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
《中圖法》(第五版)I242類目邏輯辨誤及修訂
黃珊
《中圖法》(第五版)文學(xué)類“I242”的分類存在種屬概念并列和概念誤用的邏輯錯誤,由此造成圖書分編的困難和邏輯層次的混亂。文章從類名辨析入手給予揭示,并提出修訂建議。
中圖法 小說分類 邏輯錯誤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以下簡稱《中圖法》)(第五版)文學(xué)類“I242古代至近代作品(—1919)”有如下類目表:
I242.1筆記小說
雜志、志怪、傳奇、諧謔等入此。
I242.3話本、評話
I242.4章回小說
長篇小說入此。
I242.7短篇小說
該類目表從中國文學(xué)史專業(yè)的視角看存在多處邏輯錯誤。如果說每一視野都有其盲區(qū),有意識地引入他種視野,常能看清其故有盲點,那么,本文將嘗試以文學(xué)史知識視野,從概念辨析入手,分析問題所在,并試作修訂,以就教于方家。
“I242.3”之“話本、評話”這兩個概念如此并列,就像“水果、蘋果”的并列一樣,存在“種屬概念并列”的邏輯錯誤。
最早從小說文體學(xué)視域定義“話本”概念的是魯迅。他在《中國小說史略》第12篇“宋之話本”寫道:“說話之事,雖在說話人各運匠心,隨時生發(fā),而仍有底本以作憑依,是為‘話本’?!保?]據(jù)宋人灌園耐得翁《都城紀(jì)勝》和吳自牧《夢粱錄》的分類,“說話”(即講故事)有四家:小說、講史、說經(jīng)、合生[2]。如今尚不知“合生”所指何物;“說經(jīng)”在文學(xué)范疇之外,故通常認為作為文學(xué)的“話本”包括“小說”和“講史”兩類。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宋之話本”就此兩類說道:“講史之體,在歷敘史實而雜以虛辭,小說之體,在說一故事而立知結(jié)局,今所存《五代史平話》及《通俗小說》殘本,蓋即此二科話本之流,其體式正如此?!保?]魯迅所說《通俗小說》即《京本通俗小說》,它作為“小說”的代表,是用當(dāng)時白話講說平凡人的故事,其“說一故事而立知結(jié)局”是指它在文體上篇幅不長,屬于白話短篇小說;而《五代史平話》作為“講史”的代表,是以白話講說歷史上帝王將相的故事,因為講史容易積累成連續(xù)的故事,所以篇幅就長。
關(guān)于“講史”與“平話”“評話”的關(guān)系,陳汝衡先生在《說書史話》中談到:“元代講史,別稱‘平話’,也就是明清所說的‘評話’?!保?]葉德均先生說:“元代稱為評話的和宋代說話的講史一家是完全一致的?!保?]雖然有關(guān)“平話”和“評話”的語詞產(chǎn)生年代及來源尚存分歧,但宋之“講史”與元之后的“平話”“評話”指的是同類文體對象,這點是可以肯定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四雜史類存目三《平播始末》附注云:“按《永樂大典》有平話一門,所收至夥,皆優(yōu)人以前代軼事,敷演成文而口說之。”[6]綜上可說明,“平話”“評話”是話本之“講史”在元代以后出現(xiàn)的替代性名稱。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明清章回小說走向成熟后,其題材上的開拓溢出了前朝舊事邊界,因而,由章回小說改編的評話(平話)也就溢出了“講史”的題材范圍,嘉慶十三年出現(xiàn)的《紅樓夢》評話改編本就是例子。這就是說,“平話”“評話”是作為話本之“講史”發(fā)展到元以后出現(xiàn)的替代性名稱,在章回小說盛行的時代,較之于原來的“講史”概念有所發(fā)展,但這并沒有改變它作為“講史”替代性名稱的屬性,只能說明這一文類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發(fā)展。
就話本的文體學(xué)演進而言,“小說”與“講史”(評話)都經(jīng)歷了一個從與題材因素關(guān)聯(lián)的文體概念發(fā)展成無題材因素關(guān)聯(lián)的文體概念的過程,最終,“小說”與“評話”在文體實質(zhì)上就是短篇與(相對而言的)長篇的區(qū)別。比如今存最早的明人輯印話本集——嘉靖年間洪楩編《清平山堂話本》,涵括了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它之所以又名《六十家小說》,就是因為全是短篇?!靶≌f”即短篇,最早從文體上這樣定義它的是東漢的桓譚;他說“小說”是“叢殘小語”[7],即不同于經(jīng)籍之作的小言小語之短書。在整個中國古代,“小說”一詞在與文體相關(guān)的用法中都未脫離這個含義。所以,話本之“小說”,就是白話短篇小說;而話本之“評話”,作為長篇,是章回小說的前身。
概而言之,作為文學(xué)作品的“話本”分為話本之“小說”和話本之“講史”這樣的短制與長篇兩類。話本之“講史”元代之后又稱“評話”(平話),故“評話”(平話)屬于“話本”的下位概念,在邏輯上不可與“話本”并列。至于這一并列在圖書分類上帶來的不良后果,后文會逐步涉及。
