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向晨
(復旦大學 哲學學院, 上海 200433)
列維納斯的哲學以“面對他者之臉”著稱,但人們往往忘記了列維納斯的另一句話:“沒有人或者人際的關系可以在經濟(economy,或譯‘家政’)之外上演,沒有臉是能以空著的雙手或緊閉的家園(home)去接近的?!?E.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9, p.172, p.170.列維納斯對于“家園”的生存論分析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是其生存論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家園”是逃避“存在自身”的庇護所,是從混沌的“源始環(huán)境”(The elemental)中分離出來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我”(The I)與自身在一起的“場所”,是列維納斯顯示生存世界之經濟性的所在;另一方面,“家園”又是面對他者的最初處境,家園的女性特質與勞動本性在此上演,這使列維納斯的生存論分析獨樹一幟,有別于海德格爾的分析,卻與女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有所交集。事實上,列維納斯如此看重“家園”,是對海德格爾斷言“此在”“不在家”(not-at-home)*參見[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第229頁。的批判性回應。列維納斯顯然對海德格爾基于“焦慮”的“此在”生存論分析表示不滿。列維納斯說:“在《存在與時間》中,除了用具系統(tǒng)之外,家園并不顯現(xiàn)。但是,如果沒有從處境中的抽離,沒有重新聚集,沒有家外的管制——如果沒有在家,操心‘為自身之故’的特征能實現(xiàn)出來嗎?”*E.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9, p.172, p.170.文章著眼于列維納斯對于“家園”的相關論述,以凸顯列維納斯在哲學史上一個相當重要而獨特的面向。
在對人的理解上,列維納斯繼承了現(xiàn)象學-生存論的傳統(tǒng),超脫了傳統(tǒng)對于人作為“我思”、作為“先驗自我”的理解,而留心于對人的生存論分析。但列維納斯的生存論分析完全不同于海德格爾。海德格爾“此在”的意義在于對于生存的領會。“此在”在世超越了笛卡爾式對世界的沉思,凸顯了人與世界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海德格爾尤其以“上手狀態(tài)”(ready-to-hand)來刻畫這種關系,任何單一的“上手狀態(tài)”對象都是在一個功用性的世界中被遭遇的。列維納斯認為,這種關聯(lián)的刻畫是“用具性”的,不夠源初,不夠徹底,因而他對此采取了批判的立場。
列維納斯在全然不同的語境下,引入了對“我”的現(xiàn)象學描述,“他者”徹底的他異性(alterity),只有相對于“我”這一極,才是可能的。列維納斯用“The I”來表示“我”,不是用“我思”、“此在”、“個體”,或別的什么稱呼。這個“我”的最大特點在于,它是主格的,它具有唯一性。在它的展開中包含了自我的種種“內容”。
列維納斯在此強調這個“我”在動態(tài)中與自己的內容保持同一?!拔也皇且粋€一直保持同一的存在,而是在同一化自身中生存,通過所有對自己所發(fā)生的而回復到自己的同一性?!盵注]E.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9, p.36, p.37, p.37, p.110, p.110, p.111, pp.111-112.也就是說,這個“我”并不是一種單調重言式的“我就是我”,或者形式主義的“A=A”,“我”是在自己的種種變更中保持著“我”的同一性。這個“我”由于是主格,它一開始就與他者、他物打交道,這個“我”“必然開始于我與世界的一種具體關系”。在此展開過程中,“我”逗留在世界之中,“我反對世界‘他者’的方式,就在于逗留,通過在世界之中的在家生存而同一化自身”。世界將作為我的“家園”而存在,從而消除“世界”的他異性,使之成為構成“我”存在方式的組成部分。
