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娟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24)
?
教學新論
對翻轉課堂的理性思考及宣傳熱的歸因分析
白娟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24)
翻轉課堂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在教學組織上實現(xiàn)了教學內容傳授和教學管理的逆序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家校翻轉的新形式。但是針對翻轉課堂“中國熱”的現(xiàn)象,應該持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進行分析和思考,審視翻轉課堂在實施中形成的學生學業(yè)負擔加重、家長監(jiān)管任務增加、教育管理工作量增加等現(xiàn)實困境,對翻轉課堂在教學中實施的有效性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客觀剖析翻轉課堂“中國熱”的形成根由,警惕“技術至上”的誤區(qū),重新認識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和出發(fā)點,形成對翻轉課堂的理性認識。
翻轉課堂;反思;歸因分析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自2011年傳入我國以來,迅速受到教育界的熱捧以及強烈關注,在教育界引起了一輪接一輪的課程改革實驗,以翻轉課堂為主題的各種教學比賽、觀摩會、研討會、經(jīng)驗交流會不斷涌現(xiàn),成為教育行業(yè)繼“建構主義教學”之后又一個受關注的熱點。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教育工作者應以冷靜、客觀的眼光看待發(fā)展及應用,既不能無限放大其優(yōu)點,也不能無視應用價值而一概否定,應以嚴密審慎的態(tài)度進行分析及實驗,在客觀研究之后進行針對性的應用。
本文從翻轉課堂在我國應用及研究的實踐談起,分析了翻轉課堂在目前實施中造成的一些困擾和限制,對翻轉課堂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反思,探究翻轉課堂過度宣傳的一些原因,希望通過對相關問題進行梳理和反思,促成教育界同仁對這一新型教學方式的深入思考,形成對教學手段的再認識。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兩位高中的化學教師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2007年他們?yōu)榱藥椭鷮W生補課,開創(chuàng)了讓學生在家看視頻、到學校后在課堂上參與討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應用中受到學生的好評及逐步推廣,后來經(jīng)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chuàng)立可汗學院,在網(wǎng)絡上使用教學視頻進行遠程輔導、線下進行教學互動和交流以后,這一教學模式才更多地為大眾所知曉,并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
縱觀其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2012年,國內教育界開始關注翻轉課堂這一研究領域,在2013—2015年,對翻轉課堂的應用及研究呈逐步增長的態(tài)勢。筆者以“翻轉課堂”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在中國知網(wǎng)上共搜出相關文獻5 019篇,其中以2015年為最為集中的年份,共有相關文獻3 465篇。梳理相關的文獻發(fā)現(xiàn),國內對翻轉課堂的研究,多集中在對翻轉課堂教學理念的介紹上,對翻轉課堂在學科范圍內的應用模式、應用方法進行了探討和歸納,較少涉及翻轉課堂的限度分析及應用障礙的深度思考。在翻轉課堂的實證研究上,主要采用實踐教學法,研究對象以大學生為主,授課內容主要是以理論性、知識性較強的課程為主(如世界地理、數(shù)據(jù)結構、計算機應用等課程),對一些人文、藝術類課程(如文學、語言、倫理等課程)則較少涉及;在教學評價上主要側重認知領域的評價,缺乏對情感、技能等領域的評價;對于協(xié)作學習成果,大多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然后再由小組選定專人進行學習心得、學習成果的匯報,但對于學生的高階學習技能(如創(chuàng)新思維、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則缺乏進一步深化的研究和探索。
翻轉課堂的倡導者宣稱翻轉課堂的出發(fā)點是個性化學習,尊重學習自由,節(jié)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翻轉課堂不僅沒有節(jié)約學習時間,反而加重了學習任務,與學校教育中所倡導的快樂學習、個性化學習形成悖論,由此產(chǎn)生的矛盾和困境,值得深思和研究。[1]
1.大量課前微視頻的學習加重學生學習負擔
實施翻轉課堂離不開課堂教學開始前的微視頻學習,一般微視頻的長度為8~15 min,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討論主要基于微視頻的學習結果。然而,在實際中學生使用微視頻進行學習的時間是相應微視頻時間的2~3倍甚至更多。因為學生觀看的微視頻,一般都包含個人知識結構中未曾有過的知識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反復觀看、暫停、思考、記筆記,同時可能需要查閱相關資料,因此,用于學習每段微視頻的時間已遠遠超過微視頻本身的時間長度。[2]可以看到,使用翻轉課堂并沒有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而是大大增加了學習的時間和任務。如果每門課程都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那么學生用于課前學習的時間更長。對于學習者來說,長時間地坐在電腦前、掛在網(wǎng)上,缺乏人際交流、缺乏親身體驗,無論從身心健康還是情感交流上,顯然是無益的。
