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翰林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本解讀
——功能翻譯理論的啟示
沈潔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翰林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摘要:文章介紹了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主要觀點,嘗試將該理論與新的理念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相結(jié)合,探討了其理論中關于區(qū)分文本功能、重視讀者和文本的文化屬性、使用“垂直翻譯單位”等部分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并舉例展示將之應用于課堂的實際可能。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大學英語教學;文本功能;文化專屬性;翻譯單位
課堂語言教學需要載體,大學英語教學的載體主要是課文文本。大學英語課文的選材要體現(xiàn)“趣味性、知識性、可思性”,并“注意經(jīng)典性與時代性融合,科普性與文學性融合?!保ā洞髮W英語精讀》總序)因而大學英語課文選材題材廣泛,內(nèi)容涉及文、理、工、農(nóng)、醫(yī),文體主要有小說、散文和戲劇。
大學英語教學的核心是聽、說、讀、寫、譯五大基本技能的培訓。它們是知識、信息、能力輸入與輸出的相互交融。有效地、拓展性地理解文本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為順利進行各種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五大基本技能當中,譯是輸出,需要大量輸入的積累,翻譯理論中包含了對文本理解的高要求和對文化因素的考慮,因而可以嘗試應用于課堂英語教學當中。
翻譯學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具有自身的學科框架和范圍,也利用和借鑒了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來發(fā)展自身體系,如哲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學,等等。翻譯學流派眾多,主要有翻譯科學派(即語言學派)、功能主義學派、操縱派、多元系統(tǒng)論、解構(gòu)主義學派和翻譯技術學派。張美芳[1]將其中的功能主義學派細分為以韓禮德的語篇分析模式為中心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和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并將它們分別稱作“微觀翻譯功能”和“宏觀翻譯功能”。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漢斯·弗米爾(Hans J.Vermeer)以“目的論”為核心,將“目的準則”作為翻譯的最高規(guī)則,認為“目的決定手段”。簡單來說,是以翻譯目的為準則來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弗米爾的“目的論”中有一個另外的概念是“翻譯大綱”,即譯者在翻譯之前需要弄清譯文(預期的)文本功能、譯文接受者、(預計的)文本接受時間及地點、文本傳播媒介、文本制作或接受的動機,等等,因為所有這些因素都影響著翻譯目的的形成和實現(xiàn)。
為配合不同目的和功能的翻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第二代成員克里斯汀·諾德(Christiane Nord)提出了“垂直翻譯單位”的概念,即分析功能單位而非結(jié)構(gòu)單位。功能單位視語篇為一個復雜的結(jié)構(gòu),里面的各個層次(語音、語調(diào)、重音、詞匯、詞、短語、句法、段落順序及形式、結(jié)構(gòu)、語篇、文化)均以實現(xiàn)整體功能為目的,通過自身標識相互制約。
功能具有普遍性,而在文本中表達功能的標識方法卻帶有文化屬性。漢斯·弗米爾(Vermeer)認為,在人類交際這一綜合的理論框架中,一種翻譯理論不管有多么復雜,都不能只借助語言學來說明問題。它還需要一種文化的理論來解釋交際情景中的具體問題以及言語和非言語情景因素之間的關系。不同的文化中對于同一指稱物有不同的標識。譯者根據(jù)自己對源語文化專屬性的了解來解釋源語文化現(xiàn)象[2]。
2.1功能翻譯理論與科學學習理念的契合
認知學習法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萌發(fā),逐漸在教學領域擴大影響。刺激-反應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讓位給了認知學習理論。其中,最早由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Piaget)提出的建構(gòu)主義教學觀認為,傳統(tǒng)教學法的機械性限制了學習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應當以學生為中心,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調(diào)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即學生應當把當前學習內(nèi)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業(yè)已知道的事物相聯(lián)系,對這種聯(lián)系加以認真思考,這樣構(gòu)建意義的效率才會更高。
