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政杰(臺灣云林縣土庫國民中學老師)
踏入杏壇頭兩年,我以為教學就是和學生一起燃燒熱血。當時的學生們很貼心、很認真,對于學習的意愿也很強烈,但我內心總是對他們有著那么點愧疚感,因為即便我講得再認真、孩子也很愿意學習,但是出來的績效卻沒有成正比。
所以我開始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第一步便是將教學演示時常用的閱讀理解策略,引進現(xiàn)有的范文教學中,除了既有的備課工夫,我還得常常思考文句中的梗要,規(guī)劃著如何設計提問來讓學生思考。
慢慢地,我積累了許多經驗,權作給學生閱讀開的偏方吧。
何謂好朋友閱讀法?其實就像直銷一樣,借由孩子的人際關系去推廣書籍。首先我選定了武俠小說、史地小說、偵探小說、科普小說幾類,找了班上幾位領頭羊,半推半就地把書塞給他,此時選定的書籍一定要夠有趣,否則口碑壞了,后續(xù)也就甭推了!
我選了金庸的《連城訣》,給班上一位酷愛奇幻小說的學生(因為能閱讀相當?shù)淖謹?shù)了),向他鼓吹此書的好處。果不其然,他便從《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射雕三部曲”連續(xù)看下去。
當這位同學專心在“練功”的同時,他的伙伴們就會好奇他所閱讀的書籍。當口碑建立,那本書的借閱狀況自然提高。同儕間的閱讀也就一本接一本地傳遞下去,一群人都開始“練功”了。其他史地小說、偵探小說等,也都是利用“好朋友閱讀法”的方式,一位傳給一位。
如果你對于推行的書籍熟悉的話,你還可以不定時地去和學生討論內容,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你也是此間同好,也就會更有動機閱讀。
其中閱讀推動也會遇上挫折,像是科普小說的推動。因為內容需要較多的基礎知識與背景,所以先拿給幾位有科學興趣的孩子。結果,也只有這幾個孩子閱讀得最多,只能停留在少數(shù)幾位身上,蔓延不出去??梢娪行⒎呛⒆硬粣圩x,而是背景知識不足所困。過早提供給學生,反而會扼殺他閱讀此類書籍的興致。
為此,我選擇簡單一點的方式,選用《國語日報》科學篇章,利用“派報小天使”傳給每位學生過目,然后在后頭簽名。為了防止“有簽名卻沒閱讀”,我會去追問孩子內容,抓了幾個只簽名而沒看的來導讀后,孩子讀的質量就提高了。因為報章中的科學新聞多屬生活新聞延伸,普遍都能與學生生活相關,自然可以吸引學生了解其背后原理。
甚至我還在午餐時間,和孩子一同觀看國家地理頻道中的《生活中的科學》《無厘頭科學實驗室》等節(jié)目,透過影片解說,協(xié)助學生抽象思考。
“生活閱讀”則是從教室走到學校與小區(qū)。
每年接手新生時,我會花一兩節(jié)課時間,帶領學生走讀校園,那里是什么處、什么室,那棵是什么植物,那位銅像是什么人物……一步步走讀學校,講述過去的故事,也期許他們建置自己的故事。
我也會先從紙本書寫,讓學生在紙上簡介自己,之前的形式是老師請學生攜帶兩項物品到校,透過物品來引出自己的特質是什么。未來,我還想帶點“生活情境式”的閱讀,以了解學生是否真的能把課堂上的閱讀理解策略,應用在實際生活當中。
目前,我計劃讓學生攜帶一篇書籍以外的數(shù)據(jù)到校簡介,可以是賣場DM、使用手冊、申辦須知等,試驗學生能不能從中設計提問,作為一種生活閱讀手冊。
在班級之外,“以課文為本位的閱讀策略”“以閱讀為本位的翻轉課程”是我在閱讀講座中最常講授的題目。前者主要扣著文本來示范課堂的閱讀引導,后者則是在學生閱讀的基本能力上,發(fā)展出來的教學課程。如果沒有有效的教學策略,那么我們的教學活動就可能流于煙火式的熱鬧,什么也沒留下;如果沒有整體的活動課程,那我們可能局限于課文文本,無法進入跨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