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農民理性
———中國和平崛起的必然邏輯

2015-12-24 05:11:42陳玉平周柚池
安康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和平理性農民

陳玉平,周柚池

(1.安康學院 外語系,陜西 安康 725000;2.南京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農民理性
———中國和平崛起的必然邏輯

陳玉平1,周柚池2

(1.安康學院 外語系,陜西 安康 725000;2.南京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改革開放后,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農民理性創(chuàng)造了“中國奇跡”。在轉型時期,勤儉、求穩(wěn)、互惠、好學等農民理性將會以文明與和平的方式來促進中國的崛起,這是對目前國際上形形色色“中國威脅論”的強有力的反駁。

農民理性;和平崛起;改革開放;中國威脅論

在國際關系領域,大國崛起是一個重要的研究主題,因為國際政治的歷史就是大國興衰的歷史?,F實主義的霸權周期論、權力轉移和體系戰(zhàn)爭等都是關于大國崛起的理論。尤其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堅定地認為大國的崛起不可避免地會以戰(zhàn)爭的方式來實現,所以,目前關于中國崛起的種種猜測和擔憂頻頻不斷。因此,中國如何突破這一“崛起的困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現實而緊迫的問題。傳統(tǒng)的西方理論仍然用黑匣子方式來分析大國崛起,而歷史的創(chuàng)造主體顯然被忽視了。本文擺脫結構分析的方法,從國家內部,即國民性來分析和探討中國崛起的方式問題。

一、分析視角的提出和概念的界定

民族性分析是人類社會學家使用的一種重要的分析工具。在國家交往中,無論一個民族做出多么出乎意料的舉動,它的行為多么讓人難以捉摸,但如果從這個國家(抑或民族、部落)普通民眾的日常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下手去探討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再奇怪的行為都是有跡可循的。通過這些思維習慣我們還可以預測他們下一步的行動。人類學家的研究一再證明,一個民族的特性是由日常那些細小的習慣和公眾意識組成的,“他們對一個民族未來的影響,甚至遠遠超過外交官簽訂的各種條約”[1]。因此,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中華民族特性的影響。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農業(yè)文明史,歷史的主體是農民,因此農民的習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并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特性,中國今后的走向也與農民的特性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此,要將中國崛起與農民聯系起來,就必須回答“誰是農民”的問題。所謂農民,就是長期從事農業(yè)生產勞動,以土地為勞動對象,以土地上的農作物作為主要生存來源的人。但中國是個有著兩千多年農業(yè)文明的國家,到目前為止仍然還有九億農民。就是非農人口,往上追溯三代絕大多數也都是農民。這種代際的關聯決定了即使未從事農業(yè)產業(yè)的人群也深深浸淫并具有深厚的農民意識或者“農民性”[2]。上至千萬富豪、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市民和清潔工,這種農民意識深深地影響著每個中國人。因此,這里的“農民”不僅指從事農業(yè)生產的人,還包括具有農民意識的人,其在某種程度上幾乎包括了所有的中國人。

農民作為中國社會的主體,當然具有其理性,即農民理性。關于農民理性這一概念的學術研究,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從起初的“農民有沒有理性”到后來的“經濟理性”等,爭論不斷。但無論如何,農民理性是具有主體性和歷史性的,它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產生,并在特定的場域內發(fā)生作用,是農民為了生存而逐漸形成的一套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這種理性一旦形成,就會產生思維慣性,即主體性。在中國,數千年來形成的思維和行動慣性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文化因素深深扎根在每一個中國人身上,并一代代遺傳下來。當然,從現代社會角度來說,這些慣性有不少是過時的,我們稱它們?yōu)槁?,但本文對其進行了過濾,特指那些對現代中國發(fā)展起積極作用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因此,所謂農民理性,是指農民在長期農業(y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意識、態(tài)度和看法,它們不僅來自于個人的感性經驗,還是長期歷史傳統(tǒng)的積淀[2]。

