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貞 鄧丹
?
清代廣東才女題畫詩探論
陳素貞 鄧丹
有清一代,才女輩出,女詩人大量涌現(xiàn),留下的詩作蔚為大觀。據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記錄,清代廣東女作家約有88位,多數(shù)有詩集行世。清代廣東女詩人的詩作,不僅在當時一些全國性的婦女詩歌總集如汪啟淑《擷芳集》、惲珠《國朝閨秀正始集》、黃秩模《國朝閨秀詩柳絮集》中多有記載,在清代閨秀詩話如沈善寶《名媛詩話》、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及雷瑨、雷瑊《閨秀詩話》中也有不俗的評價。但相對于江南女詩人研究的熱潮,廣東女詩人和她們的詩作的研究相對是冷清的。
在廣東女詩人留下的詩作中,題畫詩占有一定比例,這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了廣東才女詩畫皆擅的文藝才華。題畫詩濫觴于六朝,至明清尤為盛行。題畫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孔壽山認為,廣義的題畫詩是指“觀畫者根據畫面的內容所賦的詩,可以離開畫面而獨立,一般不題在畫面上?!保?]在所見廣東女詩人的作品當中,此種內容居多。狹義的題畫詩指的是“畫家在作品完成之后而抒發(fā)畫中之意境所賦的詩,要求把所賦之詩直接寫在畫面上,詩與畫相融合,成為有機的統(tǒng)一體,構成整體美?!保?]此類題畫詩限制較多,在廣東閨秀的詩作中并不常見。
與傳統(tǒng)的閨秀一樣,廣東才女大多被禁錮于閨中,即便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學習內容大多只是圍繞女誡、女訓之列。然而在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中,廣東才女以個人敏銳的悟性和對生活的熱情,關注生活每一個細小的部分,無一物不能入詩,或通過詠物歌頌高尚的品德與心志,或通過描繪個人生活來反映南粵民俗風光,也常常進行藝術交流,參與題畫創(chuàng)作。從收錄了廣東閨秀詩歌的總集以及她們個人詩作的別集中可以看到,清代廣東參與題畫詩創(chuàng)作的女詩人約有14位,她們的詩作中一般出現(xiàn)三到五首題畫詩,共60多首,而李如蕙、葉璧華、韓綺如創(chuàng)作的題畫詩尤多。筆者希翼從這些題畫詩出發(fā),打開了解廣東才女文學世界的一扇窗口。
廣東才女從小接受琴棋書畫等藝術培養(yǎng),很多女詩人本身就是畫技出眾的“三絕才女”,她們在畫作完成之后,抒發(fā)感慨,補畫中未盡執(zhí)意。如畫家陶余,她“善設色花卉,間作山水,有《韶州九成臺秋眺圖》,自題詩云:‘舊日聞韶地,千秋尚有臺。山川留勝概,猿鶴至今哀。北望雄關險,西瞻武水回。茫茫今昔感,都入畫中來?!?,[3]在畫卷創(chuàng)作之后,把自己對于千秋守關的哀魂的敬重與對九成臺更易興廢的感慨通過詩歌再一次表達出來。
當然,這種自題自畫的詩歌較少,更多的是才女們在看到畫作之后,根據自己的生活感觸和審美體驗,再現(xiàn)畫面上有限的物象,將畫境轉換為韻味綿長的詩境,使詩情與畫意完美結合起來。如韓綺如的《題聽秋圖》:“滴滴梧桐雨,蕭蕭蘆荻風。盡將秋思意,吹入宋家東?!保?]用梧桐、雨滴、蘆荻、秋風四種物象,再現(xiàn)了畫面中蕭瑟冷清的秋意,意境空寂蕭條。又如吳娟娟的《題自畫水仙》:“綽約來姑射,凌波自絕塵。近從詞賦里,描出洛川神?!保?]巧妙地運用了“水仙”的意象,更聯(lián)綴了姑射、洛神的典故,使畫中的水仙不但具有花的形態(tài),更將之比喻成豐姿綽約、凌波而來的仙女,詩畫兼融。吳娟娟雖然是樂籍藝人,但對于賦詩作畫也有自己獨到的體會。她的水仙圖,閩中林茂之見而賞之,并為之作《水仙賦》,二人唱和相得,后吳娟娟更嫁于林茂之。這一段因詩、畫結成的姻緣,實在讓人羨慕。
