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周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具有很高的必要性,它既是基礎教育的結尾階段也是連接高等教育的初級階段,對學生今后價值觀、人生觀的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前歷史教學面臨著課程改革和高考變革的新形勢,作為歷史老師,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突破傳統(tǒng),并在教學中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關鍵詞:高效課堂;高中歷史;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173-01
以下是本文對此問題的幾點分析和探究:
一、構建課堂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自主的學習氛圍
要構建高效課堂,課堂上就要優(yōu)化師生關系,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從教師的角度看,一方面教師要善于調(diào)控自己在課堂上的情緒表現(xiàn),做到教態(tài)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進師生關系融洽。另一方面對學生要尊重,充滿關心和期待,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和睦相處,使學生在課堂中敢于說話、敢于提問、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見解,盡量讓學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師重視、關注的,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我能行”。當學生對某事物感興趣時,就會入迷地追求、探索。學生一旦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必將產(chǎn)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高低的重要標志,又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心情愉快地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是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從學生的角度看,課堂上學生的嘲笑是學生最害怕的,所以他們往往用沉默保護自己,或是對教師的提問不予回答,或是遇到學習問題畏手畏足,從而談不上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要注意營造輕松、和諧、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形成以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注重能力和方法培養(yǎng)為目標的現(xiàn)代教學模式。
二、精于點撥,發(fā)展合作能力
高效歷史課堂注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不僅僅只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要兼顧到其團隊合作能力的鍛煉。這是高效率、高質(zhì)量的課堂教學的需要,也是創(chuàng)新型、合作型社會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因為獨木難支的時候眾人拾柴的效果是很可觀的。在歷史課堂中,研究一個嶄新的課題時,教師就可以運用這種學習方式,既高效又不失新穎、靈活又不失趣味。例如:在學習評價“王安石變法”時,教師可以首先拋出一個“你是怎樣看待王安石變法?”這樣的問題,然后給出相關的歷史文本材料,要求同學以小組的形式,根據(jù)所學知識和既有材料總結得出結論。如果有些同學此時還不明白自己的方向,教師可以適當?shù)攸c撥一下,可以要求他們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評價這場改革。教師還要合理地安排和組織學生成立暫時性的研究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自己對于其中關于“青苗法”“保甲保馬法”等的看法,然后小組總結本組的觀點,自由推選人員作發(fā)言陳述。各小組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流,求同存異,最后教師可以就同學的結論給出點評和指正。這樣的合作模式既可以加強同學之間的溝通,又可以增進師生交流。
三、開放教學內(nèi)容
在歷史課堂上,教學內(nèi)容主要來源于歷史教材,歷史教材集合了廣大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的智慧,立足教材當然沒錯,但是如果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局限于教材,沒有任何突破,這也不利于學生素質(zhì)和能力的提升。歷史教材上的內(nèi)容都是一些經(jīng)過整理篩選的精華內(nèi)容,而古今中外的歷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如果僅僅把目光局限在歷史教材上,就會讓學生錯過好多東西,影響了學生知識面的拓展,進而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在開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注意開放教學內(nèi)容,除了教材知識以外,教師可以從其他多種途徑給學生搜集更多的歷史資料,這樣不僅可以對教材資料進行有效地補充,同時也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四、豐富課堂學生活動
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對象,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當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然而,長久以來,我們都習慣于讓學生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課,而忘記了學生的學習作用的發(fā)揮,從而造成了學生的思維活動缺乏活躍性。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給學生留一些空間,在課堂上多開展一些能夠讓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的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圍繞著某個問題進行一場小型辯論賽,創(chuàng)設一定的歷史場景,讓學生進行一次角色扮演等。豐富的教學活動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zhì),包括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五、要重視課后的反思與評價
對高中歷史教學成果的反思與評價,是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評價的實踐中,教學評價需要結合高中學生的特性和學齡特點,對傳統(tǒng)用于高考選拔的單一評價功能進行創(chuàng)新,進而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更加全面、客觀的評價。首先,高中歷史評價的方法不能統(tǒng)一化,要允許和尊重不同學生的各種學習成果和行為,并有針對性的使用評語、等級等多樣化的評價方法,讓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歷史知識體系中的不足和學習缺陷。其次,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成果的評價,不僅要看到學生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應當對學習結果形成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評價,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情感、情緒以及特性等都可以納入教學評價的范疇。再次,要運用多個評價主體,如學生自己、同學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素質(zhì)和歷史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與提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六、緊扣課時中心,優(yōu)化教學目標
在新課改背景下,歷史課本的編排與以往的教材編排不一樣,是按照專題形式編排的,既然是專題就肯定是圍繞某個中心的,我們在進行情境教學時切忌偏離甚至遠離課題中心。如《太平天國運動》,此課的課題中心在導語中已闡明得比較清楚: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我們在講課是必須緊扣這個中心,正確定位太平天國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驅地位。如果過多地講述太平天國的經(jīng)過和失敗的原因,則明顯是偏離課時中心的,這樣的課肯定是失敗的。緊扣課題中心可以說是情境創(chuàng)設有效性達成的前提,接下去我們要考慮的是在緊扣課題中心下的具體情境創(chuàng)設。
參考文獻:
[1] 袁繼文.運用多媒體技術構建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J].新課程(中旬),2013,11:177
[2] 郭永敏.淺議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4,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