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合理,武 寧,楊惠淳
(1.中共河南省委黨校 法學教研部,河南 鄭州 451000;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法學院;北京100029;3.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當前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
楊合理1,武寧2,楊惠淳3
(1.中共河南省委黨校 法學教研部,河南 鄭州 451000;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法學院;北京100029;3.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青少年犯罪已成為我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農村青少年犯罪也成為犯罪學、刑法學、社會學等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根據(jù)我國國情,以社會現(xiàn)實為參照,在分析我國農村青少年犯罪特點的基礎上,從個體與社會、微觀與宏觀兩個層次歸納其犯罪成因,提出了五點防治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對策:一是樹立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二是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矯治,三是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預防,四是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學校防治,五是農村青少年犯罪的社會防治。
農村青少年犯罪;犯罪原因;預防措施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人口的流動性顯著增強,社會層次的多元化日益明顯。多元融合過程中產生的社會消極現(xiàn)象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一些媒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不負責任的傳播一些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甚至色情、兇殺等負面信息。青少年由于盲目模仿而導致沖動犯罪的人數(shù)逐年上升,而其中尤為突出和引人關注的是農村青少年犯罪問題。近年來,我國農村青少年犯罪不僅在案件數(shù)量上急劇增加,而且單個案件中的犯罪人數(shù)也在上升,農村青少年犯罪已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鄉(xiāng)分化日趨擴大,留守兒童和青少年日趨增多,農村青少年犯罪問題日益突出,犯罪人數(shù)在逐年增長。鑒于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農村青少年犯罪人口總量和在全國青少年犯罪人口中的比重都異常驚人,農村青少年犯罪已成為我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應當引起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足夠重視。由于城市化進程和技術進步帶來的一系列變化,當前我國農村青少年犯罪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如團伙性、暴力性、低齡化、侵財性等),而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點。
(一)犯罪類型日趨多樣化
犯罪類型由傳統(tǒng)的人身傷害和財產侵害類向其他類型的犯罪逐漸轉移,非侵財類案件呈增長趨勢。近年來農村青少年的犯罪手段更加成熟化與智能化,更具隱蔽性,暴力傾向、群體化傾向明顯。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青少年財產犯罪和非財產犯罪的比例,農村青少年由以盜竊、搶奪、搶劫等為主的財產犯罪轉向非財產犯罪將是一個必然的發(fā)展趨勢。
(二)女性青少年犯罪呈增長趨勢
一方面,一部分年齡很小就輟學在家的農村女性青少年進城務工。進城以后,城市的燈紅酒綠、花花世界強烈刺激著她們的虛榮心和金錢欲,而這一切與農村女青年自身的條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強烈的物質欲和虛榮心的驅使下,一些人就開始走“捷徑”,實施如聚眾淫亂、詐騙、盜竊等犯罪。另一方面,大部分農村女性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淡薄,在自己或家庭成員的利益受到侵害時,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要么選擇沉默,要么是使用過激的手段來反抗,從而走向了犯罪。
(三)犯罪年齡呈低齡化趨勢,集中在15~19歲左右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農村的傳統(tǒng)道德、習俗觀念的約束力已變得相對薄弱,而新的習俗、觀念和道德還尚未形成和建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一切向錢看”“破罐子破摔”“享樂主義”等各種消極思想觀念都會導致農村地區(qū)的青少年犯罪低齡化趨勢更加明顯。甚至有些少年從10~13歲就開始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低齡化趨勢潛伏著巨大的社會危害性,這是一個應當引起重視的新問題。
(四)犯罪主體成分呈復雜化、多元化趨勢
以前農村青少年犯罪的人員構成主要是農村的閑散青少年。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農村輟學學生、進城務工人員等也逐漸成為農村犯罪的主體。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當前偵辦的農村青少年犯罪案件中,這類人群數(shù)量占總體數(shù)量的63.2%。此外,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呈增長趨勢,如不予以高度重視,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將會嚴重危及社會的穩(wěn)定。
