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傳
唐馮若芳大首領(lǐng)接待鑒真和尚地點考
陳家傳
唐天寶七年(748),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遭遇臺風(fēng),漂流至振州寧遠河口(今三亞市崖州區(qū)水南村),振州別駕馮崇債派人接送,并親自到城門口迎接。鑒真一行在振州休整一年后,自振州啟程回揚州。途徑萬安州時,州大首領(lǐng)馮若芳請鑒真大和尚住其家,供養(yǎng)三日。日本真人元開所著的《唐大和上東征傳》[1]中描述若芳家富有,生活奢侈,揮霍無度,是典型的土豪。但“自古以來,有關(guān)海南島的史志資料,對這一重大的人文史實,卻闕而不錄,這不能不令人有滄海遺珠之憾?!保?]只有鑒真和尚去世16年后,《唐大和上東征傳》才把這段珍貴的歷史保存下來。但馮若芳大首領(lǐng)是在今陵水黎族自治縣境內(nèi),還是在今萬寧市境內(nèi)接待鑒真大和尚呢?本文初作探究。
鑒真和尚一行第五次東渡,約在今浙江舟山附近海面上遇大風(fēng),漂流“到振州江口泊舟”登陸獲救。振州別駕馮崇債遣兵400多人到碼頭迎接,自己在州城門口迎接。鑒真和尚一行在振州住一年,離開振州時,馮崇債自備甲兵800多人送至萬安州。“州大首領(lǐng)馮若芳請住其家,三日供養(yǎng)。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泊二三艘,取物為己貨,掠人為奴婢。其奴婢居處,南北三日行,東西五日行,村村相次,總是若芳奴婢之[?。萏幰病H舴紩?,常用乳頭香為燈燭,一燒一百馀斤。其宅后,蘇芳木露積如山;其余財物,亦稱是焉?!保?]辭別大首領(lǐng)后,馮崇債護送鑒真一行“到崖州界,無賊,別駕乃回去?!痹谘轮荩苎轮荽笫箯堅茟┱?,鑒真和尚造寺,授戒講律,度人已畢,大使托澄邁縣令送船北歸,所經(jīng)之地一路弘揚佛法精神。
從描述上看,馮若芳是個大戶人家,家境殷實、富足?!凹邑斂峙赂豢蓴持?。他會客時焚燒價值昂貴的“乳頭香”,而且一燒即百斤。乳頭香極其名貴,是外商賴以與中國貿(mào)易的奇貨,馮若芳卻用以當(dāng)火燭。”[4]他既是從海上貿(mào)易獲得大量財富,又有搶劫途徑海南島東部波斯商船,劫取他人財物和人口的不良記錄者。他的奴婢居住地范圍達“南北三日行,東西五日行”,這么大的區(qū)域究竟住了多少人?文中未作交代。明正德十六年(1521)《瓊臺志》記述海南唐代“戶八千五百九十三(據(jù)《唐書·地理志》),口二千八百二十一?!薄叭f州戶二千九百九十七?!薄八苇偣芸倯粢蝗f三百一十七(據(jù)《宋書·地理志》)。萬安軍戶二百七十,”“元代乾寧安撫司總戶九萬二千二百四十四(據(jù)元史·地理志),總口一十六萬六千二百五十七。萬安軍戶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八十六?!泵骱槲涠模?391年)年,戶“萬州五千五百三十九,”口“萬州一萬七千七百二十”。戶“萬寧四千三百七十四,”口“一萬四千三百零二”。戶“陵水一千一百六十五”,口“三千四百十八”。[5]統(tǒng)計只是戶和口,沒有其他信息,無法辨別記錄的人口中有多少是波斯人。在該志 “風(fēng)俗”中記載:“番俗,本占城人在瓊山者。元初,駙馬唆都右丞征占城,納番人降,并其屬發(fā)海口浦安置,立營籍為南番兵。……元末兵亂,今在無幾。其外州者,乃宋元間因亂挈家駕舟而來,散泊海岸,謂之番坊、番浦,不與土人雜居。”[6]雖涉及民族成份和變化的內(nèi)容,也沒有人數(shù),更未涉及唐以前的波斯人。
