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天泰
朱熹養(yǎng)生思想探討※
● 余天泰*
朱熹創(chuàng)立了偉大的理學哲學體系,其中無不蘊含著豐富的養(yǎng)生思想資源。本文將其養(yǎng)生思想整理歸納為:存理控欲,崇德修身;格物致知,窮理健身;順道明志,盡心篤行;推崇靜坐,益智養(yǎng)心;躬行孝道,彰顯天理;勞逸結合,食飲有節(jié)等五個方面。
朱熹 養(yǎng)生 探討
朱熹(公元1130~1200年),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和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周敦頤和二程(即程顥、程頤)學說,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創(chuàng)立了偉大的理學哲學體系,為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世稱朱子,故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朱熹”之說。
“理”是其思想的最高范疇。朱熹認為,理乃宇宙之本體,是世界的本質。它既是先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又是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和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皻狻笔侵祆渌枷塍w系中僅次于“理”的又一個重要范疇,是形而下者,系鑄成萬物之質料,天下萬物皆是理和氣相統(tǒng)一的產物。理和氣關系密切,同時存在,緊密結合而不可分割。然兩者的關系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氣在后?!奔蠢砩鷼獠⒃⒂跉庵?,“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后,乃第二性。理氣及其關系是朱熹思想的核心,也代表著其一生探索的最高結論和成果。因此可以說,朱熹整個理學哲學體系是以“理”為中心推演出來的,其養(yǎng)生思想自然亦由此衍生。
綜觀朱熹思想體系,其所蘊含的豐富的養(yǎng)生思想和智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天理是朱子理學之核心思想,理氣論、心性論、格致論和修養(yǎng)論等為其主要構成部分,而“存天理,滅人欲”乃重要思想綱領。
一般認為,攝食、性欲等是人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基本能力和欲望,它是人類進化的結果,也是生命維系和繁衍的需要,故孔子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孟子曰:“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朱熹繼承了孔孟這一觀點,強調理之原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欲中包含有天理的因素;并指出人欲本來與天理一致,二者是統(tǒng)一的,并非完全對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仁、義、禮、智等美德。因此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雖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朱子語類》)由此可見,朱熹是肯定和承認合理滿足正?;救擞拇嬖谂c必要性的。但是,他明確反對那些超乎尋常,而且違背社會公德的不正當個人私欲或貪念(包括對金錢物質的貪婪和情欲的沉湎等)。在朱熹看來,隨著人的生長發(fā)育,人心就被喚醒,情欲便隨之而起,物欲也會相應膨脹,人性就有可能為之蒙蔽而迷失人生航向。當此之時,應當以“理”控制之,去除那些多余甚或非分的欲望,不可任由其放縱,否則遺害無窮。誠如有位哲人說過,欲望像座火山,調控得好會給人帶來生存發(fā)展的動力和幸福,把控不住則會給人帶來災難。所以朱熹非常崇尚道德倫理,致力道德自律與塑造,不斷提升道德水準,把道德之心健康視為整個人身心健康的基礎,極力倡導人們明理修身,發(fā)揚美德做好人,克服私欲行善事。這種提倡“滅人欲”而防止縱欲的思想,堪稱真正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家國情懷與理想落到了生活的實處,不僅具有社會道德意義,而且還包含個人身心健康之理趣。在黨和國家著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無疑有著現實積極意義。
從醫(yī)學視角看,不論男女,正常適度的情欲表達和性活動是有利身心健康的,但若縱欲則于健康有害無益。中醫(yī)認為,情欲性事與腎、心關系密切。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關乎人的生殖、生長發(fā)育、體質強弱及壽夭,因而應節(jié)制房事,以減少腎精的消耗;心藏神,為五臟六腑之主宰,性事活動離不開心的參與,若縱欲過度則會擾動心神,“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百病始生》),五臟六腑皆搖,健康狀況可想而知。故古今養(yǎng)生家均非常重視節(jié)欲保精,反對縱欲,以益壽延年。