我國農村地區(qū)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個方面。內在因素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個體原因,尤其是主觀方面(心理狀態(tài))的原因,外在因素則涵蓋家庭、學校、社會等若干層面的外部環(huán)境。任何一種犯罪都是諸多社會和個人情況相互作用的結果。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心理快速發(fā)展的特殊時期,心智尚未健全,是非觀尚未形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這些特征導致其極易受到外界不利環(huán)境的影響,容易在誘惑面前做出錯誤判斷,導致激情犯罪。
(一)個人因素
1.深層次原因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一些農村青少年由于不學無術、精神空虛、好逸惡勞,妄圖不勞而獲,又缺乏道德的約束,試圖通過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尋求刺激,從而導致盜竊、搶劫等財產類犯罪屢見不鮮。
2.法律意識淡薄。由于各種原因,普法教育未能有效覆蓋農村地區(qū),廣大農村青少年不了解相關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不知道哪些行為是法律所禁止的,不知法而犯法。
3.各種不健康的心理。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和世界觀的形成階段,辨別是非和抵御外界誘惑的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但好奇心與好勝心強,模仿力強,容易沖動和感情用事,往往一時氣憤而誘發(fā)激情犯罪。在司法實踐中,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攀比心理。一些農村青少年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但虛榮心強,在與高收入家庭的同學和朋友的盲目攀比和競爭中,心理失衡,從而產生不勞而獲的思想和仇富心理。二是好奇心理。一些年輕人對來自社會上的各種誘惑、不良之風、新鮮事物以及一些低俗色情文化有一種好奇的嘗試心理。三是叛逆心理。一些農村學生由于學習不好、表現(xiàn)不佳或者家境窘迫受到個別教師和學生的嘲笑與歧視,或因家庭暴力、家庭變故使自尊心受到傷害,這些學生會在上述刺激下產生很強的報復愿望和叛逆心理,甚至進一步導致心理畸形變態(tài),對社會產生仇恨和敵視。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為最小的社會單元,對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青少年而言,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其一生都起著潛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諸多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的著作中,家庭因素往往是最受研究者重視的。美國著名犯罪學者薩瑟蘭針對青少年犯罪做出了重要的闡述,認為違法者的行為是與其家庭因素分不開的。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家庭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庭重組的情況大大增加。生活在重新組合或離異家庭中的青少年,受不和諧家庭關系的影響,易產生各種反社會心理,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據(jù)全國16個省市區(qū)18個少管所6496名少年犯問卷抽樣調查顯示,26.6%的少年犯來自父母離異的破碎家庭。二是農村家庭重物質輕精神,缺乏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導,導致孩子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三是農村家庭重男輕女,造成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和不健康的心理。男孩易在寵溺中形成陋習和拜金主義,女孩易在自卑中產生怨恨和報復心理。四是城市化的發(fā)展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導致農村留守青少年也日漸增多,缺少父母的關愛不僅是一種心靈上的傷害,更是違法行為的誘因之一。
(三)學校教育因素
相對于家庭教育來說,學校教育是中國目前比較正規(guī)、相對專業(yè)的教育模式,而且青少年的人生觀是在學校教育階段形成的,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國現(xiàn)階段的教育模式所表現(xiàn)出的種種弊端卻不容忽視。一是城鄉(xiāng)社會發(fā)展的差距和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使得一些農村地區(qū)的教育嚴重滯后于時代的要求。農村教師生活條件差、待遇低,導致一些農村地區(qū)留不住教師,尤其是優(yōu)秀教師。由于農村教師隊伍數(shù)量不足,整體素質偏低,無法保證農村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教育,更無法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二是盡管素質教育已經提出并實行多年,但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仍沒有從根本上實現(xiàn)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很多學校依然熱衷于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這種情況在農村地區(qū)尤為突出,為了迎合農村學生跳出農門的愿望,升學率成為農村學校的首要任務,在日常教育中只教書不育人,忽視青少年的養(yǎng)成教育,沒有向青少年傳授一些為人處事的常識、社會公德。這種只注重智育不注重德育的培養(yǎng)模式,造成了一些農村青少年良好品德的缺失。三是缺乏法制教育。農村青少年從小接觸的法律知識少、上學后學校開設的法制課和開展的普法活動也相對較少,致使農村青少年接受的法制教育明顯不足,甚至對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毫不知曉,覺得法律不存在、不重要,或者抱有僥幸心理,在不知不覺、不以為然中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社會變革因素