繪畫是一種靜態(tài)的藝術,可以把眼前或想象中的事物表現(xiàn)出來,但難以超越時空的限制。正如潘煥龍所云:“昔人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然繪畫者不能繪水聲,繪物者不能繪物之影,繪人者不能繪人之情,詩則無不可繪,此所以較繪事為尤妙也。”[6]而題畫詩卻能夠化靜為動,賦予畫面無窮的生命力。葉璧華有《題美人月下橫琴圖》一詩:“剪剪輕風漾綠陰,碧天如水夜云沉。揮弦漫道柔荑弱,彈落梅花月滿襟。”[7]為原本靜態(tài)的畫面增添了動感,輕風徐徐,樹葉的影子也隨之飄漾,在這一美好的夜月下,美人彈奏時柔美的手指的起落,與瓣瓣梅花的漫天飄灑交相呼應,聲、色、動、靜齊齊涌現(xiàn),堪稱妙筆。又如其《自題柳陰美人便面》:
紗窗昨夜新霜透,采得秋芳盈翠袖。惺忪曉起步苔階,倚欄人比黃花瘦。
石蹬閑憑感不支,憶從花里斗豐姿。如今勝有絲絲柳,眉黛依稀似舊時。[8]
詩人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用豐富的想象把柳陰下美人的情感繪出。霜露透紗窗,使畫面充滿冷清靜寂的氛圍,孤單的生活和不斷的思念使美人消瘦。曾經的花容月貌,如今只能在絲絲飄揚的柳條遮掩下,才能依稀保持舊時的容貌。詩歌把畫中美人對心上人的牽掛之感,對時間流逝、歲月無情的無奈和惋惜之情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
題畫詩的寫作雖然與詠物詩有相通之處,同樣通過對某一對象的描寫來表達詩人的情志,但題畫詩較之有更多的限制,藝術上有更高的要求,頗有“命題作文”的意味。家中父親多對才女們“命題”、“代題”畫卷,來對無緣于科舉考核的她們進行“小慧”測試,檢驗家庭教育的成果。張寶云的《梅雪軒全集》當中出現(xiàn)的六組題畫詩中,有四組乃父親命她試題董衍之先生、黃笆香先生、蕭藕航孝廉的畫作。
才女們往往非常珍惜題畫的機會,不屑為脂粉態(tài),借題畫來發(fā)表自己的議論看法,來展示她們不輸于男子的識見和才華。此類題畫詩很少以畫面為中心,單純地描繪畫中的物象,而是常在簡單描繪畫面之后,轉入對畫中理趣的追求。如黃芝臺的《山水圖》云:“云樹重重翠竹間,魚舟常泊水清灣。橫斜路轉疑無路,看到深山復有山?!保?]在布滿翠嫩的竹子和高聳入云的大樹的畫面上,詩人的眼光在物象上并沒有停留太久,而是對這種景象當中蘊涵的旨趣陷入思考,畫中的山重巒疊嶂,正懷疑前面沒有路,但也有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中復有山,柳綠花紅之后的小山村并沒有出現(xiàn),但人們還是要對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前方充滿信心,克服艱難,勇于開拓,攀登深山之后的另一座高山。黃芝臺是幸運的女性,“幼隨父為邦任職江南,后歸何六湖軍門,隨夫入都供職,繼而服官海隅,經海門、海豐、海口、澄海等地?!保?0]能夠有機會跟隨父親、丈夫出行,眼界較開闊,更嘗試擬作試帖詩,不屑為脂粉態(tài),她的詩清新俊逸,題畫之時也更側重對畫中理趣的思考。
才女們亦常借題畫的契機來闡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如劉慧娟的《題侯氏桐陰課子圖》:
嶧陽有嘉木,可琴亦可瑟。焦尾猶適用,何況生意溢。茍非朽木材,雕之皆中律。譬彼人治人,因材教多術。沉潛與高明,風華異樸實??酥畏謩側幔缣兆儦赓|。根本務栽培,英華戒發(fā)泄。斲梓功在初,有始乃有卒。侯君有心人,析薪念倍切。庭前毓芝蘭,林下寄衡泌。樲棘陋場師,椅桐樹楚室。光陰惜寸分,匪特供憩芨。殷斯復勤斯,授書嚴束發(fā)。紅暉秋樹根,把卷坐長日。綠云深處燈,開軒對明月。晝夜多繁陰,弦誦此勿輟。老鳳高枝鳴,雛鳳英聲發(fā)。律中黃鐘宮,雝雝達天闕。會作上林飛,一枝托清樾。萋菶歌朝陽,藹藹人多吉。棟梁需異材,楨干表奇節(jié)。余蔭從此長,孫枝彌秀茁。[11]
