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霞
(甘肅省圖書館, 甘肅 蘭州 730000)
?
《呂氏春秋》及其君臣治國之道
陳淑霞
(甘肅省圖書館, 甘肅 蘭州730000)
摘要:《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期由秦國宰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精心編寫的一部政治思想書籍。該書融合了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成果,對先秦百家思想廣采博收。本文分析了《呂氏春秋》的成書背景、編纂宗旨和意圖,介紹了《呂氏春秋》的十二紀、八覽、六論內容,并對《呂氏春秋》的君臣治國之道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呂氏春秋》;政治思想;君道;臣道
《呂氏春秋》(以下簡稱《呂》書)是戰(zhàn)國末期由秦國宰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精心編寫的一部政治思想書籍。該書融合了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成果,對先秦百家思想廣采博收。內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音樂等方方面面。全書針對自然、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展開討論,提出相應對策,表現(xiàn)出作者獨有的遠見卓識。當代學者牟鐘鑒認為“這一時期的思想家的基本任務是探索封建帝國長治久安之道”[1]11。張雙棣認為《呂》書“作為治國綱領,提出了一整套政治主張”[2]10。崔存明認為《呂》書所擅長的是討論“治國之體”與“王者之治”,也就是君臣治國之道[3]119。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稱《呂》書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自《呂氏春秋》成書以來,由于呂不韋的商人出身,使得該書長期為正統(tǒng)封建文人所輕,毀譽不一。近年來,書中凝聚著中華民族先秦時期文明智慧的思想文化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從多視角對該書進行了審視,重新給予了評價。本文就《呂》書及其君臣治國之道略作探討。
一、《呂》書的成書背景、編纂宗旨和意圖
1.《呂》書編纂的背景。在呂不韋任秦相的十三年間,對外,他發(fā)動了一系列征伐六國的戰(zhàn)爭,取得重大勝利,大大拓展了秦國的疆土,增強了秦國國力,奠定了秦國最終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對內,他一反秦自商鞅變法以來獨尊法家的政策,“兼儒墨,合名法”(班固語),吸納百家?!秴巍窌木幾?,就是他政治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目前,《呂》書“是一部關于政治思想的著作,已成為學術界的主流看法”[4]54。至于《呂》書的編纂時間,當在“呂不韋執(zhí)政后期”[1]6。
2.《呂》書編纂的宗旨和意圖?!缎蛞狻菲恰秴巍窌暮笮颍攀隽嗽摃幾氲淖谥己鸵鈭D,但因在流傳過程中有殘缺,所言八覽、六論部分已亡佚,如今只存十二紀的說明。《序意》曰:“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兇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又曰:“天曰順,順維生;地曰固,固維寧;人曰信,信維聽。三者咸當,無為而行。……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以日倪而西望知之。”[2]290
從《序意》所言我們可知十二紀是用來記載國家治亂存亡的,是用來了解人事的壽夭吉兇的。它認為天要順行,地要牢固,人要誠信,否則的話,福就會一天天減少,災就會一天天多起來。就像太陽偏斜必定西落一樣。它是借助陰陽五行順天而行、道家以無為達到無所不為的思想,說明只有天、地、人相互和諧,才可以達到無為而國治。八覽、六論部分雖已亡佚,但總觀全書,其內容重在闡述一系列治國思想及方略。
二、《呂》書十二紀、八覽、六論內容
《呂》書包括十二紀、八覽、六論,下轄160余篇議論文,20余萬言。
十二紀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將一年的春夏秋冬季節(jié)按孟仲季排列,即將一年按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分為一年四季十二個月,闡明自然現(xiàn)象以及相對應的人事關系?!秴巍窌J為,天子及其臣民的所作所為必須按不同的季節(jié)進行相應的人事活動。強調順應自然規(guī)律,人事善,即可避禍趨福,否則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
八覽以天地萬物生成開始?!队惺加[》認為萬物是由天地交合而成。萬物又各秉其性,互不相同?!缎⑿杏[》認為“孝”為“萬事之紀”,人事只有遵循“孝道”才能修身治國?!渡鞔笥[》認為君主應謹慎做事?!断茸R覽》論述君主辨察臣下賢與不賢的道理和方法?!秾彿钟[》論述君主臣下必須正名,各有所職,各有所為及有所不為。《審應覽》論述君主的言論應謹慎。《離俗覽》論述君主役使人民的方法?!妒丫[》論述為君之道。