2.對學生網(wǎng)絡學習的監(jiān)管加重家長負擔
翻轉課堂實施成功的前提是學生必須擁有較好的信息素養(yǎng)、良好的自學能力和較強的學習控制能力,以避免在微視頻學習中產(chǎn)生的網(wǎng)絡迷航以及學習失控的情況發(fā)生。對于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家長必須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幫助和監(jiān)督孩子。這對于廣大上班族父母來說,在生活壓力劇增的情況下,很難保證每天都有固定的時間來輔導孩子網(wǎng)上學習,而且有些家長本身對網(wǎng)絡學習缺少深入的認識和使用能力。
3.微視頻的錄制及編輯加重教育的投入和教育管理者負擔
實踐表明:教師如果要成功實施翻轉課堂,必須在教學資源裝備、教學設計、試題練習等方面花費較多的心血,這要求教師除了熟練掌握課程知識以外,還必須擁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學基礎、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對一名普通教師來說,開展這些活動將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據(jù)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錄制及編輯10~15 min的微課最少需要2~3 h的時間,而參與這項活動的人員除了授課教師以外,還包含視頻錄制、編輯等多名工作人員,對于剛剛接觸視頻教學的教師來說,必須把其他教學活動、研究中的時間投入在視頻錄制中,才能保障視頻錄制的成功。[3]但是微視頻的錄制成功,并不能保證學習者在學習上的必然成功,因為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包括“內化、吸收、應用”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必須通過學習者本人的參與及構建才能取得成功,任何人也無法替代。如果各個學科都開展這樣的教學模式,那么學校必須投入大量的視頻錄制、編輯設備及人員,才具有開展翻轉課堂的前提條件,這對于教育資源緊張的國內中小學來說,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目前,國內部分教師和研究者開展了一定范圍的翻轉課堂教學實驗,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心得。但是,小范圍的應用并不能確保大面積使用的成功,隨著翻轉課堂的不斷應用,隨之帶來更多的問題和思考,諸如課前學生先學的質量、課內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培養(yǎng)教學模式的適應性等問題均成為實踐面臨的難題,需要對此逐步進行思考和探討。
1.課前先學的質量如何保障
目前開展的翻轉課堂主要以家校翻轉模式為主,實施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在家開展基于微視頻的課前學習。那么,課前在缺乏教師監(jiān)督的情況下如何保障學習的質量?有學習者反映在家看視頻時很難集中注意力,被網(wǎng)絡上其他內容吸引的情況常有發(fā)生,也有因為網(wǎng)絡、電腦等問題造成視頻傳輸遲緩、錯過知識點的情況發(fā)生。課前先學的質量一方面取決于學習者本身的學習動力、學習技能、信息素養(yǎng)等要素,另一方面也和學習者的環(huán)境、氛圍、電腦設施等客觀環(huán)境有關。[4]所以,課前先學質量的高低不同導致了課內討論及協(xié)作上產(chǎn)生的起始水平差距,造成了討論不在同一水平上發(fā)生。
在課前視頻學習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有學生在微視頻學習中產(chǎn)生疑問和困惑,該如何解決?盡管后續(xù)的課堂討論和交流可以幫助解決學習中的疑問,但行為主義的基本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即時反饋相比較于延時反饋,更加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如果以傳統(tǒng)課堂教學來看的話,學生在課堂中產(chǎn)生的疑問和不解,可以迅速到達教師那里,教師通過及時反饋和交流,可以消除學習中的疑問和不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果按照翻轉課堂目前主張的先把微視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再把問題帶到課堂中與老師和學生來討論,那么,就問題的反饋及時性來看,與傳統(tǒng)課前預習的做法并無太大差別。
2.以學習者為中心是否得以實現(xiàn)
翻轉課堂主張在課前采用微視頻、在課堂上采取討論和協(xié)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請問這種學習方式是否適合每個學習者?能否滿足每個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學生是否是自愿選取這種學習方式?如果大多數(shù)學生和家長并不認可該學習模式,那么教師能否進行調整和變革?學生在翻轉課堂中出現(xiàn)的不適和困擾,教師該如何解決?如果僅僅是以教學改革的名義,學生被迫接受這種學習方式,那么何談學生的自由學習和學習的個性化開展?
