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清杰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征
郝清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國各族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揚棄和吸納,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精神,寄托著中國人民的理想和信念,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愿景,是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的理論整體。深入把握這些基本特征,有助于我們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代精神
偉大的事業(yè)既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也需要核心價值觀的指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建設進程中,我們黨集中全體人民的智慧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國家發(fā)展的價值目標、社會進步的價值取向和公民培育的價值準則,成為全國各族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茖W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征,是深入認識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凝聚建設正能量、增強理論自信心的迫切需要。概括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它不是無本之木,而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不是無源之水,而是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不是無為而成,而是對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揚棄和吸納;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對時代發(fā)展中重大問題的積極應對,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精神;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確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愿景;三個層面的內容不是彼此割裂的部分,而是辯證統(tǒng)一的理論整體,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理論范疇中,“社會主義”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前綴”,而是它的首要特征和鮮明特色。近代以來,在不同國家的廣大人民群眾中間,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之所以具有如此搶持久強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它指明了解決資本主義社會諸多矛盾和問題的科學途徑,明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方向,提出了反映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要求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各族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什么是社會主義,在中國這樣的大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長期思考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建國之前,毛澤東同志就曾指出:“我們的工作應當怎樣做呢?我們的任務是什么呢?我們的任務不是別的,就是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團結全國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我們黨領導之下,為著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tǒng)一的、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盵1](P1026)這是他對新中國發(fā)展目標比較具體形象的設想。建國之后,他仍然堅持這一建設目標,仍然把富強、民主、統(tǒng)一等作為號召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的價值目標。同時,他指出了實現這些價值目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關于中國的前途,就是搞社會主義。要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時光”[2](P124)。他認為,要建設這樣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青少年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一個富強的國家,指明了實現這些價值目標的正確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世界發(fā)展的新形勢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挑戰(zhàn),鄧小平同志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P373)。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這一經典概括,指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內含著富強、文明、平等、公正等豐富的價值追求,得到了廣大人民的認同和支持。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嚴峻挑戰(zhàn)之際,江澤民同志鮮明提出,“我們的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盵4](P308)這就使我國國家建設目標得到進一步明確和具體化。進入21世紀,胡錦濤同志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并把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目標之一。他指出:“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盵5]至此,國家層面的建設前景就明確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一價值目標。
簡要回顧我們黨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探討歷程可以發(fā)現,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逐步發(fā)展,我們黨積累了正反兩方面豐富的實踐經驗,逐步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發(fā)展目標,并對社會建設目標和公民培育目標也進行了積極探索,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闡發(f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積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潛移默化地指引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黨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同時,積極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營養(yǎng),從而具有強大的理論生命力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在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非常豐富的倫理道德思想,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寶庫。我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以天道為本體,以家族利益為基點,以天人合一為基本的思維模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家庭秩序為中心,以類推演繹為邏輯,達到修齊治平的統(tǒng)一,建立了以儒家為主導的傳統(tǒng)倫理學體系。僅以《論語》中關于君子人格的論述為例,我們就可以發(fā)現其中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公民層面價值準則的重要思想來源。據統(tǒng)計,“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過一百余次,深刻闡明了君子人格的豐富內涵:第一,君子人格以“仁”為理論核心,倡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P72)的行為準則,內含有自由、平等、公正等價值思想。第二,君子人格以“義”、“禮”、“智”、“信”、“勇”等為主要內涵,主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6](P72)的傳統(tǒng)義利觀;提出“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6](P155)強調誠信在君子人格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君子與人交往遵循基本的倫理原則,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6](P130)的友善精神;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6](P5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6](P139),主張與人交往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協(xié)調而不盲從。第四,君子處理事情遵循基本的道德原則,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6](P155)的自力更生精神;在言與行的問題上,主張“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6](P73)。第五,君子在處理政務時遵循基本的道德原則,一是“尊五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6](P181)。二是“屏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6](P181)。這些重要論述內含有豐富的價值觀念和準則,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庫。