“我”與世界的最基本關系,在列維納斯看來,首先不是一種主客關系,如近代認識論所關心的那樣,也不是胡塞爾意義上意識表象的對象,同樣不是海德格爾意義上運用工具的關系。在列維納斯看來,在生活中,“我”與“他物”最基本的關系是一種列維納斯稱為“享用”(living from)的關系,“我們生活享用‘美食’、空氣、光線、景象、工作、思想、睡眠等等,這些都不是表象的對象”,而是先于對世界的表象。列維納斯以此來表示“享用”之于“我”的生存狀態(tài)的首要性。他認為,“我”在意識到自己之前,首先是關心自己,照顧自己;而且這個過程不僅僅是“需要”(need),事物也不僅僅是工具,“我們享用的事物不是工具,甚至不是用具,在海德格爾賦予該詞的意義上”,而是“享受”(enjoy)對象。饑餓是一種需要,飲食就是一種“享受”。
列維納斯關于“享用”的現(xiàn)象學分析展現(xiàn)的是生活的豐富性,超越傳統(tǒng)的意向性分析,強調意向對象的溢出性。通過“享用”,列維納斯為我們提供了“我”與世界相遇的基本樣式,在肯定“我”的同一性和自主性的同時,強調“享用”超出了單純的需要,就像飲食固然滿足了饑餓的需要,但也超出了單純生理的需要。在“享用”的層面上,日常生活中盡管也存在“他者”,但“他者”并無獨立地位,它將消失在“我”的同一性和自主性中。比如,食物是外在于我的,但可以將它轉化成我的能量,異在的東西因而成為“我”的。食物、空氣等等都只具有相對的“他異性”,它們都將被“我”同化。這個“他者”不是“絕對”他者,它們被吞噬、消融、整合進“我”的整體中,以實現(xiàn)“我”的種種可能性。生活就是展開、 維持與“他者”的關系。這些“他者”是維持“我”所必需的。“吸取滋養(yǎng),作為恢復活力的手段,把他者轉化為同一,這就在享受的本質中:一種其他的能量,……在享受中變成了我的能量,我的力量,我。這個意義上,所有的享受都是營養(yǎng)。”“享用”表明了“我”對于“非我”的依賴,這是一種“我”可以把握的依賴,它反過來又肯定了“我”的自主性。
另一方面,“我”的生存就是“我”的“享用”,“他者”的存在并不是簡單地被“我”運用和改變,在整個過程中有一種“愉悅”伴隨其間,這種快樂在外在物進入“我”的那一刻發(fā)生,比如“我”在消耗食物的時候。在“享受”中“我”愉悅地擁有世界,把世界轉化為同一的自我,這就是“享受”的本質?!拔宜\的生活,并不是一種赤裸的生存;它是一種勞動的和吸取滋養(yǎng)的生活;這些內容不僅讓生活全力以赴,還讓生活‘忙碌’,‘愉悅’生活,生活就是對它們的享受?!@樣,事物就總是多于嚴格意義上的必需之物,它們構成了生活的恩典?!绷芯S納斯的這一論述大大顛覆了海德格爾對于此在在世“操勞”的論述,“我”與世界的“現(xiàn)身情態(tài)”(the state of mood)不是焦慮,而是愉悅。
與海德格爾強調生存的“操勞”不同,列維納斯強調的“享受”同時指向“快樂”(happiness),列維納斯反對海德格爾對于日常生活的貶低。他說:“生活不是赤裸地存在,不是一種對生活的存在論‘操勞’,生活與其生活的條件的關系成為生活的滋養(yǎng)和內容。生活就是熱愛生活,是一種與不是我的存在,但比我的存在更親的內容的關系,它們是思考、吃、睡、閱讀、工作,以及陽光下的溫暖?!盵注]E.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9, p.112, p.112, p.115, p.157, p.152.也就是說,在呼吸、看、飲食、工作和操作中都有一種“樂”?!拔摇痹趯κ澜绲膿碛兄懈械健翱鞓贰?,而不是在“被拋”和“沉淪”中“焦慮”。
