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力莎
祭祖(皇小小 ?繪)
趙文瑄在電視劇《孤獨的美食家》中扮演了一位饕餮食客,于是我們便跟隨著這位趙伍郎 ,一起去見識臺灣的在地飲食,總鋪師辦桌的古早味,市民夜市的多元豐富,甚至是快餐便當(dāng)里的家長里短
趙文瑄(右一)與哥哥一家。寫春聯(lián)是兄弟倆過年的保留曲目
2015年,趙文瑄主演了一部話題之作,改編自日本漫畫家久住昌之同名漫畫的電視劇《孤獨的美食家》。日本版已經(jīng)拍到了第五季,是走紅多年的人氣之作。中國版第一季的副標(biāo)題是“臺灣篇”,我們跟隨趙文瑄扮演的伍郎,去見識臺灣的在地飲食,魚貨市場的生猛海鮮,總鋪師辦桌的古早味,市民夜市的多元豐富,甚至是快餐便當(dāng)里的家長里短。已經(jīng)完全本土化的劇情引來了日版“粉絲”們的諸多抗議:“不是說好要喪心病狂地吃吃吃嗎?那些情節(jié)是什么鬼?蜀黍你為什么要吃得那么斯文?”
趙文瑄承認(rèn):“日本版真的把精神要旨放在吃和食物上,臺灣地區(qū)的東西其實沒有像日本那樣多樣化,日本人是把日式料理和中華料理都結(jié)合在一起,而且日本人的菜非常有美感,臺灣的菜沒有那么美,所以就加強故事,而且既然在臺灣拍,那就拍些人情進去。日本人有這種傳統(tǒng),萍水相逢也可以聊聊天,有另外一種生活的滋味,但很難復(fù)制到中國來,都市里沒有這種習(xí)慣,鄉(xiāng)下也找不到?!?/p>
然而他又很不服氣:“日本版里的孤獨美食家根本和原著漫畫里的人物不像。有人說應(yīng)該讓黃渤去演,因為他長得比較有喜感。但其實,漫畫家看到我的照片嚇了一跳,因為他漫畫中的人物就長這個樣子,其實是一個很周正的人?!壁w文瑄覺得:“忠于原著漫畫的精神就好?!豆陋毜拿朗臣摇愤@個翻譯其實是不正確的,日文標(biāo)題的意思更接近于‘美食不孤獨。我不是以一個美食家的心態(tài)在演出,而是抱著一種探險的樂趣,在大街小巷里撞到一家好吃的、合胃口的店。食物一上來,也不是就兩眼放光,然后狼吞虎咽,一開始還是很審慎地嚼一嚼,嚼出滋味來了,再開始享受一個大快朵頤的過程?!?p>
趙文瑄下廚做了一道家常菜“苞谷炒肉末”,紀(jì)念的是母親當(dāng)年勤儉持家的巧思
我們抵達臺北的時候,趙文瑄正在幽雅路的公寓里,忙里偷閑為自己放個小假,結(jié)束這兩天的采訪,他就要飛去北京,敲定自己的印度新片之行。
一進門的客廳里,基本保留著最初酒店式裝修的面貌,空空蕩蕩的茶幾、沙發(fā)看不出主人的喜好。一墻之隔的餐廳則被改造得生活化許多。入口正對著一個大型書柜,占了一整面墻。最先入眼的是相架,幾張年輕時候的合影,并沒有什么導(dǎo)演名人,共同入鏡的,一位是哥哥,另一位是華航前同事兼現(xiàn)任助理。書架上的書也透著一股“古早味”,最搶眼的是一整排的張愛玲作品,但看似并不成套。趙文瑄笑道:“別看啦,我真正的書房不在這,這里只是一些放不下的雜書而已。”他有一間專門的書房,在淡水河邊的紅樹林里,三面是書,剩下一面墻,推出一扇觀景窗。需要鉆研劇本、深度閱讀的時候,他就會躲到那里去。
