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潔
(1.中央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北京 100081;2.內蒙古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呼和浩特 010070)
?
內部控制質量、產品市場競爭與分析師預測
趙潔1,2
(1.中央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北京 100081;2.內蒙古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呼和浩特 010070)
摘要:在財務報告特定使用者視角下,本文對內部控制質量、產品市場競爭與分析師預測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研究發(fā)現(xiàn):當公司內部控制質量較高時,分析師盈余預測精確度較高而預測離散度較??;分析師對內部控制信息發(fā)布后問題少的公司追蹤較多;產品市場競爭對于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行為之間的關系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本文的研究表明內部控制的完善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均有利于緩解信息不對稱局面,對資本市場優(yōu)化信息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的結論為內部控制經濟后果領域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關鍵詞:內部控制質量;產品市場競爭;分析師預測;信息披露機制
一、 引言
伴隨著中國《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及其配套指引的頒布,財政部和證監(jiān)會逐步推進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并分批要求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漸已成為公共信息。中國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規(guī)范的實際遵循情況如何,所報告的內部控制信息對股票市場參與各方及相關監(jiān)管部門的價值如何均有待檢驗。而不同產品市場競爭將對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產生不同的外部壓力,對公司降低資金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提升報告質量的促進作用不同,產品市場競爭與內部控制這兩種不同的機制在促進財報信息質量提升方面具有怎樣的關系呢?財務分析師作為一類重要的財務報告使用者,其預測信息會影響投資者資源配置決策,在不同的產品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下,了解內部控制質量對于分析師預測行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已有研究并沒有給出這方面的明確答案。
本文以2010—2014年中國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對內部控制質量、產品市場競爭與分析師預測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具有嚴重的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分析師盈余預測具有明顯更低的精確度,以及更大的預測離散度;分析師對已公布有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追蹤程度更低;在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內部控制質量對分析師行為的影響變小。以上發(fā)現(xiàn)表明:內部控制質量、產品市場競爭對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內部控制薄弱對于財務報表的使用者產生了更大的信息不確定性,分析師獲得的私人信息不能克服內部控制薄弱對于財務報告可靠性的負面影響,分析師會認為追蹤內部控制薄弱公司的成本超出了收益而減少追蹤,即薄弱的內部控制降低了盈利的可預測性;信息環(huán)境受到企業(yè)內外機制的共同影響,產品市場競爭作為優(yōu)化信息環(huán)境的外部機制,與內部控制質量對于分析師預測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替代關系,對于競爭程度低的公司,內部控制質量對分析師預測的影響更大。
二、 文獻回顧
(一) 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預測
已有文獻表明,分析師預測行為受到信息環(huán)境的影響。Lang和Lundholm[1]467發(fā)現(xiàn)有更多信息披露的公司預測精確度較高,離散度較低。分析師預測誤差和離散度都與公共信息的質量負相關。[2]Lobo et al.[3]檢驗了應計質量與分析師預測精確性的關系,證明盈余質量較低的公司往往有更大的預測誤差,并認為分析師不能完全解決較低盈余質量公司的不確定性問題。對于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4]、披露的高質量的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的公司[5],分析師預測精確度較高,離散度較低。Chen et al.[6]認為盈余公告提供了對分析師有價值的信息,并證明了管理層的盈余公告與分析師預測精確度直接相關。
