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翠
(華東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上海 200241)
?
盡快提高民間信仰事務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趙翠翠
(華東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上海 200241)
[摘要]作為一種信仰體系或傳統(tǒng)信仰方式,民間信仰其內容紛繁復雜且根深蒂固。民間信仰出自于本土,毫無疑問是宗教發(fā)展堅持中國化方向的最深厚土壤和須臾不可或缺的營養(yǎng)與水分。因此,深入體會習總書記所強調的宗教發(fā)展要堅持中國化方向的精神,似有必要把民間信仰事務及其治理層面的法治化問題給予清晰的梳理。越是傳統(tǒng)的,越需要對法治化的適應。對于民間信仰及民間信仰事務的法治化管理工作而言,如何更好地適應法治中國、法治化社會,盡快提高民間信仰事務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無疑是當代中國宗教及其信仰方式演進更新的一個必然趨勢。
[關鍵詞]民間信仰事務;適應法治化;社會治理
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及宗教工作時指出:“要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系,宗教關系包括黨和政府與宗教、社會與宗教、國內不同宗教、我國宗教與外國宗教、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關系。要促進宗教關系的和諧,這些關系都要處理好。而要處理好我國宗教關系,必須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強化黨的執(zhí)政基礎這個根本。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規(guī)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務的行為,用法律調節(jié)涉及宗教的各種社會關系。要保護好廣大信教群眾合法權益,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教育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正確認識和處理國法和教規(guī)的關系,提高法治觀念?!?《習近平出席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參見央廣網(wǎng)http://china.cnr.cn/news/20160424/t20160424-521964065,shtml,2016-4-24。
學習與體會習總書記有關宗教工作的講話,我們覺得,民間信仰雖然還不是宗教,但它作為我國傳統(tǒng)宗教信仰之代表,作為佛、道、教在民間社會的最基本信仰形式,植根于我國鄉(xiāng)村社會,制約著農村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千百年來已成為民眾最為重要的生活方式及信仰慣習。
當然,作為一種信仰體系或傳統(tǒng)信仰方式,民間信仰其內容紛繁復雜且根深蒂固,同樣有其信仰對象、信仰活動場所、信仰精英(或民間香頭等重要組織者)、信仰活動事務等,其信仰活動的開展、信仰活動場所建立、合法性、土地資源使用等過程,都需要國家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的規(guī)范化治理。尤其是隨著城鎮(zhèn)化、城市化建設速度的加快,新農村、非遺文化建設等,都使民間信仰日益與地方社會經濟、權力、利益等發(fā)生關聯(lián),這就更加需要積極引導民間信仰,理順各種鑲嵌于信仰關系中的各類關系,使其在治理層面盡可能地提高其法治化水平,不斷豐富與開拓國家與社會治理的新途徑與新方法。民間信仰出自于本土,毫無疑問是宗教發(fā)展堅持中國化方向的土壤和水分。因此,深入體會習總書記所強調的宗教發(fā)展要堅持中國化方向的精神,似有必要把民間信仰治理層面的法治化問題給予大致的梳理。
一、民間信仰法治化的諸多困境
本文的“民間信仰”是指一般意義上與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屬于非官方、非組織的既有佛、道、教的民間信仰慣習、思維方式及其行動模式,也還有儒教很多信仰傳統(tǒng)。它在民間社會廣泛存在,具有一種情感寄托、對神靈崇拜的傳統(tǒng)信仰形式。在其信仰實踐上具有自發(fā)性、民俗性、功利性、分散性、私人性等特征,所以在提升民間影響管理方式的法治化水平方面也是一大難題。
只是對于目前而言,由于民間信仰在社會政策方面的“被懸置”,民間信仰管理方法很不統(tǒng)一等,很多時候,民間信仰大多被置于一種“自生自滅”的模糊化、碎片化狀態(tài),缺乏明確的主體性定位與公共性表達機制。正因為如此,民間信仰的活動展演大多局限于私人生活之中,是民眾個體與神靈建構關系的私人信仰模式,公共性極弱。
一些地方為了管理之便,大多將民間小廟、小庵的管理納入到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政績考核中,實行屬地化管理。一些地方則實行備案制、掛牌制等模式。但就全國范圍而言,則大抵缺乏統(tǒng)一的管理方式。因此,鄉(xiāng)鎮(zhèn)干部在落實宗教活動場所相關事務時,由于管轄事務較多,往往身兼多職,他們對于已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也只是進行安全檢查等方面的監(jiān)管,有的每年與其簽訂安全責任書,以保障宗教活動場所的正常秩序。至于對那些未登記的民間小廟、小庵等,在鄉(xiāng)鎮(zhèn)主管宗教事務的干部看來,不但是不成規(guī)模的,甚至只是一種“自生自滅”的自然生存狀態(tài),甚至成為所謂的“非法場所”。在缺乏相關法律保障、制度規(guī)范等結構性局限下,宗教及其民間信仰的諸多事務當然就不能得到相關的注意與重視。