六論就治國之術展開討論?!堕_春論》探討了“說”之術,認為論說成功的關鍵在于言論要符合節(jié)用愛人、明德慎罰等禮義仁德方面的道理?!渡餍姓摗氛J為言行要以“義”為準則,做行義之人?!顿F直論》認為君主應虛心納諫,尊崇直言敢諫之士。《不茍論》認為作為臣下應篤行禮義、謹守職分?!端祈樥摗氛J為要把握事物的聯(lián)系、發(fā)展、變化,要透過現(xiàn)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士容論》認為士人的儀容舉止應合乎禮儀標準。
縱觀十二紀、八覽、六論,《呂》書在融合了道、儒、墨、法、陰陽、兵、名、農(nóng)、縱橫、醫(yī)、小說等各家思想的基礎上,兼容并蓄,獨樹一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呂氏雜家政治思想體系,以求達到封建君主政體下人與自然相互和諧,國家統(tǒng)一安定,君臣和睦,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天下大治局面。這也是《呂》書的編纂宗旨和意圖。
三、《呂氏春秋》的君臣治國之道
《呂》書誕生于國家趨于統(tǒng)一之際。它從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出發(fā),效法前人“法天地”的思想,形成了“主執(zhí)圜,臣處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2]72的呂氏君臣治國之道。概括起來,《呂》書的君道、臣道思想大致如下。
(一)君臣的產(chǎn)生
《呂》書認為君臣是人類社會順應自然而生。自然生萬物,萬物各不同,故君臣各有分職。
人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秴巍窌J為遠古時代人類無君時,“其民麋鹿禽獸……日夜相殘,無時休息,以盡其類。圣人……為天下長慮,莫如置天子也;為一國長慮,莫如置君也。”[2]600就人類社會個體的人來講,“爪牙不足以自守衛(wèi),肌膚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從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卻猛禁悍”[2]599。為了生存人們聚居在一起,相互都得到了好處。這就是君主(早期稱首領)產(chǎn)生的基礎。它認為:沒有天子世道就會大亂,因為“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2]426-427。君主產(chǎn)生以后,又據(jù)“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2]72的自然法則,君主以此設立臣子的職位,即“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2]72。《呂》書汲取道、儒、墨、陰陽等諸家學說,認為人類社會應效法萬物性質不同、作用不同的自然規(guī)律和法則,確定君臣上下關系。君主至高無上,掌控國家,主宰眾生。臣由君立,臣子的名分由君主規(guī)定,臣子的職責是輔佐君主“治”人事,臣子以忠孝侍奉君主,各司其職。
《呂》書認為君臣的性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2]17“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長非以阿官長也?!盵2]600可見天子、君主、官長的出現(xiàn),都是不帶私利性質的,但是到了“德衰世亂”時代,人們開始借此謀取私利。所以君臣治理國家,首先必須“貴公”、“去私”。
《呂》書認為君臣治理國家須“執(zhí)一”,即執(zhí)守根本,通過國家統(tǒng)一、君主集權,達到天下大治?!秷?zhí)一》曰:“王者執(zhí)一,而為萬物正。軍必有將,所以一之也;國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zhí)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盵2]504就是說,國家必須執(zhí)守根本,目的是為了統(tǒng)一、集權。國家執(zhí)守根本,天下就會大治,否則就會動亂。由此,《呂》書認為君主采取正確的方略治理國家,通過統(tǒng)一、君主集權方式達到天下大治,是大勢所趨,是符合自然界發(fā)展規(guī)律的?!秴巍窌J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實行中央集權,符合自然之理、符合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定數(shù)。
(二)君臣的職分
《呂》書認為,國家的“安危榮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廟,宗廟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亂在于有司?!盵2]317國家安危榮辱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根本在于宗廟,宗廟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治理的好壞在于百官。以上說明君是立國的根本,臣是治國的根本。君臣職分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君主求賢任賢,無為而治。臣子須忠于職守,盡力作為。君主根據(jù)臣子的“忠孝有為”予以賞賜,臣子根據(jù)事功求得顯榮。其進一步論述如下。