海德格爾強調對生存的理解,強調生存的“綻出”性,對列維納斯來說,“生活并不是一種先于其本質的生存。生活的本質構成了生活的價值,而價值在此則構成存在。生活的實在性就已經處于快樂的層面,在這個意義上,它已經超越了存在論??鞓凡⒉皇谴嬖诘囊环N偶然事件,因為存在是為了快樂而冒險的”。列維納斯的論述似乎與亞里士多德的論述更為相像,生活是一種功能的實現(xiàn),而“快樂”在這種功效中自我呈現(xiàn)出來。
列維納斯對“享受”的分析反復強調其已經有某種超出“赤裸存在”的東西。通過“享受”這種獨特的意向性結構,列維納斯試圖揭示更多的東西,“享受”不是一種抽象的活動,“享受實現(xiàn)了一種無神的分離:它去除了分離概念的形式,分離并不是抽象的分裂,而是一個原生性我(an autochthonous I)的在家生存”?!拔摇贝嬖谟谑溃c世界分離;但要求世界以及其他對立的事物存在,由此“我”能在生存和情感的意義上得到世界的“滋養(yǎng)”(nourishment)?!拔摇毕硎芎拖奈业沫h(huán)境,這意味著“我”依賴于這些而存在,但這并不像植物依賴于土壤那樣,或者肉食動物依賴于它們的犧牲者那樣,我在其中有著一種“享受”?!跋硎堋辈]有窮盡我與對象世界的關系,“享受”似乎是依賴于“他者”的,但“我”所經驗的快樂卻是獨立于“享用”的具體內容的,由此“我”也肯定了自身力量,這反倒是“我”獨立性的來源。這是一種“享受”的辯證法。
列維納斯在其對于“我”的“享受”的生存論分析中,反對海德格爾式先于所有其他經驗的焦慮,強調快樂,并且開始指向“家園”的概念,“我投身于那忘我的和直接的享受,如此的享受在家中得到延展、獲得寬限”。也就是說,“享受”需要進一步在“家園”中得到展開,得以延展。
列維納斯哲學的整體傾向是要從“存在一般”中逃遁出來,漸漸展開出一個世界,并最終成為一個“面對他者”的倫理世界。在“我”與世界的展開中,“家園”具有獨特的居中地位:一方面它從“源始環(huán)境”中脫離出來,成為“我”在世界中的居住地;另一方面在“家園”中,“女性他者”得以呈現(xiàn),我們能夠在此展開“勞動”。
列維納斯用“享用”反對海德格爾對于“此在”的用具性分析,他也反對海德格爾對于“此在”被拋狀態(tài)的描述,認為“此在”在世并不是被粗魯?shù)亍皰伋觥?,或者“拋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知道,海德格爾對“畏”(anxiety)的分析帶出了“無”(nothingness)的概念、存在背后的黑暗(darkness)以及“此在”根本上的一種“不在家”(not-at-home)的狀態(tài)。[注]參見[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第229頁。與之相反,列維納斯認為“我”的“在家”狀態(tài)具有優(yōu)先性,“家園的優(yōu)先角色并不在于它是人類活動的目的,而在于它是人類活動的條件,在這個意義上,它是開端”。人在這世界上首先要“重新聚集”自身(recollection),這種“重新聚集”需要以“家園”為前提才能實現(xiàn)出來。
在“享受”中,“事物”并不出現(xiàn)在一種清晰的體系中,而是首先在一種混沌的周遭環(huán)境(medium)中顯露自身,“享受”則“沐浴”(bathing)其中。這種混沌一片的源初環(huán)境是列維納斯特別強調的。列維納斯反對把周遭環(huán)境解讀為海德格爾式“操作性的指引系統(tǒng)”(a system of operational reference)。列維納斯強調需要從更本源性的角度來理解這種周遭環(huán)境,這種周遭環(huán)境比事物的呈現(xiàn)更源初,比由事物組成的世界更源始。在列維納斯看來,“事物涉及擁有,可以被帶走,是可動之產”[注]E.