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輝
(鄭州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08)
?
以《書》學(xué)研究為核心的顧頡剛學(xué)術(shù)*
李正輝
(鄭州圖書館,河南 鄭州450008)
顧頡剛;尚書;疑古;辨?zhèn)?/p>
顧頡剛畢生致力于對《尚書》的研究,這是他疑古思想產(chǎn)生的起源,是他古史層累理論提出的基礎(chǔ),更是他整體學(xué)術(shù)的核心所在。顧頡剛為教學(xué)之需,編有四部《尚書研究講義》,撰有《堯典著作時代考》。他所著《尚書大誥譯證》,為后來者提供了整理和研究《尚書》的范本。
顧頡剛(1893—1980),字銘堅,號頡剛,江蘇蘇州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眾所周知,顧氏學(xué)術(shù)以古史聞名,他對古史的研究又以《尚書》為核心,故筆者主要討論顧頡剛在《書》學(xué)方面的成就。
顧頡剛在1923年6月1日給胡適的信中言《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并不可信,并分作三組,第一組:《盤庚》《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云:“這一組,在思想上,在文字上,都可信為真。”第二組:《甘誓》《湯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無逸》《君奭》、立政》《顧命》,云:“這一組,有的是文體平順,不似古文,有的是人治觀念很重,不似那時的思想。這或者是后世的偽作,或者是史官的追記,或者是真古文經(jīng)過翻譯,均說不定。不過決是東周間的作品?!钡谌M:《堯典》《皋陶謨》《禹貢》,云:“這一組決是戰(zhàn)國至秦漢間的偽作,與那時諸子學(xué)說有相連的關(guān)系。那時擬書的很多,這三篇是其中最好的;那些陋劣的(如《孟子所引“舜浚井”一節(jié)》)都失傳了?!薄暗谌M我可以從事實上辨它們的偽,第一組與第二組我還沒有確實的把握把它們分開。我想研究古文法,從文法上指出它們的差異。但這是將來的事情。對于第三組,我想做兩篇文字——《〈禹貢〉作于戰(zhàn)國考》《〈堯典〉〈皋陶〉謨辨?zhèn)巍??!盵1]關(guān)于這兩篇文章顧頡剛還列出了提綱,前者提綱:“1.古代對于禹的神話只有治水而無分州。2.古代只有種族觀念而無一統(tǒng)觀念。3.古代的‘中國’地域甚不大。4.戰(zhàn)國七雄的疆域開辟得大了,故有一統(tǒng)觀念;交通便了,種族糅雜得多了,故無種族觀念。因此九州之說得以成立,而秦始皇亦得成統(tǒng)一之功。5.騶衍‘大九州’之說即緊接九州之說而來。6.‘分野’之說亦由九州之說引起。7.九州州名及各地名之初見在何時、何書?8.九州州名的來歷(取義)。9.九州疆域與七國疆域的比較。10.九州州名未嘗統(tǒng)一,貢賦服屬之說亦未嘗統(tǒng)一,故《呂氏春秋》《爾雅》《周官》(《逸周書》)與《禹貢》之說均不同。11.所以考定《禹貢》為戰(zhàn)國時書而非秦漢時書之故?!焙笳咛峋V:“1.堯舜之說未起前的古史。2.春秋時的堯舜與戰(zhàn)國時的堯舜。3.一時并作的《堯典》《舜典》(《論語·堯曰篇》及《孟子·萬章篇》所引)。4.今本《堯典》《皋陶謨》的出現(xiàn):①取事實于秦制。②取思想于儒家(禪讓)與陰陽家(五行)。③取文材于《立政》(三宅,九德)與《呂刑》(降三后,絕苗民)。5.《堯典》《皋陶謨》與他書的比較:①《堯典》上的舜臣與《論語》上的舜臣。②《堯典》《皋陶謨》上的禹與《詩經(jīng)》《周書》《論語》《楚詞》《禹貢》上的禹。③《堯典》上的后稷與《詩經(jīng)》《論語》上的后稷。④《堯典》上的伯夷與《呂刑》上的伯夷。⑤《堯典》上的鯀與《洪范》《楚詞》上的鯀。⑥《堯典》《皋陶謨》上的苗與《呂刑》上的苗。⑦《堯典》上的五服與《周書》上的侯甸男衛(wèi)。6.《堯典》《皋陶謨》的批評:①‘倒亂千秋’式的拉攏。