1.君
(1)君主要“尚賢”,要“勞于論人而佚于官事”[2]41?!吧戆?、國安、天下治、必賢人。”[2]683《呂》書認為,君主要懂得求賢之道,要期賢、察賢,得到賢者的幫助。它認為天下有道之士很少,人無完人。君主要求取賢人,不應“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2]593。而要求賢若渴,責人寬,責己嚴,要與天下賢者為伍,信任并重用有才能的人,以謙謙態(tài)度對待賢人,以“仁義”之心仁愛賢人?!秴巍窌岢銮筚t、任人的標準是:在內憑著六戚、四隱,在外憑著八觀、六驗。六戚為父、母、兄、弟、妻、子;四隱為朋友、熟人、鄉(xiāng)鄰、親信。八觀為“通則觀其所禮,規(guī)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yǎng),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六驗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jié),俱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2]68?!秴巍窌断茸R》篇以夏太史令終古“出奔入商”、殷內史向摯“出亡之周”、晉太史屠黍“歸周”等事件從反面論述了君主失去賢人、國破家亡的道理。
(2)君主要“定分官”。“凡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婦。”“下不愈節(jié)而上不茍為矣,少不悍辟而長不簡慢矣?!盵2]759-760主張君臣“定分”,各司其節(jié)。《呂》書認為:“名正則治,名喪則亂?!盵2]459指出“正名”是關系到國家治亡的關鍵?!胺踩酥鞅貙彿?,然后治可以至?!盵2]464凡治理國家一定要先確立名分 ,使君臣父子夫婦名實相符。這六種人各居其位,那么地位低下的人就不會超越禮法,地位尊貴的人就不會隨意而行了。另外《呂》書強調君主不應“好治人官之事”[2]464?!熬吖虩o任,而以職受任。工拙,下也;賞罰,法也?!盵2]755君主不要去做臣子分內的事,而是根據(jù)臣下職位委派他們職責,根據(jù)事功,該賞該罰,由法律規(guī)定。
(3)君主應當懂得用人之術,掌握和利用權、術、勢來治理國家。《呂》書認為:“產(chǎn)與落,或使之,非自然也。故使之者至,物無不為。”[2]345生長與凋零是節(jié)氣支配的,不是他們自然而然如此。支配者一出現(xiàn),世間萬物沒有不隨之變化的。君主是國家的支配者,君主“因其勢也者令行,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2]496。能因勢利導的,命令就能執(zhí)行;地位尊貴的,教化就能被接受;威嚴樹立的,奸邪就能制止。《呂》書認為,君主對臣下首先應施以愛利,愛利是威嚴的憑借,“愛利之心諭,威乃可行”[2]573。君主施政要以德為主,德刑并用[5],樹立自己的威嚴,利用一定的手段統(tǒng)轄臣下,建立法律來治理國家。君主掌握生死賞罰大權,只有依照法律,恩威適度,賞罰有別,才能維護國家統(tǒng)治秩序。如此,“賢不肖盡為用矣。”[2]611“先王之所以治亂安危也?!盵2]731
(4)君主要“無為而治”,但要充分利用眾人的才能,達到“無為而又無所不為”的境地?!秴巍窌J為,為君之道應是效法天地的“無為而治”。君主應當“中欲不出”、“外欲不入”、“身以盛心,心以盛智,智乎深藏”?!肮噬茷榫邿o識,其次無事。”[2]471即君主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修身養(yǎng)性,把自己的智慧深藏起來,做到“用非其有如已有之”, 達到“無智無能無為”[2]754的境界。“主也者,使非有者也?!盵2]72君主就是要支配本不屬于自己的臣下,圣王居上位,就是要讓他的臣下全部獻出技藝和才能。這樣就會不為而知、千官盡能、無為而治了。郭沫若認為《呂氏春秋》中的為君之道,就是道家的君道無為思想[6]89。作為“明君者,非遍見萬物也,明于人主之所執(zhí)也。”[2]489君主不一定明察萬物,但是應明察君主應掌握的東西,即“知百官之要”。要深諳“無為之道曰勝天,義曰利身,君曰勿身”[2]62之道?!熬舱撸詿o當為當,以無得為得者也?!盵2]471所以,為君者之根本是要明辨自己的職分,達到無為而又無所不為的境界。
2.臣
《君守》曰:“當與得不在于君,而在于臣?!盵2]471說明臣子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1)臣子必須具備一定的才能,審視自己的才能以后再擔任一定的職務?!秳毡尽吩唬骸肮胖戮?,必先服能,然后任;必反情,然后受?!盵2]318古代侍奉君主的臣子,一定要先審視自己的才能,然后才擔任公職,接受俸祿。
(2)臣子要目標遠大,恪盡職守,努力作為。臣子要全力輔佐國君,以此求取功名和榮華富貴。《呂》書認為:“凡官者,以治為任,以亂為罪?!盵2]476臣子為官,就要治理好國家,否則就是犯罪。它認為臣子要懷有一顆至誠之心,等待時機建功立業(yè)。但是建立功名也要有一定的條件,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條件,即使“有羿、蠭蒙、繁弱于此,而無弦,則必不能中也”[2]548?!胺擦⒐γ?,雖賢,必有其具,然后可成?!盵2]548所以,臣子一定要有所準備?!皹s富非自至也,緣攻伐也?!盵2]317認為榮華富貴不是自己來的,而是靠戰(zhàn)功取得的。認為取得功名雖是天意,但人為的努力不可缺少?!肮γ罅ⅲ煲?。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盵2]357它反對無功受祿,一味貪取功名的做法。