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9, p.131, p.131, p.131, p.142, p.156, p.156, p.175, p.157.,而周遭環(huán)境則是事物共同的基礎或根基,亙古恒在,無所歸屬。因此它“本質上是不可擁有的,‘非任何人’所有:大地、海洋、陽光、城市。任何一種關系或擁有都位于不可擁有者之內,后者不可被包含或籠罩,但可以包含或籠罩一切。我們把它稱為源始環(huán)境”。源始環(huán)境可以被支配,可以被利用,但它依然保持為混沌的狀態(tài),還沒有成為目的明確的“某物”。它大致相當于在世界中存在者尚未分化的源初狀態(tài),對應于前世界的“存在一般”。我們無法像把握對象一樣來把握這些“源始環(huán)境”,“這些源始環(huán)境沒有形式來包含其內容,是沒有形式的內容?!@些源始環(huán)境深度延展著自身直到消失在大地和天空中?!疅o物結束、無物開始’”。這種茫然一片的“源始環(huán)境”,與列維納斯早期的ilya概念相應和。[注]E. Levinas, Existence and Existent,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8, p.57.較之更進了一步,“我居于其間的源始環(huán)境處于黑夜邊緣”?!拔覀円呀浽趇lya的名目下描述了將來的這種黑夜維度。源始環(huán)境延伸到ilya之中。享受,作為內在化,沖撞著大地的陌生性。但是享受擁有勞動和擁有之援助?!薄皠趧印焙汀皳碛小笔恰跋硎堋钡倪M一步延展,而這將在“家園”中展開。
對于“家園”的理解,需要在這個前提下進行。列維納斯說:“家園的原初功能并不在于用房屋建筑來為存在者定向,并不在于發(fā)現(xiàn)一個位置,而在于打破源始環(huán)境充滿性的空間,在于在源始環(huán)境中打開一個烏有之鄉(xiāng),在其中‘我’居住在家園中重新聚集?!庇纱丝梢姡凹覉@”是在“源始環(huán)境”開辟的一個“我”的世界,“家園是通過從大地、空氣、陽光、森林、道路、海洋、河流的匿名狀態(tài)中后退而設立的。它有‘街面的房屋’,也有其秘密。有了居所,分離的存在者就與自然的實存決裂了……”
在“家園”中,“我”不再暴露于“源始環(huán)境”,“我”也不再僅僅是直接地“享用”或“享受”事物。“我”可以在“家園”中延展這種“享受”。因為“我”的“需要”不僅可以直接在世界中被滿足,而且可以將事物貯藏于“家”的四壁中,這就被稱為“擁有”(possession)。在列維納斯那里,“家園”原本就有“擁有”的意思。“我”不只是直接享用,還可以通過家中的擁有、儲藏,把“享用”的快樂延續(xù)到未來。
“家園”是以“我”為中心的,“在家”的概念表達了“我”的生存本質上是自我中心主義的(egoism),“我”利用、操縱世界上的事物為我所“享用”,從而形成我的“家園”。 列維納斯認為,從存在一般,從“源始環(huán)境”中分離出來的“我”的生存是一種“在家狀態(tài),經濟地存在”?!拔摇钡纳娴幕咎攸c是以自身“享受”于世界,從而使得“在世之生存”如“在家”一般。列維納斯稱這種狀態(tài)為“經濟”(economy)。economy一詞來源于希臘文的 oikonomos,也即“管家”的意思。亞里士多德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家政學”(oiko-nomia)的??梢哉f,“我”在“家園”層面上所展開的生活就是“經濟”。列維納斯以“經濟”原則來概括“我”的世界或我的“在家”狀態(tài)。正如伊迪絲·魏斯喬格洛(Edith Wyschogrod)所概括的:“我”“有一個場所,居住,工作,在經濟中生存”,而“生活世界就在經濟的范圍”。[注]Edith Wyschogrod, Emmanuel Levinas: The Problem of Ethical Metaphysics,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4, p.76.
