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梅姐,蕭煥明,謝玉寶 指導:池曉玲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廣東 廣州 510120
池曉玲教授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經驗總結
施梅姐,蕭煥明,謝玉寶 指導:池曉玲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廣東 廣州 510120
慢性病毒性肝炎;辨證辨病相結合;五運六氣;肝脾同治;柴芍六君子湯;池曉玲
池曉玲教授是廣東省中醫(yī)院肝病科學術帶頭人,是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廣東省名中醫(yī),從事中醫(yī)肝病臨床及教學工作30余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深厚的理論造詣,特別對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與體會。筆者有幸隨師侍診,耳濡目染,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對于辨證辨病先后的問題,池老師始終遵循“有是證,用是方”的原則,認為臨證當以辨證為先,再在此基礎上結合辨病進行論治。對于病毒性肝炎的辨證論治,若不以四診為辨,而以辨病為先,認為病毒性肝炎即是感染了時邪疫毒,處之以大量清熱解毒之品或堆砌藥理研究有護肝降酶、抗病毒的中藥處方,患者服用后通常療效不佳,并易出現乏力、腹脹、納差等癥,多緣于此類藥物多是苦寒敗胃之品,久服必損傷脾胃,耗損正氣,更不利于疾病向愈。因此,對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辨證論治,據望、聞、問、切所得而辨,即人體自身而辨,可據人體五行體質之不同,望面色之不同,切脈之不同,其病在內,而候在外,據此而辨。筆者聆聽教誨,在臨證中常常謹記“有是證、用是方”的原則,曾應用柴芍六君湯加減治療抑郁癥、慢性胃炎等屬肝郁脾虛證者亦可取得療效,可見辨證論治之精髓所在。
中醫(yī)脈象學系歷代中醫(yī)藥學家在臨床上長期探索、不斷總結而成,一直以來是中醫(yī)四診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醫(yī)臨床辨證論治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中醫(yī)辨證從脈證的主次真假分析,向來有脈證結合、舍證從脈或舍脈從證之說。池老師熟諳中醫(yī)經典理論著作,十分重視脈診,強調臨證當注意脈證相合。筆者在跟師過程中曾遇一典型的以脈論治的案例。中年男性,因慢性病毒性肝炎并感冒來診,曾在外院就診以風熱感冒治之,不見起效,就診時癥見:乏力,納差,頭痛,咽痛,周身骨節(jié)酸痛,鼻塞,汗出,惡風,舌暗淡,邊尖齒痕,苔中根黃厚膩,脈沉滑。思其咽痛、苔黃膩,應有風熱之象,為何風熱辨證處治無效,其后見池老師處予桂枝湯加減,追問池老師,為何苔黃膩仍處之予桂枝湯等辛熱之品,師答結合患者癥狀、脈診及患者體質當屬風寒表虛證,之所以出現黃膩苔,責之于脾氣虧虛明顯無以運化水濕、而久郁化熱之真寒假熱象。于1周后患者就診果見感冒已愈。由此可見臨證用藥一定要“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中醫(yī)學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認為人體借體表四肢、五官九竅與天地之氣相通,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晝夜、四季和歲月的變化,是人體生理、生化機能變動的重要原因,在病理情況下,自然界的環(huán)境變化,也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這就是中醫(yī)的天人相應觀。池老師擅長運用中醫(yī)的天人相應觀,將人體納入到天地宇宙、四時陰陽之中進行辨證論治。例如池老師等[1]通過對2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研究發(fā)現,肝功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季節(jié)性波動的比例,以秋季、春季較為顯著,夏季、冬季次之,長夏則相對比較穩(wěn)定(僅占5.43%),同時,不同季節(jié)、不同年運患者的臨床表現也有差異。據此,池老師認為辨證當有小辨與大辨之分,小辨即所謂據望、聞、問、切所得而辨,即人體自身而辨。除小辨外尚有大辨,人處于自然之中,為自然之一物,其發(fā)病必與所處環(huán)境之氣候、時令緊密相關,應結合不同季節(jié)、不同年運進行辨證施治。與正常的四季更替來說,春為陽氣升浮之時,適逢春木本氣,此時易出現陽氣不足或肝氣升發(fā)失宜之象,若為肝氣升發(fā)太過的患者,宜選用甘味的藥物來緩和,并佐以補肝血、理肝氣之品。而到了夏季,火氣旺盛便可借著火氣之能克金,金受克而不能制木,肝木之氣便可以逐漸好轉。而到了秋季,金能克木,使肝木更失疏泄。此時宜用辛味藥來使之疏散。冬季通于腎氣,屬水,水能涵木,故肝病相對穩(wěn)定。故池老師常道:“肝病患者多以春秋為重,夏冬為緩?!绷硗?,池老師十分重視年運對于疾病的影響,以2010年為例,2010年為庚寅年,中運為金運太過,為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金運太過的時候,燥氣流行,肝木容易受邪,易出現兩脅脹滿或痛引少腹,兩目赤痛,重則咳喘、胸痛引背等病癥。就是指金運太過克制肝木太過,則肝氣生發(fā)受制而發(fā)病,且為少陽相火司天,更易炎暑流行,因此在2010年春天,肝病患者病情容易反復加重,因此,在2009年冬天肝病患者應注意滋補肝腎,以寓滋水涵木之效,并在2010年的治療上需注意多顧護肝陰,多用柔肝養(yǎng)血之品,少用溫燥動陽之品。
池老師認為,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喜條達而惡抑郁,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疫毒后,肝失疏泄,肝氣郁結,肝木克脾土,最終導致肝郁脾虛,在此基礎上,濕邪、熱邪、瘀血等病理因素常常夾雜或同時出現而在疾病的整個發(fā)展過程中,病機可概括為肝郁脾虛為本,濕、熱、瘀為標。因此,池老師從“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一理論基礎出發(fā),認為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不宜一味地清熱解毒祛濕,應當注重肝脾同治,當以疏肝健脾法為主,故臨床上多選用柴芍六君子湯干預治療病毒性肝炎,并獲得顯著療效。例如池老師等[2]觀察220例應用柴芍六君湯加減聯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月后發(fā)現,其YMDD變異率為6.8%,明顯低于單純拉米夫定治療組(14.6%)。說明柴芍六君湯加減是治療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方劑,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池老師認為,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強,其藥宜輕宜柔,不宜強攻,只宜輕柔化剛,以平為補。柴芍六君湯方藥少、量輕、其味多平,以和為用。組方以柴胡、枳殼輕疏肝氣,配合白芍養(yǎng)血柔肝,使得理氣不耗氣,再用四君子湯補其中土之氣,合丹參、郁金活血,而其加減可結合患者發(fā)病節(jié)氣、年運及不同證候再行之。
[1]池曉玲,歐愛華,蕭煥明,等.肝功能四季變化規(guī)律[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07,17(1):48-49.
[2]池曉玲,吳黎明,蔣俊民,等.柴芍六君湯干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YMDD變異的臨床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9,17(6):440-441.
(責任編輯:駱歡歡)
R512.6
A
0256-7415(2016)03-0186-02
10.13457/j.cnki.jncm.2016.03.073
2015-09-02
廣東建設中醫(yī)藥強省專項資金項目省名中醫(yī)師承項目
施梅姐(1984-),女,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