趣,國畫學習能產生民族自豪感,但同時表示目前并不了解國畫知識。在列舉的著名國畫作品中大多數同學熟悉《清明上河圖》,但是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對于國畫的著名作品只了解《清明上河圖》。其次,被學生所知道的著名國畫作品是《富春山居圖》和《洛神賦》等巨幅國畫作品或與其他學科相關的作品。而這些巨幅國畫作品被大家所知道了解,離不開大眾媒體對其進行的報道和追捧。調查中,只有少數學生提到《雙喜圖》、《溪山行旅圖》等這類非巨幅作品且與其他學科關系不大,大眾媒體關注較少但優(yōu)秀的國畫作品。同時,我還發(fā)現,在學生自己列舉出的這些巨幅或非巨幅的國畫作品中,只有極少數學生能準確地說出這些畫作的作者。
三、調查結論
從上述的問卷調結果中筆者推斷出以下幾點重要結論:(1)學生缺乏對于國畫學習的興趣;(2)對國畫的審美能力缺乏;(3)對于國畫常識知之甚少;(4)對于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5)學生對于巨幅且被社會媒體高度追捧的畫作有些許了解,但其他著名的畫作知之甚少。
四、解決方法
以上結論最重要的是對于國畫興趣的缺乏?!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對于國畫的興趣,成為我們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提高初中學生國畫學習的興趣有了一定的認識:首先,國畫教學應以動手實踐為主。繪畫作為一門靠畫者利用畫筆和顏料等媒介在畫紙或畫布等物體上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最重要的是必須動手才能完成,動手的過程就是學習了解的過程。在國畫的繪畫動手體驗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到墨的濃淡而形成不同的畫面效果所帶來的趣味,同一支毛筆但不同的用筆方式給了我們畫面的驚喜。因此,沒有什么比實踐繪畫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了,這是再好再精彩的欣賞課程都達不到的效果。同時,動手實踐也符合初中學生這一特定時期的成長特色,初中學生好動叛逆,對于傳統的欣賞課程沒有了小學時期的興趣,實踐動手繪畫更能迎合他們的喜好,從而更有利于他們提高對國畫這門藝術的興趣。在動手繪畫中了解國畫,學習國畫,提高對國畫的審美能力,最終達到真心喜愛國畫這門藝術。
其次,應適當增強國畫作品的故事性。在賞析優(yōu)秀的國畫作品時可適當地和學生說說畫作背后的趣聞。面對初中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他們希望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成長,有自身的想法和個性,同時又保留著和孩子一樣的好奇心,所以他們大多會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而國畫是一門歷史悠遠的藝術,最不缺少的就是有趣的故事,并且中國文人雅士的趣聞樂事被一代又一代人傳頌。文人雅士的故事不僅僅具有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同時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的繪畫風格和繪畫原由。因此,將畫作的故事和畫家的趣事結合知識點一并向學生介紹,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興趣,記住這幅國畫作品和畫家,加深對作品本身的了解,避免出現只知畫作不識畫家這一尷尬的場面。
最后,初中學生作為社會成員,同樣會受到社會的影響,希望社會大眾媒體增加對于國畫藝術的重視。根據調查可以看出,凡是社會大眾媒體所追捧的畫作,學生了解的程度明顯較高。如果現代大眾媒體能夠增加對國畫發(fā)展的重視,那么初中生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自然會加深對國畫了解。同時,媒體對于中國畫的報道必然會增強民眾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以上是我對于提高初中學生對于國畫學習興趣的認識。國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需要我們好好地傳承和發(fā)展。同時,國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也是美術教育史重要的一部分。希望這門國粹藝術能被更多學生(不僅是初中生)所喜愛,從而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倩.中國傳統文化在國畫教育中的缺失[J].術之友,2005(6).
[2]趙艷.淺談國畫教學中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培養(yǎng)[J].科學文匯,2008(1).
[3]孫曉瑞.中國國畫教學的方式與特點[J].藝術科技,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