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風雨泛舟,時代更迭,歸去來,行走的只是文物。它與我們的每一次碰觸都如初遇,就像對緣分從不強求一樣,放任著自己的靈魂。上下五千載,文化遺產是先祖留給后代最古老的藝術瑰寶和精神財富。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李宏松,從事文物保護工作二十余年來,已逐步形成了兩個主要研究方向:即石質文物劣化機理與評價研究(從事的課題研究方向)和巖土文物與遺址保護工程研究(從事的工程實踐工作)。
1998年獨立完成了援助柬埔寨一期工程吳哥古跡周薩神廟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的研究工作,并獨立完成了重慶巫山縣大昌古鎮(zhèn)擬選搬遷地址綜合評估工作。
1999年負責完成了國家文物局科研課題“石質文物保護工程勘察技術規(guī)范研究”項目,湖南省澧縣城頭山遺址搶險保護工程總體設計工作。
自1994年至2003年期間,主持完成了三峽地面文物保護工程項目共計5項,其中,參與了轟動全球的長江三峽白鶴梁文物保護工程。如果在三峽工程蓄水后,題刻區(qū)大量珍貴資料將永久沉于江下,所以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確保題刻在長江水下永存。李宏松經過縝密研究后,決定采用注射粘結、點滴滲透增強和小錨釘加固相結合的工藝措施加固題刻巖體表層,并采用表層、長錨桿支護、凹槽砌筑支護和裂隙灌漿相結合的方式加固梁體。在他的帶領下,全面留取了白鶴梁題刻的文字資料,并翻制了題刻的實物資料,在三峽水庫蓄水前圓滿的保護了白鶴梁的重大任務。2001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其重慶市三峽庫區(qū)“文物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的稱號。2002年重慶三峽庫區(qū)文物保護優(yōu)質工程等。
2002年至2003年,作為實施現(xiàn)場技術負責人主持吉林省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地保護規(guī)劃和本體保護項目,榮獲了2004年“中聯(lián)重科杯”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和2004年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chuàng)新二等獎;因該處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和有效的保護,200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此外,他還負責完成了丸都山城了望臺及西南門址保護工程設計項目,并獲得2004年度國家文物局優(yōu)秀工程設計獎。
2005年至2010年他負責完成了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碳酸鹽石質文物劣化定量分析與評價系統(tǒng)研究”,本課題以洛陽龍門石窟為代表的石灰?guī)r石質文物、以西黃寺內石質文物為代表的大理巖石質文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對碳酸鹽石質文物的界定、分類、劣化形態(tài)、劣化機理及評價方法進行了全面研究。在該課題資助下發(fā)表了4篇論文;同時在AUTOCAD2002平臺上自主研發(fā)了石質文物劣化定量分析與評價系統(tǒng)軟件。
2007年至2008年他承擔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重大科研項目《大運河遺產保護規(guī)劃編制導則及實施研究方案》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為大運河保護規(guī)劃的編制及申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2008年至2010年他負責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環(huán)境因素控制下的砂巖類文物材料性能失效分析研究》,此課題是文物系統(tǒng)首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在該課題資助下編著出版了《石質文物巖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評價方法》一書。
2012年至2014年主持編制了《石質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規(guī)范》。
在文博行業(yè)工作的24年里,李宏松以堅韌不拔的昂揚,勵精圖治的斗志,扎根于科研的土壤中,力圖將工程地質理論較好地與文物保護工程實踐相結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他在文物保護工程實踐中又進一步力圖拓展工程地質領域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近年的科研工作中,提出了一些關于巖石材料劣化分析評價的新方法,得到了同行們的認可,目前致力于巖石材料劣化監(jiān)測與預警理論研究。
嚴謹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備品質,謙虛是他如影隨行的伙伴,李宏松時刻感恩生活賜予他的一切,以睿智博學為武器,謙虛謹慎為準則,用智慧迎接激蕩人生的挑戰(zhà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