屋子中間的長餐桌才是活動起居的核心所在,趙文瑄喜歡把常用的東西都攤放在桌子上:當(dāng)天的報紙,一臺索尼收音機,一個生銹的Snoopy鐵皮鉛筆盒,一本封面微微有些磨損的雜志,主題是“張愛玲的后半生:一種傳奇的兩重敘述”——這是《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5年9月份做的專題?!拔覜]有想到會有一本雜志,不惜花這么大的成本,到世界各地去尋找張愛玲的蹤跡,真的非常難得。”他興奮地買下雜志,又拿給身邊的人分享,難怪他的經(jīng)紀(jì)人底津生一接到我的采訪電話,就說“對你們雜志肅然起敬”,原來是有這樣的緣由。
“海真私房菜”的蔭豉蚵仔
在“海真私房菜”,豆腐乳配山東大饅頭,是趙文瑄的最愛
“金春發(fā)牛肉面”的鹵牛筋。擅長做全牛料理的牛肉面店在臺灣是很少見的
這碗“金春發(fā)”清湯牛肉面,是趙文瑄吃了20多年的老味道
他一高興,就答應(yīng)親自下廚,給我們做一道“苞谷炒肉末”。這道菜是有來歷的。趙文瑄年輕時在軍校服兵役,軍校里有一個傳統(tǒng),每一營的少尉排長,都要輪流“辦伙”,擔(dān)任一個月的伙食委員,統(tǒng)籌全營官兵一日三餐及偶爾的夜宵。身為一名少尉排長,趙文瑄剛接手那會兒,最發(fā)憷的活計就是擬菜單,要在不超支的前提下令菜色葷素、口味、營養(yǎng)及分量滿足一群嘴巴挑剔的、“發(fā)育階段的熊孩子”,他打趣說自己是“成日捻斷莖須,精打細算”,幸好,“案牘勞神總算收獲了美好的結(jié)果”,尤其是用一道葷素均衡的“苞谷炒肉末”收服了所有人,得了一個綽號叫“苞谷排長”。趙文瑄平時其實沒什么機會下廚,這道“苞谷炒肉末”一直是他的保留菜目,也就成了他下廚時最拿手的一道菜。
做法并不算復(fù)雜,主料是玉米粒,還有五花肉丁,那一天因為時間有限,用了現(xiàn)成的絞肉肉末來代替。拍蒜,剁蔥花,把紅辣椒對半剖成小段,取一半配料投入肉末里,澆上醬油和米酒,揉進適量的淀粉,充分?jǐn)嚢?,這是準(zhǔn)備過程。正式開炒了,先將剩下的一半蒜、蔥花和紅辣椒下到花生油里爆香,再倒入事先腌好的肉末,炒熱出鍋。肉和玉米粒要分開炒,這是關(guān)鍵。趙文瑄喜歡把玉米粒炒到微微焦,口感更好,帶一點嚼勁。然后再倒入肉末一起炒拌均勻,淋上一小碗水燜煮一兩分鐘。等到湯汁收得差不多,就大功告成了。末了,趙文瑄又透露,秘訣是要用臺灣的紅米酒,帶甜味。
“有一次我媽媽因為出差,不能在家里做飯,結(jié)果我說我來做一頓吧。我媽媽把那個材料都準(zhǔn)備好,我就做一頓給我哥哥吃。等我媽媽回來,我哥哥說,弟弟做得比你好吃。我媽媽很委屈啊,我做菜這么多年給你吃,你一頓就被收買了。”這道“苞谷炒肉末”其實就是學(xué)自母親之手,是巧婦當(dāng)家面對剩余食材的靈機一動,趙文瑄卻喜歡得很。“我媽媽會很多做法很繁復(fù)的菜,但我小時候愛吃的其實是簡單的菜,比如炒個空心菜、圓白菜,越簡單越好。”
所有食材也是趙文瑄親自去菜市場買的。我們開始還有些疑慮,反而是他的助理李國榮將我們拉到一旁,笑著悄悄說,他們其實常常像對待孩童一樣放縱趙文瑄:“他平時哪有這個機會啊,讓他開開心好了?!庇幸稽c倒是出乎我們意料,盡管長期在大陸拍戲,平時也沒有什么機會親自下廚,趙文瑄卻仍然熟知本地菜市場的分布。趙文瑄經(jīng)常會在深夜兩點醒來,看書,上網(wǎng),再然后,有時候興致來了,他也會起身出門走走,乘著興致一口氣走到山腳下,看著攤販們在蒙蒙天色里開始忙碌。