“I242.4”之“章回小說”由“評話”發(fā)展而來。元末明初,羅貫中、施耐庵在民間長期積累的基礎(chǔ)上,以宋元評話為底本,創(chuàng)作出《三國志通俗演義》《殘?zhí)莆宕费萘x傳》和《水滸傳》等,從而實現(xiàn)了由評話到章回的發(fā)展演度。章回與評話的主要區(qū)別是:(1)評話原初以說唱為傳播方式,而章回小說已演化為成熟的案頭讀物;(2)章回小說逐漸形成了專門的形式體制,即全書分章回,每章回設(shè)揭示本章主要內(nèi)容的題目[8]。
話雖如此,但只要檢視國家圖書館聯(lián)合公共目錄查詢系統(tǒng)或CALIS聯(lián)合目錄數(shù)據(jù)庫,就會發(fā)現(xiàn):編目員在區(qū)分評話與章回小說時,顯得比較混亂。就第二項區(qū)別來看,章回小說的文體形式本身有一個從評話發(fā)展到成熟章回體的過程,那種對偶整齊的二句式章回目錄,直到嘉靖年間毛宗崗修改《三國志演義》時才最終形成,這之間有其模糊地帶;而且章回小說也常常反過來改編成評話傳播,比如上文提到的《紅樓夢》在嘉慶十三年就開始有了評話改編本。這種評話改編本所保留的章回小說特征遠比明中葉以前的章回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殘?zhí)莆宕费萘x》的單句目錄形式更具章回體色彩。所以,許多作品,究竟是評話還是章回,需要做詳盡的歷史源流考證,這是編目員不可能勝任的。就第一項區(qū)別來看,此處“評話”已經(jīng)在《中圖法》的知識體系上歸類于古代小說,而不是曲藝的“評話”;這就使它在文本層面上與章回小說一樣,也屬于案頭讀物了,所謂“傳唱”方式,只是就其“出身論”而言的。如果從“出身論”上較真,評話與章回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qū)別。這個五十步與百步的距離,在“曲藝”的名義下可能是本質(zhì)屬性的;在小說的名義下,對I242類圖書的管理卻看不出有多大的意義。比如,將《五代史平話》與《殘?zhí)莆宕费萘x傳》分屬兩個類別排架,于知識聚類上并不見得更加科學(xué),在圖書檢索上反而可能增添阻礙。
那么,為什么要將“話本”與“評話”列為一類,而不是將“評話”與“章回小說”列為一類呢?《中圖法》此處的分類,顯然是受了知識“名分”的制約。“評話”向章回走去,有時又從章回走來。在文學(xué)發(fā)展史上它圍繞章回體來來往往,卻在知識名分上屬于話本家族。《中圖法》這樣做是重名分勝于重實際操作便利的類別區(qū)分法,但這樣的區(qū)分,既令“I242.3”之“話本”與“評話”這兩個上下位關(guān)系概念并列而造成邏輯錯亂,又給“I242.3”與“I242.4”的圖書分編造成困難。
如果簡單地將“評話”劃入“I242.4”與“章回小說”并列,則問題更大。它會造成“I242.3話本”與“I242.4評話、章回小說”兩個類別間存在包含關(guān)系,也就是說,將“評話”劃歸“I242.4”的前提是將“I242.3”之“話本”限制為話本之小說。目前中國古代文學(xué)學(xué)科專業(yè)用語中有“話本小說”,指稱話本之小說。所以,“I242.3”之類名可變更為“話本小說”,然后就可將“評話”劃歸“I242.4”,與“章回小說”并列了。
《中圖法》“I242.4章回小說”類目下,備注的那句“長篇小說入此”,明顯是概念誤用?!伴L篇小說”概念源于日本人坪內(nèi)逍遙《小說神髓》(1885年)一書對英語novel的漢字翻譯,1902年梁啟超倡導(dǎo)“小說界革命”時引入中國。到1910年《小說月報》創(chuàng)刊,“長篇小說”在該刊上已經(jīng)是一個通用的概念了,其含義與現(xiàn)在所謂長篇小說完全一致。所以在當(dāng)時《小說月報》“長篇小說”的欄目下,刊發(fā)的絕大多數(shù)是章回體小說,因為在現(xiàn)代知識譜系中,章回小說是長篇小說的一種傳統(tǒng)形式,即“長篇小說”是“章回小說”的上位概念。
當(dāng)然,《中圖法》之所以要在“章回小說”類目下加此備注,也是事出有因。20世紀(jì)初“小說界革命”以來,受西方小說影響,長篇小說的章回體制出現(xiàn)微小突破。何諏的《碎琴樓》(1910年)最早突破章回小說形式體制,而后有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1912年)、林紓的《劍腥錄》(1913年)和《金陵秋》(1914年)等。這類非章回體長篇小說顯然不能歸入章回小說類,這就是那條備注的由來。
若要修改這條備注在概念關(guān)系上存在的邏輯錯誤,只需將此備注增加兩個字——“其他”,變成“其他長篇小說入此”,也即章回小說以外的長篇小說入此即可。這一時段,畢竟章回小說是長篇小說的主流形式,其他形式的長篇小說是章回體的破格且量很少,附列于章回小說類目之余,既反映了當(dāng)時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實情,又顯示了新情況的出現(xiàn)。