縱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歷程,《論語》這樣的經典作品很多,其中包含的優(yōu)秀思想非常豐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提倡“天人合一”的價值理念;在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提倡“民惟邦本”的價值原則;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提倡“言必信,行必果”的價值規(guī)范;在個體自身成長方面,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tài)。當然,對于內容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們仍然要堅持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否則,就很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重蹈復古主義和教條主義的覆轍。
經過建國以來六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建設,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該積極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充實和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
德國學者赫爾德認為,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發(fā)展的權利,人類大花園中所有花卉都能和諧地生長,各種文化都能相互激勵,他同時宣稱“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創(chuàng)造一切,理解一切?!盵7](P99)由此可見,深入把握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理解這個民族經濟、政治和社會發(fā)展的一把“萬能鑰匙”,也是我們學習借鑒世界各個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總開關”。掌握了這一“萬能鑰匙”和“總開關”,我們就可以更為深刻地理解和學習借鑒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傳統(tǒng)與特色,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特別是他們的民族精神。我們應該向英吉利民族學習,學習他們既重視經驗積累、循序漸進,又敢于大膽探索、開拓創(chuàng)新;既不懈追求個人利益和自由,同時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既注重保守以往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又不斷通過漸進的方式推進社會變革與發(fā)展。應該向德意志民族學習,學習他們鮮明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嚴格遵守秩序的意識,嚴謹勤勉、守時敬業(yè)等觀念。應該向美利堅民族學習,學習他們追求自由平等的博大胸懷,民主務實的行為風格。應該向法蘭西民族學習,學習他們熱情奔放的革命精神,崇尚民主博愛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應該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各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從而進一步充實和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
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倡導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不是西方學者所倡導的“普世價值”觀。把民主、自由、平等等看成是超時空、超國家、超階級的“普世價值”,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不但在理論上站不住腳,也不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事實。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國家決不會承認馬克思主義的“普世性”,也決不允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普世價值”觀來指導他們的社會建設。世界上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否則人類社會賴以正常運行的秩序就會崩潰,人類將走向自我毀滅;民主如果離開具體的實際國情和公正的法律規(guī)范,只會帶來國家動亂和社會災難;公民如果只要權利而不履行義務,任何國家都將無法維持,法治精神最終也無法得到保障。所以,我們既應該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各國文明成果,又要立足我國實際,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價值觀。在當今時代,雖然馬克思主義受到這樣那樣的攻擊和誣蔑,但即使在西方社會也有不少學者承認馬克思主義的不可超越性,承認它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薩特就曾指出:“馬克思主義非但沒有衰竭,而且還十分年輕,幾乎是處于童年時代:它才剛剛開始發(fā)展。因此,它仍然是我們時代的哲學:它是不可超越的,因為產生它的情勢還沒有被超越?!盵8](P28)他的這一思想,反映了一批西方學者的共識。從這個角度來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著時代發(fā)展的客觀趨勢和價值導向,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精神。必須指出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并不是簡單地引用一兩句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述以標正統(tǒng),也不是斷章取義地選取個別的思想觀點為我所用,而是要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指導我們深入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每一個概念雖然都具有豐富的內涵,但又都是一個個歷史的概念。它們不是從人們頭腦中憑空產生的抽象概念,而是隨著社會產生而產生的,并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以平等觀念為例,恩格斯就明確指出:“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而這種歷史條件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所以,這樣的平等觀念說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說是永恒的真理”[9](P448)。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這些概念有著不同的認識,這些概念所指向的社會現實也呈現出不同的歷史特征。所以,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將其放到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才能真正把握其科學內涵。
再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很多概念如自由、平等、公正,雖然都是人們永恒追求的目標,但又是具有相對性的理論范疇。以公平概念為例,恩格斯曾指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認為奴隸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資產者的公平要求廢除封建制度,因為據說它不公平……所以,關于永恒公平的觀念不僅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9](P212)。我們所講的自由、平等和公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在當代中國的實際國情基礎之上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其實現途徑和方法,不是依靠所謂的個人奮斗,也不是追求所謂的逃離社會,而是通過社會發(fā)展和進步,在推進社會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中實現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公正。
第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少概念雖然是各個社會階層都承認的價值理想,但又是一個個具體的價值追求,在不同社會階層的視野中具有不同的特征。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明確指出:“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解釋,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的一般發(fā)展來解釋,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10](P32)。這一重要論述告訴我們,在具體的時代和特定的社會中,如果不關注具體的時代特征,不關注具體的社會制度,不關注具體的經濟發(fā)展,僅僅是從抽象的觀念來談論這些價值觀念,那么,常常會得出不正確的認識和結論,也會導致行為上的失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這些概念,其具體內涵是由我國具體的經濟發(fā)展階段、政治制度、文化傳統(tǒng)等共同決定的,因而具有特定的內容和特征。
最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描繪的美好價值理想,是一個持續(xù)努力、不斷實現的過程。作為美好的價值理想,其實現程度既受到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又受到特定社會制度性質的左右,不能脫離現實發(fā)展水平和具體社會制度去盲目追求抽象的理想目標。具體來講,就是要清醒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fā)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彼?,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必須牢牢立足于這個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否則,就會缺乏根基,迷失方向。
皇上還是皇子時,無意中救了老砍頭母親的命,老砍頭母親臨終前,把兒子叫到床頭,說,別人的話你可以不聽,但皇子的話,一定要聽,他就是要你的命,你也要給他。老砍頭是孝子,答應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我國現實國情,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基因,吸收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愿景。
