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北京 100091;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北京 100091)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考析
劉 靜1,2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北京 100091;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北京 100091)
通過對《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中“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進行考證、分析,認為古代婦人地位低下、脾胃損傷、胃氣上逆,對“炙臠”性質(zhì)的食物難以消化,因此造成了“婦人咽中如有炙臠”的病證,且該病證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咽喉反流”密切相關。半夏厚樸湯的組方要旨是升降并用、以降為主,結(jié)合“日三夜一”的特殊服藥方法,可以用于治療咽喉反流性疾病。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咽喉反流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語出《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北徽J為是關于“梅核氣”的最早記載。其實,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類似癥狀的記載。如《素問·咳論》說:“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边@里強調(diào)的是“心咳”引起咽喉梗塞感的癥狀。但《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又說:“膽病者,善太息……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shù)唾?!贝讼怠澳懖 彼碌难屎砉H?。惟獨《金匱要略》中提出“婦人咽中如有炙臠”的癥狀給出了方藥,但卻沒有給出病機。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對其加以考證、分析。
“婦”為會意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繁體字到簡化字,都表明從遠古時代起,婦女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家做家務活動。婦的本義為已婚女子,如媳婦、少婦、新婦、寡婦、弟婦、孕婦、產(chǎn)婦等,有時引申為成年女子,而未婚則多以“女”稱呼。因此,張仲景在此實際是表明“咽中如有炙臠”多發(fā)于已婚婦女。
“炙”屬于小篆字形,從肉從火,即肉在火上烤。本義指燒烤,把去毛的獸肉串起來在火上熏烤。臠其義有三,當名詞用,指切成塊狀的肉:“一曰切肉,臠也”[1];當動詞用,指切肉成塊:“臠,臞也”[1];量詞,塊狀魚肉(《齊民要術·作鲊》:“取新鯉魚,去鱗訖則臠。[2]”《辭?!分凶⒔庹f:“臠,切成塊的肉。[3]”因此,炙臠也就是烤熟的大肉塊。
《千金要方》中說:“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而《醫(yī)宗金鑒·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尽?“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注曰:“咽中如有炙臠,謂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氣病也?!?/p>
因此從考證中可以看出,“婦人咽中如有炙臠”描寫的是在婦人咽中如有烤肉堵塞,從而出現(xiàn)咽喉不適的癥狀。何以吃烤肉會堵塞咽喉?
在古代,男主外,主持耕種等重體力勞動,發(fā)動、參與戰(zhàn)爭等,是社會活動的主角,應該有更多的機會食用炙臠,為何不說男子咽中如有炙臠?卻獨以“婦人”為說辭?這要從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加以理解。
古代婦女在社會、家庭中的地位比較低下,《禮記·喪服·子夏傳》中就強調(diào)女子要有三從四德,“三從”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八牡隆背鲎浴吨芏Y·天官·九嬪》,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因此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婦人的工作就被局限于家中,操持一家老小的衣食及家務,食先盡長輩、丈夫、子女,最后才是自己;不停地忙碌著但又地位低下,這是古代婦人的常態(tài)。
