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天
?
高考文理不分科探析
譚 天
[摘 要]高考制度是我國選拔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教育制度。中央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改革,2017年將取消文理分科,這是適應中國國情和新的教育形勢的需要。本文分析了高考文理分科存在的問題和不分科的有利性和合理性,闡述了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有利于基礎教育的全面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整個民族素質。文章還指出了高考文理不分科教育體制的改革,還需要招生制度、教學和管理制度等改革相配套,協(xié)調一致,整體推進,方能取得教育體制改革的成功。
[關鍵詞]高考;文理分科;教育體制改革
隨著《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fā)布,各項教育改革措施逐步實施。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國家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fā)布,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此輪改革從考試科目、高校招生錄取機制上都作了重大調整,包括高中將不再分文理科,高考總成績改由兩部分組成。考生總成績由統(tǒng)一高考的語文、數(shù)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其中,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再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中學,實行文理分科之后,理科生只懂得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題海戰(zhàn)術,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然而表象之下卻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對于文史知識的了解,以至于到了大學之后缺乏文化底蘊。而對于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識的積累,缺少思維能力的訓練,一到考試就使勁背,完全是培養(yǎng)了“應試性人才”,顯然,這是有重大缺陷的。到了大學,不少教師反應,理科學生不學政史地等知識,缺少文化底蘊,而文科生不懂理化生,思維缺少理性和條理。
高中文理分科,造成學生人文精神缺失,限制了學生全面素質的發(fā)展,導致科學和人文的分離即人才培養(yǎng)和技術的割裂。因為分科后,學生就一味地致力于文或理一方面的學習,完全忽略另一學科,造成“懂文不懂理”或者“懂理不懂文”的后果。高考文理分科實際上是過早決斷了學生的人生,對學生以后的人生負面影響較大。這對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學生來說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也確實太殘酷了。
不分文理科,高中培養(yǎng)復合型的復合人才對于學生在大學當中的進一步深造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楊叔子院士認為,現(xiàn)在缺乏對學生的全面教育,“教育家梁思成早在1948年就提出,要走出‘半個人的時代’,意思是說,當時的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只能培養(yǎng)出半個人來?!笨墒菚r至今天,文理分科不但沒有變,而且分得更細,學工的不懂理,更不懂文,學機械的不懂電氣,學制造的不懂汽車,“當年所說的半個人,到現(xiàn)在已經是1/4人,甚至是1/8人?!?/p>
長遠來看,不管是自然科學素養(yǎng)的欠缺,還是人文科學素養(yǎng)的欠缺,對一個人的發(fā)展來說都是有害的。一個人思維方式的形成應該是全面的,文科知識有利于感性思維的培養(yǎng),而理科內容又有利于理性思維的形成,因此作為一個思維全面的人,只有在不分文理科的情況下才可能培養(yǎng)出來。文理本來就不是兩家,而是人們在某種利益的驅動下強硬地把它們割裂開來。在這種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一定是不全面的,比如現(xiàn)在一些文科瘸腿的理科生解題時最大的問題是看不懂題,結果只能干瞪眼沒辦法。而那些文科同學在閱讀科技資料時也象是被扔進云里霧里,雖然有文學知識,但是仍不懂材料所云的是什么。還有就是在作文方面,理科生的作文往往生動有余而文采不足,而文科生的作文雖然看起來很華美,但讀起來不過是玩弄詞藻,缺乏生活的氣息。學知識和攝取營養(yǎng)一樣,一方面要防止太過或不及;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知識結構的完整、平衡。
基礎教育應該涵蓋自然和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語文、外語、文史、地學、天文、法律等十門功課都應成為基礎教育的必修課,一個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必須全面掌握這些基礎知識。
文理分科妨礙了非高考科目的教學秩序。例如一些學生從一踏入高中校門就抱定了學理科的想法,于是在高一年級上文科課程時不但不認真聽講,反而在課堂上做理科作業(yè),影響正常教學秩序。
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夠做目光短淺狹隘的“井底之蛙”。文理分科以后,不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在高考報考的可選擇面上都大大變得狹窄了,而文科可選的專業(yè)更是相對于理科來說是相形見絀。由此可見,文理不分科不管是從考試的難度來說,還是從選擇大學專業(yè)的角度來看,都是比文理分科要有絕對優(yōu)勢的。
從國外學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文理是普遍不分家的。西方不少科學家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學科功底,比如牛頓、笛卡爾、萊布尼茨等人具有深厚的哲學功底。瑞士建構主義代表人物皮亞杰也認為,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邊界在逐步模糊化。毋庸質疑,嚴謹?shù)倪壿嬎季S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是自然科學研究者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養(yǎng)。人文學科根據需要適當運用自然學科的一些研究方法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社會發(fā)展越來越需要知識面寬廣的“寬口徑”人才。在這種社會需求和個人發(fā)展需要的雙重因素驅動下,文理不分科這一政策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基礎教育階段對人才的全面培養(yǎng)。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逐步推行普通高?;诮y(tǒng)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不分文理科,讓學生得到了全面發(fā)展,對于糾正學生學習偏科、學習知識不系統(tǒng)、不全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現(xiàn)在中學生的負擔重并不單是學科過多造成的,而更多的是對每門學科的“過份要求”造成的。中學階段基礎學科的許多知識并不需要過深過份要求,不需要“填鴨式”的死記硬背,比如歷史知識,不一定要準確無誤地背誦歷史年代,只要掌握歷史前進的脈絡和歷史分析的方法就可以了。中學時代那些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的知識,幾年過后就差不多忘光了,且實用價值大可懷疑。試問你在中學時要求背誦的課程你現(xiàn)在還能夠背誦嗎?這種應試性的背誦對你究竟有多少益處?這不僅是對學生腦力勞動的浪費,而且讓多數(shù)學生討厭這種教學和學習模式,厭煩學習。
高中階段是基礎學科教育階段,學校有必要兼顧到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學習興趣。學習面寬了,學生才有興趣;學習面淺點,學生的壓力也不會重。學得輕松,學了開心,又能多學點東西,何樂不為?