走到山腳下,逛完一條被眾多新式溫泉酒店簇?fù)碇臏厝?,出現(xiàn)了一條兩百米長的新市街,肉羹、面線、餛飩、羊肉爐……一眾小吃店面挨擠在此間巷弄,街口南端蓋了一座兩層的室內(nèi)菜市場,門口供奉土地公神龕,是典型的臺灣在地風(fēng)俗。據(jù)說每到元宵節(jié),商戶們會舉行一種名為“土地公弄”的儀式,將土地公請出神龕綁在神轎上,輦轎進入商家有祈福招財功能,各家都會準(zhǔn)備紅包。如果是木雕神像,表示是一般家庭供奉的土地公,包上數(shù)十元新臺幣即可;如果是石雕神像,則紅包就要翻十倍了。
不過,仍然有眾多攤販,集中在露天街市上,熱鬧地買賣著。有一位老阿嬤,扶著平板手推車佝僂在一側(cè),車上堆滿了早晨摘采的蔬果。我被車上的百香果吸引,12月底,這應(yīng)該是最后一批上市的百香果了,剖開一粒,加蜂蜜泡水酸甜可口。趙文瑄說他小時候上山總能見到成片的野生百香果,后來他在家里也種了一株。
趙文瑄很嫻熟地用臺灣閩南話和小販們攀談。他父母都是1949年后來臺灣的,一生都帶著山東萊陽老家的鄉(xiāng)音,他學(xué)會臺灣閩南話竟然是無師自通,小時候還常常充當(dāng)母親的翻譯,那時候母親在觀音山腳下的鄉(xiāng)間小學(xué)當(dāng)老師,每到過年放假做家訪的時候就很頭疼,因為很多學(xué)生家長只會講一口閩南話。關(guān)于趙文瑄的語言天賦,很多人早就聽過這個故事:1992年,從未接受正規(guī)表演訓(xùn)練的趙文瑄因為一口流利的英語,被李安看中出演《喜宴》,自此踏足演藝圈。他本人卻不覺得有什么稀奇?!八麄儾恢牢覐男∧畹氖墙虝W(xué)校?!壁w文瑄小時候念的圣心小學(xué)就在家門口,校長、老師都與母親相熟。
聽到這個故事,我突然想起來,趙文瑄的臥室陽臺正對著淡水河西岸的觀音山,山棱起伏,恰似觀音仰臥時的側(cè)臉線條。而他那間淡水河邊的書房,那扇觀景窗,應(yīng)該也是正對著觀音山吧。
趙文瑄是個戀舊的人,這大概與他驚人的記憶力有關(guān)系。
剛出生的時候,他跟著母親住在高雄的眷村?!拔沂谴蟾?歲的時候離開眷村,搬到臺北。18歲的時候,我正在念明志工業(yè)學(xué)院,創(chuàng)辦人王永慶是臺灣的第一大富豪,全省都有他的工廠,寒暑假都可以報名去工廠打工,我特別選去了高雄。我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叫上同學(xué)一起去找,先是找到附近的一個糖廠,再是糖廠邊上的幼兒園,小時候我都是走路去幼兒園,要經(jīng)過哪一條路哪一座橋,慢慢回憶,摸到了眷村門口,但是原先的大門拆掉了,我正在想到底是不是這個地方,有個老太太經(jīng)過,打量了我?guī)紫拢瑔?,你是不是小黑?因為我小時候到處野,比較黑。我‘啊地叫出來,原來真的找對了。眷村的阿姨們都好熱情,每家每戶都叫我過去吃飯?!?/p>
被認(rèn)出來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和父母長得很像呢?“或許吧,小時候我比較像媽媽,長大了反而越來越像父親?!壁w文瑄先是有些猶豫地回應(yīng),緊接著卻又換成很肯定的語氣?!拔矣X得我長得沒有爸爸帥。我爸爸眼睛好大,好漂亮的?!?/p>
趙文瑄說自己越來越像父親,長相還在其次,更多是個性上的:“我媽媽很外向,到臺灣后也交了很多朋友,但是我年紀(jì)越大,在觀念上就更認(rèn)同爸爸。他當(dāng)年早早搬離眷村的一個原因之一,就是不太喜歡和三姑六婆在一起,跟別人有太緊密的關(guān)系,不喜歡那種需要經(jīng)常去敷衍、去應(yīng)酬的環(huán)境?!边@大約就是趙文瑄出演《孤獨的美食家》說“除了美食以外,孤獨我最能掌握”的原因吧?!拔覀冞@種個性啊,要孤獨就孤獨,我們要熱鬧的話其實熱鬧也就來了,是進可攻退可守的一種孤獨?!?/p>