理性形成于歷史,但卻慣性地支配著人的行為。當中國從農業(yè)社會走向現代工商業(yè)信息社會時,農民理性作用的場域發(fā)生了變化,但兩千多年來形成的理性仍在慣性地發(fā)揮作用,而且這種理性在新的環(huán)境中會生發(fā)出原來環(huán)境中所沒有的能量,新的社會環(huán)境和農民理性形成了優(yōu)勢疊加的效應,即理性擴張。在中國,從社會主體的角度來說,是農民理性的擴張造就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飛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中國奇跡,這一點徐勇教授在其文章《農民理性的擴張:“中國奇跡”的創(chuàng)造主體分析》中已有詳細論述,在此不予贅述。本文重點論述的內容是農民理性與中國崛起的關系問題。

關于中國奇跡與和平崛起的關系,本文將對其進行簡單化處理,即把和平崛起作為中國奇跡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從時間上來說,是先有中國的飛速發(fā)展,然后自然地向和平式崛起的方向過渡。但實際上這兩者是很難辨別的,因為飛速發(fā)展是從國家內部的角度來審視的,若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這些年來飛躍式的發(fā)展就是一個崛起的過程。不過,外界所擔心的則是中國崛起的意圖和未來的方向。本文將中國三十年來的飛速發(fā)展視為大國崛起的第一階段,即準備階段,而接下來重點要討論的則是第二階段,即挑戰(zhàn)階段的中國崛起。

二、農民理性與中國崛起方式的選擇

關于“和平崛起”概念的界定,目前學術界有諸多分歧,是圍繞“和平”與“崛起”的關系而展開的。即“和平”和“崛起”哪個是手段,哪個是目的,抑或都是目的,這在學界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說法。本文出于分析的需要,以和平為手段,把崛起作為目的,即以“和平式崛起”作為“和平崛起”的定義。因此,我們可將和平崛起定義為,一個大國通過和平和非武力的手段迅速縮小或者拉大與其他大國之間相對綜合實力的差距,并對世界力量格局、國際秩序和國際規(guī)則產生重大影響的過程。對中國而言,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就意味著中國的對外政策目標從“融入國際社會”轉向“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從強調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關系,轉向多邊外交,“突出周邊,推動區(qū)域化,注重與歐盟合作的政策,這有助于我們對周邊、東亞、歐洲和美國的政策”[3];中國外交從服務于國家經濟利益轉向服務于國家綜合利益,堅決捍衛(wèi)國家安全、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利益。這對有些學者提出“和平發(fā)展”的觀點有著許多更為積極的意義。因為中華民族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就是以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不但對內要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對外還要恢復和追求中國的大國地位,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接下來我們討論的是,農民理性如何影響和促進中國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本文將采用人類社會學的分析方法,考察世代相傳和日常生活經驗中形成的農民理性是如何同國家發(fā)展方向聯系在一起的。這些理性不僅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見諸于文化經典和諺語之中。下面從農民理性中的幾個關鍵方面來說明它是如何引導中國走和平崛起道路的。

(一)勤儉

勤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立身之本。在農業(yè)社會,土地和勞動是主要的生產要素,在低生產力和土地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農民只有通過增加勞動才能實現糧食產量的增長。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是典型的“按勞分配”。因此,傳統(tǒng)中國農民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能生存或積累財富。中國農民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勤勞的群體,沒有勞動時間限制和勞動條件要求?!扒诎强嘧觥薄捌鹪缲澓凇笔歉呱械摹槿朔Q道的行為,休息是不符合道德要求的[4]。由于財富有限,所以中國農民又養(yǎng)成了節(jié)儉的良好習慣——只有節(jié)儉才能維持生活。

