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輝,羅鳳華
論“超美德”
張松輝,羅鳳華
“超美德”是指超越正常美德標準的行為。“超美德”行為出現(xiàn)的原因,一是出于不懂權變的真誠,二是出于謀取名利的欺騙。無論是哪種原因形成的“超美德”行為,都應該受到批判,因為“超美德”的行為不僅傷害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傷害了整個社會。
超美德;權變;欺騙
古今中外,人們都非常重視美德。從社會角度看,美德能夠保證社會的安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個人角度看,美德能夠使自己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國家的重用。由于“美德”能夠為一個人換取精神、物質(zhì)利益,人們就爭先恐后地在“美德”方面展開了競賽,于是社會上就漸次出現(xiàn)了“超美德”的現(xiàn)象?!俺赖隆钡某霈F(xiàn),是人類美德教育所次生的一種悲劇。
為人處世,儒、道各家都非常強調(diào)“中庸”,即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也即孟子所說的:“仲尼不為已甚者”(《孟子·離婁下》)。即便是善言善行,一旦超越了應有的度,都會折回到它的反面,產(chǎn)生意外的負作用。所謂“超美德”,顧名思義,就是超出了正常的美德標準?!俺赖隆钡难孕锌此泼赖?,卻往往會成為“惡”的嚆矢。儒家最重視的品德是“忠孝”,我們就以忠孝為例,看看“超美德”者的表現(xiàn)。
首先我們談孝?!墩撜Z·學而》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儒家把“孝”視為“仁之本”,并著有《孝經(jīng)》,從而使中國人形成“百善孝為先”的觀念。為了標榜自己的孝道,后世便出現(xiàn)了郭巨埋兒一類的極端事例?!端焉裼洝肪硎徽f:
郭巨……妻產(chǎn)男,巨念舉兒妨事親,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兒孫,減饌,二也。乃于野鑿地,欲埋兒,得石蓋,下有黃金一釜,中有丹書,曰:“孝子郭巨,黃金一釜,以用賜汝。”于是名振天下。
這個故事后來被編入《二十四孝》,郭巨成為孝子的榜樣。郭巨的行為不謂不孝,但他的這一孝敬行為不僅背逆了情理,而且超出了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不僅今天的人們對此難以接受,就連古人對此也提出質(zhì)疑:“郭巨之孝,古今所艷稱也,然我竊疑之。夫以子分母食為患,則螟蛉他姓可也;否則棄諸道路,聽人收養(yǎng)可也,何為必埋之以絕其生路乎?況為母者肯分食以養(yǎng)兒,是兒必母之所愛矣。假使既埋之后,母詰以兒何所往,則將奚辭以對。若竟對曰:‘恐分母食,已埋之矣?!贿m以傷母心乎!此賊恩之大者,烏得以孝稱之?”(《柳南隨筆》卷二)分析、批判得雖然有點瑣碎,卻也入情入理,然而郭巨卻憑借這種“超美德”的行為贏得了“名振天下”的美譽。
接著我們談忠。忠君是古人所重視另一品質(zhì),于是就有人在“忠”這一方面做出超常的舉動。《韓非子·說林上》記載: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于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侯謂堵師贊曰:“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贝鹪唬骸捌渥佣持?,且誰不食?”樂羊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樂羊為了表達自己對魏君的忠誠,竟然喝下了用兒子的肉制成的羹湯。正是因為樂羊的食子行為超出了“忠”的正常標準,造成了“有功見疑”(《后漢書·桓榮列傳》)的后果,為魏國立了功,反而還失去了魏國人的信任,后人甚至詛咒樂羊禽獸不如:“至樂羊啖子,則滅情甚矣!……樂羊不啖子,不礙事君之忠。獸相食,且人惡之,況人相食乎?人不可相食,況可自食其子乎?”(《野叟曝言》卷三)
“超美德”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有現(xiàn)象,其表現(xiàn)方式繁復多樣,除了“忠”、“孝”,還可以表現(xiàn)在“信”、“義”、“廉”、“恥”等各個方面。只要是被人們所贊美的領域里,都能夠看到“超美德”的行為。
