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傳奇,艾華,李冬冬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結合六經辨證與經絡辨證探究吳茱萸湯證治規(guī)律
許傳奇,艾華,李冬冬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吳茱萸本為行氣之藥,具有通行經絡、溫經散寒的作用,仲景將吳茱萸作為君藥經過配伍組成吳茱萸湯方,確立了溫通經脈、降逆止嘔、溫經散寒的功效。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檢索查閱發(fā)現(xiàn),近代吳茱萸湯的臨床治療范圍非常廣泛,不僅僅限于《傷寒論》書中所述病證,指出可從吳茱萸湯所主經絡循行部位的角度來理解,將六經辨證與經絡辨證相結合,以溫通經絡作為吳茱萸湯的首要方義,探究其證治規(guī)律。
吳茱萸湯;證治規(guī)律;六經辨證;經絡辨證;張仲景;溫通經絡
吳茱萸湯首見于《傷寒論》陽明病篇,方中吳茱萸為君藥,其藥性味苦辛大熱,走而不守,通行肝、胃、脾、腎經,辛熱可散寒,燥濕降濁,吳茱萸湯通過配伍,使吳茱萸的作用發(fā)揮得更加完善。
仲景關于吳茱萸湯的論述共有5條條文,《傷寒論》中有3條,《金匱要略》中有2條,條文分列陽明病篇、厥陰病篇與少陰病篇,涉及陽明經、厥陰經、少陰經三條經脈,從條文來看陽明經以干嘔為主證,厥陰經以干嘔吐涎沫、頭疼為主證,少陰經以手足逆冷為主證,三經所主癥狀并不完全一致,但從三經經絡循行角度分析,病機卻相同,皆為寒邪客于經脈,脈絡阻滯,陽氣不通所致。寒邪痹阻經氣,濁陰上逆則發(fā)為嘔吐,經脈寒凝則發(fā)為痛,陽氣不通則手足逆冷,若從經絡辨證的角度來分析吳茱萸湯的作用,亦可解釋得當。
經絡最早出現(xiàn)于《素問·溫熱論》,六經辨證是張仲景在其基礎上運用臟腑變化反映到經絡所創(chuàng)立的辨證方法。目前研究認為,三陽病證是以六腑病變?yōu)榛A;三陰病證是以五臟的病變?yōu)榛A,所以,可以將六經辨證視為臟腑辨證與經絡辨證的結合[1]。十二經的循行屬于經絡辨證,可以用來解釋仲景的六經所示。如:陽明經為三陽經之一,是以六腑病變?yōu)榛A,則可認為是以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為基礎的病變,同樣可以對應到胃與大腸出現(xiàn)的疾病。
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介紹吳茱萸湯的條文只有3條,但由于仲景書寫記錄的條件有限,記錄的只為吳茱萸湯所治最主要的病癥。通過對近代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吳茱萸湯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包含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等各類型疾病。那么,如果結合臟腑與經絡循行的部位來看,則可以解釋吳茱萸湯治療范圍之廣的原因,吳茱萸湯可適用于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所主臟腑的病變,也適用于與這六條經絡所過部位的病變。
3.1陽明經經脈循行與證治關系《靈樞·經脈》曰:“胃足陽明之脈……出其端”,“大腸手陽明之脈……上挾鼻孔”。陽明經經脈循行由頭至胸腹至足,范圍廣泛,若寒邪阻滯胃經經氣,可導致胃經、大腸經所過部位出現(xiàn)疾病,如食谷欲嘔、嘔而胸滿、顏面頭痛、胃痛、下肢冷痛、項背拘急等癥。文獻顯示:近代吳茱萸湯被廣泛運用于治療胃經、大腸經虛寒引起的各類疾病,如各類型胃炎、腹瀉、風寒痹癥、頭痛、嘔吐、糖尿病等。鄭逢民[2]以吳茱萸湯為基本方,加減后治療肝寒犯胃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有效率達到93.3%。陳亞軍[3]用加味吳茱萸湯,對68例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治療,總有效率為95.0%。
3.2厥陰經經脈循行與證治關系《靈樞·經脈》曰:“肝足厥陰之脈……與督脈會于巔”“手厥陰心包絡之脈……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厥陰經循行范圍同樣很廣,挾胃、屬肝、絡膽、入肺連目系且與督脈上交巔頂?shù)取4藯l經脈循行聯(lián)絡肝、心包兩經,如果經氣循行出現(xiàn)問題,容易引起肝膽、心腦類疾病。文獻顯示:近代吳茱萸湯常被用來治療肝膽經、心包經虛寒引起的各類型疾病,如高血壓、頸肩綜合征、風濕、膽囊炎、肝囊腫、神經性頭痛、腦動脈硬化等。劉紅燕等[4]用吳茱萸湯加減治療厥陰虛寒型頭痛,臨床療效優(yōu)于口服養(yǎng)血清腦顆粒的對照組。范志強[5]以吳茱萸湯為基本方,治療腦動脈硬化、高血壓、梅尼埃氏綜合征、神經衰弱以及某些腦部疾患所見的眩暈,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治療組。
3.3少陰經經脈循行與證治關系《靈樞·經脈》曰:“腎足少陰之脈……注胸中”,“手少陰之脈,……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陰腎經根據(jù)循行部位,可影響膀胱、肝、肺、心、喉嚨、舌等部位的病變。腎經經脈過于腰腿等部位,如果經氣不暢會影響泌尿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及下肢的血液循環(huán)。文獻顯示:吳茱萸湯對于腎臟疾病及生殖系統(tǒng)疾病有突出療效,如腰椎間盤病變、水腫、高血壓、痛經、疝氣、膝關節(jié)囊腫、下肢靜脈曲張等。李建社等[6]以吳茱萸湯治療痛經屬于寒凝血瘀型,成功治愈1例人工流產術后即下地澆水感寒而致行經腹痛者。
六經辨證是以《內經》十二經脈為基礎,結合經脈循行部位,可以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理解仲景的用藥規(guī)律。吳茱萸湯此方本身具有通行走串特性,所以,更適合從經絡循行的角度來理解原方的使用規(guī)律,結合現(xiàn)代臨床療效的佐證,可以使對吳茱萸湯證的理解更加準確。該方組方嚴謹,適用范圍廣泛,歷代醫(yī)家常用之治療疑難雜癥,希望本探討可以對吳茱萸湯在臨床使用方面提供幫助。
[1]朱文峰.中醫(y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09.
[2]鄭逢民.吳茱萸湯治療肝寒犯胃型慢性淺表性胃炎150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4,39(4):153.
[3]陳亞軍.吳茱萸湯加味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68例[J].北京中醫(yī),1997,16(1):19-20.
[4]劉紅燕,劉春艷.吳茱萸湯治療偏頭痛32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6,15(6):608,625.
[5]范志強.吳茱萸湯加減治療眩暈癥60例[J].中醫(yī)藥導報,2007,13(7):66,79.
[6]李建社,趙金榮.吳茱萸湯臨證運用舉隅[J].國醫(yī)論壇,2003,18(3):8-9.
(責任編輯:劉淑婷)
R241.5
A
0256-7415(2016)09-0004-02
10.13457/j.cnki.jncm.2016.09.003
2016-03-25
許傳奇(1989-),男,醫(yī)學碩士,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臨床基礎——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