“I242.7短篇小說”類目的出現(xiàn),從“I242”的分類體系來看,在邏輯上不能自洽。中國古代短篇小說從大類上分為文言短篇小說和白話短篇小說。其文言短篇小說有兩個系統(tǒng),一個是始于魏晉時期以《搜神記》《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怪、雜錄系統(tǒng);一個是始于唐代的傳奇系統(tǒng)。它們在清代有所綜合而產(chǎn)生了大批文言小說,這些文言小說或偏向傳奇風(fēng)采,如《聊齋志異》;或偏向志怪、雜錄風(fēng)格,如《閱微草堂筆記》?!癐242.1筆記小說”以備注“雜志、志怪、傳奇、諧謔等入此”①,提示這兩個系統(tǒng)的文言短篇小說在《中圖法》中歸于“筆記小說”的類目之下。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另一大類白話短篇小說始于宋元話本小說;明代仿宋元話本小說的作品又稱擬話本,以“三言”和“二拍”為代表;清代的白話短篇小說,諸如《連城璧》《十二樓》《豆棚閑話》《五更風(fēng)》《照世杯》《閃電窗》《雨花香》《通天樂》等,都是對“三言”和“二拍”的繼承。故可以說,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大致隸屬話本小說家族,可視為《中圖法》“I242.3”的類目范圍。但由于“I242.3”的類名是“話本、評話”,也就是說,在“話本”一詞包含“評話”的情況下又再列“評話”,就不僅是長短篇的混類,而是凸顯長篇,從而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短篇的遮蔽,以致給人這樣的印象:如果不設(shè)置“I242.7短篇小說”類目,則大量的古代短篇小說無處容身矣,所以就有了“I242.7短篇小說”類目。然而,“I242.7”之“短篇小說”是一個與“長篇小說”相區(qū)分的近代概念,在現(xiàn)代文學(xué)文體常識中,它是包括上述筆記小說、話本小說等各類短篇小說的上位概念,將其列類于此,必然造成分類混亂。比如,前述《清平山堂話本》又名《六十家小說》,在國家圖書館書目中,以《清平山堂話本》為題名者均歸類于“I242.3”;以《六十家小說》為題名者,則編入“I242.7”類。再比如清人李漁著白話短篇小說《連城璧》,國家圖書館書目有8個版本分類在“I242. 3”,2個版本在“I242.7”,其中1個版本同時給出“I242.3”和“I242.7”分類號;在CALIS聯(lián)合目錄中,這部短篇小說集在“I242.7”類號下有9個版本,在“I242.3”類號下有8個版本,其中有2個版本同時給出了“I242.7”和“I242.3”分類號。同樣,在“I242.1筆記小說”與“I242.7短篇小說”之間也存在類似的混亂,但情況要好一些。為了節(jié)省篇幅,不一一舉例。這種混亂,從形式邏輯層面看,是種屬概念列類同一分類層級導(dǎo)致的;從認知層面說,則有對“I242.1筆記小說”理解不清晰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對“I242.3話本、評話”的認知存在偏差,而這種認知偏差又因列類的邏輯錯誤而加劇。筆者認為,當(dāng)“I242.3”的類名改為“話本小說”后,明確了其所指為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既修正了“I242.3”類目的邏輯錯誤,也有利于改善其認知偏差,為糾正“I242.7短篇小說”類目設(shè)置存在的種屬概念列類同一分類層次的邏輯錯誤提供了依據(jù)。
不過,如果簡單地去掉“I242.7短篇小說”類目,又會導(dǎo)致部分短篇小說難以歸類的問題。晚清的“小說界革命”催生了一大批既不同于上述筆記小說,也不同于話本小說的新型短篇小說,它們伴隨著近代報章雜志等新媒體的蜂起而涌現(xiàn)。陳平原在《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zhuǎn)變》一書中,詳論了這批小說在敘事模式上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換[9]。因為這種轉(zhuǎn)換,這批小說在當(dāng)時稱為“新體小說”。今天的近代文學(xué)史專家們還沿用“新體小說”概念指代那一時期的新短篇小說。由于《中圖法》將“新體短篇小說”類名配給“I246”“I247”的現(xiàn)代和當(dāng)代小說作品,所以,“I242.7”就不能改為“新體短篇小說”來指稱它們。筆者建議將此處的“短篇小說”類名前也加上“其他”二字,為晚清新體短篇小說和其他邊緣性的難以歸類的短篇小說留出位置。
綜上概念辨析,筆者建議將《中圖法》“I242古代至近代作品(—1919)”類目作如下修訂:
I242.1筆記小說
雜志、志怪、傳奇、諧謔等入此。
I242.3話本小說
I242.4評話、章回小說
其他長篇小說入此。
I242.7其他短篇小說