企業(yè)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導致了在財務報告流程中有意或無意的會計差錯發(fā)生,財務報告具有較低的可靠性[7][8]和較大的信息不對稱性[9],這些都可能對分析師預測產生不利影響。有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管理層盈余公告往往不準確。[10]Kim et al.[11]1用了2004—2007年美國SOX404法案要求下披露了經審計師鑒證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的公司樣本,直接檢驗了內部控制質量對分析師行為的影響,得出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預測誤差和預測離散度是負相關的,而且當年財報發(fā)布后,對于內部控制有效的公司,分析師對每股當年異常盈余的預測調整和分析師觀點的收斂程度相比內部控制薄弱的公司要低。Xu和Tang[12]27使用了2002—2005年的美國公司樣本檢驗了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對賣方分析師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內部控制薄弱的公司有更大的分析師預測誤差和樂觀預期,而樂觀預期在高信譽券商中會有所遏制。Clinton et al.[13]303使用了2004—2009年的美國公司樣本,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具有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分析師提供了精確度更低的預測,并存在更大的預測離散度。上述研究意味著,考慮到有效的內部控制提高了財務報告的質量,分析師預測誤差和離散度與內部控制質量正相關。林斌和劉善敏[14]1使用了2009年、2010年的中國上市公司樣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內部控制越有效,分析師盈余預測更為樂觀,且準確度越高、分歧度越小。
對于分析師追蹤的研究表明,分析師追蹤受各種公司特定因素的影響。例如,分析師會跟隨較大型的、股價較低和業(yè)績良好的公司。[15][16][17]也有證據表明,分析師使用歷史會計信息來做出他們的預測決定,可靠的信息披露可以減少分析師提供信息服務的成本。而Lang和Lundholm[1]467發(fā)現(xiàn)更具透明度的信息披露政策會吸引更多的分析師報導。Healy et al.[18]研究顯示分析師對公司自愿披露評級的提高與分析師追蹤增多相關。內部控制問題的披露帶給股權投資者增量信息,審計師對內部控制出具的不利意見顯著影響了投資者對盈余可預測性的看法。[19]分析師追蹤公司的決定也可能基于審計師對內部控制的意見。鑒于不利的內部控制意見表明未來財務報表可能存在問題,分析師可以不追蹤審計師發(fā)布了不利內部控制意見的公司。Clinton et al.[13]303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具有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分析師跟蹤人數減少了。但是,也有研究認為分析師愿意跟蹤信息透明度低的公司。例如Barth et al.以財務報表中沒有確認的無形資產的水平來表示信息不對稱程度,研究發(fā)現(xiàn)信息越不對稱,分析師追蹤的人數越多,他認為分析師可以從獲得有關財務報告透明度較低公司的私人信息中獲益,因為這樣可以提供更有利的投資建議和獲得更高的交易傭金。[20]
(二) 產品市場競爭
Hagerman和Zmijewski發(fā)現(xiàn)集中行業(yè)的公司更可能采用減少報告收入的會計政策[21],面臨著政治上可能實行財富轉移的企業(yè)管理者可能會采取會計手段來進行財富轉移的。[22]Cahan[23]發(fā)現(xiàn)管理者調整了可操縱性應計來應對反壟斷調查,支持了“政治成本動機”假說。Harris[24]、Botosan和Stanford[25]的經驗證據表明,在集中行業(yè)的公司通過隱藏盈利部分的信息,控制了會計信息的披露數量。經理人對投資者的自愿披露,會給競爭對手釋放敏感信息,從而損害了公司的競爭地位[26],管理者需要權衡向資本市場公告公司價值的好處和可能有利于競爭對手的代價來決定信息披露的適當水平。競爭較弱的產業(yè)中公司信息披露的動機較小,生怕引起競爭。[27]Li[28]研究探討了產品市場競爭如何影響公司的自愿披露,發(fā)現(xiàn)潛在進入者的競爭增加了披露量,而來自現(xiàn)有競爭對手的競爭減少了披露的數量,但競爭提高了披露質量,可以減少利潤樂觀預測和投資悲觀預測,尤其對于行業(yè)的追隨者更加明顯,因為行業(yè)追隨者面臨比行業(yè)領導者更多的競爭壓力。Ali et al.[29]檢驗了行業(yè)集中度和公司披露政策的信息含量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在較為集中的行業(yè)公司的管理層盈利預測不太頻繁,有更短的提前預測時間,分析師對他們的信息披露評級較低;從分析師盈利預測的質量來衡量,他們有更多的信息不透明的環(huán)境;此外,當這些公司籌集資金時,比起增發(fā)股票,他們更喜歡私募,因為這樣有最低的信息披露監(jiān)管要求。一般而言,在較為集中的行業(yè)中公司信息披露較少,公司考慮到信息披露的“專有成本”會盡量避免有特殊披露影響的融資決策。以上關于信息披露的文獻表明,在產品市場競爭少的行業(yè)里公司傾向于建立一個不透明的信息環(huán)境,來保護他們的競爭優(yōu)勢以利于戰(zhàn)勝對手,并避免公眾不滿和政治制裁。
也有研究表明,在某些情況下,產品的市場競爭可能會加劇管理者與公司所有者之間的問題。Gaspar 和Massa[30]研究了股票的市場表現(xiàn)與公司的產品市場競爭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產品市場競爭程度較低行業(yè)中的公司特質波動率較低,認為競爭影響波動率是通過兩種不同但相互關聯(lián)的方式:擁有較大市場力量的公司可以作為避險工具平滑了特質性波動,而對于投資者來說,擁有較大市場力量的公司意味著信息不確定性水平較低,從而減少股票回報率的波動。此外,Markarian 和Santaló[31]理論論證并實證發(fā)現(xiàn)產品市場競爭可能會增加管理層盈余操縱的傾向。