在法律、社會政策等被懸置,而民間社會非常熱衷的情況之下,國家對于民間信仰的管理卻大多處于較為“無序的”狀態(tài)。同時,也正是因為法律與制度的這一特點,也使民間信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得到過一定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的建立,更是因為這種管理方面的缺口與模糊,容易得到鄉(xiāng)村干部的默許及地方有威望人士的熱心推動。
此種背景下,民間信仰在信仰活動場所、土地資源使用、資金籌集等方面都很容易獲得地方民眾的認同,并迅速成為一種合乎地方傳統(tǒng)的信仰類型與合法性存在物。至于這其間的土地是否規(guī)范化流轉,是否體現(xiàn)了村莊整體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公正分配,則另當別論。尤其是地處那些傳統(tǒng)信仰極為興盛的地方社會中,這種因為信仰群體大小的要素,很容易成為地方村干部處理這一類信仰事務的潛規(guī)則或地方規(guī)則。一些地方老百姓甚至會認為,只要造的時候沒有人反對就好了。這意味著信仰群體大小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構成了一種資源分配的規(guī)則,但卻呈現(xiàn)了一種非公正的私人行動邏輯。
民間信仰在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的結構性局限,促使地方社會逐漸形成了一套地方性規(guī)則,并為老百姓所熟知、運用。然而,一旦這些規(guī)則被經濟利益、權力關系等所打破時,則意味著規(guī)則的重新整合與定義,甚至因為私人利益、私人關系、私人權力等糾結其中而引發(fā)地方沖突性事件,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嚴重影響其法治化水平。
在此,如何規(guī)范民間信仰在信仰活動場所建立、土地資源使用、合法性構建、活動展演等方面的具體過程,使其真正與法治社會相適應,體現(xiàn)信仰實踐過程中的公正與平等,發(fā)揮民間信仰的公共性與社會性,成為法治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構成,這是學習與貫徹中央宗教工作會議精神最為重要的方面。
二、越是傳統(tǒng)的,越是要法治化
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規(guī)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務的行為,用法律調節(jié)涉及宗教的各種社會關系。要保護廣大信教群眾合法權益,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教育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正確認識和處理國法和教規(guī)的關系,提高法治觀念?!?《習近平:全面提高新形勢下宗教工作水平》,參見新華每日電訊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6-04/24/c_135306689.htm,2016-4-24。作為傳統(tǒng)信仰的重要構成,民間信仰如何走上一條法治化道路,如何處理法治化與民間信仰之間的關系,使民間信仰與法治化社會相適應,而非將其置于“自生自滅”或“任其自由發(fā)展”的狀態(tài),也是民間信仰活動方式,乃至社會治理的關鍵。
眾所周知,民間信仰在中國社會擁有最為深厚的宗教、文化傳統(tǒng),是無數(shù)老百姓不能須臾離開的精神文化語境。但是諸多田野調查的經驗與現(xiàn)實反映出的問題卻是,人們很熱愛,甚至是偏愛自己的信仰傳統(tǒng),可就在這種偏愛之中也會生出一些偏見:只要是傳統(tǒng)的,就越肯定是好的。由此在民間信仰事務的管理過程中就很容易衍生出:越是傳統(tǒng)的,就越是合理合情,也會合法,于是就會受到特別對待,以此作為不同于法律及規(guī)則的一些理由。雖然民間信仰事務在法治化層面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傳統(tǒng)就等于合法的問題,其實還有一個民間信仰事務管理層面的法治化要求,即是我們還需要從重視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出發(fā),考慮到民間信仰的特殊性,也必須重視民間信仰香頭或精英分子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習近平: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參見鳳凰資訊http://news.ifeng.com/a/20150521/43801268_0.shtml,2016-5-21。而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需要堅持“四個必須”: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必須重視發(fā)揮宗教界人士作用?!八膫€必須”中的第四個必須告訴我們,必須重視發(fā)揮“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可謂宗教事務或宗教工作法治化建設的基本保障。