趙文瑄在《孤獨的美食家》中被觀眾吐槽的“高貴美麗的吃相”,其實也是來自于父親從小的餐桌禮儀教育,“東西再好吃,也不能窮形極相,八輩子沒吃過飽飯似的”。
1.趙文瑄和助理在食養(yǎng)山房2.蓮花燉里,干蓮花吸收湯的熱氣,緩緩綻放3.趙文瑄最愛這里的烤蝦4.松子干貝
“我爸爸在家里就是大老爺們兒,他從來不會下廚的,他也不準(zhǔn)我們小孩子去廚房,反正都我媽媽一個人在那兒弄,我爸爸又特別愛吃,他常常找一些新的食譜讓我媽媽做?!壁w文瑄念完書,剛畢業(yè),進入社會做事,領(lǐng)到第一筆薪水,很得意,就跟母親說:“再過一陣子我把你接出去,我們一塊住,不要再跟爸爸吵架了,愛回來就回來,不回來就不回來。”沒想到母親張口就是一句:“啊呀,我走了以后誰做飯給你爸爸吃?”
趙文瑄印象里的父親,十分節(jié)儉,唯有在吃的藝術(shù)上十分講究,四處網(wǎng)羅菜譜,讓太太原樣復(fù)制,也很舍得花大手筆置辦高檔食材?!拔野职钟幸槐尽舵律菏匙V》,書頁都翻黃了,那可是他的圣經(jīng)。里面收錄了很多宴客用的大菜食譜,我媽做過的蜜汁火腿、八寶鴨、里脊肉,都是我印象比較深的?!?/p>
《媛珊食譜》的作者黃媛珊,現(xiàn)在沒有什么名氣了,但在上世紀(jì)50年代,她卻是開創(chuàng)臺灣閨秀食譜的第一人,對臺灣家庭飲食文化的影響巨大。從梁實秋的評語看來,《媛珊食譜》的風(fēng)格倒確實是很對得上趙文瑄父親節(jié)儉樸素的脾氣,甚至連趙文瑄也繼承了父親的作風(fēng)。他帶我們?nèi)コ运類鄣那鍦H饷?,那天就穿了一件舊襯衫,襯衫口袋底部有一大塊墨跡,洗得有些褪色了,但還是非常顯眼,他卻不以為然地笑笑:“這沒什么啊,我倒是覺得它很像個別致的設(shè)計呢。”
父母過世后,趙文瑄見過的最好的家宴是在作家亮軒的餐廳里。趙文瑄認(rèn)為他是自己朋友中最擅長烹飪的。亮軒說好吃的菜和上等菜是兩回事:“上等菜是簡單的,和做人一樣,一個人身兼十種要緊的差事,很難是好人。放了一堆材料的菜就是‘小人菜,騙舌蕾的。好吃的菜很簡單,靠的是烹飪的功夫?!彼砸暈槟檬植说挠醒┎它S魚、三杯雞、白菜香菇燒肉絲、干煸四季豆……三杯雞最初是江西菜,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為臺式餐廳里的代表菜色之一,“三杯”的意思是烹制需醬油、麻油、米酒各一杯調(diào)味,濃郁醇厚。最后一步翻炒時加入的九層塔,是這道菜臨門一腳的調(diào)味料,也是三杯雞的臺灣風(fēng)味所在。但亮軒偏偏認(rèn)為“九層塔是說謊的菜”,用來遮蓋不新鮮的肉類腥味。他本人做菜就極少放香料,務(wù)求發(fā)揮食物的原味。為此他自創(chuàng)三杯雞食譜,用蒜瓣取代九層塔。此外,雞腿得用最好的土雞腿,切得大小適中,蒜瓣不能有大有小,才不會生熟不均。