建立、維護和評價內部控制會增加公司的成本,但在不同外部機制下有效的內部控制以及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產生的價值并不容易衡量。綜上,已有相當數量的文獻對內部控制質量的經濟后果進行了檢驗,但對于在不同外部機制下內部控制質量如何直接影響財報使用者的研究并不多。
三、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內部控制的報告目標包含了對報告的可靠性、及時性、透明度,以及監(jiān)管者、標準制定機構和組織政策所要求的其他方面。[32]分析師作為公司財報熟練的專業(yè)閱讀人士,需要依靠公司財務信息來完成盈余預測。對于偶然或非經常性項目以及表外的資產負債項目,作為理性的財務報告使用者,分析師通常會對財務報告數據進行相應的調整。在形成盈余預測信息的過程中,分析師會用到未被鑒證過的公司季度財務報告,并在經過鑒證的公司年報可獲得之前進行預測信息的發(fā)布。薄弱的內部控制會損害公司財務信息的可靠性,較低的公司盈余質量不利于形成分析師的盈余預測信息,所以比起內部控制有效的公司,分析師想要準確地預測內部控制薄弱公司的盈余會更困難。
內部控制缺陷可能通過兩種方式降低公司的盈余質量:當缺乏監(jiān)督或適當的文檔記錄時,在會計循環(huán)中會產生無意的差錯并帶來盈余計算偏差,導致盈余質量降低;當進行會計估計或會計計量方法選擇的相關規(guī)定寬泛或沒有太明確的流程來遵循時,如果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人員可以使用額外的自由裁量權,帶來盈余偏差,從而降低盈余質量。分析師預測誤差通常意味著較低的盈余質量。而分析師的預測離散度往往代表了公司信息環(huán)境不確定性的程度。[33]因此,薄弱的內部控制使盈余質量較低,分析師預測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程度增加,導致了分析師預測較低的精確度和分析師之間較少的共識,由此我們得出以下假設:
假設1: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分析師預測越精確。
假設2: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分析師預測的離散度越小。
從分析師提供報告服務的角度來看,有效的內部控制會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從而降低分析師處理信息的成本,所以,當公司披露內部控制質量較高的信息后會有更多的分析師愿意加入到分析行列中。但與供給不同的是,對于分析師市場需求而言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不是那么明確。一方面,有效內部控制下的高質量會計信息使分析師做出更準確的盈利預測和股票推薦,從而提高市場對他們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分析師對內部控制薄弱的公司分析預測得出的私人信息會給市場參與方帶來較大的價值,而存在高質量的公共信息的情況下,諸如分析師預測之類的私有信息的價值相對較小,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可能會減少對分析師服務的需求。根據以上的分析,內部控制質量高的報告信息會增多還是減少分析師報導,預期結果不是很明確,所以本文提出假設3a、假設3b。
假設3a: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公司上期披露的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分析師追蹤規(guī)模越大。
假設3b: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公司上期披露的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分析師追蹤規(guī)模越小。
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產品市場競爭形成了有效資源配置的良好機制,約束了尋租和管理效率低下。如果是純粹的市場競爭,就完全可以引導管理者使股東財富最大化,而無需進一步的任何特定的治理程序或控制。公司信息的披露存在專有成本和政治成本,管理者對信息披露水平的決策會受到經濟、體制和政治等因素的影響。
出于逃避公眾監(jiān)督和政治監(jiān)管,產品市場競爭程度低的公司傾向于建立一個不透明的信息環(huán)境來鞏固自身的市場地位。如果競爭能夠產生更有利的公司信息披露環(huán)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分析師并提高預測的質量,我們可以推測,競爭可能會對內部控制存在替代作用,好的內部控制機制給非競爭性行業(yè)帶來的信息質量提高的益處要大于競爭性行業(yè),而競爭對信息質量的提高作用可能與內部控制形成一定的替代。此外,從獲得信息的質量和數量角度來看,相對而言,享有較高市場力量的公司信息不確定性較低,分析師了解一個處于較低市場競爭程度中的公司的內在利潤波動率是容易的,所需要的信息數量相對較少,而這些信息的質量對于分析師盈余預測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這樣的話,在較低的市場競爭程度下,施行有效程度不同的內部控制帶來的會計信息質量的差異,對分析師預測的影響就會很大。然而,對那些處于環(huán)境瞬息萬變的高度競爭行業(yè)的公司而言,要預測單個的未來現(xiàn)金流和利潤率的波動比較困難。在高度競爭行業(yè),分析師的預測可能需要借助的其他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大,即使有效的內部控制提供了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但分析師利用的信息并不是全部必然受到內部控制問題的影響,內部控制質量的信息價值相對變小,對分析師預測行為的影響力也相對較弱。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提出本文的假設4a。