孔子講仁,朱子講理,畢生追求真理。朱熹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皆離不開理,都以理作為其存在的依據。因此,他十分推崇“格物致知”和“即物窮理”的理念,強調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務必窮究事物原理,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獲得知識和真知。在這一過程中,必然需要人的思想集中,聚精會神,精神專注,進入沉思冥想、雜念煩惱全消的心性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既促成道理的悟出,又恰好調和了身體之氣血。中醫(yī)學認為,氣血是構成和維持人之生命的基本物質。氣血調和則陰陽平衡,身康體?。粴庋缓捅汴庩柺Ш?,百病叢生。故中醫(yī)養(yǎng)生、治病及康復均十分注重氣血陰陽的調和與平衡。因而“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認知方式實可起到調整身心狀態(tài)的作用,于人之健康是極為有益的。由此似乎也就不難理解古今中外不少著名學者或哲學家、科學家大多長壽的原因了。朱熹一生坎坷,但在宋朝人均壽命只有30歲的年代,享年71歲,壽登古稀,當時應屬高壽之人。其因素固然復雜,但可能與其專心致志研究理學不無關系。
朱熹自幼愛好學習,從小就立下遠大志向,自稱“早歲即甘退藏,……翼成一家之言以待后之學者”(《朱文公集·答陳正已》),把傳道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遵循順道明志的人生理念,追求以心性合天理,向往“超凡入圣”的理想境界。明確指出學者“須思所以超凡入圣”“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圣人是也”。
朱熹認為,天下生命源于“天道”,作為萬物之靈的人自不例外。因而人之壽夭亦受制于“天道”,故人欲得健康長壽,必須順應天道,正所謂“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則可以為賢矣”“可以與天地參矣”。(《周易本義》)
那么,何謂“天道”呢?朱熹以為,天道就是陰陽,因此說;“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蓋凡萬物之屬乎陰陽者,莫不如此?!?《周易本義》)中醫(yī)學極為重視“天人合一”整體觀,認為陰陽是萬物之間內在聯系和運動變化的共同規(guī)律,天地萬物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萬物之間通過陰陽的共同法則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始終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從而使整個自然界充滿了一派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景象。所謂養(yǎng)生正是要在這個萬物一體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朱熹深諳此理,力主順應天道而養(yǎng)生。
在順應天道的前提下,朱熹主張要明志立志,給自己確定一個崇高的目標作為努力方向,即以“圣人”為偶像,通過學習效法圣人之理想人格而不斷完善自我,以求步入“超凡入圣”境界。究其實質,實際上就是“知行”思想范疇。
在朱熹看來,順道明志即時“知”,而“知”之后不僅要“行”,而且必須“篤行”,把“知”落實到現實生活日常行動上,從細小事情做起,從平凡事情做起,于日常生活中下功夫,避免好高騖遠。如此既有助“窮理”,又可達到修身養(yǎng)性目的,顯然對于指導人們正確修身養(yǎng)性和養(yǎng)生有著非凡意義。
朱熹對靜坐極為推崇,認為它有兩大功效。一是可以靜心,是求學問道的入門功夫;二是可使人體氣理平和,涵養(yǎng)陽氣,對身心健康有益,是養(yǎng)生的好方法。因此他發(fā)表了許多贊賞靜坐的言論,如頗為有名的《調息箴》即是其例。常曰:“入學工夫,須是靜坐”,通過靜坐,使內心安定,方能探究萬物之理,所謂“能存心而后可以窮理,窮理以虛心靜慮為本”,所以主張“用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朱熹步入中年之后,身體狀況欠佳,但他通過堅持靜坐的方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正如其所述:“中年以后,氣血精神能有幾何?不是記故事時節(jié)。熹以目昏,不敢著力讀書。閑中靜坐,收斂身心,頗覺有力?!贝送?,朱熹還曾談及:“某今年頓覺衰憊,異于常時,百病交攻,支吾不暇。服藥更不見效,只得一兩日靜坐不讀書,則便覺差勝?!笨梢娖湫Ч拇_。
現代科學研究證實,靜坐有消除疲勞,開慧增智,增強記憶力和體力,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及益壽延年等作用,經常靜坐者,其患病率較非靜坐者低50%,在遭遇威脅生命的重病方面的可能性低87%。由此足以肯定靜坐之效。
必須指出,朱熹所講的靜坐與釋道所論之打坐還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而言,前者對于靜坐在時間、姿勢、吐納等方面的要求不如后者嚴格,并無特別戒律,重點在于放松身心、靜化內心而已,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靜態(tài)養(yǎng)生方法。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也是中華名族尊奉的傳統(tǒng)美德,故有“百善孝為先”之說。朱熹認為,理為萬物之本,孝是理的產物,是人性和行仁的體現,是教人做人的根本。因而他身體力行,親身踐行孝道,無論是講學還是為官,均積極弘揚孝道,傳播孝道。比如:在江西南康,為把孔子“孝悌為仁之本”的思想向民間傳播,特撰《示俗》廣為宣傳。與此同時,朱熹對自己的母親亦甚為孝順,體貼入微?!吨熳游拟n》中收載的一封家書寫道:“慈母年高,當以心平氣和為上。少食勤餐,果蔬時伴。阿膠丹參之物,時以佐之。延庚續(xù)壽,兒之祈焉?!逼湫㈨樦目梢娨话摺U\然,朱熹信中向母親所提養(yǎng)生之建議,應當也是其自身生活實踐和養(yǎng)生的方法,值得借鑒。