較之其他現(xiàn)象學家對生存世界的理解,列維納斯以“經濟”為核心概念來刻畫以“我”為中心的生存狀態(tài)十分獨到?!敖洕北硎境瞿撤N功利性的、自我中心主義的行為原則。在“經濟”原則中,世界上所有的“他者”都不是列維納斯哲學意義上真正的“他者”,他們最終都要回復到“我”的身上,為“我”服務。據(jù)此“經濟”的第一原則可以說就是“服務你自己”?!笆聦嵣希洕牡谝粋€運動就是自我中心主義的?!薄拔摇钡倪@種“經濟”特點是“我”從“源始環(huán)境”中分離出來后的生存原則,這種“經濟”原則與“存在”本身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經濟”的規(guī)則來自存在本身。列維納斯曾用“存在的一般經濟性”(general economy of being)來指稱存在本身的“經濟”性,即存在以自身為中心的特點。這里,列維納斯所說的“經濟”更多的是指“我”在世界上的“在家狀態(tài)”。
由“享用”衍生出“擁有”(possession),有一種“擁有”的形式先于所有其他形式的擁有,那就是“居所”(dwelling)?!霸诩摇?at home with itself)構成了“我”在世界生存的根本性特征?!霸诩摇币馕吨谑澜缬幸粋€位置,在列維納斯看來,“居住”其間正是保持自身的方式。因此,“家園”首先意味著占據(jù)一個地方,因此“生存自此以后就意味著去居住”。[注]E.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9, p.156, p.37, p.143, p.153, p.153, p.152, p.153, p.153.“居住”并不是一種簡單的事實,如一塊石頭的存在,它意味“我”回到了家。有了“家園”,盡管“我”依舊生存于一個充滿“他者”的世界,但這個世界不再讓“我”有陌生感,而是讓“我”有“家園”感。
列維納斯的“我”不是抽象的“我”,而是作為“身體”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它必須在這個世界中安頓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持留自己。在其早期哲學中,列維納斯強調“我”在無名存在中有一個“地方”(place)。[注]E. Levinas, Existence and Existent,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8, p.70.在《總體與無限》中他則用“居所”來表達這種“地方”,“居所正是維持我的方式”??梢姟拔摇辈⒉皇浅嗦愕厣嬗谑?,“我”的“享用”更多的是在一個“居所”中的展開與完成,這個地方之所以不單單是一個“地方”,而是我的“居所”,表明它已經是“我”的延伸,“居所、居住屬于我的本質,屬于自我中心主義的。面對無名的ilya,我的恐怖、發(fā)抖、迷惘和煩亂不能與自己相一致,享受的快樂確認了我在家與自己在一起”。在“居所”中的存在就是在“源始環(huán)境”中建立起自己的領地,“我”在其中維持自己的“一個處所,一個家”,“我”由此有了住所,就可以抵御無名ilya的恐懼和侵襲。
列維納斯強調“居住”,還有進一步的深義,盡管“居所”或者“建筑”是屬于對象世界,但是“我”與對象世界的關聯(lián),卻是從一個“居所”出發(fā)的。世界于“我”不再是一個中立世界,而是我“居住”于其間的世界?!熬唧w來說,居所并不處于對象世界中,對象世界是由與我的居所的關系來定位的?!?/p>
列維納斯對于家的“居所”非??粗兀J為“整個勞動與擁有的文明,是作為實現(xiàn)其分離的、分離開的存在者的具體化而產生的。但這種文明涉及意識的肉身化與居住——涉及的是從家的親密性而來的生存,一種最初的具體化”。也就是說,“家園”的居所是文明的基礎,人的生存由此立足,世界也是由此展開。
“居所”非但是文明的基礎,也是我們認識的基礎?!盀榱四軌虮硐笞匀?、加工自然,為了自然能夠顯露為世界,人的重新聚集是必要的;這種重新聚集是作為家園實現(xiàn)出來的?!笔紫热吮仨氈匦戮奂癁榧?,然后才有“表象”(representation)自然的可能,然后才有世界的可能?!熬铀笔潜硐蟮那疤釛l件,“在表象的諸多條件中,居所并不能被遺忘,即便表象優(yōu)先被保持,并吸收其條件”。這里,列維納斯反對胡塞爾式先天地建構“對象”的觀念論主體,認為“對象”是事后構造的,是作為具體的存在物,是“我”居住在這些對象中間之后,才建構起的。在這個意義上,“觀念論的主體概念本身正來源于沒有認識到是具體化(居住)的溢出而產生的”。這里,列維納斯列舉了沉思世界的主體所預設的三大條件:(1)預設了人的居所;(2)預設了我從“源始環(huán)境”中的撤回;(3)預設了在家園親密性中我的重新聚集。通過這三個條件,我們看到,“對象”的建構不是在先的,反而“我”在世界中的“居住”是在先的。
除了“居所”是家園的必備條件,列維納斯進一步刻畫了“家園”的深入特性?!凹覉@”絕不意味著置身于一個漠不相干的區(qū)域,置身于冷漠的空隙中。如果是這樣,“我”就會喪失在“享用”中獲得的確認。正是“家園”使“我”可以與“源始環(huán)境”有一個距離,也使“家園”的內在性得以呈現(xiàn)。列維納斯認為“家園”的內在性開始于“熟悉”(familiarity)浸入其間。[注]E.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9, p.154, p.155, p.155, p.158, p.170, p.155, p.68, p.155, p.158, p.156.