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工商業(yè)生產受土地的限制大為縮小,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可以實現財富的無限增長。資本和勞動都是生產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都可以促進財富的增長,人們是可以實現勤勞致富的。所以,在改革開放以后,人們創(chuàng)造財富的積極性被激發(fā)出來,勤勞節(jié)儉的傳統(tǒng)習慣被農民帶入了現代財富創(chuàng)造之中。農民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和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為中國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無論是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還是走向世界的溫州商人,這些精神都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同時,這些“勤勞的螞蟻”反對鋪張浪費,當然也不會去超前消費。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儲蓄優(yōu)先、防范風險仍然是消費生活的重要原則[2]。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勞節(jié)儉的農民理性創(chuàng)造了這些奇跡。中華民族的這種農民理性到現在仍然沒有多大的改變,這種慣性將會持續(xù)很長時間。所以,中華民族在未來的崛起之路上,仍然會以勤勞的雙手來發(fā)展自己,也將會繼續(xù)用節(jié)儉的方式來量入為出,勤勞和節(jié)儉的理性只能讓中國以和平的方式來實現崛起,這種理性也會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而傳播到世界各地。

(二)求穩(wěn)

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農民是依附于自然的。在強大的自然力量面前,農民是弱小的,所以平安是他們最大的愿望和福氣。平安是福、小富則安等諺語體現了傳統(tǒng)農民的求穩(wěn)心態(tài)?!胺叛颉獟赍X—娶妻—生子—放羊”這樣的循環(huán)模式是一個典型的縮影,農民能夠養(yǎng)家糊口、娶妻生子就很滿足了。農業(yè)社會不喜歡變革,中國農民深受戰(zhàn)亂之苦,追求安寧是他們共同的愿望。因此,農業(yè)社會的穩(wěn)定機制強,動力機制弱,也是農業(yè)文明發(fā)展極其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工商業(yè)社會是個不斷變革和發(fā)展的社會,是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在這樣富于變動的社會中,社會危機和動蕩也時時存在。有人統(tǒng)計,在二十世紀后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政治動蕩的次數和頻率遠遠超過了前一個世紀。與農業(yè)社會相比較,現代社會的動力機制充足,但穩(wěn)定性機制弱,平衡性也較差。中國從建國以來,一直把“穩(wěn)定壓倒一切”放在首位,在此條件下進行建設和發(fā)展。這既與近代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慘痛教訓有關,更是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遺傳下來的求穩(wěn)心態(tài)的重要體現。庫伯·雷默把“穩(wěn)定”作為“中國模式”的核心要素,足見求穩(wěn)理性力量和作用的強大。建國后農民雖然從戰(zhàn)亂之苦中解脫了出來,但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和政策變動使他們吃盡了苦頭,農民并沒有過上穩(wěn)定安逸的日子,仍然小心翼翼地生活著。改革開放以后,土地包產到戶,城鎮(zhèn)化建設,二元結構體制逐漸被打破,這種漸進式的改革符合農民的求穩(wěn)心態(tài)。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農民的溫飽問題得了基本解決,他們期盼著這種好的趨勢持續(xù)下去。和西方人不同,中國人都希望有份穩(wěn)定的工作,有個自己的住所,有個安定的后方,規(guī)規(guī)矩矩地做一個工薪族。所以中國人的買房熱情很高,個人住房占有率從建國到現在提高了近10倍,但國人還是熱衷于買房、炒房、建房。于是,房價“步步高升”,普通民眾“望房興嘆”。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有許多大的失誤,公平問題就是其中之一。在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今天,中國社會基本上還是穩(wěn)定的。農民的負擔在不斷加重,三農問題仍然在困擾著中國,但總體上農村還是比較穩(wěn)定的。近年來雖然出現了一些群體性事件,卻沒有出現大的危機,世界多次預言的“中國崩潰”并沒有出現。在中國,農民穩(wěn)則全國穩(wěn)。幾千年的歷史證實了這一中國特色理論的正確性,現在仍未過時。胡錦濤同志在2008年提出的“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正是在政治上求穩(wěn)的一個重要表現。所以,當未來中國走向世界,實現崛起時,中國式的求穩(wěn)和忍耐是防止中國以極端和武力的方式挑戰(zhàn)國際秩序的一個重要砝碼,中國人的保守心態(tài)使其不大可能使用強硬的手段來實現崛起。