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要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而社會現(xiàn)實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落后文化,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攀比之風等成為誘發(fā)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因素。換言之,受一些落后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影響,青少年會不自覺地降低自己的道德品格和守法意識,于潛移默化中萌生犯罪意圖,以追隨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有資料表明:50%以上的犯罪青少年居住在社會環(huán)境混亂的社區(qū)(農村)中,且當?shù)亟洺0l(fā)生打架斗毆、酗酒等不良行為;25%以上的犯罪青少年的鄰居中有因違法犯罪被公安機關處理過的情況。因此,不良的社區(qū)氛圍極易使農村青少年產生犯罪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一)樹立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
遵紀守法不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有力保障。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應當遵守法律、法規(guī)及社會公共道德規(guī)范,樹立自尊、自律、自強意識,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的引誘和侵害?!边@一規(guī)則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了未成年人在自我防范犯罪中的積極義務。農村青少年需要自覺履行這一法定義務,樹立法制觀念,學習法律知識,了解和熟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基本法律、法規(guī),并在道德層面上嚴格要求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維護公共秩序。
(二)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矯治建議
犯罪心理矯治是指采取適當?shù)拇胧┏C正犯罪心理,使犯罪人改惡從善。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心理矯治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其實施不僅要依靠國家機關,也需要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只有各方面互相配合,密切合作,才能達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言行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表現(xiàn)形式,在一般情況下,青少年犯罪前都會試圖隱藏自己的犯罪意圖,卻又于言行細節(jié)中表露出來一些蛛絲馬跡。因為青少年的犯罪舉動往往是出于青少年的各種心理反應,而這種內在感受上升為犯罪意圖、具體化為違法犯罪行為需要一定的過程。此時,如果監(jiān)護人、家長、老師能夠仔細觀察青少年反常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發(fā)現(xiàn)問題后及時加以心理疏導,化解矛盾,就能從根本上消除其犯罪念頭的產生、阻止其違法犯罪行為的實施,達到預防矯治的目的。
(三)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預防
農村家長往往為生計奔波,無瑕顧及孩子。孩子犯錯后,家長往往采用粗暴、簡單的方法處理。長此以往,孩子很可能產生逆反心理,甚至仇恨心理,最終走向犯罪道路。一方面,農村青少年的家長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自覺改進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培養(yǎng)自身的法律意識,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與人友善相處,對家庭、社會和國家有責任感。另一方面,父母還需提高自身的責任感,維系穩(wěn)定的家庭關系,構建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盡可能地為青少年樹立正面的榜樣。家長還應重視孩子的精神需求,并及時有效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及時地預防和矯治不良行為。
(四)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學校防治建議
1.從農村教育的實際出發(fā),切實落實素質教育,強化社會主義理想和公民道德教育,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農村青少年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農村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教導其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尊重社會道德,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進一步增強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和用法律手段保護合法權利的能力。針對情節(jié)輕微、尚未構成違法犯罪、社會危害性不大的不良行為,學校應通過教育的方式化解和引導。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師應以溫和的方式對待犯錯誤的學生,避免語言傷害和各種體罰,以免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使不良后果擴大化。