假設4a: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產品市場競爭越不激烈,分析師預測行為受到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越大。
盈余操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司的代理成本,當高管為了他們的私人利益進行盈余操縱時往往會犧牲股東的利益。與競爭對手的相對表現(xiàn)是盈余操縱的主要決定因素,而且市場競爭又擴大了高效和低效公司之間的股票市值差異,因此相對表現(xiàn)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顯得特別重要。業(yè)績不佳的公司為了顯得像其競爭對手一樣有效而增加謊報,市場競爭對其進行利潤操縱的動機產生了更大的影響,但其關系還依賴于行業(yè)真實活動的可見性水平。如果投資者可以觀察到公司的生產和銷售情況,管理者的所作所為會被迫與財務報告所描述的一致。既然利好消息對市場價值的提升尤為重要,如果投資者和分析師無法觀察到市場的真實產銷情況,操縱盈余就可以在競爭市場中獲得高回報。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對于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管理層可能會有更大的動機操縱利潤,而現(xiàn)有研究已經證明了內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34][35],從而使內部控制質量對分析師預測的影響在競爭激烈的行業(yè)中可能更為重要。所以,本文提出假設4b。
假設4b: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產品市場競爭越激烈,分析師預測行為受到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越大。
四、 研究設計
(一) 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0—2014年中國A股非金融類公司為樣本,相關數據來自于CSMAR數據庫,剔除了數據缺失的樣本,此外為了剔除極端值的影響,我們對所有連續(xù)變量進行了1%~99%水平的Winsorize處理。
(二) 研究模型與變量定義
本文構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來檢驗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預測精確度、離散度及追蹤規(guī)模的關系。
Accyit=α6Chgearnit+α7Epsit+α8Evit+α9Lagaccyit+α10Big10it+IndDum+YrDum+εit
(1)
Dispit=β0+β1ICQitβ2Sizeit+β3Followit+β4Horizonit+β5Evit+
β6Big10it+β7Chgearnit+IndDum+YrDum+εit
(2)
Followit=γ0+γ1Lagicqit+γ2Sizeit+γ3Egrowthit+γ4Stdretit+γ5Evit+
γ6Chgearnit+γ7Corrit+IndDum+YrDum+εit
(3)
在模型中,被解釋變量分別為分析師預測精確度(Accy)、分析師預測離散度(Disp)和分析師跟蹤規(guī)模(Follow),考慮到每股盈余指標可能會受到公司股數變動而影響其可比性,本文中分析師的預測值選取凈利潤預測值,被解釋變量具體計算公式如表1所示。本文的解釋變量分別為“內部控制質量”(ICQ)和“上期披露的內部控制質量”(Lagicq)。本文的模型(1)(2)旨在檢驗分析師預測精確度和離散度與內部控制質量的相關性,模型(3)旨在檢驗分析師追蹤規(guī)模與公司上期披露的內部控制質量的相關性。需要說明的是,模型(1)(2)中使用了當期“披露的內部控制質量”作為當期“內部控制質量”的替代變量,由于披露的內部控制缺陷與公司真實內部控制缺陷情況的一致性有待考量,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研究結果低估了內部控制質量對分析師預測行為的影響。本文中的解釋變量ICQ設定披露的內部控制缺陷中嚴重程度最大的重大缺陷,取值為0;為重要缺陷取值為1;為一般缺陷取值為2;否則取3。根據以往的相關研究文獻,設置以下控制變量:公司規(guī)模(Size)、預測提前時間(Horizon)、是否虧損(Loss)、盈余變化(Chgearn)、每股盈余水平(Eps)、盈余波動性(Ev)、上一年預測精確度(Lagaccy)、審計質量(Big10)、回報波動性(Stdret)、成長性(Egrowth)、盈余水平與市場回報的相關性(Corr)等。另外,模型也控制了行業(yè)和年度特征。變量的具體定義與度量標準見表1。
為了檢驗假設4a和4b,我們在模型(1)(2)的基礎上加入了產品市場競爭的代理變量以及其與ICQ的交乘項,來考察內部控制質量對于分析師預測行為的影響是否因為產品市場競爭的差異而不同;如果交乘項顯著與模型(1)(2)中ICQ的系數符號相反,說明內部控制質量對于分析師預測行為的影響在產品市場競爭低的公司更為顯著。在模型(3)中則加入了產品市場競爭的代理變量與Lagicq的交乘項來檢驗假設4a和4b。本文也將按產品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劃分觀測組來對上述三個模型進行分組檢驗。在檢驗假設4a和4b的回歸中,不再控制行業(yè)的虛擬變量。產品市場競爭采用虛擬變量Pmc1(“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低于中位數取1,否則取0)和Pmc2(“行業(yè)前五大公司營業(yè)收入之和/行業(yè)營業(yè)收入總額”低于中位數取1,否則取0)進行度量。Pmc1和Pmc2取值為1代表產品市場競爭程度高,取值為0代表產品市場競爭程度低。
五、 實證檢驗
(一) 描述性統(tǒng)計
