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袁賽
【摘要】本文以中職英語教學方法為核心,探究當下中職教學現(xiàn)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趨于落伍、教學效果甚微的結論,因此提出了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應當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建議。這種方法不僅改變了課程的學習模式、學習方式,同時也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等;從而明顯提高了教學質量、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能夠更好、更快、更高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職英語 行動導向教學法 探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08-02
在創(chuàng)新教育背景的影響下,人們越來越重視我國教育方法與教學理念,而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與教學理念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轉變。伴隨著創(chuàng)新教育的普及,我國出現(xiàn)了各式各類的教學方法,其中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英語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其優(yōu)點就是極大的增強了師生的互動性,增強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行動導向教學法對中職英語教學方法的轉變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什么是行動導向教學法
行動導向教學是以“行動導向驅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從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務”著手,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從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看,知識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感性認識,經(jīng)過反復實踐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并回到實踐中去。
二、開展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意義
1.開展行動導向教學法是大勢所趨
隨著創(chuàng)新教育的改革,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也更高。我國《新課改》中明確要求中職英語教學要改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開展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基本意義在于: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xié)調人,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序列,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定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yè)技能、習得專業(yè)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體系。
2.開展行動教學法有助于改變教學模式
傳統(tǒng)英語課程教學方式因其古板、單調、枯燥等缺點,逐漸被社會淘汰。與傳統(tǒng)英語一板一眼的教學方式相比,學生通過行動導向教學法,主動參與到英語學習中去,在同樣的時間內(nèi)能獲取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種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從最初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獲取,同時,它能增強師生的互動性,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去學習,對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三、職業(yè)中專英語中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對策
通過上文的分析,行動導向教學法對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開展行動導向教學法。目前,人們一般常用角色扮演法和頭腦風暴法這兩種方法進行教學,下面筆者就對這兩種方法進行闡述。
1.角色扮演法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身份參與英語課堂活動,能使學生對各種情境中的角色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學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能學到相應的英語知識、口語技能,對培養(yǎng)學生英語口語能力、英語基礎知識、英語交際能力有很大地幫助。此外,角色扮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加自愿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去,從跟本上對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有促進作用。
2.頭腦風暴教學法
頭腦風暴教學法是比較實用,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與問題式教學法基本原理相同,只不過頭腦風暴教學法的縱深度更深。教師在課堂上隨機引入一個話題,讓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去延伸該話題,最后將大家的想法匯集在一起作為總結。在使用頭腦風暴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引出一個話題,讓學生與教師之間互相合作、互相討論,彼此之間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將這種想法分享于教師。這樣會極大的增強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師生的互動性。此外,學生之間討論的時候,得到的不一樣的答案、想法,增強學生思維的發(fā)散能力,讓學生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結束語: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師生合理巧妙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能夠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英語學習能力。除了行動導向教學法之外,還有很多種新型教學方法,但不論是哪一種方法,只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幫助,我們就應該加以提倡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李靜.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3,(23)
[2]彭丹.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英語課堂中的應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