列維納斯通過“熟悉”來刻畫“家園”,由此來消除世界的粗糙感。這種“熟悉”來自于從這個世界所獲得的習慣,習慣界定著“我”與這個世界之間的適應程度。更重要的是這種“熟悉”來自于“家園”中的“親密”(intimacy),一種與某人之間的“親密”。所以我們在“居所”中不再是“孤獨”的。除了“我”與世界中“他物”相遇,與“他人”的相遇最早就發(fā)生在“居所”里。列維納斯要探討這種家園中的“親密”和“溫柔”(gentleness)究竟起源于何處,由此他引進了“女性他者”(the feminine Other)的話題。這一話題在詹姆士·曼徹(James Mensch)看來是列維納斯哲學中最具爭議性的。[注]James R. Mensch, Levinas’s Existential Analytic,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15, p.95.
在以“他者之臉”顯現(xiàn)他者的倫理高度之前,在家園中,“他者”還會以另一種方式顯露出來?!斑@個他者就是女性。女性是重新聚集的條件,是家園內在性的條件,是居住的條件。”但對于女性的顯露,列維納斯給予了一種特別的描述,“矜持”(discretion)是女性的本質,“它是在退縮與缺席中顯露的”。正是女性完成了“那刻畫親密領域的,最初的友好歡迎”。通過“女性”,列維納斯將“家園”描繪成一個“親密”領地,在這里,女性的在場是從世界中的退場。“在此分析中,女性已經作為內在生活發(fā)生于其中的境域的基本點之一而被遭遇到?!?/p>
那么,這是在“家園”中的怎樣一種基本點呢?“單純的享用,源始環(huán)境的宜人,這還不是居住。”在家中的居住還必須有“女性存在”(feminine being)。因為,從“源始環(huán)境”的回撤是一個事件,這個事件意味著“我必須已經處于與某種我并不享用之事物的關系之中。這一事件就是與在家歡迎我的他人之間的關系,而這個他人就是女性矜持的在場”。列維納斯把這種與他人的關系看作一種特別的“我-你”關系。“在親密中他人的歡迎還不是那在更高維度中顯露出臉中的您——而恰恰是熟悉中的你:沒有教導的語言,沉默的話語,無言的理解,秘密中的表達?!边@已經構成了一種“親密”關系,列維納斯借用馬丁·布伯提出的“我與你”來說明這種關系。在《總體與無限》的第三部分中,列維納斯對馬丁·布伯的“我-你”關系進行了批判,在這里他卻對布伯采取了肯定態(tài)度,但“我-你”的范疇不是與普遍對話者的關系,而是與“女性他異性”的關系。這種關系存在于超越語言的層面,它絕不是一種短缺的、初級的語言,“這種在場的矜持包含了與他者超越關系的所有可能性”。
顯然,列維納斯認為“家園”的概念具有某種女性特征,這種維度就是“家園”對于人的歡迎,這是一種由女性代表的維度。所以,列維納斯說,“‘女性的’人類存在在一個居所中的經驗性缺席,絕不會影響那種女性維度,這種維度保持著開放,作為居所的歡迎”。因此,“它是一種自身聚集,是回到自身,就像在庇護地退回到家里,這些是對一種友好、一種期待、一種人的歡迎的回答”?!凹覉@”的友好好客由此才能凸顯出來。
列維納斯的“家園”概念蘊涵著豐富內涵,是“我”生存的基本狀態(tài);與“家園”相關,列維納斯又提出了“勞動”概念。在海德格爾那里,既沒有“家園”也沒有“勞動”,而對列維納斯來說,“居所”正是“勞動”的條件。