在亮軒家宴上吃過的一眾菜色中,趙文瑄最愛的是魚肴。作家有一則短篇小說名為《鴛鴦下巴》,故事即是從一道江浙傳統(tǒng)名菜“紅燒下巴”開始的,“草魚頭帶鰭一刀兩半文火燜上片刻,紅燒勾芡,只要新鮮,應(yīng)該可口”。他又借著小說人物之口建議要用12兩重的草魚魚頭,蔥白要細嫩些,勾芡不易過厚,吃的時候配一瓶溫過的陳紹,從來不加姜絲話梅雜七雜八的物料。“處理這道菜有點特別,那就是一賣就得成雙,否則廚房就不好應(yīng)付。因為烹飪魚頭最講究的也就是新鮮,講信用的店號一定活殺。魚身子暫時存在冰箱里,到時候氽湯做瓦塊、醋溜、紅糟都沒問題,再不濟還可以斜片了做熏魚擺到?jīng)霾藱焕?,照樣好吃。唯獨魚頭放不得,一經(jīng)過冷藏冷凍,風(fēng)味就會減損,騙不過內(nèi)行吃客的舌尖?!?/p>
趙文瑄送了我們一本亮軒寫的《青田街七巷六號》,這是作家回憶60年前關(guān)于臺北青田街七巷六號生活的一本文集,筆觸瑣細得唯恐漏掉一針一線的光景,趙文瑄卻讀得津津有味。同為“飄零一代”的外省人,同樣有過一段一言難盡的父子關(guān)系,他大概也是在字里行間找尋似曾相識的舊時光吧。我隨意翻開,便落到了這樣一段文字上:“這樣清晨的秋雨中,我此刻坐在小時候曾經(jīng)用過的客廳里,望著窗外的院子,時間似乎早已靜止不動,覺得隨時父親就會跟著他的拖鞋在長廊踢踢踏踏的聲音出現(xiàn),而我馬上起身離去,免得跟他正面遭遇。這樣的心情,疑喜似悲的感傷里,即使這么小小的人生,也會因有此際遇而百感交集?!?h3>飲食男女
趙文瑄向我們推薦的第一家餐廳是“食養(yǎng)山房”,他如果與朋友聚會聊天,也喜歡選在這里。食養(yǎng)山房的名聲,這幾年在大陸也傳得很響,倒不完全是因為美食,而是因為臺北所有重要的茶席都選擇在這里舉行。它坐落在新北鄉(xiāng)下的山谷里,依山澗溪流而建,綠樹圍繞,每間屋子都只用玻璃、垂簾做區(qū)隔,通透澄明。我們?nèi)サ哪翘?,正好碰上下雨,完全是空山新雨后、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菜式走的也是清淡、?chuàng)意路線,按照當(dāng)天食材來準(zhǔn)備,并不提供菜單點菜,有點像日式懷石料理,所以必須提前預(yù)約。等候時先上一杯紅糖姜茶供客人暖胃;正式用餐時,以一杯烏龍茶做餐前引子,最后還要用一杯蓮花茶收尾。一道蓮花墩是招牌菜,選用土雞湯燉藕、荷葉、蓮子、菱角,端上時投進去一朵收攏的干蓮花,熱氣熏蒸,蓮花便在湯面徐徐開放。
亮軒說過,中國歷史上吃得飽的時間很短,導(dǎo)致只發(fā)展出“味覺餐飲”,又可惜“臺灣山明水秀的地方都只有茶葉蛋或甜不辣可以吃”。趙文瑄初次到食養(yǎng)山房,覺得眼前一亮,倒不是被“茶氣”所吸引,它的舊址原本在陽明山松園,張學(xué)良故居附近,離趙文瑄當(dāng)時的住所很近,是散步時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我走路十分鐘就到了,以前從來不知道陽明山還有這么有靈氣的地方,非常漂亮。那個地方以前可能是某一個富豪的宅邸,后來連同附近的山頭一起被人包下來,開了一間餐廳。2007年《色·戒》上映,李安在那里宴請記者,曝光后一下子火得不得了,后來地被收回去,老板只能跑到這邊來,重新包下一片山?!?/p>
趙文瑄的出道之作《喜宴》,一舉獲得當(dāng)年的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和金馬獎最佳影片,影片的主題依然圍繞著家庭生活中的飲食元素展開,變?yōu)檎故疽粋€傳統(tǒng)中國家庭面對同性戀問題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到了《飲食男女》之中,趙文瑄飾演的李凱沒有機會參與到這些饕餮盛宴中,真是可惜了。但他與二女兒之間卻也經(jīng)歷了一次從酒到茶的愛情隱喻。