課子圖是才女詩人最熟悉、最能引發(fā)共鳴的題材。由于丈夫忙于公務或常年出門在外,閨秀詩人在家中肩負著教育子女的重要任務,課子圖中的畫面,正是她們日常生活的再現(xiàn)。劉慧娟是一名傳統(tǒng)的女性,“于歸后,侍上和下,持家井井有條”[12]。她的詩集《曇花閣集》卷一《治家恒言》中分修身、正心、事父母、教子、訓女等內容,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和家風的建設,在她的題畫詩中也可管窺一豹。在此詩中,慧娟把兒女比喻成樹木,優(yōu)質的木材可以做琴、瑟等各種樂器,只要木材沒有腐爛,都可以進行加工,使其發(fā)出美妙的旋律,就好像教育子女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應該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剛柔并施,這樣才能使他們成材。而且對他們的栽培應該有耐心,早期的教育非常重要,有始有終,在這樣有心的教育之下,子孫后代才能不斷成長,家族的余蔭才能長期持續(xù)下去。
更多情況下,才女詩人會以畫中的形象作為媒介,借物象表達自己的情懷。如李如蕙的《題竹灣圖》:
叢篁交翠一溪灣,目極亭臺掩映間。高臥何人追北阮,幽棲此地勝東山。
疏窗雨過書簽綠,曲徑晴篩竹影閑。杯酒與誰同笑傲,七賢風格許躋攀。[13](一卷)
詩人從竹林中掩映可見的亭臺聯(lián)想到竹林七賢的美譽和阮籍的灑脫,更借此表達自己對其傲笑群英的贊賞以及對遠離塵囂、逍遙瀟灑的生活之向往。才女詩人大多無緣于山川游歷,只能困守閨閣,雖然經常為家務瑣事所累,且無緣如男性一樣步上仕途建功立業(yè),卻依然為他們肆意酣暢,清談辯鋒的生活動心。
面對同樣題材的畫卷,不同的詩人會抒發(fā)不同的情懷。對于畫上的梅花,葉璧華《題畫梅》曰:“煙月一簾清,霜姿半幅呈。端相空有恨,索笑總多情。獨鶴難巢樹,疏花不點楹。羅浮人在否?香夢未分明?!保?4]而潘麗嫻的《一枝春·自題畫梅》云:
借筆描春,淡濃處,幾費隃麋香墨。斜枝露意。老干雪中撐出。疏疏數(shù)點,似含著,故園春色。翻失笑,庾嶺林中,許我一枝偷得。
似花廣平才識。謂早春,獨步自全天質?;ㄔ吒瘢毨⒉欧乔橐?。傳神繪影,恐難肖凌寒仙骨。恰相對,催起詩魂,吮毫尋覓。[15]
同樣是疏疏數(shù)點的梅花圖,璧華關注的是畫面中孤寂,丈夫出走過后,她心中的孤單在許多詩句當中都有所體現(xiàn),一個“獨”字,既把畫面中梅花的數(shù)量點出,更把詩人內心的空寂以及她獨自承擔家庭的困難隱隱道出。而潘麗嫻的詩中,關注的是畫中梅花的品格。梅花于雪中獨自撐出,畫中雖能摹其于霜雪中的模樣,卻難傳其在凌寒中傲立仙骨,而麗嫻正是要用詩將其表現(xiàn)出來。同樣的物象,不同的詩人看到會引發(fā)不同的聯(lián)想,這也正是題畫詩所賦予畫面的不一樣的生命力。
女詩人的題畫之作具有濃重的自我抒情色彩。她們會自題自己的小照,讀者可以據此來加深對才女詩人的認識。封建女性長期在男權社會中失語,既不能建功立業(yè),也不能名垂不朽,女詩人在面對自己畫像之時,自然回顧自己的身世,發(fā)出內心深處的聲音。如葉璧華《自題橫琴小照》云:“流水高山寫素心,成連去后孰知音。平生絕俗超塵思,擬對欄前睡鶴吟。”[16]于歸后,璧華的家翁在出任廣西提督學政的途中身亡,丈夫李蓉舫失意出走,家庭的重擔落到了她的身上。日益困窘的家境并沒有令她趨向于世俗,反而鍛造出高潔的氣質,在面對自己的畫照時,她用“絕俗超塵”來形容自己,鼓勵自己,也讓人們感受到了這位女性身上的隱忍與堅韌。雖然生活艱苦,卻能不忘初心,依然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這也是才女詩人身上難得的寶貴品質。
在張寶云的《自題映相》中,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作者形象。這組詩有四首,前兩首是作者對當時出現(xiàn)的新事物的歌詠:“映相居然奪化工,鏡光電影照玲瓏。畫來不用丹青筆,自有傳神在箇中?!薄帮L動瓶花起嫩寒,奇書讀罷意安閑。不須更覓長生訣,鏡里流光可駐顏。”[17]對于西風東漸出現(xiàn)的照相技術,作者感動十分新奇,并將之與中國丹青畫相比,認為它既能把人物神態(tài)瞬間保留,更能把女性的容貌鏡光電影間留駐,甚是奇特。后面作者開始言志抒情:“年過半百度春秋,幸喜曾無老態(tài)留。消受人間清凈福,一生含笑樂優(yōu)游?!边@是詩人對自己生活的總結。張寶云“于歸有期,夫遽歿。奔喪守制,欲以死殉。念翁姑在,忍死以待?!薄版拙尤嗄辏瑩駜伤米訐嵊扇??!保?8]寶云長年過著寡居生活,但她并不是消極郁悶的,她認為自己的一生都在享受著福氣,臉上也未曾留下歲月的痕跡?!跋デ拔从硟蓛豪?,課讀頻年愛夜長。詠到柏舟翻自笑,憐他苦節(jié)紀共姜?!保?9]雖然畫面中并沒有出現(xiàn)她的兩個兒子,但她的一生離不開他們。對自己生活的回憶中,張寶云總是能想起教導他們讀書時的情景,那是十分融洽和諧的畫面。由詩人自題的詩歌當中,人們能夠感受到她美滿幸福的生活,雖然丈夫很早就離世了,但她依然積極樂觀,隨遇而安。