(三)互惠

互惠是中國農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養(yǎng)成的良好品質。傳統(tǒng)社會中的農業(yè)生產是通過互助合作完成的,這些現象在我國落后和偏遠的農村地區(qū)仍然存在。由于一家人無法獨立完成生產和生活的全過程,尤其是在農忙季節(jié),農民只有通過換工等形式來完成生產活動,通過這種互相幫忙來實現互相均衡收益?!斑h親不如近鄰”,婚喪嫁娶等重要活動都是鄰里相互幫助完成的。農業(yè)社會形成的各種互助組織,如“方奉”“農會”“抬會”等,都是互惠理念的客觀載體。斯科特認為,“互惠這條道德原則滲透于農民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之中”[5]。但在農業(yè)社會,人們之間的互相幫忙只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你幫我我?guī)湍?,都是同質要素的疊加,不會增加財富。

進入現代工商業(yè)和信息社會,勞資合作替代了之前的互助合作,但互惠理性卻貫穿于其中。土地、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相互結合起來,實現多方受益。而其中勞動力的收益是最少的,但進城務工的農民和底層的勞動人民卻并沒有因此而產生不滿,因為與在家務農相比,他們的收益是比較高的。傳統(tǒng)中國農民缺乏階級自覺,階級對立意識比較淡薄,只要有錢賺,他們一般沒有什么太大的不滿,所以中國幾乎沒有出現過反對資本家的大型工人運動。這樣,農民以廉價的勞動力為社會創(chuàng)造出了巨額財富,低中端產品占領了全世界的市場,“Made in China”的字樣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中國依靠廉價的商品叱咤世界市場風云,而廉價的商品來自于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勞動力又來自于勞資合作,勞資合作的源泉則是農民的互惠理性。這種合作互惠是異質要素的相加,可以增量財富。

互惠理性在政治領域也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對外方針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改革開放以來這一理念推動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往來,中國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獲得了發(fā)展所需的大量資金和技術、管理經驗。互惠理性促使中國采用合作主義的姿態(tài),實現了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fā)展,也樹立了中國的大國形象。中國在和諧世界理念的指導下,互惠理性將會使其以更加友好和合作的姿態(tài)實現和平式崛起,那些別有用心的“中國威脅論”是站不住腳的。恰恰相反,中國的發(fā)展將會惠及世界各國,不會造成什么威脅。

(四)好學

農業(yè)社會是個學習型社會,勤奮好學是中國人的特點。毛澤東說過一句話,“三天不學習,跟不上劉少奇”,足見中國人對學習的重視程度。但農業(yè)社會的學習,主要學的是經驗,重復前一代人的經驗和知識,而不是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受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影響,讀書人“頭懸梁,錐刺股”,刻苦努力的目的只是為了“學而優(yōu)則仕”,考秀才,中狀元才是他們學習的主要目的。所以,傳統(tǒng)社會學習的目的是占有財富,而不是創(chuàng)造財富?!八拇蟀l(fā)明”雖然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但卻沒有被用到生產領域去創(chuàng)造財富。

工商業(yè)社會是個競爭型社會,要提高競爭力就要不斷地去學習。知識生產和商品生產同步進行,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后,知識生產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在現代社會,農民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才能生存和創(chuàng)造財富。于是,傳統(tǒng)中國農民的好學理性在現代社會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國人開始有選擇、有目的地學習。因此,中國人在農民理性的支配下實用性學習的特征很明顯,這也是當前中國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基礎性研究和理論研究都比較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經歷了模仿式學習、選擇型學習兩個階段。嚴格意義上來說,兩者是交互進行的,很難分清楚誰前誰后。這些引進式的學習,使中國迅速獲得了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勤奮好學的中國人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就是好學的結果。

歷史證明,中國人“走西口”“闖關東”是失敗的,因為它沒有把好學理性解放出來讓其發(fā)揮作用。而“下南洋”則獲得了成功,因為好學理性與現代工商業(yè)社會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財富。當中國今后繼續(xù)走向世界時,創(chuàng)造式的學習將成為一大趨勢。中國人的好學理性將引導中國走獨創(chuàng)式學習的道路,當中國在世界上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境界時,就不會是模仿式的,而是實現自強,走內斂式的崛起道路。