應該說,首先是“家園”所形成的空間使“勞動”與“擁有”成為可能。通過“勞動”把事物從“源始環(huán)境”中拽出來,比如大地中的果實、大海中的魚蝦?!坝谑莿趧樱桶咽挛飶脑词辑h(huán)境那里拽出,并因此發(fā)現(xiàn)世界。這一原初控制,勞動的這種壯舉,使事物產生,把自然轉化為世界;如此的控制與壯舉,正如目光的觀照,是以我在居所中的重新聚集為前提的?!澜鐫撛诘恼Q生正是從居所發(fā)生的?!盵注]E.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9, p.157, p.158, p.158, p.162, p.159, p.158, p.160, p.162, p.162, p.161, p.162, p.146.“勞動”改變著“對象”,真正使自然變成我們生存的世界是“勞動”的功勞。通過“我”的一系列“勞動”,喚醒了“源始環(huán)境”中的事物,使之成為可把握的,從而使自然變成世界。
“勞動”顯然與列維納斯前面所講的“享用”有著巨大差別,在列維納斯看來,“享用”與“非我”世界是一種直接關系,在“享用”中,我可以不據(jù)有,而是直接“沐浴”在“源始環(huán)境”中。而“勞動”則為“我”在世界上提供了更大的舞臺?!皠趧印笨梢载撠煛拔摇钡奈镔|需要,“勞動在其擁有性的控制中懸置了源始環(huán)境的獨立性:其存在”。
“勞動”在時間上也與“享受”不同。這是因為純粹的“享受”是即時性的,發(fā)生在“現(xiàn)在”,并且被周圍不確定的存在所包圍和威脅。而“勞動”是自我掌控的,在其中“我”從世界中拿進我所要求的,把“存在”變成我居家的“擁有”;其時間則向“未來”敞開,是延續(xù)的?!皠趧诱瓶匚磥恚筰lya之匿名的沙沙聲,使源始環(huán)境不受控制的澎湃,使那種即使在享受中也躁動不安的,都歸于平靜。”通過“勞動”補充“我”“在家”的庫存,這樣“未來”就不是那么不確定和危險的了。
對列維納斯來說,在這個圖景中,全部可能性的實現(xiàn)就發(fā)生于“勞動”的背景中。我們與“未來”的關系就是要把握住不安全性。通過“勞動”,建立“擁有”,“源始環(huán)境”不確定的“未來”被懸置了,世界上的存在物才成為我們的。
“勞動”生產的事物,建立“擁有”,可以成為財產(property),作為財產,事物則是一種喪失其存在的實存物。盡管列維納斯引用法國哲學家布特魯(Boutroux)的話說:“擁有延長了我們的身體”,但更恰當?shù)?,不是布特魯?shù)脑?,而是如詹姆士·曼徹所做的工作,把列維納斯的“勞動”概念與洛克的“勞動”概念做了比較,指出在通過勞動生產財富的問題上,他們是一致的。但關鍵的是,列維納斯引出了“勞動”與“家園”的關系,引出了“勞動”與“居所”的關系[注]James R. Mensch: Levinas’s Existential Analytic,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15, p.97.。列維納斯認為“勞動正是一種去獲得的活動(能量),它不可能是一個沒有居所的存在”。這種理解是洛克所沒有的?!皠趧印币馕吨a品,意味著必須有“居所”來儲存。成為“我”的,并不僅僅是因為“我”的“勞動”,還因為“我”把產品從公共世界中撤回到我的“居所”,“源始環(huán)境不確定的未來被懸擱了。源始環(huán)境在家的四壁內固定下來,在擁有中平息下來”。而“勞動”的成果也成為“我”的延展。