2.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如前所述,學校教育對農村青少年的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加之農村學生因為經濟原因輟學率較高,許多農村青少年都沒有受到應有的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因而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觀念。事實上,無論是農村犯罪青少年整體教育不良的形成,還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不良而誘發(fā)的犯罪,都與長期以來城鄉(xiāng)二元的教育體系密切相關。因此,國家應繼續(xù)增加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繼續(xù)開展面向廣大農村的各種扶貧支教活動,讓農村青少年共享社會發(fā)展的成果,消除農村青少年輟學打工現(xiàn)象,消滅“讀書無用論”在農村的市場,把農村青少年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能的一代新人。針對農村青少年人數(shù)眾多、技能較差、職業(yè)教育相對薄弱的現(xiàn)狀,結合職教攻堅和產業(yè)轉型升級,大力發(fā)展農村職業(yè)技術教育,讓農村青少年轉變就業(yè)觀念、掌握就業(yè)技能,實現(xiàn)從學校到就業(yè)崗位的無縫對接。統(tǒng)籌發(fā)展城鄉(xiāng)教育可以從教育的角度有效預防農村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健康成長。在農村各級學校中擺脫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抹平城鄉(xiāng)教育差距,有助于實現(xiàn)學校強有力的矯正青少年不良行為及預防犯罪的功能,有利于促進農村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五)農村青少年犯罪的社會防治建議
社會防治的關鍵在于政府的積極作為,政府的有關部門應切實履行職責,嚴厲打擊各類社會丑惡現(xiàn)象和違法犯罪活動,尤其要加強社會綜合治理,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生活和成長環(huán)境。
1.整治農村校園周邊環(huán)境。青少年好奇心強、辨別是非能力差、自制力弱,各種娛樂場所新穎、時尚的包裝,很容易使青少年誤入歧途。特別是在廣大農村,正規(guī)的文化事業(yè)投入不足、政府監(jiān)管力量薄弱,一些低級趣味的娛樂場所乘虛而入,因此要加大整治農村校園周邊環(huán)境的力度,堅決取締校園周邊的歌舞廳、游戲廳、網吧等各種娛樂場所,凈化農村青少年的成長空間。
2.為農村青少年提供有效的就業(yè)指導、心理咨詢及法律援助。對于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少年,政府應為其提供有效的就業(yè)指導和寬松、公平的就業(yè)環(huán)境,避免他們無序流動,成為失業(yè)游民和社會秩序的潛在威脅。政府有關部門應努力實現(xiàn)不同勞動力市場間的就業(yè)信息共享,幫助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少年盡快獲得就業(yè)機會。同時加強管理和服務,對農村青少年開展各種技能培訓,提升其職業(yè)技能,增加就業(yè)機會。
3.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農村青少年健康成長。我國現(xiàn)有的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1992年)、《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由于制定年份較早,已無法應對近年來青少年犯罪領域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而且規(guī)定籠統(tǒng),缺乏可操作性,而相關的立法、司法解釋寥寥無幾,無法填補相關法律的空白。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完善立法、司法解釋、地方性法規(guī),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預防農村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法律實施即執(zhí)法的層面上,政府有關部門應進一步提高對農村青少年權利的保護力度,尤其要確保其受教育的權利得到落實,消除農村青少年犯罪的隱患。
綜上所述,農村青少年由于身心發(fā)育還不成熟、人生觀尚未形成、自控力較差,容易因一些生活瑣事和日常摩擦而一時沖動、“失足”犯錯。特別是農村留守青少年缺少親情的關愛、傾訴的對象、監(jiān)護的力量,更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人生道路才剛剛開始,所以無論是事前預防還是事后依法懲治,我們都必須始終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方針,給剛剛踏上人生道路的犯罪青少年一個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并對他們給予關愛和幫扶,這將有利于他們盡快融入社會,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利于我們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責任編輯張彥華]
C916
A
1671-6701(2016)05-0070-05
2016-08-20
楊合理(1969—),男,河南平輿人,博士,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教授;武寧(1994—),女,河南林州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3級法學院學生;楊惠淳(1993—),女,河南平輿人,武漢理工大學2012級藝術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