功能翻譯理論認為,在翻譯過程中應當考慮目的語讀者所在的文化和價值體系,讀者的年齡、受教育背景和前經(jīng)驗知識,并將這些作為多角度解讀文本的限制條件。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學生是目的語讀者,他們在接觸課文文本之前浸染于自己所屬的文化氛圍中,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價值體系,并擁有各自獨特的經(jīng)驗積累。另一方面,英語課堂教學各種活動的開展仍需要以課文(文本)為基礎。課堂活動主要圍繞理解、挖掘和拓展文本進行。在課堂上,學生學習重要的語言點,是知識的接受者;同時,學生將所學與自身經(jīng)歷相結(jié)合,將新內(nèi)容與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相融,從而產(chǎn)生理解課文的獨特視角,此時學生上升為文本讀者;在接受一定的翻譯技能訓練后,他們甚至于可以成為初級的譯者。這樣的英語教學符合科學的教學理念,能夠延展課堂教學。
2.2探索課文的文本功能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代表人物之一卡塔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依據(jù)心理學家卡爾·布勒(Karl Bühler)(1934)的語言功能三分法,提出文本具有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和感染功能(appellative)(也有譯為訴求功能),認為翻譯策略的選擇應當根據(jù)不同的文本功能。張美芳[1]對這幾種功能的理解是: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告知讀者真實世界中的事物和現(xiàn)象;在表情型文本中,對審美的關照大于信息部分,文體本身就具有意義,對讀者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翻譯時不可忽略這種形式帶來的效果;感染型文本從內(nèi)容和形式都從屬于文本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和產(chǎn)生的言外效果。在三個主要文本功能之外,功能翻譯理論還細分了許多子功能。他們認為,文本功能通常不是單一的,根據(jù)語言特征或慣例,文本可以被劃分為不同體裁。每種體裁的文本功能有主次之分,其語言也具有鮮明的特征。
功能翻譯理論區(qū)分原文文本功能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譯文能傳遞同樣的效果。事實上,不同的文本體裁及其語言特征時刻傳遞著不同的文本功能,也體現(xiàn)了文本如何使用語言手段達到實現(xiàn)文本功能的目標。但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課文文本通常被僅僅用于提供語言知識點、提供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或者是提供讓學生接觸不同文化的窗口,簡而言之,學生并沒有機會真正理解和探究課文。并且,這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即所有體裁的文章和各具特色的語言幾乎被以同一種態(tài)度進行分析,原本文章中的表情功能和感染功能經(jīng)常被信息功能替代,并且即便是僅僅分析文章的信息功能,還常常起始于字、詞、句層面的翻譯單位,待上升到篇章層面時,教師甚至可能會做出前后矛盾的解釋。以下以董亞芬總主編的《大學英語精讀》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中的課文為例:
例1:“The Present”一文從旁觀者的角度描述了一位老人在生日當日期待女兒的到來,最后卻極度失望和傷心的故事。課文主題鮮明,整篇文章的字詞句段都充滿了強烈的表情和感染功能。如果忽略這一點,文章中的文學寫作手段便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例如:“Her husband had been made Mayor,and Myra herself had got a medal for her work for the aged.”這句話是對老婦人的大女兒美好現(xiàn)狀的描述,實際上卻充滿了強烈的諷刺意味?!癏er present,her lovely present.”禮物本應是令人愉悅的事物,但用于文中的這句話,通過重復手段,表達的卻是失望、憤怒之情。