表2是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分組統(tǒng)計結果(以模型1的回歸變量為主)。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內部控制質量高(無重大或重要內部控制缺陷)的組分析師預測的精確度均值和中位數(-0.013、-0.007)顯著高于內部控制質量低(有重大或重要內部控制缺陷)的組(-0.027、-0.013),內部控制質量高的組分析師預測的離散度均值和中位數(0.234、0.131)比內部控制質量低的組(0.408、0.171)低。表中未列示的上期披露內部控制質量高的組分析師跟蹤規(guī)模均值和中位數(1.072、1.099)高于上期披露內部控制質量低的組(0.895、0.693)。從控制變量來看,內部控制質量高的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更高、盈利變化更小、虧損的更少。因此,總體來看,內部控制質量高的上市公司分析師預測的精確度更高,離散度更低,分析師跟蹤規(guī)模更大,財務狀況更好,盈利更穩(wěn)定。
(二) 相關系數分析
表3列示了模型(1)(2)主要變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及相應的顯著性水平。分析師預測精確度與內部控制質量顯著正相關,分析師預測離散度與內部控制質量顯著負相關。表3中未列出的模型(3)中Follow與Lagicq的相關系數是0.007。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提供了初步的證據,表明分析師預測質量與內部控制質量正相關,分析師跟蹤與上期披露高質量內部控制正相關。表3中被解釋變量以外的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小于0.5,表明模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注:*表示在10%水平上顯著
(三) 多元回歸結果分析
表4報告了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預測精確度的多元回歸結果。從第(1)列中可以看出,ICQ的系數為0.002,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支持了本文的假設1,即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預測精確度正相關。這一結論與Kim et al.[11]1、Xu和Tang[12]27、Clinton et al.[13]303、林斌和劉善敏[14]1的研究結論一致,即分析師對于內部控制質量越高的公司預測得越準確,內部控制缺陷帶來了較多的盈余噪音,分析師對內部控制薄弱的公司進行預測的難度較大。各控制變量的符號也基本與以往研究保持一致:跟隨的分析師越多、盈余水平越高的公司,分析師預測精確度越高;對于虧損的公司、盈余變化大的公司,預測越及時,分析師預測精確度較低。為檢驗假設4a和4b,在第(2)(3)列加了變量產品市場競爭和交乘項,結果發(fā)現(xiàn)第(2)列中Pmc1的系數為0.008,ICQ*Pmc1的系數為-0.003,均在5%水平上顯著,支持了假設4a,這說明產品市場競爭可以提高分析師預測的精確度,且對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預測精確度的關系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而假設4b沒有得到證據支持。這說明面臨競爭程度低的公司,內部控制質量對分析師預測精確度的提高作用更為明顯。此外,我們按照產品市場競爭程度分組考察內部控制質量對分析師預測精確度的影響,第(4)~(7)列的結果均表明只有在市場競爭程度低的組(Pmc1=0,Pmc2=0)中,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預測精確度的關系才顯著,進一步說明了我們結論的穩(wěn)健性。
注:*、**、***分別表示顯著性水平為10%、5%、1%。
表5報告了內部控制質量對分析師預測離散度的多元回歸結果。從第(1)列中可以看出,ICQ的系數為-0.028,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支持了本文的假設2,即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預測離散度負相關。這一結論與Kim et al.[11]1、Clinton et al.[13]303、林斌和劉善敏[14]1的研究結論一致,分析師對于內部控制質量越高的公司預測離散度越小,表明有效的內部控制降低了分析師預測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程度??刂谱兞康幕貧w系數表明對于更多的分析師跟蹤、更長的預測提前時間、盈余波動性和盈余變化大的公司,分析師預測離散度較大,與以往的研究結論相符。對于假設4a和4b的檢驗結果,產品市場競爭(Pmc1、Pmc2)的系數均為負,交乘項(ICQ*Pmc1、ICQ*Pmc2)的系數均為正,與假設4a的預期一致,但結果并不顯著。同樣,我們按照產品市場競爭程度分為2組,分組考察內部控制質量對分析師預測離散度的影響,表5第(4)~(7)列的結果均表明只有在市場競爭程度低的組中,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預測離散度的關系是顯著的,驗證了假設4a,而假設4b沒有得到證據的支持。
注:*、**、***分別表示顯著性水平為10%、5%、1%。
表6報告了上期披露的內部控制質量對分析師預測跟蹤的多元回歸結果。從第(1)列中可以看出,Lagicq的系數為0.117,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支持了本文的假設3a,即分析師追蹤規(guī)模與公司上期披露的內部控制質量正相關,假設3b沒有得到證據支持。我們的發(fā)現(xiàn)與Clinton et al.[13]303的研究結論一致,即分析師愿意加入到已披露內部控制質量較高的公司的預測行列中。高質量內部控制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降低了分析師處理信息的成本,公司公開披露了具有高質量內部控制的信息后會吸引到更多的分析師追蹤。各控制變量的符號表明分析師較多跟蹤那些規(guī)模大、成長性高、回報波動性小、盈余波動性小、盈余回報相關性高、盈余變動大的公司。