②思想進化程序的違背(商周人的先王和上帝的神權(quán)思想與《堯典》等的人治思想;商周人的威力思想與《堯典》等的德化思想;商周人的大邦小邦并立思想與《堯典》等的中央集權(quán)思想)。7.所以考定為秦漢時書之故:①‘南交’即秦之象郡、交趾至秦始入版圖。②羲和四宅,惟西無地名,這因秦都咸陽,已在國境西偏了。③帝號的作為職位和稱謂始于秦。④巡狩封禪始于秦。⑤秦以六紀,而此之山、州、師亦均以六紀。8.《堯典》《皋陶謨》雜評:①‘蠻夷猾夏’系春秋時成語。②‘金作贖刑’由《呂刑》來。③甲骨文只有‘十三月’而無閏,閏名當始于周。④‘日中星鳥’‘日永星火’,話說得太簡單,不能斷為紀元前二千四百年時確是如此。⑤啟與禹的關(guān)系,啟與夏的關(guān)系。⑥皋陶與益在春秋、戰(zhàn)國間的傳說。⑦契與玄王。”[2]但顧頡剛所計劃的這兩篇文章只成稿了一部分,并沒有全部完成。
顧頡剛為教學(xué)之需,編有四種《尚書》講義。他任教于廈門大學(xué)編于1926年9至12月的《尚書講義》(按:廈門大學(xué)《尚書講義》原計劃分為四編,第一編《漢以后偽〈尚書〉》、第二編《漢代偽〈尚書〉》、第三編《周、秦時代偽〈尚書〉》、第四編《真本〈尚書〉》,而實際上這個講義在第一編成稿后,顧頡剛即離開廈大去了中山大學(xué),所以此講義是未完稿);他任教于中山大學(xué)編于1927年11月至1928年9月的《尚書學(xué)講義》(按:廈門大學(xué)《尚書講義》的一部分融入了該講義);他任教于燕京大學(xué)及北京大學(xué)期間編于1931—1933年的《尚書研究講義》;他任教于誠明文學(xué)院編于1950年的《尚書講義》。以上四種除《尚書研究講義》外,其余三種較為簡略,頗類提綱性質(zhì),姑不細述。
關(guān)于《尚書研究講義》各部分的內(nèi)容安排,顧頡剛在1933年1月2日所作《第三學(xué)期講義序目》中言道,甲種為涉及《尚書》本文之文字、???、訓(xùn)詁、書目者;乙種為各種比較材料;丙種為各種問題之討論;丁種為各種批評文字(此《序目》暫未提及戊種)。關(guān)于各種的篇次,顧頡剛亦有述及:“《禹貢》為二十八篇之第三篇,故悉以三數(shù)為次?!盵3]而實際上此《講義》各種下之各篇,皆非一時之作,最終之成稿與其最初之設(shè)想并不完全一致。最終成稿主要包含了甲、乙、丙、丁、戊五種,以及講義序目、試題和關(guān)于尚書研究講義之討論,共七個部分,以下稍作分述。
甲種:側(cè)重《禹貢》篇文字的??焙蜆它c以及對于孔疏的評價。①《禹貢》(甲種之三),作于1932年9月,原載1933年燕京大學(xué)石印《尚書研究講義》第四冊。后題作《校點尚書禹貢篇》。②《書古文訓(xùn)中之禹貢案語》(甲種三之二),作于1932年10至11月間,原載1933年燕京大學(xué)石印《尚書研究講義》第四冊。③《尚書注疏禹貢案語》(甲種三之三),作于1933年12月,原載1934年燕京大學(xué)排印《尚書研究講義》散葉。
乙種:主要考察《禹貢》和地理方面著作的關(guān)系以及《禹貢》在地理沿革史上的地位。①《周禮夏官職方氏案語》(乙種三之一),作于1932年12月,原載1933年燕京大學(xué)石印《尚書研究講義》第四冊。②《五藏山經(jīng)案語》(乙種三之二),作于1934年1月,原載1934年燕京大學(xué)排印《尚書研究講義》散頁。③《爾雅釋地以下四篇案語》(乙種三之八),作于1934年6月,原載1934年燕京大學(xué)石印《尚書研究講義》散葉。④《應(yīng)劭風俗通義(卷十)案語》(乙種三之八,三),作于1934年6月4日,原載1934年燕京大學(xué)排印《尚書研究講義》散葉。⑤《劉熙釋名(二至七)案語》(乙種三之八,四),作于1934年6月11日,原載1934年燕京大學(xué)排印《尚書研究講義》散葉。⑥《張揖廣雅案語》(尚書研究講義乙種三之八,五),作于1934年6月13日,原載1934年燕京大學(xué)排印《尚書研究講義》散葉。