從唐代、南漢、宋、元至明永樂九年(1411)的人口統(tǒng)計,只有戶和口的數(shù)字,沒有其他的內(nèi)容。至永樂十年,瓊州“府總戶八萬八千六零六,民七萬一千二百十二,黎一萬七千三百九十四?!薄案偪谌f七千四百七十九,民二十九萬六千九十三,黎四萬一千三百八十六?!睉簟叭f州民五千六百四十五,黎一百五十七?!薄傲晁褚磺б话倨呤?,黎七十三”。[7]首次出現(xiàn)黎族人口,說明官府在人口的統(tǒng)計上是把一般百姓與黎族分開的。為什么波斯人不作單列統(tǒng)計就不得而知了。但事實上明代官府為鎮(zhèn)壓黎族起義,“蓋明時,剿平羅活、抱由二峒,建樂安營,調(diào)廣西苗兵防守,號為藥弩手。后營汛廢,子孫散居山谷,仍以苗名?!?,[8]而在人口統(tǒng)計中也體現(xiàn)民族成份。至正德七年(1512),在田賦中有這樣記述:“萬州戶三千八百零九(民戶二千九百四十一、軍戶一百八十三、雜役戶六百七十八、馬站戶五十六、灶戶三百二十六、疍戶七十七、弓鋪兵祗禁戶五十六、各色匠戶一百六十三、寄莊戶七),口一萬四千四百八十五(男子九千一十一、成丁六千五百二十一、不成丁二千四百九十、婦女五千四百七十四口)?!保?]只記述與納稅有關(guān)工種或人員性別信息,沒有民族等其他記錄。
而《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述的波斯人(穆斯林)去哪里?歷代府州縣志未載,后人無法解釋這群人的行蹤和去向。波斯人的統(tǒng)計是否也有像明代“永樂十年,撫黎知府劉銘偽增黎戶一萬七千三百九十四”[10]那樣,地方官府弄虛作假的情況;或波斯人被掠為奴婢,不列入正常的人口統(tǒng)計。但唐代末至南漢土豪衰敗后,這群波斯人的變遷在府州縣志也未作交代,是否也會有歸化不作單獨統(tǒng)計或有意隱瞞呢?合理的猜測是部分人外遷,部分人被同化,融入當(dāng)?shù)厝说纳钊腿后w中,波斯人群體的特征被弱化了。2002年出版的《中國南方回族經(jīng)濟商貿(mào)資料選編》“海南回族簡況”介紹:“由于歷代統(tǒng)治者推行歧視政策,海南北部、西部和東部的回族,已基本同化于漢族之中。唯有南部的三亞市,仍保留回族的聚居地,現(xiàn)有回族人口約6500人(2001年),居住于鳳凰鎮(zhèn)的回輝、回新兩個自然村,成為海南回族的主體?!保?1]
如果說人流動性較強,有時來無影去無蹤,沒有確鑿的文字記載,很難讓人信服。但有些東西是人類活動后無法帶走或不愿帶走的,又鐫刻著人類活動的文化信息和痕跡,如墓葬,因深埋地下,不易被破壞,大體上保留著人類活動的烙印,人們通過挖掘?qū)嵨铽@取信息,推測前人的活動軌跡。“20世紀80年代在三亞市和陵水縣發(fā)現(xiàn)的5處穆斯林墓群(點)證明,早在唐宋時期,在海南島南端漫長的海岸線上就有穆斯林活動。”[12]《海南省志·文化志》[13]把20世紀70-80年代從海南三亞至陵水海邊有關(guān)穆斯林墓葬群的考古發(fā)現(xiàn)完整的記錄下來,有“八人轎墓群”、“羊欄伊斯蘭教徒古墓群”、“伊斯蘭教徒古墓群”、“福灣伊斯蘭教徒墓群”、“干教坡墓群”5處墓葬群和“軍屯坡珊瑚石槨墓群”及“移輦遺址”。他們分別是:
“八人轎墓群,位于三亞市梅山鎮(zhèn)(今崖城鎮(zhèn))梅東村南的八人轎坡海灘。唐至元。范圍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原有墓100多座,現(xiàn)已被破壞,僅存墓碑一通,面向西北,高36厘米、寬35厘米。上刻明月、神鳥和阿拉伯文,漢譯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14]
“羊欄伊斯蘭教徒古墓群,位于三亞市羊欄鎮(zhèn)(今鳳凰鎮(zhèn))回新村西南200米。唐至元。位于海邊沙丘地帶。面積1650平方米。已發(fā)現(xiàn)35座墓,皆為豎穴土坑,長1.8-2米,寬0.8-1米,深1.2米,沒有葬具和隨葬品。死者側(cè)身屈肢,頭在西北,面朝西,墓穴兩端各豎一珊瑚石碑,碑略呈方形,高47-55厘米、寬43-51厘米,碑首呈圭形、雙峰形、山字形。用阿拉伯文刻《古蘭經(jīng)》、墓主姓名、死亡日期等?!保?5]