朱熹喜歡勞動,重視勞逸結合,在一心致力理學研究和講學的同時,仍盡力躬耕桑陌,以補貼家庭及學生生活開支。如有詩云:“耕田東溪岸,濯足西溪流”,“風埃猶俗累,煙雨負巖耕”,即是其辛勤耕耘的真實寫照。除了種植莊稼之外,他還栽種中草藥和茶葉,以備不時之需和日常使用,稱:“種藥春畦有近功,不辭耘耔謾勞躬;漸看杞菊充庖下,即見芝英入籠中;病去自知非往日,身輕何必御冷風?”(《藥圃》)“武夷高處是蓬萊,采取靈芽余自栽。”(《詠武夷茶》)“攜贏北嶺西,采擷供名飲?!?《茶坂》)田間勞作之辛苦自不待言,然朱熹卻自得其樂,且樂在其中,并將其視為鍛煉身體和養(yǎng)生益壽的好機會,而且還收獲不小。故云:“未覺閑來歲月頓,荷鋤方喜土膏勻?!痹钣畜w會地說:“熹向來所苦只是勞心所致,尋以般移應接,內外勞憂,遂不藥而愈。乃知君逸臣勞,真養(yǎng)生之要訣也。”
注意食飲有節(jié),亦是朱熹的養(yǎng)生方法之一。認為:“譬如平日慎起居,節(jié)飲食,養(yǎng)得如此了,固是無病?!彼缟袠闼仫嬍常运厥碁橹?,曾作《次劉秀野蔬食十三詩韻》,贊美蔬食,并津津樂道:“小摘登盤先餉客,晚炊當肉更宜人;卻憐寂寞公儀子,拔盡園蔬不嘆貧。”(《挽蔬園》)“故諸生之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之共。”(《宋史·朱熹本傳》)當然,朱熹并非素食主義者,例如他在武夷精舍講學期間,就曾創(chuàng)做一道被人譽為“文公菜”的佳肴宴請賓客,其主要原料乃瘦肉和雞蛋,至今仍流傳閩北民間。朱熹注意到飲食規(guī)律也不容忽視,贊同“飲食必節(jié),毋求飽,毋貪味,食必以時,毋恥惡食。”(《程董二先生學則·后記》)而且強調進食時須細嚼慢咽,謂:“食中有味知斯悅,只是能加咀嚼功;行處心安思處得,余甘常溢齒牙中。”從當今養(yǎng)生保健觀角度看,朱熹的飲食養(yǎng)生觀念之科學性是毋庸置疑的,很有學習價值。
朱熹熱愛自然,樂于親近自然,向往清幽山水,居處均以自然山水為伍,并且常借登山臨水吟詩作賦,抒發(fā)情懷,放松身心,頤情養(yǎng)性,為后人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朱熹熱愛生活,喜歡在房前屋后種植竹子樹木,美化環(huán)境。如在五夫故居屋前,他當年親手栽種的香樟迄今仍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朱熹樂觀豁達,心境平和,寵辱不驚,始終以積極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應對現實生活,即使在晚年不幸遭受“慶元黨禁”迫害,亦坦然面對。此外,朱熹還非常講究個人和環(huán)境衛(wèi)生,認為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于健康有益。所有這些,無疑對延緩其身心衰老進程都是有幫助的。
綜上所述,朱熹養(yǎng)生思想內容十分豐富,非常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筆者所探僅僅只是一麟半爪而已,深感更多大量的精髓尚蘊藏在其所創(chuàng)立的博大精深的理學體系中,有待人們努力發(fā)掘。在黨和國家倡導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美好目標的今天,大力傳承和弘揚朱熹養(yǎng)生思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關于健康的最新定義是:健康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美狀態(tài),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tài),它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等四個方面。朱熹極為重視道德與身心健康,強調養(yǎng)生必須修身養(yǎng)德,顯然其認識是相當超前和科學的。因此,深入探討朱熹養(yǎng)生思想,很有必要。
福建省名老中醫(yī)藥專家余天泰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No.閩衛(wèi)辦中醫(yī)函﹝2015﹞27號)
余天泰,男,主任醫(yī)師,教授,醫(yī)學碩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首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福建省名中醫(y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擅長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及中風后遺癥等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治,致力扶陽學說在雜病中的臨床應用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46篇,出版專著1部,獲科技成果獎省級1項、市級3項。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醫(yī)院(3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