丙種:主要考察《禹貢》中言及諸州的邊界問題。①《堯典著作時代考》(丙種之一),下詳論,此不具。②《冀州境界問題》(丙種三之一),此以下八篇皆作于1932年10至12月間,1933年燕京大學(xué)石印《尚書研究講義》第四冊目錄存此八篇,但后來并未付印,有目無書。③《兗州境界問題》(丙種三之二)。④《青州境界問題》(丙種三之三)。⑤《徐州境界問題》(丙種三之四)。⑥《揚州境界問題》(丙種三之五)。⑦《荊州境界問題》(丙種三之六)。⑧《豫州境界問題》(丙種三之七)。⑨《黑水及三危問題》(丙種三之八)。
丁種:原擬收錄對于《禹貢》史料價值的評論,而最終并未形成規(guī)模。①關(guān)于丁種的案語(丁種三),此以下二者皆作于1933年,原載1933年燕京大學(xué)鉛印《尚書研究講義》第三冊。②兩校同人札記選鈔案語(丁種三之二)。
戊種:匯集關(guān)于《尚書》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收錄歷代的相關(guān)學(xué)說。①《堯典著作之時代問題》(戊種之一,甲〇一〇一),此以下四篇皆作于1931年9至12月間,原載1931年燕京大學(xué)石印《尚書研究講義》第二冊。②堯舜禹禪讓問題(戊種之二,甲〇一〇五)。③朔方問題(戊種之三,甲〇一一五)。④虞廷九官問題(戊種之四,甲〇一五〇)?!凹砖栆弧睘椤秷虻洹肪幪?,其下二數(shù)為本篇中問題的次序。這是顧頡剛為方便研究使用的一個排序,比如“甲〇三”為《禹貢》、“乙〇三”為《大禹謨》。
《堯典著作時代考》(按:此文原載1931年燕京大學(xué)石印《尚書研究講義》第1冊,后經(jīng)訂補載1985年4月《文史》第24輯)本是《尚書研究講義》丙種之一,鑒于其在《講義》中的分量與地位,于此專述。顧頡剛開篇即言:“故《堯典》者,儒家記其所道之堯、舜事也;若使墨家操觚為之,便當不爾?!盵4]顧氏首先定下調(diào)子,這是儒家人所作,接著論證了《堯典》非戰(zhàn)國時儒家書,云:“然今之《堯典》,則有‘命羲叔宅南交’‘命和叔宅朔方’之語,將謂始皇新辟之境固早為帝堯之疆域耶?!盵5]亦非秦時書,云:“《堯典》與秦制最沖突之一點曰封建。秦有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其下立縣,縣有令。子弟功臣無尺寸之土。今《堯典》中有四岳而置四岳,有十二州而置十二牧,固是郡縣制矣,然一則曰‘協(xié)和萬邦’,再則曰‘班瑞于群后’,三則曰‘肆覲東后’,四則曰‘群后四朝’,是乃仍有諸侯之制存在,而侯國又至多。夫封建制與郡縣制可兩存乎?”[6]那么如《堯典》中封建制與郡縣制可兩存是何朝代?顧氏以為在西漢之世,舉《漢書·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諸侯王表》《地理志》例,云:“即此可見西漢時之特殊制度,一方既承秦之郡縣,一方又襲周之封建,縣令、郡守與侯王并立,與《堯典》之以‘群牧’與‘群后’并立者正相合。封建者,古制也,儒者所樂道者也。當時之實際政治無封建之需要,此非儒者所能喻;當時矯秦之制而有封建,則固儒者所歡欣歌頌者也。其以此種特殊制度錄入《堯典》,宜哉?!盵7]
顧頡剛又從四個方面更進一步討論《堯典》為西漢武帝時人之作:①經(jīng)傳之篇目。云:“按《漢志》‘《經(jīng)》二十九卷’,注‘大小夏侯二家’,至于章句,則大小夏侯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之二十九卷,即今之《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及后出之《泰誓》一篇也。是宋、清諸儒在《偽古文》中洗刷而出之《尚書》即為大小夏侯本,《堯典》固其弁首之篇。昔人所以深信《堯典》為伏生所傳,即因此故。夏侯《尚書》之立學(xué)在宣帝時,則《堯典》必在前。”②《史記》之收錄。云:“《史記·五帝本紀》記堯、舜事則以《堯典》為骨干。司馬遷作《史記》,始于太初元年(前一〇四)改歷法之后,至天漢三年(前九八)而下獄受腐刑,自惜草創(chuàng)未就,忍死續(xù)成之。其卒年不可知,其成書之年亦不可知,王靜安先生作《太史公系年考略》,謂‘視為與武帝相終始當無大誤’,吾儕亦可作如是觀。是《堯典》之作,不能在武帝后?!雹畚鳚h人之征引。云:“古書征引《堯典》者,惟《孟子》二次,《大學(xué)》一次。《孟子》所引為戰(zhàn)國《堯典》,予已言之。