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和偉
【摘要】 目的 分析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的臨床治療策略及效果。方法 74例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顯示為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患者均給予介入治療(PCI), 觀察其臨床治療措施及其效果。結果 經影像學檢查提示, 有92支CTO病變血管, CTO閉塞段為刀切狀的有29支(31.52%), 由橋狀側支循環(huán)形成的CTO血管32支(34.78%), 病變處或病變近端彎曲>45°的有36支(39.13%)、鈣化16支(17.39%), CTO病變>15 mm的有53支(57.61%), CTO位于血管遠端的有22支(23.91%), 在血管開口處的有43支(46.74%)。本次研究的CTO病變患者的PCI成功率為63例(85.14%), 術中出現心包填塞的1例(1.35%), 出現冠狀動脈穿孔或C-F型冠狀動脈夾層的有5例(6.76%);術后再次靶病變血運重建1例(1.35%), 無死亡病例。結論 CTO介入治療較為安全, 可行性高, 值得醫(yī)學界的深入研究和臨床上的廣泛推廣。
【關鍵詞】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39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指的是冠狀動脈血管的病變, 其狹窄程度達到或幾乎達到100%, 病程一般≥3個月。臨床上判斷血管閉塞時間是根據發(fā)生心肌梗死的時間、心絞痛、胸痛突然加重的時間和灌裝動脈造影結果等[1]。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解剖及病理特點較為特殊, 所以治療有一定困難。但隨著近年來醫(yī)學水平的不斷發(fā)展, CTO的治療上有一定突破, PCI能有效提高治療CTO的成功率, 為CTO患者帶來希望[2]。本文選擇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分析了介入治療CTO病變的策略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男63例, 女11例, 年齡37~78歲, 33例(44.59%)有吸煙史, 31例(41.89%)有心肌梗死史, 37例(50.00%)表現為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 合并糖尿病的有16例(21.62%), 合并高血壓的有41例(55.41%);另有表現為胸痛的32例, 胸悶17例, 胸痛伴胸悶8例, 患者均無嚴重肝、腎等疾病或出血性疾病。
1. 2 方法 對所有患者給予PCI治療, 行球囊擴張及支架置入術, 觀察其臨床治療措施及其效果。具體操作:球囊與擴張, 先擴張狹窄病變, 所用球囊為1.5~2.5 mm, 之后推出球囊, 保證導絲留在冠狀動脈內, 將待支架球囊導管要沿導絲插入;充盈到位的球囊(用10~12大氣壓, 1大氣壓=101.325 kPa), 快速打開支架加壓秒, 減壓撤出球囊。術中用藥:全身肝素化, 向動脈鞘管注入10000 IU肝素;支架置入前后, 向冠脈內注入硝酸甘油200 ?g。術后給予阿司匹林300 mg/d, 給予2周后減少用量;抵克力得2次/d, 250 mg/次, 給予1.0~1.5個月;術后3~4 h拔管;冠心病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3]。介入手術成功是指術后無嚴重不良事件發(fā)生、TIMI血流3級、靶病變殘余狹窄<20%, 此處嚴重不良事件是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死亡、心源性死亡, 靶血管血運重建等。
1. 3 入選標準 以往存在心絞痛癥狀或者動態(tài)心電圖、核素掃描等檢查證實有心肌血缺癥狀,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提示冠狀動脈完全封閉, 閉塞時長>3個月, 閉塞血管直徑>2.5 mm。對于多次進行干預或合并多支血管閉塞的病變, 僅選入首次進行干預或首次的靶血管[4]。
2 結果
經影像學檢查結果提示, 有92支CTO病變血管, 主要累及右冠狀動脈(RCA)34支、左主干(LM)5支、回旋支(LCX)16支、前降支(LAD)37支。CTO閉塞段為刀切狀的有29支(31.52%), 由橋狀側支循環(huán)形成的CTO血管32支(34.78%), 病變處或病變近端彎曲>45°的有36支(39.13%)、鈣化16支(17.39%), CTO病變>15 mm的有53支(57.61%), CTO位于血管遠端的有22支(23.91%), 在血管開口處的有43支(46.74%)。
本次研究的CTO病變患者的PCI成功率為63例(85.14%), 術中出現心包填塞的1例(1.35%), 出現冠狀動脈穿孔或C-F型冠狀動脈夾層的有5例(6.76%);術后再次靶病變血運重建1例(1.35%), 無死亡病例。其中術后再次靶病變血運重建的1例患者, 經再次造影證實植入支架沒有完全覆蓋病變部位, 還存在重度殘余狹窄。
3 討論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病情復雜, 可能合并多處病變, 部分患者會伴有胸悶、胸痛或胸悶伴胸痛的臨床表現, 胸痛的時間和病變閉塞時間呈正相關, 所以醫(yī)師在判斷病變時間上可通過患者的癥狀時間進行診斷。治療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手術難度較大、操作時間較長, 手術的成功率也與閉塞病變時間、血管迂曲和病變形態(tài)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但介入手術治療能有效緩解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患者的癥狀。
本文敘述了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臨床特點和治療方法等內容, 但研究存在很大局限性:①樣本局限:本研究是根據嚴格的入選標準來選定病例的, 入選的病例都是有充足的臨床證據或明確的影像學資料, 所以入選樣本比實際病例數少。②信息偏倚:對于所入選病例的病變特征和病變閉塞時間等方面的判斷存在偏倚。另外, 手術者的技術與經驗對手術成功與否的影響巨大, 但是無法給出量化的分析和對比。
綜上所述, PCI是治療CTO相對安全、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 值得醫(yī)學界的深入研究和臨床上的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姜春玉, 楊鈺, 王艷麗.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后左室功能變化與存活心肌的研究.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1, 27(16):2967-2968.
[2] 胡玉芳, 王琳, 李春堅, 等. 逆向導絲技術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術中護理. 護士進修雜志, 2015, 30(4): 340-342.
[3] 荊亞軍, 朱勁舟, 張瑞巖. 慢性腎病對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側支循環(huán)形成的影響.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2, 21(8):617-620.
[4] 尹棟, 竇克非, 楊躍進, 等.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置入FIREBIRD雷帕霉素洗脫支架和TAXUS紫杉醇洗脫支架長期有效性及安全性觀察.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3, 28(3):54.
[收稿日期:20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