“伊斯蘭教徒古墓群,位于三亞市藤橋鎮(zhèn)(今海棠灣鎮(zhèn))東溪村一公里番嶺坡海灘,系省文物保護單位。唐至元。范圍東西長200米,南北寬80米。已發(fā)現(xiàn)100多座墓,有墓碑的60座。1978年發(fā)掘7座,均為豎穴土坑,長1.8-2米,寬0.8-1米,深1.2米,沒有葬具和隨葬品。死者側(cè)身屈肢,頭在西北,面朝西,墓穴兩端各豎一珊瑚石碑。碑略呈方形,高36-60 厘米、寬35-58厘米,碑首呈圭形、山字形、雙峰形,刻圓月、卷云、花卉、生命樹等圖案。用阿拉伯文刻《古蘭經(jīng)》、墓主姓名、死亡日期等。在三亞市梅山鎮(zhèn)(今崖城鎮(zhèn))梅東村、羊欄鎮(zhèn)(今鳳凰鎮(zhèn))回新村,陵水縣英州鎮(zhèn)福灣村還發(fā)現(xiàn)有此類墓葬,時代均在唐至元之間?!保?6]
“福灣伊斯蘭教徒墓群,位于陵水縣英州鎮(zhèn)福灣村東的石井路海灘。唐至元。范圍東西長200米,南北寬40-60米,發(fā)現(xiàn)唐至元時期伊斯蘭教徒墓葬53座,已發(fā)掘(清理)13座。均為豎穴土坑墓,長1.8-2米,寬0.8-1米,深1.2米。無葬具和隨葬品。死者側(cè)身屈肢,頭向西北,面朝西。每座墓穴兩端均立珊瑚石墓碑一通,上用阿拉伯文刻《古蘭經(jīng)》、死者姓名、死亡日期,并刻有月亮、花卉等。”[17]
“干教坡墓群,位于陵水縣英州鎮(zhèn)福灣村西的干教坡海灘。唐至元。范圍東西長200米,南北寬40-50米,已發(fā)掘4座墓。皆為豎穴土坑墓,長1.8-2米、寬0.8-1米、深1.2米。無葬具和隨葬品。死者側(cè)身屈肢,頭在西北,面朝西。每座墓穴兩端各豎一珊瑚石碑,上用阿拉伯文刻《古蘭經(jīng)》、死者姓名、死亡日期,并刻有月亮、花卉等?!保?8]
“軍屯坡珊瑚石槨墓群,位于陵水縣英州鎮(zhèn)保墩村西的軍屯坡海灘,系省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分布范圍約2平方公里,約有100座珊瑚石槨墓,發(fā)掘2座。墓室為長方形豎穴,用珊瑚石板構(gòu)筑,石板打磨光滑,用企口榫卯結(jié)構(gòu),套合成長方形金字頂墓室。其中較大的墓長2.2-2.5米、寬1-1.5米、深1.2米,石板厚0.13米。墓室南側(cè)砌一小龕,正中有一半身鎮(zhèn)墓隨葬品有珊瑚石人像,青瓷杯、壺、罐、碗等。”[19]
“移輦遺址,位于陵水縣光坡鎮(zhèn)移輦村東港坡河北岸的沙丘上。遺址東面是大海。遺址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30米,文化堆積層厚約0.5米。采集有新石器時代梯形石斧、梯形石錛;唐代青釉四系罐;宋代餅足碗、定窯白釉洗、建窯黑釉盞、龍泉窯刻蓮花紋碗、影青釉碗殘片,至道元寶、熙寧元寶銅錢等。為新石器時代經(jīng)唐到宋時期的遺址?!保?0]
“穆斯林珊瑚石墓碑,系1984年陵水縣英州鎮(zhèn)土福灣出土,現(xiàn)藏于陵水縣博物館。墓碑高66厘米,寬47厘米,厚10厘米,由珊瑚石雕刻而成。碑額為尖頂,尖頂下雕有五座山峰形狀,山峰下刻有‘生命樹’圖案,‘生命樹’上端托起一輪圓月,圓月內(nèi)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jīng)》,‘生命樹’下端有一長方形,內(nèi)雕刻鋸齒形圖案。此碑為唐代遺物?!保?1]