為檢驗假設4a和4b,在第(2)(3)列加入產品市場競爭的代理變量和交乘項,結果發(fā)現(xiàn)第(2)列中Pmc1的系數為0.326,在1%水平上顯著,Lagicq*Pmc1的系數為-0.095,在5%水平上顯著,第(3)列中Pmc2的系數為0.352,在1%水平上顯著,Lagicq*Pmc2的系數為-0.100,在1%水平上顯著,支持了假設4a,假設4b沒有得到證據的支持。這說明產品市場競爭可以提高分析師跟蹤人數,且對上期披露的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跟蹤的關系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產品市場競爭激烈,提升了公司的信息環(huán)境,提高了分析師預測的精確度,吸引了更多的分析師加入追蹤行列,在這種情況下,公開披露的內部控制質量高的信息對分析師跟蹤人數的增加作用相對不會那么明顯。此外,我們按照產品市場競爭程度分組檢驗,第(4)~(7)列的結果均表明:在產品市場競爭程度高和低的組中,內部控制質量與分析師跟蹤的正相關關系顯著;但在產品市場競爭程度低的組中,比起產品市場競爭程度高的組中,回歸系數更大且更顯著;說明即便在產品市場競爭程度高的環(huán)境下,內部控制的質量對于分析師預測決定的影響仍然很大,只是沒有在競爭程度低的環(huán)境下大。
注:*、**、***分別表示顯著性水平為10%、5%、1%。
上述結果說明:(1)公司內部控制質量對于分析師預測質量有提高作用;(2)內部控制質量對于分析師預測質量的提高作用在產品市場競爭程度低的組中才顯著,表明產品市場競爭的存在的確替代了內部控制質量對于分析師預測的影響作用;(3)內部控制質量的信息披露對于分析師跟蹤決策產生了影響,雖然在產品市場競爭弱的行業(yè)中影響更大,但在產品市場競爭強的行業(yè)中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分析師做出跟蹤決策時仍然會看重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情況。
(四) 穩(wěn)健性檢驗
為了檢驗實證結果的可靠性,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穩(wěn)健性檢驗。(1)我們將樣本年份重新選擇為2008—2014年,結果沒有顯著的變化。(2)我們用“-|(每股盈余平均預測值-每股盈余實際值)/每股盈余實際值|”和“-|(每股盈余平均預測值-每股盈余實際值)/年初股價|”表示分析師盈余預測精確度,用“每股盈余預測標準誤差/每股盈余預測值均值的絕對值”及“每股盈余預測標準誤差/每股盈余實際值的絕對值”表示分析師盈余預測離散度,用“分析師預測人數”代表分析師跟蹤規(guī)模,重復以上回歸,結果基本一致。(3)使用迪博企業(yè)風險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研究開發(fā)的“DIB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數據庫”中的“內部控制指數”,再取對數的值作為內部控制質量的替代變量,用“行業(yè)內公司數目的對數”代表產品市場競爭程度,分別代入本文上述模型中,檢驗結果沒有顯著的不同。(4)內生性問題。為了盡可能控制自選擇偏誤或內生性問題給本文結論帶來的影響,我們采用Heckman[36]兩階段回歸法。在第一階段Probit模型中,我們控制了影響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的因素,在第二階段模型中,我們考察了重復上述模型的結果,回歸結果沒有顯著的變化。
六、 研究結論
本文從分析師預測的視角,通過考察內部控制質量、產品市場競爭與分析師盈余預測之間的交互影響,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進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經濟后果?;谖覀儗σ延形墨I的了解,本文可能的貢獻有:第一,本文首次將內部控制質量、產品市場競爭與分析師預測行為納入一個研究框架,對于理解這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和分析師預測行為的影響因素提供了可行的思路。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探討了內部信息系統(tǒng)質量(內部控制質量)和外部機制(產品市場競爭)對分析師信息環(huán)境的重要影響;第二,我們的研究有助于評價我國對上市公司要求進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經濟后果。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內部控制質量、產品市場競爭對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信息環(huán)境受到企業(yè)內外機制的共同影響,在不同的外部機制下,內部控制質量對分析師預測行為的影響程度不同,產品市場競爭與內部控制質量對于分析師預測的影響存在替代關系。產品市場競爭程度低的情況下,分析師獲得的私人信息更難以克服內部控制薄弱對于財務報告可靠性的負面影響,要求對內部控制進行信息披露對于理解分析師預測的準確性具有較大的價值。本文的啟示在于:資本市場信息環(huán)境的改善需要上市公司內、外部信息披露機制共同發(fā)揮促進作用;通過持續(xù)推進內部控制體系的健全并完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優(yōu)化上市公司的信息環(huán)境,有利于加強投資者和債權人保護,而加快市場化進程、改善行業(yè)競爭結構也是優(yōu)化信息環(huán)境的有效手段;監(jiān)管部門尤其應對當前行業(yè)較集中、市場力量較大的公司加強監(jiān)督,促使其提升內部控制質量并及時披露更多有用真實的信息,從而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
參考文獻:
[1]LANG M, LUNDHOLM R. Corporate Disclosure Policy and Analyst Behavior[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4):467-492.