例2:“The Shelter”是一篇劇本的節(jié)選。劇本表現(xiàn)的是人在危難中展示的惡,主題深刻,令人深思。劇本文體的語言具有口語化的特征,語言簡單,卻富有表情功能和感染功能,語言表意極大地依賴于語境,需要配合人物行為共同描繪人物形象,表述主題。在本文中,原本在一起歡慶的人們在得知導彈來襲后為爭搶鄰居的防空洞而爭吵、辱罵、打斗、搶劫、撞門,這些行為與他們平日里的文質(zhì)彬彬的形象形成非常鮮明的對照。而后,在門被砸開的一瞬間防空警報解除,所有人被迫回到了正常的狀態(tài)中,形勢逆轉(zhuǎn)后他們的言語和表現(xiàn)更增添了文章的諷刺意味。在這樣的文本中,教師不能拘泥于字詞的釋義,而應當引導學生以讀者而非學習者的身份進入課文語境,跟隨劇中人物去經(jīng)歷、感受、理解對話語言,發(fā)現(xiàn)語言的感染力,并引導學生對主題進行思考。
比較而言,文學、散文、戲劇等體裁的文章,其語言功能相對更為豐富,而說明文文體的語言其信息功能更突出。
2.3將語言與文化結(jié)合
“語言是文化的精華部分,尤其是當文化的定義為‘知識、智慧和觀念的總和'”[3]。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離開了文化語境的文本釋義只是生硬地解剖語言,而脫離語言的文化釋義又偏離了學習外語的本質(zhì)意義。
語言學的蓬勃發(fā)展使得它在與之緊密關聯(lián)的翻譯學和外語教學領域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語言學中的傳統(tǒng)語法觀曾一度主導翻譯研究和我們的外語教學。長期以來,在國內(nèi)的英語教學,包括大學英語教學僅僅重視字詞句的分析和講解,忽略了語言和文本內(nèi)涵的文化屬性。傳統(tǒng)語法教學在課堂上體現(xiàn)為教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模式。這樣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點弊端:首先,單純字詞、語法的學習和訓練不利于學生從篇章以上的層級理解全文文本,因而課文的內(nèi)涵意義、文化意義得不到深入挖掘;其次,這樣單一的模式?jīng)]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也不能將學習內(nèi)容和生活實際相關聯(lián),這不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和內(nèi)化所學知識并從而形成自身的知識結(jié)構(gòu);再次,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具有大量字、詞輸入?yún)s缺乏句和段以上的輸出機會,導致語言學習中出現(xiàn)讀寫能力尚可,聽說能力幾乎完全缺失的現(xiàn)象和產(chǎn)生了為何學習外語的疑問;最后,這樣的教學方法和內(nèi)容難以調(diào)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事實上,對于語言語法的研究,除了傳統(tǒng)語法的模式,還有發(fā)源于索緒爾的結(jié)構(gòu)語法模式、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生成語法模式,以及功能語法模式。功能語法主張從功能的角度對語言的結(jié)構(gòu)進行研究。語言欲行使功能必然不能拘泥于字詞的語義。大學英語課文文本介紹的是國外的人、事、物,其異質(zhì)特征體現(xiàn)在語言上主要有專有人名、地名,固定短語結(jié)構(gòu),習語和諺語,等等。在理解文本時,學生作為文本讀者除了需要弄清語言的基本語義,還需要具備與課文主題相關的文化常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不是逐字逐句的解釋和分析,而是提供學生需要的背景知識,幫助補充學生在語言和知識上的空缺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
例3:“Lessons from Jefferson”一文中,教師需要重提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相關歷史,才能讓學生將文中出現(xiàn)的名詞如Thomas Jefferson,George Washington,Abraham Lincoln,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并且,文中提及杰斐遜總統(tǒng)與Lafayette(拉法耶特)就革命問題相互通信。教師此時需要補充的是拉法耶特與美國總統(tǒng)杰斐遜的關系,他與美國革命的淵源關系以及他在自己的祖國—法國的大革命中的命運。在接受了這些信息補充后,學生才能理解文中杰斐遜總統(tǒng)為什么能從與Lafayette的通信中得到啟發(fā)和靈感。
例4:“A Brush with the Law”一文中作者通過描述法庭審判的不嚴謹而表達了對法庭審判不公平的嘲諷,要讓學生充分領會這一點,教師需要給學生補充與法庭審判基本流程和規(guī)則相關的知識。只有這樣將文化與語言糅合起來,才能讓學生在語境中學習語言,將自身的知識經(jīng)驗、文化、習俗與新的視域相比較、相融合,最終形成自身的體驗和知識架構(gòu)。
2.4課文文本的理解單位
