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223-02
1.現(xiàn)狀分析
合作性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征,小組合作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它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性活動來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fā)展和交往技能的提高。但由于我們面臨的教育對象年齡小,絕大多數(shù)又是獨生子女,缺乏競爭意識和合作技能,所以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應用中,常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有的教師為要有小組合作這一形式而合作,使"小組合作"流于形式;以合作學習代講、代練;評價時輕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導向,輕集體評價……上述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小組合作學習應有的效果,也與面向全體,發(fā)展個性的教育觀背道而馳。
《數(shù)學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xiàn);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
2.1 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新教材編輯了大量的情境教學內容,圖畫精美、生動細膩,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為我們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了生動有趣的素材。因此,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的辦法就是描述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或貼近兒童生活的事件,要解決的問題就包含在這個故事或事件之中,實際上就是為學生設置了解決身邊數(shù)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2 明確學習的任務。為了讓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教師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方法,評價的標準等等。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的任務,可以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2.3 合作與探究。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后,教師就應立即引導學生開始合作、探究,這是小組合作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并且學生每個人都必須有一定的責任分工,都應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說,學習任務已經(jīng)落實到個人,小組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新課程改革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營造一種探究的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嘗試合作學習知識的樂趣。
2.4 交流與評價。交流、評價也就是學生間總結學習成果、教師接受信息反饋并做出判斷的過程。在學生交流時,我要求學生盡量清楚表達個人或小組的意見,同時還要求學生學會真誠地征求其他組的意見或評價其他組的見解,以博采眾長,積極總結。
3.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措施
小組合作學習既是實際操作,又有理論探索,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討、去研究。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幾條比較重要的策略。
3.1 合理的安排小組合作。根據(jù)班內的實際,有意識的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提升,讓學習優(yōu)良的學生也能獲得自信。
3.2 小組合作學習應與自主探索有機結合。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學習的前提和重要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離開了自主探索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與人合作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4.創(chuàng)設課堂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熱情
"學生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助推器。由于數(shù)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和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構成矛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根據(jù)教材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生思維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創(chuàng)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zhàn)性的、充滿疑問的情境,點燃學生的"發(fā)現(xiàn)"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需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在教學"年、月、日"前,我在新授課前,讓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找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鼓勵他們把查閱到的資料進行小組集中討論分析、比較。再把意見綜合起來。新授課時,我直接利用學生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講解。學生研究自己找到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師提供給他們的材料更來勁,更感興趣。又如,教學"生活中的數(shù)學",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生活中見過這樣的場面嗎?"(媒體出示握手照片)"你想握手嗎?"(同桌握手)"三個人每兩人握手該握幾次手?""四個人呢?"……學生操作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問題設計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有興趣知道答案,學習成為一種需要,因此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這樣做,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材料,降低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程度,而且提高了學生主動的參與意識,激發(fā)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