(三)君臣治國方略——以德治國,依法行事
君臣治國要行德政,以德治國。德政是《呂》書多處論及的治國根本之道。《呂》書認為“義”是君臣必須遵守的最高道德原則,君臣都要修身養(yǎng)性,為君者貴公去私,仁愛忠信,為臣者忠孝禮義。為君“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2]357;為臣“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2]357。為君者要崇尚賢者,并委以重任。為臣者要禮讓賢者。君臣對人民應“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盵2]577。君主用仁和義治理百姓,用愛和利安撫百姓,用忠信引導百姓,致力于為民除害,思考著為民造福。
君臣治國要依法行事,賞罰合宜。國家要制定法律,依據(jù)法律進行獎賞。做國君的要“飭其辭令、幣帛,以禮豪士;頒其爵列、等級、田疇,以賞群臣”[2]143。這樣賢臣義士就能拼死報效國家?!胺操p非以愛之也,罰非以惡之也,用觀歸也。所歸善,雖惡之賞;所歸不善,雖愛之罰?!盵2]611君主對功臣賢士獎賞的原則是:“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盵2]364即賞罰的原則應以禮義為上,以功利為下?!笆共恍ひ再p罰,使賢以義?!盵2]611《呂》書批評了秦國統(tǒng)治者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實行的法家“嚴刑峻法”政策。認為“嚴罰厚賞,此衰世之政也”[2]565。對秦統(tǒng)治政策進行匡正?!秴巍窌J為君主依據(jù)法律實行賞罰,是為了達到促進德政實施目的。君主如果親民愛民,賞罰有據(jù),即可受到臣民擁戴,政令就可“瀸于民心,遂于四方”[2]72,就可達到“天下皆延頸舉踵”,“四荒咸飭乎仁”[2]217-218的大治世界。
1.君道:君主至高無上,是國家的主宰
(1)君主要養(yǎng)生節(jié)欲,躬身自修,具備至公、無私的胸懷,像天地日月一樣的“潤澤”眾生?!秴巍窌Q:“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盵2]22萬物靠天地日月無私恩德得以生長,君主是人類社會的主宰,君主要對臣民廣施恩澤,為人類謀利避害。《呂》書由衷贊美天地品德的崇高、偉大:“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盵2]18《呂》書認為古代賢君三皇五帝具備了“信賢而任之”的品德,為萬人敬仰,為后世君主之楷模。
(2)君主行事要依賴自身修養(yǎng),意志堅定,不為外物所動,要“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2]67。君主治國首先向自身求得,其次向臣子求得。向自身求得即“適耳目,節(jié)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2]67。順乎自己耳目的天性,節(jié)制嗜好欲望,放棄智巧計謀,摒除虛浮偽詐。向臣子求得,即重用賢人。
(3)君主要充分認識、了解自己,克服自身的“不能”,利用臣子的才能托起自己的“不能”?!断燃骸吩唬骸胺彩轮荆叵戎紊??!盵2]62“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2]62要“通乎己之不足”,“禮有道之士”[2]312。應“養(yǎng)其神、修其德而化”[2]483。要以臣子“所能托其所不能”[2]405。
a.君主應當詳察自己的言談舉止,謹慎自己的言行?!叭酥鞒雎晳?,不可不審。凡主有識,言不欲先。”[6]509
b.君主要虛心納諫,善于聽取忠臣之言。要善于分析形勢,以理判斷,摒棄那些謀求一己之利的虛言浮詞,以此矯正自己的過失?!胺舱撊诵模^事傳,不可不熟,不可不深?!盵2]638
c.君主要提高自己透過表象看其實質的能力,能預見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要“慮福未及,慮禍過之”[2]714。
d.君主必須堅守誠信,言行要與思想一致,符合節(jié)用、愛人、明德、慎罰等忠孝禮義仁德標準?!胺踩酥鞅匦?,信而又信,誰人不親?”[2]588
e.君主要防止驕傲恣肆,強大之時應該謹慎“于安思危,于達思窮,于得思喪”[2]375。在處于逆境之時,應該“事仇以求存”[2]625。
2.臣道:臣子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是國家事務的實際執(zhí)行者
(1)臣子須忠孝。對上要忠君,守臣道;對下要親民,守孝道。忠孝、賢能是臣子為國治官之本?!跋韧踔⒏吖僖?,必使之方,方則分定,分定則下不相欺?!盵2]72先王設立高官,一定要使他遵守臣道,臣下遵守臣道,職分才能確定;職分確定了,臣下就不會欺瞞其上了。臣子為官的根本是謹守職分,“百官各處其職,治其事以待主,主無不安矣”[2]73。百官各守其職,治理分內的事。君主沒有不安心的。