從這些考古結(jié)果看,今三亞市崖州區(qū)梅東村至陵水黎族自治縣坡尾的海邊(除三亞市羊欄、鳳凰兩地至今仍有回族聚居點外,其他地方?jīng)]有聚居點),都有唐代穆斯林的墓葬群,說明這一帶曾經(jīng)有大量的穆斯林居住和生活過的痕跡,如是過往波斯人商船靠岸帶貨、補給等流動性較大的流客,留下一些零碎的文字記錄和標(biāo)記是有可能的,但要留下連片成帶狀分布的墓葬群等物件是不太可能的。如今萬寧市境內(nèi)未發(fā)現(xiàn)有穆斯林的墓葬群,市區(qū)內(nèi)僅有“番村”的地名,只說明此地曾有波斯人居住過的印記。而陵水黎族自治縣從南到北的沿海地區(qū),20世紀70-80年代發(fā)現(xiàn)穆斯林墓葬群4處、遺址一處和墓碑一通。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是至2015年海南發(fā)現(xiàn)能大體上連成片和形成帶狀分布的穆斯林墓葬群,也只有三亞至陵水這段,尤其是陵水這段比較集中。再說從唐天寶七年(748)至今,已有1267年,能保存至今實物已是非常不易,要準確還原歷史原貌是不可能的事。與《唐大和上東征傳》描繪萬安州大首領(lǐng)馮若芳奴婢住處,“南北三日行,東西五日行,村村相次,”有極其類似之處。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海南島南部陵水至三亞的海灘陸續(xù)發(fā)現(xiàn)古代穆斯林墓葬群,說明唐至宋元時期曾有大批穆斯林在海南島東南沿海生息繁衍。該碑是研究海南回族歷史、來源及分布的重要實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保?2]
與馮氏家族勢力在海南的發(fā)展是吻合的。即南北朝“梁時就儋耳地置崖州(駐地在今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zhèn)),儋耳歸附馮冼氏千余峒。”[23]是馮冼家族勢力在海南興起。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嘉獎“冼夫人招撫崖州有功,賜臨振縣(今三亞市崖州區(qū)境)湯沐邑1500戶,贈馮冼夫人的兒子馮仆為崖州總管?!保?4]馮冼家族勢力延伸到海南島的南部地區(qū)?!傲晁h,隋大業(yè)中(大業(yè)六年,610年),始置陵水縣。唐屬振州(駐地今三亞市崖州區(qū)境),后屬萬安州。”[25]而今萬寧境內(nèi)的唐“萬安(縣)(下),本隸瓊州,貞觀五年(631)析文昌置,并置富云(下)、博遼(下)二縣?!保?6]因此,隋代的陵水縣境早已納入馮冼家族勢力的治理之下,更早一點的陵水縣境還有西漢設(shè)立的“山南縣”,[27]而今萬寧市境內(nèi)的行政建置到唐貞觀五年才從文昌縣析置,萬寧行政建置的設(shè)立比陵水晚21年。此外,今陵水黎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英州、三才地區(qū)還有“福灣甕棺墓群”、[28]“軍屯坡甕棺墓群”、“孟坡甕棺墓群”等漢代的遺址,說明陵水的開發(fā)建設(shè)比萬寧早,基礎(chǔ)設(shè)施和生活條件會比開發(fā)晚的好一些,也是權(quán)貴和有錢人聚集的地方,若芳大首領(lǐng)應(yīng)該是他們當(dāng)中的一員。馮冼家族勢力從西部的儋州延伸到南部振州和擴展東北部的崖州(今??谑芯常?。貞觀元年(627)唐朝在海南設(shè)立崖州都督府,管理崖州、儋州、振州3州,隸廣州都督府,標(biāo)志著馮氏家族勢力在海南政治權(quán)威的衰落,此時的馮氏家族成員在海南從政者少。這種由國家依靠家族勢力治理地方,平穩(wěn)過渡到朝廷公權(quán)的崛起,是中央集權(quán)加強對海南管理方式的嘗試,為國家探索加強邊境管控奠定政治基礎(chǔ),開創(chuàng)了新的范例。[29]至唐龍朔二年(622)才在海南島東部設(shè)立萬安州,馮冼家族對海南地方政務(wù)的影響應(yīng)是力不從心了。