2010年,我國GDP首次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4283美元,排在全球第九十五位。[11](P17-19)這一強烈反差告訴我們,雖然我國經濟社會的建設成就舉世矚目,但是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在這樣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了我國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指明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國家的基本方向。我們應該緊緊圍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宣傳闡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引導人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事業(yè)之中。
世界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歷程表明,一個社會的發(fā)展與完善,既要以高樓大廈和便利交通等基礎設施為前提,又要以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秩序為基礎。換言之,沒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秩序,宏偉的建設目標就可能成為紙上談兵,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劃可能成為空中樓閣,全面的社會進步難以真正實現。所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尺度,是反映一個國家發(fā)展水平的根本標志,也是一種核心價值追求。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重要目標之一。所以,在新的發(fā)展階段,我們應該緊緊圍繞“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宣傳闡釋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平等觀,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推進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培育良好社會心態(tài),建設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現代社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億萬人民共同的事業(yè),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但是,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匱乏現象嚴重,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一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如何整合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統(tǒng)一不同社會主體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提出具體的價值準則,明確了公民培育的重點和方向。我們應該緊緊圍繞“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宣傳學習先進典型,推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形成根基雄厚的崇德向善的人民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分為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不同的價值觀念,但是,這三個層面的價值觀念又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補充、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之中。
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固然體現在經濟總量的增長上,體現在政府民主建設的進程中,體現在基礎建設等方面,但是,也要落實到具體的社會建設之中,即在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的同時,社會是否更加公正和諧;要落實到每個公民的具體生活感受之中,即國家在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每個公民真正享受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同時,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也是實現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的重要條件。
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固然體現為整個社會的良好秩序和社會風尚,但是,也要體現在國家和政府的頂層設計之中,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和法律制度建設,實現公正、法治的目標;還要體現在每個公民的思想行為之中,使自由、平等等理念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同時,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和公民自覺踐行,也是社會層面價值目標得以貫徹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這三個層面,雖然各有側重,但又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理論整體,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之中。具體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孕育產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之中,這一偉大建設實踐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的科學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作用發(fā)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之中,它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發(fā)揮著統(tǒng)一社會各界的思想認識,凝聚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堅定全體人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等重大作用。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得到進一步凝煉和提升。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fā)表題為《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話。他指出:“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彼€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愿景。根據這一講話精神,深入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們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靠全體人民一起努力,通過持之以恒的奮斗,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諧、更加美麗,讓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12-19(1).
[6][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伊朗]拉明·賈漢貝格魯.伯林談話錄[M].楊楨欽譯,譯林出版社,2002.
[8][法]薩特.辯證理性批判(上卷)[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王洛林、張季風.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系發(fā)展報告(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中國倫理學會2015年會在京召開
2015年12月5日—6日,以“倫理學與中國發(fā)展”為主題的中國倫理學會2015年會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王世明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以及來自不同高校、各省市倫理學會和科研機構的倫理學者、非政府組織、企業(yè)及媒體等500余名嘉賓和代表出席會議。
開幕式上,中國倫理學會“第二屆學術成果獎”頒獎典禮隆重舉行,55項獲獎著作和論文,是繼2010年“首屆學術成果獎”之后,中國倫理學會在倫理學學術研究、道德建設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的集中展現。
大會同時設置了“慈孝文化與養(yǎng)老”、“21世紀中國慈善倫理的變革”、“德性倫理學與當代德性問題研究”三個分論壇和6個討論組,與會倫理學專家、學者圍繞倫理學與中國發(fā)展中的道德建設、改善社會道德風尚、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熱點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與交流。
在12月5日晚舉行的“2015中外倫理熱點——第三次青年倫理學人與知名學者對話會”上,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湖南城市學院黨委書記李建華,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李萍,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王小錫,中國倫理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倫理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葛晨虹,中國倫理學會常務理事、井岡山大學校長曾建平,與400多位青年倫理學人平等對話,熱情互動交流,共同聚焦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現實倫理道德問題,共同探討關于道德建設、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熱點話題。
閉幕式上,舉行了中國倫理學會團體會員頒牌儀式和2015年會優(yōu)秀論文獎頒獎儀式。18個團體會員單位接受頒牌,從年會收到的240余篇論文中評選出的23篇優(yōu)秀論文的作者受到表彰。
此次大會由中國倫理學會主辦,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中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廣東省倫理學會、井岡山大學協(xié)辦。
(資料來源:中國倫理學會網站)
郝清杰,教育部社科中心基礎理論研究處處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