“I242.1筆記小說”名義上指涉的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說,“I242.3話本小說”實際上指涉的是古代白話短篇小說,而“I242.4評話、章回小說”指涉的是古代長篇小說家族,所附注“其他長篇小說入此”和“I242.7其他短篇小說”,主要指涉晚清“小說界革命”帶來的少數(shù)突破章回體的長篇小說和大量刊載于報刊媒體的新型短篇小說。如此修訂,無論是在小說文體類目組織的邏輯秩序上,還是在小說文體演變軌跡的歷史揭示上,都相對更為清晰。
注釋
①中國古代文獻中,“筆記”和“小說”在漫長的歷史中鮮見搭配連用。宋以降出現(xiàn)以“筆記”命名書籍的情況,屬于一個雜著的概念,舉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蟲魚、風(fēng)俗民情、學(xué)術(shù)考證、鬼怪神仙、艷情傳奇、笑話奇談、逸事瑣聞都有包括?!吨袌D法》將這個概念沿用于“歷史、地理”類“K206.6筆記、掌故、舊聞、回憶錄”。清代以后開始出現(xiàn)“筆記”與“小說”配搭連用作為書名的情況,其意思是筆記短章,仍然有著“筆記”內(nèi)容的廣泛性;直到民國初年王文濡主編的影響巨大的《筆記小說大觀》,這一涵義都沒有改變。該書收錄200余種古代筆記,廣涉政治、經(jīng)濟、交通、地理、歷史考古、文學(xué),甚至醫(yī)學(xué)等。“筆記小說”明確作為文學(xué)類的小說文體概念,源于20世紀(jì)20年代末30年代初鄭振鐸等受西方文學(xué)觀念影響從文學(xué)文體角度對古代小說進行的分類和界定。自此,“筆記小說”在古代文學(xué)領(lǐng)域被定義為與“傳奇小說”相對的文言短篇小說文體類別?!吨袌D法》“筆記小說”類目下的備注,既意在擴大其作為文學(xué)文體學(xué)概念的外延,將傳奇小說包括在內(nèi),使它成為中國古代全體文言短篇小說的類名,又意在縮小其作為內(nèi)容廣泛的雜著概念的外延,將非文學(xué)意義而命名為“筆記小說”的書籍排斥出去,歸于“K206.6”。但從實際的圖書分編情況來看,后一目的并未達到。
[1][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84-86.
[2]劉興漢.南宋說話四家的再探討[J].文學(xué)遺產(chǎn),1996(6):71-77.
[4]陳汝衡.說書史話[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7:101.
[5]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1979:659.
[6]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五四[M].北京:中華書局,1965:485.
[7]桓譚.新輯本桓譚新論[M].朱謙之,校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1.
[8]黃珊.《中圖法》(第5版)“I246”“I247”類目的問題與修訂[J].圖書館建設(shè),2015(8):62-64.
[9]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zhuǎn)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3-128.
(責(zé)任編輯:吳衛(wèi)娟)
Logic Analysis and Revision of Class I242 in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5th Edition)
HUANG Shan
There are logic errors such as juxtaposed generic-specific concepts and misapplied concepts in the class I242 of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CLC),which gives rise to the difficulties and illogicality in cataloguing.This paper discusses such issues by analyzing the class names 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vision of CLC.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CLC);fiction classification;logic errors
格式 黃珊.《中圖法》(第五版)I242類目邏輯辨誤及修訂[J].圖書館論壇,2016(11):99-102,113.
黃珊,碩士,東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圖書館館員。
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