東漢末年,戰(zhàn)亂頻仍,民多不聊生,飲食無著,因此家中多不會擁有豐富的食物。此時,有限的食物必先進奉老人、丈夫、子女,等到婦人已是所剩無幾,于是忍饑挨餓可能就是常態(tài),動物性食品的缺乏應該也是常態(tài)。偶有炙臠必是美味異常,急食之不待細嚼即咽下,大塊炙臠自然易于梗塞咽喉,于是出現(xiàn)“咽中如有炙臠”的癥狀。同時,長期的饑餓、素食等狀態(tài)也使婦人的脾胃難以承受消化肉食的重任,于是食用“炙臠”后脾胃不能受納、腐熟導致胃失和降,也會出現(xiàn)同樣的癥狀。
今之婦女雖無古代那些擔憂衣食的煩惱,但一般也是承擔家務的主角,同時還要承擔工作的壓力、子女的教育等,且女性多喜甜食,每到秋冬季節(jié)大量進食紅薯、栗子等甘味食品,“甘令人中滿”,因此會出現(xiàn)秋冬季節(jié)咽喉部異物感病例顯著增多的現(xiàn)象,也屬于“咽中如有炙臠”的感覺。這也符合今天西苑醫(yī)院耳鼻喉科的臨床實際,每年10月以后,因咽喉異物感就診的患者明顯增多。
半夏厚樸湯的方劑組成:半夏一升,厚樸三兩,茯苓四兩,生姜五兩,干蘇葉二兩,整方組成甚是簡單,但卻隱含著深厚的機理。
歷代醫(yī)家對半夏厚樸湯多有評點,如《醫(yī)宗金鑒》說:“此病得于七情郁氣,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樸、生姜辛以散結(jié),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飲行涎,紫蘇芳香,以宣通郁氣,俾氣舒涎去,病自愈矣?!备叩戎嗅t(yī)藥院校教材《方劑學》將其作為行氣劑的代表方劑之一,認為其具有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痰氣郁結(jié)于咽喉導致的梅核氣,本方的辨證要點是“情志不暢,痰氣互結(jié)”[4]。
而筆者以為在半夏厚樸湯中,藥物全都主入胃經(jīng),可以分成2組,一組是蘇葉、半夏、厚樸,一組是茯苓、生姜、厚樸。無論從藥性還是用量來看,蘇葉偏升量少,半夏、厚樸偏降量重,合而參之則以降為主,這也符合“胃氣以降為順”的原則;茯苓、生姜、厚樸偏溫,功專中焦,以養(yǎng)胃健脾為主,且其中隱含升降之意,其中的“升”主要因生姜的辛味,但偏降的厚樸、茯苓用量偏大,因此整方是以調(diào)理脾胃、恢復脾胃氣機升降為主,且以降為要,至于何種病機并無大礙,但須脾胃升降得復則氣機得復,“炙臠”自消。
從半夏厚樸湯服藥方法分析,張仲景提出半夏厚樸湯的煎煮法是:“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的其他方劑中也多有注明服法,如小柴胡湯要“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甘麥大棗湯、溫經(jīng)湯要分溫三服,旋覆花湯、甘遂湯要頓服,抵當湯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獨半夏厚樸湯要“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為何要在夜間加服1次?其實,張仲景提出的服藥方法都是根據(jù)不同的疾病設定,半夏厚樸湯的獨特服法也是針對“婦人咽中如有炙臠”證的根本病機,說明近兩千年前張仲景就認識到夜間加服藥物可以有效減輕癥狀。因此,張仲景提出半夏厚樸湯“日三夜一”的服法,這比現(xiàn)代醫(yī)學“大約有10%~20%的無癥狀性反流發(fā)生于夜間睡眠中”的認識早了近兩千年。
綜上所述,“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實際上指的是以咽喉部異物感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此類疾病多發(fā)于婦人,由飲食失宜、損傷脾胃所致?!皨D人咽中如有炙臠”證與咽喉反流性疾病極其相似。半夏厚樸湯實際是用來治療咽喉反流的有效方劑。張仲景用此方來治療婦人飲食失宜、損傷脾胃之后的“咽中如有炙臠”證,結(jié)合特殊的服藥方法,可以有效地調(diào)理脾胃氣機,促使胃氣回歸“以降為主”的本質(zhì)。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國書店,1989:5.
[2]賈思勰.齊民要術[M].北京:中華書局,1956:129.
[3]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5416.
[4]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221-222.
R276.7
:A
:1006-3250(2016)08-1015-01
2016-02-12
劉 靜(1971-),女,山東臨沂人,主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中醫(yī)傳承博士后,從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jié)合防治耳鼻喉科疾病的臨床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