現(xiàn)代社會推進文明取得重大進步的人才大多是知識全面的“通才”,文理分科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怎么可能成為杰出的“通才”。歷史上那些在學術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學者如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等里程碑式的科學巨匠,基本上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哪一個不是知識全面的杰出“通才”?我們平時總是抱怨國民思想狹隘短視,諸不知這種文理分科式的教育體制正在加強這種狹隘短視的民族思維。一個只掌握“半邊”基礎知識的“知識殘廢”能夠養(yǎng)成全局、整體、博大、久遠的思維習慣嗎?
高中文理分科往往會造成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完整,極大地破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熱情,不容易培養(yǎng)出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和合格現(xiàn)代公民,更不容易培養(yǎng)出推進社會文明取得明顯進步的大胸襟大氣魄的杰出“通才”。
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fā)展的人,雖然分科后,我們可以主修一些科目,但或許以后到了社會上會發(fā)現(xiàn),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與當初自己選擇的不一樣,進而影響了我們對工作的熱情。所以,若不分科,我們可以掌握各個方面的知識,無論怎
樣,都不會影響自己的選擇,并且我們有時會發(fā)現(xiàn),自己文理都有不好的學科,不分科的話,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在高考指揮棒的喝令之下,任何一個高中生都必須對此作出選擇。選擇分科,也就意味著選擇了未來的前途和命運。文理分科是一只無形的巨手,操縱著高中生的命運。許多學生、家長如履薄冰:一旦選錯了方向,就會貽誤終生。
當然,解決現(xiàn)行教育問題,取消文理分科只是第一步,但它并不是學生減負、教育改革的救命稻草。當務之急,乃是將選擇權還給學校和孩子,逐步淘汰以分數(shù)為唯一標準的選拔機制。讓孩子可以不顧及分數(shù)的高低,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申請自己適合的學校;讓學??梢愿鶕⒆拥闹R儲備、個性特長、平時表現(xiàn)等,決定是否錄用。
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是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終身問題的關鍵。考試制度的改革,必須有招生錄取制度的改革相配套,才能真正發(fā)揮出效果,有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毫無疑問,如果遴選人才的游戲規(guī)則不改變,“不分文理科”,非但無法打破“一考定終身”的現(xiàn)狀,還會關閉“偏科生”上好大學的門。如果真正實現(xiàn)考試、招生分離,則并不用強調“不分文理科”問題。更進一步說,當前高考改革的關鍵就在招考分離,應努力突破集中錄取制度。文理不分科也要求大學招生配套,向學生傳遞明確的信息,它們是采取簡單的所有科目總分相加的辦法,還是采用不同科目不同權重,亦或者重點考慮哪些課程的成績,否則學校和學生根本不敢進行課程選擇。
不分文理科后將對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學和管理制度改革相配套,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服務。若要施行文理不分科,教育管理部門如何深化改革,學校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多樣化課程服務至關重要。否則,這部“好經就有可能被念歪”??傊?,教育領域需要的是綜合改革,單一的改變無法成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A].2013-11.
[2]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A].2014-09.
[3]楊叔子.楊叔子院士文化素質教育演講錄[J].2007-04.
[4]吳康寧.教育改革的“中國問題”[J].2015-09.
[5]朱永新、馬國川.重啟教育改革:中國教育改革十八講[J].2014-11.
[6]婁立志.基礎教育改革動態(tài)[J].2011-08.
[7] 何芳、趙麗英.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研究[J].2014-03.
(責任編輯:瀟紅)
[作者簡介]譚天,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湖南長沙,410005)。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53(2016)01-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