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波
(江蘇省溧陽市竹簀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防???江蘇 溧陽 213351)
對兒童進行疫苗接種可有效降低其罹患某些疾病的幾率,對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1]。但是,在為兒童接種疫苗的過程中,部分兒童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影響其日常生活。有研究證實,對接種疫苗兒童的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可降低兒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進一步探討對接種疫苗兒童的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我們對近年來在我院進行疫苗接種的130名兒童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接種疫苗的130名兒童。這些兒童所需接種的疫苗有脊灰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卡介苗疫苗、百日破疫苗及乙肝疫苗。隨機將這些兒童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65名兒童。在對照組兒童中,有男童39名,女童26名。他們的年齡為1~11歲,其平均年齡為(5.6±1.3)歲。在觀察組兒童中,有男童38名,女童27名。他們的年齡為2~12歲,其平均年齡為(5.9±1.7)歲。兩組兒童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在對照組兒童接種疫苗時,向其家長詢問兒童的健康狀況,并告知其家長為兒童所接種疫苗的作用和接種疫苗前后的注意事項。對觀察組兒童的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具體的方法是:①對自己轄區(qū)內兒童的健康檔案進行整理,了解本轄區(qū)內兒童的基本健康狀況,根據兒童家長所留的電話號碼,打電話向其核實兒童是否患有家族遺傳性疾病或存在過敏史,以便對兒童的基本資料進行備注。②為兒童家長舉辦疫苗接種的知識講座,使其了解為兒童接種疫苗的必要性、接種疫苗時的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等,以提高其為兒童接種疫苗的意識。③在接種疫苗的前一周,打電話通知兒童的家長,讓其為兒童做好接種疫苗的準備,如讓家長為兒童洗澡、更換比較寬松的內衣,觀察兒童是否存在發(fā)熱、咳嗽或腹瀉的癥狀。囑兒童家長在接種疫苗當天應攜帶《預防接種證》,以便讓醫(yī)生在為兒童接種疫苗后在接種證上簽上接種疫苗的類型和日期,防止發(fā)生錯種、重種或漏種的情況。④在為兒童接種疫苗的當天,應再次向兒童家長核實兒童是否患有腦部疾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存在過敏史。告知兒童的家長,兒童若存在上述情況則不宜接種疫苗。⑤在為年齡較小的兒童接種疫苗時,可采取分散接種法,即設置單獨的隔離間為兒童接種疫苗,以避免害怕打針的小兒哭鬧而影響其他小兒的情緒。囑兒童的家長要配合醫(yī)生的工作,對兒童進行安撫,以保證疫苗順利的接種。⑥在為兒童注射疫苗結束后,囑兒童家長要陪兒童在等候室休息15~30min。兒童若未出現異常反應,可將下次要接種疫苗的通知單發(fā)放到兒童家長的手中,并囑其要保管好通知單。囑兒童家長在兒童接種疫苗后的1周內不要讓兒童接種部位的皮膚沾水。⑦在為兒童接種疫苗后的3天內,采用打電話的方式對兒童家長進行回訪,以便了解兒童在接種疫苗后是否發(fā)生不良反應,告知兒童家長這些不良反應可自行消失,以消除其顧慮。兒童出現不良反應若比較嚴重,可指導兒童家長采取應對措施對兒童進行護理。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正負標準差(± 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兒童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的對比 對照組兒童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為20%,觀察組兒童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為6.2%。觀察組兒童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兒童,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兒童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的對比
在為兒童接種疫苗的過程中,部分兒童會發(fā)生一些不良反應。常見的不良反應有以下幾種:①全身反應:是指兒童在接種疫苗后的1d內其體溫上升至37.5℃~38.5℃,而且其發(fā)熱的癥狀可持續(xù)24~48h,并伴有食欲減退和乏力等癥狀。有些疫苗會使兒童發(fā)生全身反應,例如麻疹疫苗會導致其患上結膜炎,或導致其出現發(fā)熱和皮疹的癥狀,脊灰疫苗會導致其出現全身反應性肌痛、頭痛或者腹瀉等癥狀[2]。②局部反應:是指兒童在接種疫苗后,其接種疫苗的部位會出現硬結、熱痛或者紅腫等癥狀。在所有疫苗中,乙肝疫苗或百日破疫苗導致兒童出現上述癥狀的幾率較高。百日破疫苗中的氫氧化鉛是一種顆粒較大的吸附劑,在兒童機體內的吸收速度較慢。在為兒童注射此疫苗前,若沒有對此疫苗進行搖勻、振蕩,或注射的位置較淺,或選擇注射的部位不科學,均會導致兒童發(fā)生局部反應。③心因性反應:該反應多發(fā)于5歲以上的兒童。他們因懼怕打針而出現屏氣、頭昏、尖叫及嘔吐等表現,有的兒童可在短時間內發(fā)生神志喪失[3]。④偶合反應:是指兒童在接種疫苗后的1~2d患上支氣管肺炎、感冒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這可能是由于兒童在接種疫苗時正處于此類疾病的前驅期或潛伏期,在接種疫苗后,其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癥狀加重。此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接種疫苗無直接的關系。上述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兒童的體質、接種疫苗的時間、疫苗的質量及接種后兒童是否得到充分的休息密切相關[4]。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兒童的家長進行健康教育,讓其了解接種疫苗的相關知識,使其能主動地配合醫(yī)生的工作。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兒童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兒童。
綜上所述,對接種疫苗兒童的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顯著,對降低兒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具有重要的意義。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張麗.關于兒童接種疫苗中的不良反應原因分析[J].北方藥學,2013,(8):152-152,153.
[2] 佚名,盧光.兒童接種疫苗必須注意四個問題[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2,(1):95-95.
[3] 吳建清.兒童接種疫苗的常見不良反應及其護理體會[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1,03(22):299.
[4] 馬建紅,尤莉,郭惠琴等.兒童接種4種疫苗后常見的不良反應調查報告[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3,(2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