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杰
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00
?
高校圖書館應用微信開放存取之我見
曲杰
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110000
摘要:微信開放存取是指科研人員將論文、專著、圖書、演示稿、課件、數(shù)據(jù)等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學科服務微信平臺中,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推薦方式供讀者免費閱讀、下載、保存和利用。
關鍵詞:微信開放存??;推廣閱讀;高校圖書館
一、微信服務的現(xiàn)狀
1.全國高校還沒有專門的學科服務平臺。僅有電子科技大學擁有專門的學科服務微信平臺,即便如此,該平臺也未提供任何服務內容;2.僅發(fā)布信息,不提供拓展服務。多數(shù)圖書館僅將微信平臺作為信息發(fā)布的一種補充形式,而沒有對其進行深層次開發(fā);3.提供服務有限,形式大于內容。一些圖書館的微信賬號不但沒有服務,而且常年不推送任何信息。中央民族大學、西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從去年11月11日關注至今,沒有任何形式的信息推送;4.圖書館界對于微信的關注,以“211工程”的116所高校為例,截至2014年11月,擁有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圖書館有70所,占到總數(shù)的60.3%。利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共得到98篇切題文獻,其中2014年的文獻更是達到了84篇,占總數(shù)的85.7%。
將微信應用于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方面的研究則屈指可數(shù),只有南開大學匡登輝的一篇題為《基于微信的學科服務營銷研究》的文章
二、微信服務的可行性
1.眾多自媒體賬號證明,學科服務所需的信息發(fā)布、交流互動與多媒體承載功能,微信公眾平臺均具備;2.群聊、基于用戶分組的信息推送等功能,滿足了學科服務有關個性化與專業(yè)化的要求;3.高校微信用戶基數(shù)大;4.高校圖書館學術平臺功能豐富;5.高校平臺成熟度與無線網絡的高覆蓋率;6.利用手機獲取信息,符合現(xiàn)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
三、用微信如何推廣閱讀
1.微信公眾平臺,為讀者提供了3種信息分享方式,即朋友圈、群發(fā)信息以及微信群聊。2.讀者通過注冊登錄訪問學術服務微信平臺提出需求,然后通過學科館員審核通過,并對讀者述求進行編輯處理,再根據(jù)平臺信息整理收集,最后通過微群將信息推送到學科服務微信平臺,讀者通過微信工具條微信支付獲取所需信息。3.微信公眾平臺還為用戶提供了用戶管理功能,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jù)讀者的學科背景或研究層次將其分組,在群發(fā)信息時,向不同分組的讀者推送有針對性的推廣信息資源,指導讀者閱讀。4.微信公眾平臺還能為用戶提供了在線課程學習,以不同形式組織在線視頻課程,以數(shù)據(jù)庫為單位的系統(tǒng)化課程組織,以知識點為單位的碎片化課程組織,以學科專業(yè)為單位的課程組織。5.微信公眾平臺還能為用戶提供參考咨詢服務,即可以利用關鍵詞自動回復功能——解決普通咨詢問題,還可以利用微信群聊功能——組件服務團隊,滿足深層次需求。
四、微信平臺應用于學科服務需注意的問題
(一)平臺推廣問題
首先,線上推廣。包括圖書館主頁、官方博客、官方微博以及各類社交網站的官方平臺。其次,線下推廣。包括依靠在圖書館、校園內擺放和張貼各類展板、海報等。最后,物質激勵。
(二)平臺類型的選擇問題
首先,用于學科服務的微信公眾平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務,而非單純的信息推送,而且可以通過基于微信群聊的學習小組推送信息加以彌補。其次,微信支付可以為高校圖書館開展付費性質的學科服務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最后,高校圖書館可以對認證后的服務號所能提供的9種高級接口進行系統(tǒng)開發(fā),為讀者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體驗。
(三)讀者的黏性問題
首先,在高校圖書館宣傳攻勢下關注微信平臺的大部分讀者,有些并不了解學科服務,也并沒有通過微信獲取學科服務的意識,因此讀者粘性相對較低。其次,讀者基本的渴望是平等的溝通交流與需求的被滿足,一味地推送信息,會導致讀者不堪其擾,從而降低其與學科服務微信公眾平臺的粘性,并最終離開
(四)信任度問題
首先,對平臺本身真實性的信任。其次,對平臺信息可靠性的信任。
五、微信平臺應用給圖書館帶來的挑戰(zhàn)
首先館員素質,圖書館員必須要在信息素養(yǎng)方面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以便能夠擔負自身的新職能。未來專業(yè)化的圖書館員應具備知識產權、開放教學資源、在線學習、媒體制作、教學設計,以及其他領域的專業(yè)知識。
其次讀者服務,新媒體時代多形態(tài)的信息傳播和獲取方式,使讀者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實體服務,要求服務形式上呈現(xiàn)三維空間效果,使其能置身各種不同形式信息的包圍之中,全方位感受和體驗服務成果。圖書館必須提供多樣化服務來吸引用戶參與,如社交媒體、小插件、移動應用等,為信息檢索和利用提供更多真實體驗。
高校微信開放獲取平臺的建立,可以成為依托于互聯(lián)網的新的學術資源交流共享的方式,進而成為一場利用互聯(lián)網推動學術成果自由傳播的運動,并從最初單純應對學術出版的危機發(fā)展為對學術交流與傳播機制的反思以及流程的再造。
[參考文獻]
[1]杜輝.基于微信平臺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創(chuàng)新的報告[D].沈陽師范大學,2011.
[2]杜洋.關于開放獲取的發(fā)展與未來的報告[D].沈陽師范大,2011.
作者簡介:曲杰(1969-),男,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中圖分類號:G258.6;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01-02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