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
【亮招】
三國時期的曹植寫過一首著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對釜中之豆寄予深切同情,而對豆萁無不抱怨和指責。然而郭沫若先生卻反其道而思之,反其意而寫之:“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本為同根生,緣何自甘毀?”這里,郭老運用了逆向思維,破除“從來如此”的思維定勢,讓《反七步詩》中的豆萁完全以一種嶄新的形象出現(xiàn),表現(xiàn)了一種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讀后令人耳目一新。
作文要出新,關鍵不是寫什么,而在于怎么寫。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文時,要打破慣常的思維模式,進行逆向立意,反彈琵琶,以求異出新。
【解招】
所謂“意”,是指文章的主題,即中心?!耙狻笨梢允且环N思想,一種觀點,也可以是一種情感,一種哲理,這要根據(jù)不同的文章體裁而言。逆向求異思維要求作文在立意上要立足于一個“新”字,要善于從一般事物的寓意里由正求反,由反求正;由褒求貶,由貶求褒;由揚求抑,由抑求揚。以求異創(chuàng)新。
記敘文出新的方法是,作者對某一時、某一物或某一人,從某一角度,有了新的認識,或有了特殊感受之后,而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與常人或者自己以前相悖的某種感情。“人面桃花相映紅”,表現(xiàn)的是對桃花的贊美;“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卻表現(xiàn)了對桃花的輕蔑。同樣是寫雪,有人贊美雪花的潔白無瑕,一塵不染,溫暖大地,滋潤萬物;有人卻鞭韃雪花的殘酷無情——所到之處,雪壓冰封,千山枯榮,萬木蕭條。
議論文出新的方法是,論點的逆向求異思維,就是由某一題目或某一材料做逆向延伸,把思維的觸角伸向相反的方向,通過逆向思維做出與傳統(tǒng)定論相反的結(jié)論,或發(fā)現(xiàn)兩種截然不同的特點,然后再展開寫成文章。比如:有人說“老大徒傷悲”,我說“老大也不必傷悲”;有人說“有志者事競成”,我說“有志者事未必成”;有人說“開卷有益”,我說“開卷未必有益”;有人說“學海無涯苦作舟”,我說“學海無涯樂作舟”……這是反向立論,正題反作。也有反題正作的,比如:弄斧不妨到班門,“五十步”可笑“百步”,對牛并非不能彈琴,等等。
寫作的過程是一個張揚思維、催發(fā)心智的精神創(chuàng)造過程,也是一個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的過程。模仿與創(chuàng)新是辨證統(tǒng)一的,學作文者不但要“善于打破一個舊世界”,而且要“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文時,學會運用新思維,突破規(guī)矩,擺脫范文中思維模式的束縛,從真實的材料和深切的感受中提煉中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而形成一種敢于批判、敢于創(chuàng)造的思維品質(zhì),寫出有個性特點和新意的文章。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考場作文求新要注意三點:第一,要注意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不能不顧作文的思想內(nèi)容而刻意求異求新,刻意求新只會弄巧成拙。第二,作文求新,決非輕易的靈機一動,所以考場作文切忌急躁冒進,要力求穩(wěn)和新的統(tǒng)一,穩(wěn)中求新才能寫出令人信服的佳作。第三,平時語文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盡可嘗試創(chuàng)新作文;而語文功底不夠扎實的同學大可不必冒險,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試招】
如此甚好
河南省信陽市第五中學如月文學社 ?張夢瑤
很多人認為父母離異的孩子性格是孤僻的,內(nèi)心世界會布滿憂傷??晌矣X得這種看法很膚淺,他們定是看多了電視劇,便硬是將那戲劇化的情節(jié)推加在我們這些單親家庭的孩子身上。難道他們不覺得這些劇情太過矯情?讓人都忍不住嗤鼻一笑——我們明明笑得比誰都開心,我們明明過得同大家一樣好。
父母在我不到一歲時便離婚了,“爸爸”這個名詞從口中吐出是那樣陌生,心中的他是那樣遙不可及。由于他們離婚早,在我還未對爸爸產(chǎn)生一絲情感時他便消失了,所以我和爸爸是熟悉的陌生人。
從不會羨慕別人的爸爸把孩子舉得很高很高,陪他們玩耍;別人的爸爸在下雨時用寬厚的手掌摟緊他們,用溫暖的風衣為他們擋雨;別人的爸爸用帶有淡淡煙草味的指尖輕點孩子的額頭,笑罵道“淘氣包”。
我記得有這樣一大一小的身影,小的在前面屁顛屁顛地跑著,大的在后面緊身跟隨著;小的在前面呲牙咧嘴地笑著,大的在后面溫柔凝望著。呵呵,小的是我,大的是外公。外公抱起我放在他的肩上,他站起身向前穩(wěn)步走著,我望見地上那一長串的影子,“咯咯”地不停傻笑。
看,我也被舉得好高好高,那時,我望得好遠好遠,身邊的一切都很美好。我有缺什么嗎?——呵呵,如此甚好。
我記得有那樣一股清香,帶有絲絲溫暖的味道。雨下的淅瀝,一把傘下,媽媽緊摟著我,避免冰涼的雨水打濕衣衫。隨著走動,媽媽的發(fā)梢時不時觸碰到我的鼻尖,如這場雨一樣清新溫柔。媽媽用她纖細的手指將我臉旁的細發(fā)撩到耳后,癢癢地拂過面頰,我“嘿嘿”亂動,媽媽用食指輕刮著我的鼻梁,笑罵道“淘氣包”。
媽媽的指尖仿佛也有一股清香,這定比煙草的味道更加芳馨,這股清香讓我沉醉,我感到身邊一切都很美好。我有缺什么嗎?——如此甚好。
看到?jīng)],別人擁有的,我也一個不缺??!何必把愛分門別類,什么父愛呀,母愛啊,都不過是愛的小標題罷了,而我擁有的關懷與關愛足矣。
正所謂:“知足者,常樂也”——如此甚好。
指導教師:張曉娟
教師評語
“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弊魑牧⒁庖彩沁@樣,要有意識地回避常人的習慣構思,而力求逆向思維,求異求新。父母離異的孩子,在許多文人筆下,他們總是以一種“性格孤僻”“內(nèi)心憂傷”的形象示人,而在《如此甚好》這篇文章中,他們卻是另外一種形象——他們“笑得比誰都開心”“過得同大家一樣好”。本文的小作者也是一個父母離異的孩子,可她卻認為“別人擁有的,我也一個不缺”“我擁有的關懷與關愛足矣”。這篇作文的立意真可謂獨出機杼,求異出新,別出心裁,這是作者走出習慣的惰性思維定勢和封閉型求同思維的低谷,進行逆向求異思維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