“擁有使存在擺脫變化。在其持久本質中,它不僅像心境一樣持續(xù)。它肯定它對于時間的權力,對于那不屬于任何人的東西的權力,對于未來的權力。擁有把勞動產品設定為在時間中保持永恒的東西——設定為實體?!币虼恕皩嶓w”就是“財產”。這里,列維納斯通過“勞動”對傳統(tǒng)“實體”概念進行了新的理解。希臘語ousia,其源始的含義就是財產,列維納斯在他的語境中再次重申了這一含義?!皳碛小鄙婕皩嶓w的涵義,而其他關系只涉及屬性的涵義。海德格爾只是在“用具”層面論述事物,列維納斯則認為:“一個用具的功能……就是把自己……強加為這些存在物的屬性?!闭恰皠趧印钡摹笆帧?hand),使無形的成為有形的,成為實存的事物。“勞動”對事物的實體性負責。“手”獲得的財富,需要“家”來儲藏。作為“財產”的事物,并不是自在的,它可以被交換,可以被比較,可以被量化,因此已經喪失其同一性,并可以反映在“貨幣”(money)中。由此,“財產”可以被買賣,可以變成“貨幣”。這是海德格爾的論述中所缺乏的領域,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強項,對此列維納斯有很深的認同,他說:“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此保持了其全部的效力,即使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經濟”最為根本的事實就是用“勞動”把“源始環(huán)境”轉化為“財產”?!耙虼藙趧赢a品并不是一種不可剝奪的擁有物,它可以被他人侵占。作品具有一種獨立于我的命運,它們被整合進一種由作品組成的整體中:它們可以被交換,就是說,被保持在貨幣的匿名性中。這一經濟世界的整合,并不觸犯作品所源出的那種內在性?!盵注]E.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9, p.176, p.177, p.117.由此表明“勞動”只是經濟性的,這意味著“勞動……來自于家園并返回家園,它是一種奧德賽式的運動,其中,在世界中追求冒險只是返回路程中的偶然事件”。
此外,通過“勞動”,列維納斯還提出了我們與“他人”的交往關系。這里包含著向“他人”的學習,與“他人”的合作,以及與“他人”分享勞動產品的種種關系。真正關鍵的是,隨著“勞動”的出現(xiàn),我們必須面對“他人”。“我”的身體使“我”能與“他者”面對面“相遇”。“勞動——已經要求言說了,因此他者的高度不再能還原為同一,他者出現(xiàn)了。”這預示了列維納斯的生活世界將要從“經濟”走向“倫理”?!敖洕钡氖澜缇褪怯伞拔摇钡摹靶枰薄ⅰ凹覉@”、“擁有”、“女性”與“勞動”構成的,是“我”所生存的“居所”。它在存在的層面,把我和世界聯(lián)結起來。但是當“我”遇到“他人”時,“他人”不再像“他物”那樣可以被“我”所擁有,于是我們將觸及生活世界的另一個基本維度:倫理世界。倫理關系存在于“家園”的親密關系之下。
列維納斯對于“家園”的一系列分析極具啟發(fā)性,由此我們看到,號稱西方哲學傳統(tǒng)遺忘了“存在”的海德格爾,在其生存論分析中其實“遺忘”了很多環(huán)節(jié),這些問題成為海德格爾哲學的盲點。通過與海德格爾生存論的對比,列維納斯發(fā)現(xiàn)了生存世界更為豐富的內涵,一系列原本遺忘的生存論環(huán)節(jié),“享受”、“源始環(huán)境”、“滋養(yǎng)”、“居住”、“女性”以及“勞動”,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澄清。對于中國的哲學來說,西方哲學中的這一向度尤其值得我們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