人類社會之所以出現(xiàn)“超美德”現(xiàn)象,其主要原因無非是兩種。
第一種原因是出于不知權變的真誠。古代的思想家都非常注重權變,甚至認為懂得權變是學習的最高層次。所謂權變,就是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所進行的靈活變通。《論語·子罕》記載: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p>
孔子把學習、修養(yǎng)分為四個階段——學、適道、立、權。這四個階段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學習真理,掌握真理,按照真理做事,懂得靈活變通。換句話說,懂得權變是學習的最高層次。老子也說:“夫權者,圣人所以獨見。夫先迕而后合者之謂權,先合而后迕者不知權。不知權者,善反丑矣?!保ā段淖印さ赖隆罚┝硗鈨晌凰枷氪蠹摇献雍颓f子,也都強調(diào)權變的重要性。
圣賢在進行美德教育時,只能涉及到一些大的原則,然而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生活卻是如此千變?nèi)f化,紛繁復雜,因此我們在踐行美德原則的時候,一定要根據(jù)我們所處的現(xiàn)實情境,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可惜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這一點。
比如古人非常重視信用,《論語·為政》說:“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無信用,可以說在世上寸步難行。然而如果一個人只懂得講信用,而忘記了權變這一原則,大概也難行寸步。《莊子·盜跖》記載:
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尾生高為了信守約會地點這一諾言,竟然置大水于不顧,最終抱著橋墩淹死在橋下。此生可謂不懂權變的典型例證,所以《淮南子·說山訓》感嘆說:“尾生死其梁柱之下,此信之非也?!蔽采邿o謂地死于守信這一“超美德”行為上。
古代非常重視婦女的貞操問題,但如何保護自己的貞操,古人的看法也有分歧。我們看下面兩個材料: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
道光十一年辛卯,??诔庇浚蛑阂?,自江西以下,沿江州縣被災。……大水時,一女子避未及,水幾沒腰。有一人急援手救之,女子乃呼號大哭曰:“吾乃數(shù)十年貞節(jié),何男子污我左臂?!彼鞂⑼粸恼卟说蹲詳嗥浔郏愿八?。惜不知姓氏,恐天下窮而貞者似此湮沒不少也。(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三)
孟子認為“男女授受不親”是大的原則,正常情況下應堅持這一原則;但女子掉進水中,男子也可以拉著她的手臂救上來,這就是“權”。然而清朝的那位女子和姚元之卻不懂得這種“權”,為了一次手臂的必要接觸而付出寶貴的生命。
應該說尾生高與清朝女子堅守信用和貞操的這些行為是真誠的,因為他們是以各自的生命為代價在踐行他們所認為的美德。由于不懂權變,他們在踐行美德時走向了極端,使他們各自的行為成為“絕唱”——不僅自己無以為繼,也使后人無以為繼。
孟子義利之辨——義重于利,在思想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個論題,但他同時又認為不能盲目地強調(diào)義重于利,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要分清義與利的大小輕重:“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色與禮孰重?’曰:‘禮重?!唬骸远Y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踰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孟子·告子下》)尾生高和清朝那位女子都沒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為了些許小信小貞而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價。