[2]BARRON O E, KIM O, LIM S C, et al. Using Analysts’ Forecasts to Measure Properties of Analyst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8,73(4):421-433.
[3]LOBO G J, SONG M, STANFORD M. Accruals Quality and Analyst Coverag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2,36(2):497-508.
[4]BEHN B K, CHOI J, KANG T. Audit Quality and Properties of Analyst Earnings Foreca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83(2):327-349.
[5]BARRON O E, KILE C, KEEFE T. MD&A. Quality as Measured by the SEC and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9,16(1):75-109.
[6]CHEN S P, MATSUMOTO D, RAJGOPAL S. Is Silence Golde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irms that Stop Giving Quarterly Earnings Guida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011,51(1):134-150.
[7]DOYLE J, GE W, MCVAY S.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7,82(5):1141-1170.
[8]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W, KINNEY W R, et al.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1):217-250.
[9]BENEISH D, BILLINGS M B, HODDER L 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83(3):665-703.
[10]FENG M, LI C, MCVAY S. Internal Control and Management Guida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9,48(2-3):190-209.
[11]KIM J B, SONG B Y, ZHANG L D.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Analyst Forecast Behavior: 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EB/OL].(2015-12-21)[2009-03-24]. http:// ssrn.com/abstract=1367504.
[12]XU L, TANG A P. Internal Control Material Weakness, Analysts’ Accuracy and Bias, and Brokerage Reputation[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12,39(1):27-53.
[13]CLINTON S B, PINELLO A S, ASHBAUGH-SKAIFE H. The Implications of In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and SOX 404 Reporting for Financial Analy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14,33(4):303-327.
[14]林斌,劉善敏.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證券分析師預測[J].當代會計評論,2013(1):1-13.
[15]BHUSHAN R. 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t Follow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9,11(2):255-274.
[16]BRENNAN M, HUGHES P. Stock Prices and the Supply of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1991,46(5):1665-1691.
[17]MCNICHOLS M, O’BRIEN P. Self-selection and Analyst Coverag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7,35(3):167-199.
[18]HEALY P, HUTTON A, PALEPU K. Stock Performance and Intermediation Changes Surrounding Sustained Increases in Disclosure[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9,16(3):485-520.
[19]LOPEZ T, VANDERVELDE S, WU Y. Investor Perceptions of an Auditor’s Adverse Internal Control Opin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9,28(3):231-250.
[20]BARTH M, KASZNIK R, MCNICHOLS M. Analyst Coverage and Intangible Asse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1,39(1),1-34.
[21]HAGERMAN R L, ZMIJEWSKI M E. Some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79,1(2):141-161.
[22]WATTS R, ZIMMERMAN J. Towards a Positive Theory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8,53(1):112-134.
[23]CAHAN S F. The Effect of Antitrust Investigations on Discretionary Accruals: A Refined Test of the Political-cost Hypothesi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2,67(1):77-95.
[24]HARRIS M 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Managers’ Business Segment Report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36(1):111-128.
[25]BOTOSAN C A, STANFORD M. Managers’ Motives to Withhold Segment Disclosures and the Effect of SFAS No. 131 on Analyst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80(3):751-771.
[26]VERRECCHIA R.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3,5:179-194.
[27]DARROUGH M N, STROUGHTON N M. Financial Disclosure Policy in an Entry Gam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0,12(1-3):219-243.
[28]LI XI.The Impacts of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Voluntary Disclosures[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10,15(3):663-711.
[29]ALI A, KLASA S, YEUNG E.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Corporate Disclosure Poli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4, 58(2-3):240-264.
[30]GASPAR J, MASSA M. Idiosyncratic Volatility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2006,79(6):3125-3152.
[31]MARKARIAN G, SANTALJ.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Inform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2014,41(5-6):572-599.
[32]COSO. Internal Control-lntegrated Framework[EB/OL]. (2013-05-14) [2013-05-14]. http:// www.coso.org.
[33]IMHOFF E, LOBO G. The Effect of Ex Ante Earnings Uncertainty on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s[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2,67(2):427-439.