習總書記所強調指出的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對于民間信仰事務在鄉(xiāng)村社會的治理及法治化水平的提高。民間信仰雖然并非“宗教”,但在民間信仰的復興過程中,有一批在鄉(xiāng)村社會中具有強大號召力、并能夠整合鄉(xiāng)村社會資源的信仰精英或民間香頭,他們在民間信仰的復興過程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組織與中介作用??梢哉f,“民間香頭是管理民間信仰的關鍵,把握了組織并左右信仰活動的各地香頭,就等于把握了各地民間信仰活動的領導權”[1]。這就是說,把握民間信仰事務的關鍵,就在于把握這些民間香頭或信仰精英。所以在民間信仰事務的法治化建設層面,不單要重視對這些人群的積極引導,更要在此基礎上引導民間信仰的活動展演、儀式承辦、資源使用、場所建構等,逐漸走上法治化建設的軌道。因此,在民間信仰事務管理層面上提高法治化水平的一個關鍵,就在于對民間香頭或信仰精英的“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黨的宗教工作,把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好,關鍵時要在‘導’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準,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動權”。*《習近平出席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參見央廣網(wǎng)http://china.cnr.cn/news/20160424/t20160424_521964065.shtml,2016-4-24。這就是說,做好黨的宗教工作,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關鍵在于把握引導的重要性及其內涵,把握導之主體與方向。而所謂“導”,不單是要積極“引導”使其規(guī)范化,關鍵還在于如何“導”,如何在引導的過程中抓住工作重點,深入調研,實事求是,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與科學化水平,同時又能維護信教群眾的切身利益,在探討民間信仰法治化道路的新途徑與新方法中,同樣也應該是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
就民間信仰及民間信仰事務的管理而言,如何更好地適應法治中國、法治化社會則是一個必然趨勢。民間信仰的法治化,也就是如何使民間信仰適應法治化社會中的公共規(guī)則,使民間信仰相關事務能夠在法律規(guī)范的基礎上表達出來,建構其社會影響力,在體現(xiàn)其民間主體性的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其自身的文化性、社會性與公共性,更好地為鄉(xiāng)村的社會、文化建設服務。
三、民間信仰法治化與社會治理
民間信仰事務的法治化是地方社會治理體系建構過程中的有機構成。民間信仰法治化建設不單要使得民間信仰適應法治化社會的節(jié)奏,更要在此過程中與其他宗教信仰體系、社會組織等共同體現(xiàn)社會治理過程中的法治、公正與平等。
在法治社會中,國家公共權力和各種社會關系都要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嚴格按照公正的司法程序協(xié)調人人關系,解決相關的社會糾紛,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法治化社會強調法律至上原則,并接受全社會的公開監(jiān)督,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高于法律。在法治化建設的理念下,一切宗教信仰及其思想類型,都必須以遵紀守法為基本原則,同時也要處理好國法與教規(guī)間的關系。
從法治化與社會治理的關系來看,前者特別強調法律至上原則,而后者更注重法律與社會間的協(xié)調、互動與整合。民間信仰事務管理的法治化建設,就是將民間信仰事務給予法治化規(guī)范,最后使碎片化、無序化的民間信仰能夠真正走出一條公共化的建構路徑。其一,對于那些規(guī)模較小的小廟、小庵,讓其在信仰建構、資源使用、合法性建構等方面得以規(guī)范化治理。其二,加強法治社會方面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公眾的法治意識,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其三,改變固有的對民間信仰的管理模式,從“去行政化”出發(fā),將管理轉變?yōu)橹卫?,真正發(fā)揮民間信仰在地方社會中整合資源、調節(jié)社會關系、建設社會的文化功能。
民間信仰事務的法治化建設,就是要法律規(guī)范深深地嵌入到民間信仰實踐中的利益、土地、合法性、權力等相關事務之中,如此才能得以落實。法治化的建設及其水平的提高,意味著信仰層面的規(guī)范化,更意味著信仰不單是局限于私人生活領域的個體信仰方式,它還可以建構出一種公開并表達其群體性、公共性的社會信仰模式。
在此過程中,如何將民間信仰的各類事務給予規(guī)范化,提高民間香頭、住廟人、信仰民眾的法治意識,將分散的、私人的、各不認同的信仰群體及其活動場所的資源有效整合并發(fā)揮出來,在地方社會構建鄉(xiāng)村社會的公共意識,將私人信仰與公共意識整合,引導人們在其民間信仰方式中積極培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此乃鄉(xiāng)村社會治理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