萬安州,從唐龍朔二年設(shè)置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共1242年。州(郡、軍)名(萬安州、萬安郡、萬全郡、萬安軍、萬州)雖有變更,州改郡,郡改州,州改軍,軍改州,軍降為縣,前后反復(fù)。歷經(jīng)唐、五代十國南漢、宋、元、明、清多個朝代,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撤銷萬州,設(shè)立萬縣止,萬州作為海南東部政治中心的地位始終未改變過。唐時領(lǐng)萬安、富云、博遼、陵水4縣。萬安州治所出現(xiàn)過幾次較大的遷移,唐龍朔二年萬安州治所在今萬寧市境內(nèi),后遷移今陵水黎族自治縣境內(nèi),爾后又遷回。宋代治所從萬安縣遷到博遼縣(今屬萬寧市境內(nèi)),后又回遷原址。在唐朝278年中,萬安州治所駐地在今萬寧市境內(nèi)有203年,在今陵水黎族自治縣境內(nèi)有75年。這些行政建置及駐地變遷,《新唐書·地理志》“萬安州(萬安郡)(下),龍朔二年以崖州之萬安置,開元九年徒治陵水。至德二載更名萬全郡。貞元元年復(fù)治萬全,后復(fù)故名??h四:萬安(下)、陵水(下)、富云(下)、博遼(下)?!保?0]
明正德《瓊臺志》載:“唐龍朔二年,置萬安州,治萬安縣通化都。開元九年,移治陵水。據(jù)《唐書》。宋熙寧間,廢州為軍,移博遼?!斗捷浿尽纷飨纫屏晁址?。大觀間,以其址治陵水縣,而復(fù)移軍于后廊村水口。《成化志》:用王祖道請。即今治?!保?1]
關(guān)于唐朝萬安州從萬安縣遷移到陵水縣,又從陵水縣遷回萬安縣,在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瓊州府志》、乾隆三十九年(1774)《瓊州府志》、道光二十一年(1841)《瓊州府志》[32]、明嘉靖四十年(1561)《廣東通志》、萬歷三十年(1602)《廣東通志》以及《太平寰宇記》、《一統(tǒng)志》等記載是一致的。譚其驤《自漢至唐海南島歷史政治地理》[33]一文中談及天寶七年(748)鑒真和尚滯留海南這段歷史時,就萬安州駐地作注為“萬安州治所其時移在陵水縣東?!闭f明譚其驤對唐朝萬安州開元九年(721)遷移陵水縣辦公是持肯定的。
90年代《海南省志·建置志》載:“唐龍朔二年(662),增置萬安州。萬安州領(lǐng)萬安縣、富云縣、博遼縣、陵水縣4縣。州治所設(shè)在萬安縣通化都,治所遺址即在今萬寧縣大茂鎮(zhèn)舊州村。開元九年(721),萬安州徙治所到陵水縣(駐陵水峒博吉李村)。貞元元年(785),萬安州州治所復(fù)遷回萬全縣?!保?4]
唐代萬安州從萬安縣遷駐陵水縣,又從陵水遷回萬安縣是沒有爭議的。萬安州開元九年從今萬寧市遷移至陵水,至天寶七年鑒真和尚飄流到振州,恰好相距27年,鑒真和尚在振州休整一年回揚州,路過萬安州時應(yīng)是天寶八年,于萬安州治所貞元元年從陵水復(fù)遷回今萬寧市相距36年的時間。《唐大和上東征傳》中寫進入萬安州,未涉及縣名,那么進入州城,也即等于進入縣城是一樣的,馮崇債護送鑒真一行“至萬安州,”也就等于送到陵水縣?!爸荽笫最I(lǐng)請住其家,”說明若芳大首領(lǐng)的家就安在陵水縣。也就今陵水黎族自治縣境內(nèi)。古代州駐縣,一般是州與縣署同在一處或同一城墻內(nèi)辦公。萬安州管轄萬安、富云、博遼、陵水4縣。鑒真一行從三亞往海口方向走,途經(jīng)萬安州境,順序是先到陵水,再到博遼、富云,最后才是萬安。進入陵水縣就等于進入萬安州境,進入萬安州城,也就進入陵水縣城是等同的。
“馮崇債、馮若芳是冼夫人的第幾代孫雖已無考,其為高涼馮氏之裔當(dāng)無可疑?!保?5]馮若芳作為馮冼家后人,是豪門望族的后裔。家族成員在官場混跡幾代人,居住地應(yīng)是政權(quán)中心的附近,不可能住在太遠的地方。現(xiàn)在雖然失勢,但經(jīng)營地方多年,也積聚起廣大的人脈和豐厚的財富,家族成員的生活環(huán)境是安逸的。若芳大首領(lǐng)生活的年代恰好是萬安州治所遷駐陵水縣境期間,《唐大和上東征傳》描述他的家境和財富與后人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有極其類似之處,與馮氏家族勢力在海南的發(fā)展趨勢是相吻合的。