李如蕙(字桂泉)有《題陳峰亭讀書小照》詩云:“豈有天生果不才,中朝文教八方開。將軍好學儂操管,都自菁莪棫撲來?!保?0]描繪出詩人執(zhí)著好學的自我形象。倪鴻在《桐陰清話》卷七中提到:“先是邑中有詩社,桂泉名列前茅?!保?1]如蕙在香山縣組織的詩社中每被推列前茅,當時三水梁一峰也參加了詩社,他們在唱和中由慕生愛,更結成秦晉之好。如蕙對待學習是非常認真的,她認為“天才”絕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結果。而自己能夠在詩社比賽中取得較好的成績,正是朝廷大開教化和受父親好學品格影響的結果。
清代廣東才女的題畫詩或出于交際唱和之需,就畫贊人;或與友人相互題贈,切磋技藝,增進情感交流;或自題小像,抒發(fā)身世感慨。但題畫詩畢竟具有唱和酬謝的功能,用于社會交際之中,難免會落于逢迎的窠臼。如葉璧華的《題絢卿家伯桐陰課子圖》,并未如前文述及的劉慧娟《題侯氏桐陰課子圖》一詩那樣表達詩人的教育理念,也未生發(fā)出他種情懷,僅是就畫贊人:“李侯立身豪且雄,瑤篇萬卷藏胸中。金樽美酒客常滿,坦蕩俠氣行如虹”;“有子寧馨秀且聰,湛然秋水明雙瞳。摩頂自知石麟種,翩翩凡鳥超群童”。[22]表達對畫卷主人及其子的稱贊,內容比較單薄。
此外,不少寫作題畫詩的才女詩人自身具有繪畫的經驗,她們本應更加懂得畫中之意,但于她們的題畫詩中,僅發(fā)現(xiàn)馬雪妹有詩句云:“畫梅須畫梅魂魄,魂魄不真梅不白;畫梅需畫梅精神,精神愈出愈得真?!保?3]談及繪畫應該以傳神為主,這也是中國畫的精髓所在。除此之外,鮮能看到她們將自己的繪畫經驗和創(chuàng)作心得糅合其中,不免可惜。
注釋:
[1][2]孔壽山:《論中國的題畫詩》,《文藝理論與批評》1994年第6期。
(4)由于箱梁剪力滯效應的存在,箱梁進入塑性階段過程較緩慢,同時,進入塑性變形之后的截面剪力較彈性變形階段的增幅會突然變大,剪力滯效應更加明顯。
[3][23]汪兆鏞編纂、汪宗衍增補,周錫?點校:《嶺南畫征略》,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
[4](清)韓綺如著,容敬棠輯:《容韓女士詩鈔》,民國十六年(1927)排印本。
[5](清)惲珠編:《國朝閨秀正始續(xù)集》,清道光紅香館刊本。
[6](清)潘煥龍:《臥園詩話》,收入《古代詩話精要》,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7][8][14][15][22](清)葉璧華:《古香閣集》,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刻本。
[9](清)黃芝臺:《凝香閣詩鈔》,清同治間刻本。
[10] 冼玉清:《廣東女子藝文考》,商務印刷局,1940年。
[13][20](清)李如蕙:《茗香室詩略》,見《廣州大典》第五十六輯.第三十四冊,廣東出版社,2015年。
[16] 謝永芳校點:《粵東詞鈔》,鳳凰出版社,2012年。
[17][18][19](清)張寶云:《梅雪軒全集》,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刻本。
[21](清)倪鴻:《桐陰清話》,民國13年(1924)石印本。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本文所屬基金項目:2016《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研究專項課題“清代廣府女詩人研究”(批準號:2016GZY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