其實,在法治社會中,公共權力是體現(xiàn)公正與平等的代理人,規(guī)則是普遍的,而非特殊的。在信仰層面,如何改變傳統(tǒng)與非傳統(tǒng)的二元劃分,建構一種信仰格局中的平等與多元化趨勢,視一種信仰類型為眾多信仰類型之中的一種,并以一種公正、正常而平等的眼光看待,也是民間信仰適應法治化社會的前提與基礎。
基于這一理由,越是傳統(tǒng)的信仰類型,越是要規(guī)范化,使其適應法治社會。因為傳統(tǒng)信仰也有一個時代化的過程與要求,而非以民間方式中要求人情、面子、權力等特殊規(guī)則,乃至風水、信仰群體大小等信仰資源來左右,甚至是改變了法治規(guī)則本身。
在此,如何在民間信仰的社會治理及其法治化過程之中,實踐在信仰層面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公共價值理念,實現(xiàn)愛國愛教、遵紀守法的途徑,也就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中民間信仰事務法治化管理的基本運行特征?,F(xiàn)代社會的治理體系遵循普遍性規(guī)則,而民間社會中的信仰方式也是要體現(xiàn)其應有的公共性的,而公共性及其規(guī)則一定是公開性的,是在具有廣泛共識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普遍主義原則,這就構成了民間信仰事務與社會法治化的內在關系。
總之,法治化背景下,民間信仰不是要不要管的問題,也不是是否要進入宗教體制的合法性問題,而是如何與社會主義社會、法治社會相適應等更加重大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如何走出一條與社會、法治之間良性互動的社會化道路,在規(guī)范各種關系和信仰事務中,實現(xiàn)對民間信仰事務管理的時代轉型,發(fā)揮民間信仰在民間社會整合資源、調節(jié)人群關系、維護社會安定、建構生命意義等功能,在信仰實踐與處理信仰關系的過程中體現(xiàn)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與法治,成為建設社會、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文化資源與思想類型,才是民間信仰適應法治化社會的關鍵所在。
依此邏輯,民間信仰事務管理的法治化才能真正落地,構建一種法律被信仰、信仰被實踐、資源被整合、社會被推動的社會治理體系與現(xiàn)實格局,構建一種維護公共理性的公共意識,一種不同階層、信仰群體、社會組織所認同的基層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向平.建議分類管理民間香頭,規(guī)范“民間信仰事務”管理[N].中國民族報,2015-11-17.
(責任編輯楊士宏責任校對李曉麗)
[收稿日期]2016-06-27
[作者簡介]趙翠翠(1985—),女,陜西扶風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博士后,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宗教社會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B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140(2016)04-0032-04
Enhancing Legalization Level of Management of Folk Belief Affairs
Zhao Cuicui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As one of belief systems and traditional belief modes, folk belief is complicated in contents and deeply rooted. Folk belief originates from the local regions, and is undoubtedly the fertile soil and indispensable nutrition and moisture of sinicization orientation of religious development. Therefo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General Secretary Xi's emphasis that religious development should stick to sinic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ort out legalization issues of folk belief affairs and administrative level. The traditional ones are in much need to adapt to legalization. In terms of folk beliefs and legalized administration of folk belief affairs, the inevitable trends for the contemporary religions and evolution of belief modes are: adjusting to legalized China and legalized society, enhancing the legalization level of folk belief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folk belief affairs; adjustment to legalization; social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