綜上所述,可以斷定:唐代萬安大首領(lǐng)馮若芳接待鑒真和尚一行的地點,不是在今萬寧市境內(nèi),而是在今陵水黎族自治縣境內(nèi)。
注釋:
[1][3]《唐大和上東征傳》,[日]真人元開著,汪向榮校點,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第1版。
[2]周德光《鑒真在海南島上》,海南史志網(wǎng)站,2016年3月6日。
[4]《鑒真大師流寓海南始末》,2013年7月29日《海南日報》。
[5][7]《正德瓊臺志》卷十戶口,點校彭靜中,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19-221頁。
[6]《正德瓊臺志》卷七,第149頁。
[8]《海南省志·民族志》,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第1版,第400頁。
[9]《正德瓊臺志》卷宗,第229頁。
[10]《康熙瓊州府志》卷三賦役志,點校顏艷青、賴青秦,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01頁。
[11][12]《中國南方回族經(jīng)濟商貿(mào)資料選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24-225頁。
[13]《海南省志·文化志》文物編,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海南出版社2011年第1版。
[14][15][16][17][18][19]《海南省志·文化志》文物編,第476-478頁,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海南出版社2011年第1版。
[20]《海南省志·文化志》文物編,第348頁。
[21][22]《海南省志·文化志》文物編,第577頁。
[23]《康熙瓊州府志》卷一《疆域志·沿革》,點校顏艷紅、賴青壽,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5頁。
[24]《海南省志·建置志》,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第1版,第44頁。
[25]《一統(tǒng)志·瓊州府》(四種),點校董潤麗、朱永慧,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頁。
[26][30]《二十五史·新唐書》地理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1986年第1版,第122頁。
[27][34]《海南省志·建置志》,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06年第1版。
[28]《海南省志·文化志》,第473-474頁。
[29]《唐代海南政治經(jīng)濟文化對后世的影響》,見《嶺南文史》2015年第4期。
[31]《正德瓊臺志》卷十三公署,第314、316頁。
[32]海南地方志叢刊《道光瓊州府志》卷首,點校李琳,2006年第1版,海南出版社,第13頁沿革表。
[33][35] 譚其驤:《自漢至唐海南島歷史政治地理》,《歷史研究》1988年第5期。
(作者單位: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