(插圖:文哲)
2005年3月臺灣娛樂節(jié)目“康熙來了”有一期叫“我怎能不愛我自己”,是對趙文瑄的專訪,他在里面毫不顧忌形象地說自己是大胃王,在劇組拍戲時,一次能吃四個便當(dāng),最喜歡排骨便當(dāng)和香腸便當(dāng)。趙文瑄說他既會欣賞食養(yǎng)山房那樣雅致的餐廳,又承認(rèn)自己最中意的還是充滿了煙火氣息的食物。“最喜歡的還是面食,最普通的手搟面、包子、饅頭、水餃。我們家是山東人,我的同學(xué)都很喜歡吃我媽做的饅頭、水餃、面條,因為他們家里很少做這些。后來去萊陽老家,也吃到那個味道,啊,就是那個?!?/p>
他一個人常去的店,是鬧市里一家名為“金春發(fā)”的牛肉面店。“臺灣牛肉面店很多,但是幾乎都是賣紅燒牛肉面的,而這家只賣清燉的牛肉面,清湯蠻有滋味的,反正我一吃就上癮。一般牛肉面店就只賣牛肉面,而他家的牛肉是可以從頭吃到尾,從肉吃到內(nèi)臟。我有好多老同學(xué)跟我說,你家附近有家牛肉面店很有名呀!我就說:我知道啊,都吃了好多年了?!壁w文瑄還很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來店里吃牛肉面是在1995年,一轉(zhuǎn)眼就是20年了。每次他一進店門,老板娘就已經(jīng)熟練地報出他要的“老二樣”:清湯牛肉面,加一盤炒青菜。“雖然店很簡陋,但是常常有名人去那里,有一次老板娘就跑過來說,哎呀,趙先生我們真的好開心,因為我們這邊來了兩個名人。我想除了我還有誰?哈哈。她說郭董在那兒,我說,誰是郭董啊?她說郭臺銘啊。”
牛肉面的湯頭清澄透明,聞起來有一股濃濃的中藥材香味,但打聽后才知道,完全不是我們想的那回事,基本鍋底的湯頭要用牛腩肉分次熬燉足8小時才成,那股淡淡的藥材香純?nèi)粊碜杂谂H獗旧淼淖涛叮皇巧献罆r撒一把細姜絲而已。一定要是臺灣本土產(chǎn)的新鮮黃牛肉,每日清早肉一運到就要立刻剔骨,按照頭、脊肋骨、腰、肚、筋肉及其他內(nèi)臟分成數(shù)大塊,分別熬燉、鹵制。除了招牌的牛肉面,鹵蹄筋腴滑軟彈,毛肚加了豆芽、辣椒大火快炒,清脆爽辣,牛腰、牛心、牛肝也都可以煮來吃。
“金春發(fā)牛肉面店”,根據(jù)店家自己的記錄,創(chuàng)于1897年,開業(yè)之初,只是街頭的車仔檔。如今,百年老店,傳承四代,一大家子人分散出去各自經(jīng)營,能夠分到一塊創(chuàng)業(yè)周年紀(jì)念招牌的,便可示正宗了。北投店里掛的是70周年紀(jì)念的招牌,老板陳義雄是第三代,沉默寡言,迎來送往都是老板娘出面,她保留著冠夫姓的傳統(tǒng),稱自己為陳曹淑慧。老板娘出身宜蘭農(nóng)家,嫁進陳家之前,按照早期臺灣的習(xí)俗,是從不吃牛肉的,因為牛都是耕牛,是農(nóng)人的幫手。愛吃牛肉面的趙文瑄對此還做過一點研究:“福建泉州有很大的清真寺,2萬多阿拉伯人在那里定居,有些回民后來遷到了臺灣,只有他們吃牛肉,所以早期臺灣牛肉很便宜?!敝劣谂_灣川味紅燒牛肉面的崛起,據(jù)作家焦桐考證,是從大陸來臺的軍人引進的習(xí)慣,賣牛肉面是伙房老兵退役后相對簡易的營生。
(實習(xí)生楊文軼對本文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