第二種原因是為了獲取名利而弄虛作假。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老子》六十二章),具備了美言美行,不僅能夠換取別人尊敬,還能夠得到朝廷的各種獎勵和重用,于是美德就在一些人的手中,慢慢墮落為謀取名利的工具?!肚f子·外物》就揭示過這一丑陋現(xiàn)象:“演門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彼螄汲茄蓍T口有個人的父母去世了,這個人因為悲傷過度而變得瘦骨嶙峋,宋君為了表彰他的孝道,便封他當了官師,于是他的鄉(xiāng)親為了獲取官位,便效法他也去損害自己的身體,結(jié)果死了一半。為標榜自己的孝以獲取名利而傷身死去的那些學步者,就是利用“美德”盜取名利的典型表現(xiàn)。我們再看歷史上的兩件極為相似事件:
武王有疾不豫,……周公于是乃自以為質(zhì),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爾元孫王發(fā),勤勞阻疾。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于天,以旦代王發(fā)之身。……”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誡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史記·魯周公世家》)
時帝春秋益壯,以衛(wèi)后故,怨不悅。冬十二月,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莽作策,請命于泰畤,愿以身代,藏策金縢,置于前殿,敕諸公勿敢言。丙午,帝崩于未央宮。(《資治通鑒》卷三十六)
這兩個場景幾乎一模一樣,而在本質(zhì)上卻有著天壤之別:周公是在真誠地為自己的王朝和兄長祈禱;而王莽暗中毒殺平帝,大眾面前卻信誓旦旦地“愿以身代”,祈禱神靈讓自己代平帝而死。周公代死的行為中充滿著私情,從情理推斷應該是出于真誠;而王莽一邊下毒,一邊又表示愿意代替無任何血緣關系的平帝而死,表面看似完全屬于“公德”,實際上是一場假戲。這不能不使我們想到莊子說的“儒以《詩》《禮》發(fā)?!焙汀氨I亦有道”的故事。
為了竊取私利,“黨人”的“孝”超出了“親死者”,王莽的“忠”超出了周公,雖然這些人都是作假者,卻可以站在道德的理論制高點上贏得別人的仰視,他們盜取了權勢和名利。
從總體來看,不知權變、出于真誠“超美德”現(xiàn)象只是極少數(shù),而出于作假、騙取名利的“超美德”現(xiàn)象卻層出不窮,這是我們認識、評判“超美德”現(xiàn)象的前提。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起因于治國的兩手——賞罰。惡者罰,善者賞,是古今通用的治國手段,于是人們就想辦法隱藏自己惡的一面,而盡情展示自己善的一面,這種展示一旦超越一定的度,那就是“超美德”。“超美德”的出現(xiàn),說到底,其驅(qū)動者依然是利益。
接下來女人說沒想到你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竟還能夠升職。女人不等田答話,便問他為什么要陷害楊劍?田是個腦袋瓜聰明的男人,女人的幾句話便讓他猜到了其中的誤解,他便把話挑明了,他根本沒有陷害楊劍,他們倆一直都是好朋友,而且是大學同學。楊劍的入獄是其自己一手策劃的,為的是逃避更加嚴厲的制裁,就是說楊劍已經(jīng)被省里的一個相關部門列為行賄的對象,將在年底對其清查,他這是用的緩兵之計,先頂小罪,逃避大罪,一個進監(jiān)獄的人了,誰還會再去加一道鎖鏈嗎?而田幫了他這個忙,兩人謀劃了這件逃稅事件,做得還天衣無縫。
“超美德”的出現(xiàn),是人類的悲?。杭词故浅鲇谡嬲\,也會造成人的無謂犧牲,我們前面提到的尾生高和清朝女子就是例證;如果是出于作假,其危害更大,因為無謂的犧牲,一般只涉及少數(shù)人(當然也有例外,如春秋宋襄公堅持“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的義戰(zhàn)原則,導致作戰(zhàn)失?。?,而作假者一旦盜取了名利權勢,危害的將是整個社會。
《呻吟語》卷五把利用美德盜取名利的心理、細節(jié)刻畫得更為入微,同時也涉及到這種行為的社會影響問題:
西門疆尹河西,以賞勸民。道有遺羊,值五百,一人守而待。失者謝之,不受。疆曰:“是義民也?!辟p之千。其人喜,他日謂所知曰:“汝遺金,我拾之以還?!彼邚闹R愿娼唬骸靶∪诉z金一兩,某拾而還之?!苯唬骸傲x民也?!辟p之二金。其人愈益喜。曰:“我貪,每得利則失名,今也名利兩得,何憚而不為?”