(2)臣子須遵守禮義?!皠颖鼐壛x,行必誠義?!盵2]559“雖貴不茍為,雖聽不自阿,必中理然后動,必當義然后舉。此忠臣之行也?!盵2]718賢明的臣子雖然地位尊貴但所言所行不隨意而行,一定要符合“道義”才去做,這是忠臣的品行。認為“孝”為“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紀也”[2]325。
(3)臣子不謀私利,敢于犯顏直諫?!秴巍窌J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盵2]67人的智慧各有不同,臣子要奉獻自己的才智,摒棄私利,為君主獻策,為民謀利,不可為了貪圖私利,做違背忠孝禮義的事?!把詷O則怒,怒則說者危。非賢者熟肯犯危?”[2]698它認為臣子言語耿直必然激怒君主,君主一發(fā)怒,臣子的性命就岌岌可危了。如果不是賢者,誰又能直言犯上,將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險之中呢?
3.君主與百姓的關系
《呂》書認為君主“執(zhí)民之命”[2]625,所以建立合理的君民關系,是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君位的安危取決于是否得民心,是否得到人民的擁護。
(1)君主要順民心,要“行德愛人”。賢君“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2]195。以仁義、愛利、忠信待民。那么就會“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2]565。君主以誠信取信于民,重視民心向背?!坝麨樘熳?,民之所走,不可不察?!盵2]47“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2]204
(2)君主要體察民情,切實為民謀利。人民向往和平、富足的美好生活。只有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才能達到長治久安?!秴巍窌陨褶r(nóng)親自耕種、大禹為天下人治水、商湯犧牲自己的身體為民求雨、文王辭去受封之地為民除炮烙之刑等為例,說明君主要思民所思,想民所想,要為民除患致福?!稇褜櫋菲U述了君主在用“義兵”作戰(zhàn)時以各項政策爭得民眾歸附,《振亂》篇認為依靠“義兵”攻伐無道,才能救民于苦難等,說明戰(zhàn)爭是君主為民除害的手段。圣賢的君主能夠做到“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2]195。
(3)農(nóng)業(yè)為國民之本,君主要得到人民的擁護,就必須重視農(nóng)業(yè)。《呂》書主張?zhí)熳右皠谵r(nóng)勸民,無或失時”[2]78?!肮畔仁ネ踔詫涿裾撸葎沼谵r(nóng)。民農(nóng)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nóng)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盵2]777它認為重農(nóng)不僅使民富國強,更重要的是使民思想簡單、淳樸,易于驅使。《呂》書的重農(nóng)理論代表了戰(zhàn)國時代的重農(nóng)思潮,是秦孝公“獎勵耕戰(zhàn)”國策的繼續(xù),也正是關中崛起和秦國統(tǒng)一的基石[7]40。重農(nóng)思想是《呂》書推崇的一種重要治國方略。
4.特殊階層“士”的作用
先秦時期,國家政治舞臺上還活躍著“士”這一新興的知識階層?!笆俊闭摺皯]天下之長利,而固處之以身者也”[2]605。他們“以天為法,以德為行,以道為宗”[2]389,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情操。“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盵8]3091他們憑借自己的遠見卓識,為君主出謀劃策,出生入死,是君主治國的左膀右臂,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呂》書的作者——“士”這個階層也希望受到君主知遇,實現(xiàn)自身價值?!秴巍窌鴮Α笆俊蓖瞥鐐渲?,贊美了“士”的高貴品德。它認為士“傲小物而志屬遠大……執(zhí)固橫敢而不可辱害……富貴弗就而貧賤弗朅……難動以物而必不忘折?!盵2]768“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2]727《呂》書強調了“士”的作用,認為“士”是考量君主行為的準繩和規(guī)矩。認為“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2]274。《至忠》、《忠廉》、《士容》等贊揚了“士”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為知己者死等凜然不可侵犯的“忠義”品質。如《至忠》以申公子培代楚王受過、文摯為了成全太子孝敬之義而甘愿受死,《知士》則講述了“義士”劑貌辨置生命于度外為靜郭君赴難的故事,一方面說明生命的可貴,同時又強調舍生取義,即為了“忠義”而舍去生命。同時說明君主應該善待士,發(fā)掘“士”中的千里馬,讓他們?yōu)閲ЯΑ?/p>
