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子
摘要:翻譯,涉及語言轉換里的源語言和目的語。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會綜合考慮各種制約因素,把翻譯的目的考慮在內,靈活運用歸化法和異化法這兩種策略,實現(xiàn)源語言到目的語種文化因素的歸化和異化翻譯,從而取得最佳的翻譯效果。
關鍵詞:翻譯 文化因素 歸化法 異化法
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雖然有著相同之處,然而差別也非常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會因為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而遇到一些問題。對于如何在翻譯的過程中處理這兩種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翻譯界并沒有明確的定論。從總體的角度出發(fā),有著不同的見解,一種是對源語言文化采用異化策略,另一種是對目的語采用歸化策略。
一、歸化法
尼達是歸化法的代表,他提出了“最接近自然對等”的概念。首先,他認為表達的翻譯是自然而流暢的,翻譯者應盡可能地把源語言行為模式轉變?yōu)樽x者的文化;其次,他提出:“翻譯的目的是溝通,與另一個文化的聯(lián)系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很危險的?!边@就是說,翻譯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都應以“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譯文”為基礎,翻譯者不能解釋讀者的智慧、想象和理解。
如在英譯“亞洲四小龍”這個詞語時,一些譯者直接翻譯成為“four-tigers”,雖然翻譯得非常好,但是結合美國文化,會給人一個可怕的形象,所以這里的“龍”不能直接理解成“dragon”。
因此 ,當歸化與原詞相同,但一般都會有一些帶有文化色彩詞語的源語言時,翻譯者的通常做法是“將原有詞語和句法的語義進行把握,從譯文中選取跟原有持有意義相同的表達方式進行翻譯”。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相通性,這些都可以從翻譯里歸納出歸化法。
二、異化法
異化法的支持者認為,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的轉換方式,而且是一種文化交流的形式,在目的語文化里引入源語言的文化,使得目的語更加豐富和完整,更加具有表達的功效,表達的手段也多樣化,這就給源語言文化搭建了一個很好的橋梁。
與歸化法相比,異化法能夠改變源語言的表達方式,這也是目的語與源語言的不同之處。異化法,一方面,能揭示源語言深層次的含義,更好地體現(xiàn)原文的表層意思,不僅完善了漢語的表達能力,同時使得表達的手段更加多樣化;另一方面,能使讀者更加了解西方文化。因為語言不但能方便交流,承載文化,還能反映和傳遞文化。
三、結論
什么時候使用歸化法,什么時候使用異化法,翻譯界對此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人們需要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異化法或者歸化法,這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兩者的不同效果。要想探析歸化法和異化法,翻譯者不僅要從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出發(fā),還要結合不同的學科特點去構建翻譯理論。只有這樣,翻譯研究才能取得進步。
對于一名譯者而言,他應該考慮作者的目的、翻譯的目的、文章的類型和讀者等因素。只有找到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平衡點,翻譯者才能運用恰當?shù)谋憩F(xiàn)方式,向讀者很好地傳達源語言的意思。
參考文獻:
[1]宋靜.淺談翻譯中文化因素的異化和歸化[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4).
[2]姜大維.淺談翻譯中文化因素的異化和歸化[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6).
[3]趙嬋.淺談翻譯中文化因素的“歸化”與“異化”[J].社會科學家,2008,(7).
[4]郭林花.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異化與歸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
[5]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2).
[6]趙文蘭,王洪月.談文化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