三、結語

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迅速增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G20、APEC等重大國際會議上的作用日益增強,受到了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重視??蓢H社會對中國的態(tài)度依然是喜憂參半,一方面要求中國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以幫助他們度過危機;另一方面卻擔心中國會以強硬的態(tài)度損害他們的國家利益,甚至統(tǒng)治世界。這些問題的出現首先說明中國確實強大了,引起了別國的防范,但同時也說明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即中國未來的發(fā)展目標依舊不明晰。當然,中國政府一再強調,中國是個發(fā)展中大國,而且就算以后真的強大了,也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和平的力量,會促進世界各國的共同發(fā)展,努力促進世界的和諧和繁榮。但國際社會并沒有因中國的這種承諾而減少對中國的不信任感,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當一個大國崛起時,其他大國肯定會擔心,并且會單獨或聯合遏制正在崛起的大國,這是由大國崛起的零和性決定的。崛起為世界強國就意味著該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上升,影響力增大,客觀上要分享原先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在世界事務中的主導權[3]4。所以歷史上的許多戰(zhàn)爭,包括兩次世界大戰(zhàn),都是崛起大國同原有大國之間的戰(zhàn)爭。關于這些體系戰(zhàn)爭,在此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首先,這些戰(zhàn)爭都是受西方文明影響的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西方社會的商業(yè)理性是通過擴張和掠奪才能實現其原始財富積累和發(fā)展的,這一點與東方農業(yè)文明,尤其同中國這樣的農業(yè)文明古國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其次,二戰(zhàn)后,在科技革命和文明進步的影響和推動下,國家之間經濟、文化、社會等“低級領域”的交流占據主導地位,復合型相互依賴成為國際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國家之間零和性博弈減少,共同利益增大,使得以戰(zhàn)爭或者強硬手段來取得世界霸權的代價過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通過自身的發(fā)展,以友好合作的姿態(tài)同世界各國打交道,實現和平式的崛起是可能的。同時,從農民理性對中國未來發(fā)展方向的促進作用來看,中國選擇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也是必然的。

[1]本尼迪克特.日本四書:菊與刀[N].彭凡,譯.北京:線裝書局,2008:6.

[2]徐勇.農民理性的擴張:“中國奇跡”的創(chuàng)造主體分析——對既有理論的挑戰(zhàn)及新的分析進路的提出[J].中國社會科學,2010(1):103-118;105.

[3]閻學通,孫雪峰.中國崛起及其戰(zhàn)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

[4]H·孟德拉斯.農民的終結[M].李培林,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86.

[5]詹姆斯·C·斯科特.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M].程立顯,劉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215.

【責任編校 朱東愷】

D820

A

1674-0092(2015)03-0035-04

2015-01-25

陳玉平,男,甘肅隴南人,安康學院外語系助教,碩士,主要從事中日文學比較、東亞區(qū)域合作和日本問題研究;周柚池,女,陜西安康人,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2012級本科生。

猜你喜歡
和平理性農民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博弈·和平
特別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6:42:36
期盼和平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汽車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對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中國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來應對農民征聯
對聯(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
理性看待GDP增速減緩
颍上县| 浑源县| 马鞍山市| 亳州市| 旬阳县| 徐闻县| 洪泽县| 舟曲县| 宁远县| 和政县| 中阳县| 钟祥市| 织金县| 且末县| 大洼县| 柳林县| 甘孜| 紫阳县| 大港区| 香格里拉县| 玉田县| 冀州市| 汉中市| 岑巩县| 黄冈市| 南靖县| 静安区| 台湾省| 六盘水市| 巴东县| 东丽区| 县级市| 云梦县| 银川市| 辉县市| 车致| 凤山县| 荔波县| 潼关县| 云南省|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