縱然傳統(tǒng)的語法結(jié)構(gòu)學習弊端諸多,但不可否認,對字詞含義的掌握是學習一門外語的基本功。功能翻譯理論強調(diào)文化的重要影響,重視按照交際功能劃分文本類型,卻也從未將字、詞、句層級的對應翻譯完全排除在外。諾德的“垂直翻譯單位”要求譯者從機械割裂的語言層級中解放出來,以自上而下的眼光看待整個文本。這樣的理念啟發(fā)教師帶領學生探索文本如何在各個層級相互影響地使用帶有文化屬性的標識表達文章的功能,并根據(jù)文體、主題和翻譯功能對全文進行合理的、全面的和發(fā)散的理解。在提出“垂直翻譯單位”的理念之后,諾德進一步將翻譯類型主要分為“文獻型翻譯”或是“工具型翻譯”?!拔墨I型翻譯”的翻譯形式包括類似于語言學式的逐行對照翻譯、逐詞對照翻譯、語文學翻譯和異化翻譯;而“工具型翻譯”的翻譯形式包括等效翻譯、異效翻譯和同效翻譯。諾德在其著作中總結(jié)了分析功能單位的優(yōu)點:(1)它視語篇為一個復雜的結(jié)構(gòu),里面的各個部分相互作用以實現(xiàn)特定的整體功能。也就是說,被翻譯過來的確實是“整個語篇”,然而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又確實有更小、更切實可行的操作單位。(2)由于很少有語言或非語言交際手段只具有單一的功能,功能單位和語篇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由多功能元素帶來的歧義,或者使用不同的翻譯技巧來處理同一元素的不同功能。(3)如果不同的語言手段都服務于統(tǒng)一整體功能,也就沒有必要再計較實例細節(jié);這樣一個評價功能是由六個還是七個形容詞實現(xiàn)也就關系不大了[2]。
“垂直翻譯單位”對理解大學英語課文文本的啟示主要在于,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文本時,不能局限于字、詞的釋義解釋,而是需要綜合考察課文文本的文體、主題、功能,區(qū)分對待,選擇恰當?shù)睦斫夂头g單位,帶領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闡釋文本。
功能翻譯理論重視對文本類型的分析,重視翻譯“目的”和文本功能,產(chǎn)生了“垂直翻譯單位”的概念,并且,它將語言和文化緊密關聯(lián),補充了傳統(tǒng)語法式的英語教學的不足。在教學改革的推動下,英語教學理念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得到重視,英語教學也更趨向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我們理應重新觀察教師角色,觀察課文文本在課堂教學中的巨大潛能。在課堂中分析課文文本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看到文本除了語言點教學之外的其他功能,幫助學生建立區(qū)分文本類型的習慣,輔助學生走進課文。學生不僅僅是語言學習者,也是文本讀者,他們應當將掌握語言知識點和了解到的文化背景知識相結(jié)合,利用他們自身的經(jīng)驗接受文本信息,體會文本情感,架構(gòu)自己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諾德(Nord,C.).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張美芳,王克非,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Benjamins,1988.
[4]諾德(Nord,C.).翻譯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論、方法及教學應用[M].2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楊荔晴)
Text Comprehens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Inspired by the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SHEN Ji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nlin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main points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like“text analysis”,“text functions”,“Culture Specificity”,“Documentary Translation”and“Instrumental Translation”,and studied how these can be integrated with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ext functions;culture specificity;translation units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1-0142(2016)01-0019-04
作者簡介:沈潔(1985-),女,江蘇泰州人,講師.
基金項目:2014年度院級教學科研課題(HLXY201421,課題負責人:沈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