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觸語文的起步期,小學語文是學生整個語文學習生涯的基礎,這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歸根結底所追求的目標就是實現(xiàn)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
一、鉆研教材,認真?zhèn)湔n
對語文教學內容的準確把握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前提。新課改強調教學資源的多樣性,但就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實情來看,教學資源中利用率最高也最為重要的還是教材。因此,語文教師應深入理解、把握教材,要在備課上下足功夫。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全面把握對重難點知識,注重教學內容的銜接,根據學情變化實現(xiàn)教材的整合。教師可通過合理調整教學課時、內容以及順序等來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圖示理論以及對知識的遷移為學生搭建知識框架,以幫助學生最大化地理解教學知識。具體來說,教師可將課文通讀一遍,標出自然段序號,提前預知學生可能面臨的問題,對學生可能會難以理解的詞與句著重標記,然后作出“預設”的理解方法,比如查字詞典、聯(lián)系上下文、近反義詞對照或者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為學生提供最可行的解決策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此外,在備課時還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基礎以及學習心態(tài)等,以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與時俱進,完善教學方法
根據學情變化不斷完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實現(xiàn)有效教學。正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工作雖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遵循,但教學的具體方法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教無定法”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方法,不可局限于常規(guī)化,應不斷對教學方法做出改變與發(fā)展,如此方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適于其身心特點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促進學習效益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村居》這首古詩時,考慮到小學生往往喜歡與大自然接觸,享受鄉(xiāng)村生活的樂趣,因此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關于鄉(xiāng)村的圖片,并鼓勵學生參與討論,談談自己對此的感受,之后再引導學生對詩進行朗誦,這樣便有利于學生對詩整體主旨的把握,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對于詩蘊含的深刻道理不要一語道破,教師應讓學生自行分析、理解,以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鉆研精神,拓展其思維廣度,教師只需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引導角色,真正讓學生做上學習的主人。
三、有效分組,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以及專業(yè)素質與技能等,都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但除此之外,切不可忽略對學生主體意識的激發(fā)。教學始終是圍繞學生而展開的,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小學生往往都喜歡展現(xiàn)自我,愛表現(xiàn),一旦得到教師的關注與贊揚,那么他們對學習就會滿懷激情,因此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這就提示教師可根據學情變化,對教學活動作出適當調整。
如教師可在語文課堂上靈活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成員控制在5人左右,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形成學習合作與競爭模式。通過小組合作,在取得學習進步的同時還可拉近同學友誼之情,通過競爭,則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同時,每組選派一名語文優(yōu)生擔任小組長,負責對小組成員的作業(yè)進行檢查、對其學習情況進行督促,最后在期末對學習進步最大的小組予以相應的獎勵。這種小組學習模式凝結了小組成員的學習力量,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與其他小組形成學習競爭關系,課堂學習氛圍由此更為濃厚,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得到提高,學習效果自然會達到理想水平。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是對小學生從小進行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小學生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小學生的語文基礎素養(yǎng)得到提高與發(fā)展,在知識體驗中受到美的熏陶。語文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以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而將學生能力訓練作為教學的重點,精講巧問,創(chuàng)新教學,讓能力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作者單位:江西省玉山縣臨湖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