《呂》書是一部政治思想書籍,它在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基礎之上提出了一整套君臣治國方略。它以“法天地”為宗旨,把天地運行的自然之道作為人事的依據(jù)。它認為人類社會歷史是有規(guī)律的、連續(xù)的、發(fā)展的,也是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的。認為人事的吉兇禍福、國家的治亂存亡都是人們的行為造成的。所以君臣要正確認識事物,去掉主觀偏見,要秉公去私,愛民利民,努力盡人事,以避禍求福。作者認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分裂割據(jù)的局面應該結束,只有君權統(tǒng)治下的中央集權,天下一統(tǒng),才符合天道、人道。時代變了,統(tǒng)治階級的法律法令也應隨之改變。
通讀《呂》書,我們可以看到,該書的作者們以史為鑒,上下千年,縱橫捭闔,秉持一種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來探討治國之道。作者無論是對待百家思想取舍的態(tài)度上,還是對待秦國的施政方略,都站在了一定的歷史高度,采取了較為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百家,它揚長避短,為我所用,最終形成一家之言。對待秦國,它直面現(xiàn)實,以禮義仁德對秦國統(tǒng)治者進行勸誡,并對秦國嚴刑峻法的施政方略進行匡正——它竭力主張實行一種對待人民較為溫和的施政策略,以使秦國能盡快統(tǒng)一全國并使其國運長久興盛下去,這也是本書編纂的重要宗旨。
《呂》書深邃的政治思想文化,不僅順應了先秦時代歷史發(fā)展的需要,而且對后世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值得我們不斷學習和探討。
參考文獻
[1]牟鐘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張雙棣.《呂氏春秋》譯注[M].修訂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崔存明.試論《呂氏春秋》的君道思想 [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5):118-123.
[4]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李婉秋.“德主刑輔,禮法并用”刑法思想在我國的傳承與發(fā)展[J].西安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11(5):124-128.
[6]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7]陳正奇.呂不韋與《呂氏春秋》及其農(nóng)業(yè)科學價值[J].西安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07(6):38-42.
[8](漢)班固.漢書[M].(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責任編輯:高士榮)
Lv’s Commentaries of History and its Monarch and Minister’s Statecraft
CHENShu-xia
(Gansu Provincial Library, 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Lv’s Commentaries of History was a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book written by aristocrats under the organization of Lv Buwei who w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country Qin at the en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book combined the achievements of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comprehensively collected the thought from hundreds of schools in pre-Qin Times. Contents involved many aspect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culture, education and music. This paper gives a simple discussion of Lv’s Commentaries of History and its monarch and minister’s statecraft and further comments are highly welcomed.
Keywords:Lv’s Commentaries of History; political thought; emperor’s morality; officials’ morality
中圖分類號:K23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817(2016)03-0119-06
作者簡介:陳淑霞(1963- ),女,天津人,甘肅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
收稿日期:201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