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蘭
摘 要:“自上而下(top-down)”的閱讀模式是指在理解文本時先抓文本中心,再抓文本結構,最后理解細節(jié)和語言。
關鍵詞:自上而下;文本中心;文本結構圖式;細節(jié)理解;任務設計
一、“自上而下(top-down)”的閱讀模式
多數(shù)人認為,英語的閱讀理解過程先單詞再句子最后歸納中心。所以,他們認為英語詞匯=英語閱讀能力,并且將閱讀能力不夠好歸咎于因為詞匯和語法沒有掌握好。當然,沒有一定的詞匯量是沒法進行閱讀的,可事實往往是,詞匯量差不多的學生閱讀能力并不一樣,那么,是什么限制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是對閱讀過程的錯誤理解。其實,在母語的閱讀中,我們理解一篇文本時并不是簡單地將各個詞的意義相加得出全文的意思,相反,我們并沒有特別關注文本到底用了哪些詞,哪些句式,但是我們卻很準確地把握了文本。這種關注文章中心、關注文章整體的閱讀模式就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閱讀模式。
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是美國心理語言學家K. S. Goodman提出的,他認為“閱讀是一個選擇過程。它基于閱讀者的期盼,部分地利用從視覺輸入中選擇出來的可得到的最小量的語言線索。當這部分信息得以處理,隨著閱讀的進展,暫時得出的決定須經(jīng)受證實、修正或淘汰。簡而言之,閱讀是一個心理語言方面的猜謎游戲(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自上而下的閱讀過程可以直觀地描述為:文章中心—段落—句子—單詞。本文將以人教版新課標第二冊第一單元閱讀文本the Amber Room 為例展示一下“自上而下(top-down)”的操作模式。
二、“自上而下(top-down)”的閱讀模式的課堂實例展示
讀前任務:“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強調學生主動調動自己的已有知識,在閱讀前篇整個閱讀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猜測、驗證、修正、再猜測。在閱讀本篇文本前,想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初步的猜測。猜測的依據(jù)便是文本的題目: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本篇文本是一篇記敘文,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the Amber Room的歷史,充分體現(xiàn)了記敘文的特點。因而,我將讀前預測的題目設計為以下三個:
1.What do you expect to read about in the passage?
2.The text will be a/an A. Narration B.Exposition
3.The text will be written in order of (按什么順序)?
(三個預測分別針對文本內容、文本體裁和寫作順序,為下一步閱讀做好心理準備。)
初步閱讀任務:預測后便順利進行初步閱讀,此時我叮囑學生關注此次閱讀的任務,根據(jù)“自上而下”的閱讀原則,此次閱讀的任務應關注文章的中心,因此本次閱讀設計的任務可如下設計:
What is mainly talked about in this passage?
Who were mentioned in this passage?
(出示此任務時可以先在幻燈片上只顯示what和who,然后給出整個句子,這樣做是為了突出記敘文的兩個要素。)
如果我們把一篇文本比作一片森林,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即是看到了整片森林,有了對整片森林的了解,便如有了指南針,接下來的摸索便有了方向和意義。
再次閱讀任務:根據(jù)“自上而下”的閱讀原則,此次閱讀的任務應關注文章的段落結構。根據(jù)文本特征,我為本次閱讀設計了如下任務: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parts and giv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學生充分討論后,我展示了本篇文本的結構圖式:
此任務完成后,學生在腦海中便對文本的結構有了一個圖式,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按圖索驥即可。
三次閱讀任務:中心和結構已經(jīng)明了,接下來便是“自上而下”閱讀模式中對句子和詞匯的理解,換句話說,就是對文章細節(jié)的理解。為了便于理解,我按段落進行了細節(jié)理解的設置。此時,我根據(jù)段落特征進行了不同的任務設計,各部分出現(xiàn)的難句難詞也一并進行了理解。
Tasks for Part Ⅰ(Para.1)
Come up with some questions for other groups to answer using who/what/how much/ how many /how long...
(本段介紹琥珀屋的設計,文中較多使用數(shù)字突出琥珀屋是一個greatest gift,學生理解并無障礙,因而我將這一段落交由學生自己去理解)
學生展示結束后,我便展示下圖以突出禮物的“偉大”。
Tasks for Part Ⅱ(Para.2、3、4)
Task 1:本段文本集中講述琥珀屋的amazing history, 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信息多,人名地名多,這是學生閱讀時的難點。根據(jù)記敘文的特點,我按照記敘文的要素where,who,what將所有細節(jié)進行穿串。如下圖所示:
(這是一張?zhí)钔甑谋砀?,我在設計任務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根據(jù)學生理解進行一步一步地展示。本活動通過梳理細節(jié),幫學生將復雜的細節(jié)清晰條理化。)
Task 2:remove在文本中是個生詞,我在此設計了猜詞練習:
Before the Nazis could get to the summer palace,the Russians were able to remove some furniture from the Amber Room. However, some of the Nazis secretly stole the room itself.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 “remove”?
Tasks for Part Ⅲ(Para.5)
文本第三部分信息較為簡單,講述了琥珀屋的重建問題,主要講述了重建的原因和方式。我對這一部分的理解做了如下設計:
至此,我便引導學生完整體驗了“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學生從體會文章中心到建立結構圖式再到品讀細節(jié)及用詞對文本進行了透徹的理解。
三、“自上而下”閱讀模式實施的兩點建議
1.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在日常的精讀課堂中教師利用任務的設計引導學生形成“自上而下”的閱讀習慣。
2.要長期進行實踐。好的做法唯有形成習慣才能真正讓人受益,而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時間和無數(shù)次的重復。因而,在實踐中,教師要做到反復給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
參考文獻:
[1]秦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及圖式理論對閱讀測試的影響[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
[2]朱瑩.“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中的應用[J].英語教學,200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