[34]CHAN K C, FARRELL B R, LEE 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8,27(2):161-179.
[35]紅星,金玉娜.高質量內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嗎?——基于自愿性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8):53-60.
[36]HECKMAN J. Sample Selection Bias as a Specification Error[J]. Econometrica, 1979,47(1):153-161.
(責任編輯游旭平)
“慈善法”研究專題
主持人:金錦萍(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行將于2016年9月1日實施。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慈善法,也是我國慈善事業(yè)建設的第一部基礎性和綜合性的法律,兼具慈善組織法、慈善行為法和慈善促進法的內容。慈善立法,十年磨一劍。之所以在近期提速,原因在于隨著社會和經濟發(fā)展,我國慈善事業(yè)迎來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同時也凸顯法律和規(guī)制之不足。一方面,參與、從事慈善事業(yè),甚至以慈善為業(yè)的人日益增多。原先的某些法律規(guī)定已經成為開展慈善活動的障礙,例如繁瑣的登記制度、滯后的稅收規(guī)定、募捐規(guī)則的缺失、慈善財產性質的模糊等等,有必要通過立法予以厘清和完善;另一方面,囿于相關法律制度的滯后,各方主體開展慈善活動無法可依,導致一些負面事件的發(fā)生,透支公眾信任和慈善熱情,要求立法規(guī)范的社會呼聲日益高漲。慈善法及時回應現(xiàn)實需要,生正逢時,力求全面、嚴謹而專業(yè)地規(guī)范和鼓勵慈善組織和慈善行為,促進慈善事業(yè)之發(fā)展,善莫大焉!
社會各界對于慈善法無疑寄予厚望,然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慈善法作為慈善領域的基礎性法律,體系龐大、內容全面,但是尚需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實,因此尚有不少誤區(qū)需要厘清,不少規(guī)則需要細化。浙江工商大學學報組織的此次專題研究就是為了呼應這一現(xiàn)實需求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賈西津博士認為,《慈善法》是一部以“發(fā)展慈善事業(yè)”為立法目的的促進性法律,其格局和定位值得肯定。但是西津博士敏銳地提出由于現(xiàn)行稅法和慈善立法之間并未實現(xiàn)無縫對接,因此必然導致慈善組織的界定缺乏規(guī)范意義。所以慈善法的實施有待稅法對慈善組織“免稅”內涵的有效跟進,后者又有賴對公益慈善認知的深化及立法體系自身的制度協(xié)調。
慈善與商業(yè)之間關系一直以來是慈善立法中的難點所在。李健博士認為現(xiàn)行慈善法并未能夠清晰界定慈善組織的商業(yè)行為邊界,勢必會帶來監(jiān)管上的困難甚至真空。所以他通過類型化分析,同時借鑒域外立法經驗,為慈善立法的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礎。
身在域外的俞祖成博士則利用自身知識結構和研究能力的優(yōu)勢,對照日本相關立法經驗,探討了慈善法的三個缺憾:其一,未能明確界定“慈善的概念及其范圍”;其二,原則性規(guī)定了“禁止慈善組織危害社會公共利益之范圍”,但是卻未能通過規(guī)則予以明確;其三,對于“慈善募捐資格的規(guī)制問題”未能凝聚社會共識。盡管該文沒有深入探討解決途徑,但是問題的提出無疑是第一步。
馮元博士則毫不掩飾他的失望:慈善法未能吸納社會工作的相關規(guī)則。他將此歸納為:“說明此次立法過程中對社會工作與慈善事業(yè)發(fā)展中的定位與功能以及兩者的關系的關注和考量明顯不足。”他的努力就是要“重新梳理和審視社會工作在西方起源及在我國起源時與慈善事業(yè)的親緣性發(fā)展關系”。功不唐捐。相信這樣的努力將終究會讓立法者在整合社會工作和慈善事業(yè)的優(yōu)勢和資源方面有所建樹。
徒法不足以自行,學人們任重而道遠。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Analyst Forecast
ZHAO Jie1,2
(1.SchoolofAccounting,Central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Beijing100086,China; 2.SchoolofAccounting,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Hohhot010070,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ecified users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products’ market competition and analyst foreca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relatively higher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the earnings forecast precision is higher and the dispersion of the variation is less; the analysts tend to trace more on the enterprises with fewer problems after the release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the products’ market competition has some substitu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analyst behaviors.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reveal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release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help to alleviate the asymmetry of information, which has meaningful significance on the information optimization of the capital market. The findings in this paper further offer evid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internal control of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products’ market competition; analyst forecas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16-02-27
作者簡介:趙潔,女,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博士生,內蒙古財經大學會計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會計理論與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F23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1505(2016)03-00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