《大學(xué)》一書,則其本身之著作時代亦大有問題。傅孟真先生云:‘《大學(xué)》之談平天下但談理財……到了理財成了平天下的要務(wù),必在天下已一之后……且《大學(xué)》末后大罵一陣聚斂之臣。漢初兵革擾攘,不成政治,無所謂聚斂之臣。文帝最不會用聚斂之臣,而景帝也未用過。直到武帝時才大用而特用,而《大學(xué)》也就大罵而特罵了……意者其作于孔、桑登用之后,輪臺下詔之前乎?’此言而信,則《大學(xué)》與《堯典》實有同時出世之可能,故其言修齊治平之道亦最相似?!洞髮W(xué)》如此,《孟子》如彼,雖謂武帝以前之文籍未有引《堯典》焉可也。”[8]④漢武帝之志愿及其時代潮流。顧氏謂武帝之志愿:“有志效法堯、舜者也?!辈⑷ 靶哿钭h武帝廟樂詔”“班固《武帝本紀贊》”所云與《堯典》相較,云:“故知宣帝、班固所言,不僅以武帝事美武帝,直以《堯典》語美武帝;亦不僅以《堯典》語美武帝,乃以武帝之事證成《堯典》之作于是時矣?!盵9]顧氏謂時代之潮流:“固欲在此大一統(tǒng)之局面之下創(chuàng)造一個強有力之中央政府,驅(qū)遣群眾,使之對于時代之光明渴望而膜拜之,而武帝乃會逢其適?!?/p>
顧頡剛在《尚書》學(xué)方面的另一部力作是作于1960—1966年的《尚書大誥譯證》,劉起钅于、周達甫、黎錦熙承擔了小部分撰寫工作。該書分前編(上、下)、本編(上、下)、后編(上、下)六個部分。前編上是關(guān)于《尚書》篇目、石經(jīng)、古寫本、版本的調(diào)查,前編下匯集眾本以??薄洞笳a》篇。本編上對《大誥》篇作出章句、注釋和翻譯,本編下主要是對周公東征史事的考證。后編文字極少,主要是對于相關(guān)問題的討論。李平心撰文《從〈尚書〉研究論到〈大誥〉校釋》對于顧頡剛整理《尚書》的方法甚是推崇,并歸納其特點如下:“1.試圖把??薄⒖甲C、訓(xùn)解、章句和譯述有機地綜合起來,組成一個既有分工又有協(xié)作的研究體系。2.試圖在上述體系的基礎(chǔ)上,廣泛地搜集材料,依據(jù)不同的《尚書》本子和石經(jīng)殘文,以及群籍的引《書》異文,從事???、考釋,對照不同文獻,吸取各方精華,以豐富《尚書》學(xué)的內(nèi)容。3.試圖打破經(jīng)學(xué)史上傳統(tǒng)的門戶之見,結(jié)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對于各派各家的???、考證和注釋,擇善而從,并加以發(fā)展,不拘一格,不囿一隅。4.試圖把各種問題的專門探索同《尚書》的一般研究結(jié)合起來,使鉆研得來的各科專門知識和經(jīng)過分析的特殊材料,為整個校釋工作服務(wù)。5.試圖處處從歷史角度進行考索,以求全面地、具體地弄清楚《尚書》各篇的歷史背景和史事脈絡(luò)?!盵10]毫不夸張地說,顧頡剛為后來者提供了一個整理和研究《尚書》的范本。
[1][2]顧頡剛.致胡適:論今文尚書著作時代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1:1-2,2-3.
[3][4][5][6][7][8][9]顧頡剛.尚書研究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1:155,64,65,66,67-68,83-84,86-88.
[10]李平心.從《尚書》研究論到《大誥》校釋[J].歷史研究,1962(5):62.
(編校:崔萌)
2016-01-07
李正輝(1980—),鄭州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G256
A
1003-1588(2016)02-0133-03
*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立項課題“現(xiàn)當代中國文獻辨?zhèn)螌W(xué)(1912—2012)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3BTQ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