用穿窬的手段去行盜的人總得冒著風險而戰(zhàn)戰(zhàn)兢兢,得利失名,甚至名利雙失;而用“美德”去行盜的人不僅可以名利雙收,而且還顯得得意洋洋,肆無忌憚。西門疆以賞勸民,使一位拾羊不昧的人得到了加倍的獎勵,于是“其人”從中看到了“商機”,自編自演了一場拾金不昧的騙局,結(jié)果名利雙收?!捌淙恕彼坪踹€沒有憑此獲取權勢,但他的行為無疑會敗壞整個社會風氣,因為他的“所知”會仿效他,“所知”的“所知”也會跟進,“其人”無疑是社會的“病源體”,將會把自己的“病毒”傳播給整個社會。
“超美德”的作假行為一旦得逞,為社會帶來災難的例子在歷史上俯拾即是?!俄n非子·難一》記載,齊桓公好味,易牙便殺子烝首而進;齊桓公好內(nèi),豎刁便自宮以治內(nèi)。易牙和豎刁的忠君行為超出了正常的忠君標準,在這種“超美德”行為背后所隱藏的禍心已經(jīng)昭然若揭,可惜的是竟然騙過了桓公?;腹珱]有聽從管仲的忠告,寵信二人,結(jié)果導致了桓公困窘饑餓而死,以至于“蟲出尸不葬”,齊國也因此而陷入多年動亂?!俺赖隆钡尿_術一旦得逞,戕害的將是整個國家。
不僅個人如此、政治如此,學術上也有“超美德”的現(xiàn)象。一些學派出現(xiàn)后,形成了自己的傳人。這些傳人為了證明自己是當之無愧的正統(tǒng)嫡系,于是就在本學派所倡導的思想行為方面表現(xiàn)得比自己的師輩、同輩更為“美好”?!肚f子·天下》認為,墨家本來就因為提倡過分的節(jié)儉刻苦,“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很難為普通民眾所接受。而后世的墨家學者為了標榜自己是真正的墨家,同時也是為了爭奪巨子的位置,對墨家理論更是“變本加厲”,以“自苦為極”,他們事實上是進行了一場“自苦”競賽,這就進一步使墨學脫離民眾生活,使大眾更加難以接受。后期墨家就是用這種“超美德”的行為埋葬了自我!不僅墨家,儒家也是如此,先秦的儒家對待人們的各種行為持比較寬容的態(tài)度,特別是孔子,他對于人們的欲望并沒有太多限制。隨著時代發(fā)展,儒家對經(jīng)書的解釋越來越瑣碎,對人們的道德要求越來越高,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顯示自己是真正的儒生,漢代的經(jīng)學和宋代的理學是這方面的代表。正是因為后世儒生對先秦儒家思想進行了逐次拔高的改造,從而也使他們成為人們批評的對象,極大地損害了儒家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這些事實告訴我們,辦任何事情,包括思想建設,必須把握好“度”。即便是非常優(yōu)秀的思想,如果去過分拔高其“優(yōu)秀”的程度,那么“優(yōu)秀”也會走向其反面。
作假的“超美德”危害嚴重,但要想根絕這種現(xiàn)象卻并不容易,因為在任何社會里,必須提倡美德,鼓勵美德。既然有買方,自然就有賣方,就會有人制造出美德以兜售自我。面對這種兩難之事,我們只能一方面提倡美德,一方面認真辨別美德行為、特別是“超美德”行為的真假,采取相應措施,不讓那些兜售假貨的人得逞。
曹操提倡節(jié)儉,當時的朝臣就在節(jié)儉方面展開競賽,和洽為此就提醒曹操說:“儉素過中,自以處身則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夫立教觀俗,貴處中庸,為可繼也。今崇一概難堪之行以檢殊涂,勉而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務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偽矣?!保ā顿Y治通鑒》卷六十六)和洽不僅揭露了朝臣的作假行為,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糾正的措施:堅持“中庸”,不要用“過中”的節(jié)儉品德要求別人,也即不要為“超美德”作假行為的產(chǎn)生提供適合的政治氛圍。
《舊唐書·褚遂良列傳》記載,貞觀十七年,太子承乾以罪廢,當魏王李泰入侍時,唐太宗就當面許立為太子。太宗對近臣解釋說:“昨青雀(李泰的小名)自投我懷云:‘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缸又?,故當天性,我見其如此,甚憐之。”李泰為了取得太子位,竟然承諾將來殺死自己的兒子,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弟弟晉王李治,以期博得父親太宗的歡心。由于愛子心切。他這種虛假的“超美德”行為竟然騙過了明君太宗。然而旁觀者清,李泰的欺騙被褚遂良揭穿:
遂良進曰:“陛下失言。伏愿審思,無令錯誤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執(zhí)權為天下之主,而能殺其愛子,傳國于晉王者乎?……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別安置晉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奔慈照匍L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與遂良等定策,立晉王為皇太子。
在褚遂良的提醒下,太宗恍然大悟,躲過了李泰的騙局。李泰因為表演太過,太宗不僅不讓他做太子,還“幽泰于將作監(jiān)”,同時下詔“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降封東萊郡王”(《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李泰的“超美德”行為不僅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太宗為此傷心得“涕泗交下”,甚至要自殺:“是日,太宗御兩儀殿。群臣盡出,詔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元齡、兵部尚書李勣、諫議大夫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此,我心無聊?!蜃酝队诖?,引佩刀欲自刺。無忌等驚懼,爭前扶抱?!保ā短茣肪砦澹┮淮⒅鳎谷槐豢此凭邆淞恕俺赖隆钡膬鹤颖频米詺?,實在令人唏噓!
自介子推割股啖君之后,逐漸出現(xiàn)了許多割股療親的事情,許多帝王對此予以表彰和獎勵,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假借割股療親以躲避勞役的投機行為。割股療親的動機,猶如眼花耳鳴,只有自己清楚,別人很難估摸。為了避免騙術得逞,政府便采取了一概不予表彰的態(tài)度:
五代之際,民苦于兵,往往因親疾以割股,或既喪而割乳廬墓,以規(guī)免州縣賦役。戶部歲給蠲符,不可勝數(shù),而課州縣出紙,號為蠲紙。澤上書言其敝,明宗下詔悉廢戶部蠲紙(《新五代史·何澤列傳》)。
從“戶部歲給蠲符,不可勝數(shù)”可以看出這種投機行為的普遍性。韓愈在《鄠?cè)藢Α芬矊Ω罟尚袨檫M行激烈批判。到了明清,朝廷對此行為一般不再表彰。應該說,不表彰是明智的。一是因為割股療親的做法本來就是愚昧的;二是如果割股是出于真孝,也無須別人的表彰;三是不予表彰可以杜絕投機行為。
蘇東坡在《議學校貢舉狀》中對表彰美德的副作用揭示得非常清楚:“君之所向,天下趨焉。若欲設科立名以取之,則是教天下相率而為偽也。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上以廉取人,則敝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無所不至矣。德行之弊,一至于此?!碧摷倜赖碌某霈F(xiàn),使執(zhí)政者陷入兩難,不表彰美德,無以鼓勵人們?nèi)簭纳?;表彰美德,又會誘使人們以虛假的美德去騙取名利。面對這種兩難,我們的看法是:美德還是需要表彰的,但應注意辨明其行為的真假。而對于那些“超美德”行為,則一概置之不理,無論他們是出于真誠,還是為了作假,因為這些人要么是不懂得權變,要么就是為了騙取名利,而無論是哪種錯誤,都需要批判,哪里還值得表彰呢!
“超美德”的作假者比胠篋、發(fā)匱的盜賊更為可惡,胠篋、發(fā)匱的盜賊,盜走的只是人們的財富,而且人人都知道他們的可惡;而“超美德”者魚目混珠,以紫亂朱,他們盜走的不僅是財富,還有美好的名聲,甚至是可以左右百姓生死的權力;更為可悲的的是,他們欺騙了人類的善良天性和社會的美好愿望,玩弄了人們的良心。他們在享受著盜得的贓物的同時,還能享受著人們的贊歌;他們對社會的危害,遠遠大于那些江洋大盜。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張松輝,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羅鳳華,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