3.學生的思考能力是否提升
成功實施翻轉課堂需要教師對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習習慣有清楚而深刻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也由以前的主導者轉變?yōu)閷W習的促進者,但很多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師,僅僅利用信息技術對原來的教學順序進行了逆向調整,把以前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轉變?yōu)椴捎镁W(wǎng)絡微視頻的方式進行傳播,把自己由以前的一個顯性主導者轉變?yōu)橐粋€隱形主導者,對教學的定位停留在知識傳授的角度,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如應用、分析、評價等能力)并沒有進行真正的思考和培養(yǎng)。長此以往,翻轉課堂只是采用信息技術的手段來傳遞教學內容,具有信息技術教學的形似,而缺乏信息技術倡導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的培養(yǎng)。
4.單一教學模式是否可以包打天下
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體系,其中包含的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要素都是不斷變化的,要實施成功的教學,需要依據(jù)不同的因素具體調整教學方式和方法,才能取得育人的成功。[5]如果將翻轉課堂作為一個以不變應萬變、固化、僵硬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帶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和學生能力的綜合提高。以實際教學為例,語文、數(shù)學等課程和思想道德、音樂藝術、物理、化學等課程在認知發(fā)展、情感培育、技能發(fā)展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以語言文化掌握為目標的外語課程,和強調動手實驗的物理、化學等課程,在授課方式、教學手段、教學理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并非任何學科都適合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而且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解決學生、教師在學習(教學)風格、學習(教學)態(tài)度、學習(教學)經(jīng)驗上的不同和差異,只有依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個性化的調整,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成功。
不可否認,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改革和嘗試,對傳統(tǒng)教育在教學觀念、組織方式、評價實施等方面都帶來新的變革和嘗試,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然而,翻轉課堂的持續(xù)應用效果,還需要長期的研究和思考。針對目前翻轉課堂“中國熱”這一現(xiàn)象,還要進行冷靜的剖析和思考,理解其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根源。
1.媒體的過度宣傳
翻轉課堂的“網(wǎng)絡暴紅”與可汗學院的巨大成功密不可分。在自媒體和社交媒體廣泛發(fā)達的今天,“可汗學院”以及“翻轉課堂”迅速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繼《紐約時報》和《環(huán)球時報》發(fā)文刊登有關翻轉課堂的應用及概念時,國內媒體也及時對翻轉課堂的應用進行了報道,報紙、電臺、博客、微信、微博等各種宣傳媒介紛紛對這一新的教學模式進行宣傳,國內隨即也形成了一股翻轉課堂熱的現(xiàn)象,在過度的宣傳引導以及盲目跟從后,翻轉課堂似乎變成包治傳統(tǒng)課堂頑疾的百變良藥。因此,媒體的過度宣傳成為翻轉課堂“中國熱”的強大推力。
2.在線教育的利益驅使
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業(yè)在滲透教育的過程中,企圖像顛覆傳統(tǒng)零售業(yè)、傳媒業(yè)一樣獲得迅速發(fā)展。2012年,在線教育市場呈現(xiàn)逐步升溫的局面,大量的資本迅速涌入在線教育行業(yè),為在線教育行業(yè)注入新的活力。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到2015年,在線教育市場規(guī)模達到近千億元人民幣,大量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紛紛涌入教育行業(yè)。與在線教育繁榮、蓬勃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巨大的市場面前,優(yōu)質教育資源仍然十分短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產(chǎn)品沒有競爭力、不諳教育規(guī)律及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公司紛紛倒閉?;诖?,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一經(jīng)引入,立即獲得巨大關注,成為各個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機構爭相追逐及宣傳的資本。
3.學生和家長對教育改革、教育資源公平的熱切期望
廣大學生和家長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改革的呼聲由來已久,在這些呼聲里,既有對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訴求,也有對教學方法和學校育人模式改變的希冀。學生和家長希望通過教育改革、高考改革的方式解決目前存在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等社會弊端,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一直努力進行嘗試和改革,但相關問題依然存在。翻轉課堂的出現(xiàn),似乎讓廣大家長和學生看到了希望,通過翻轉課堂,廣大學生能享受到優(yōu)質、均衡的學習資源,成績高低不同的學生也能獲得公平的課堂待遇,差生受歧視的現(xiàn)象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所以,學生、家長等社會民眾對解決教育弊病的熱切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翻轉課堂在國內迅速升溫。
4.學校和教師的宣傳資本
不可否認,翻轉課堂的出現(xiàn),為一些學校和教師帶來一定的利益。以翻轉課堂為名義的各種觀摩課、交流課、研討會、課題討論等層出不窮,一些學校以教學改革的方式申請相關的項目支持、經(jīng)費支持,繼而獲得一定成果作為宣傳資本及晉級資本。更有甚者,有學校在未征求一線教師意見的情況下,以行政的方式強制推動翻轉課堂在校內的實施,對教學方式變革后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缺乏全局的分析及應對。這違背了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是為了廣大民眾服務,教育不應成為一些人、一些機構撈取資本的手段。同時,也應該看到,信息技術不應該在教學中被過度使用,何時使用以及如何使用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翻轉課堂的出現(xiàn),既是信息化技術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面向教育變革的急切呼聲。但是在面對翻轉課堂這一新興事物時,應保持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切實研究其適用范圍和適合環(huán)境,切莫盲目擴大及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多年實踐研究告訴我們,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媒介和手段,對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和支撐作用,但信息技術既不是教學的必要條件,也不是教學的充分條件,信息技術只是教學的一種重要促進條件。所以,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選擇適合個人的方式開展課前學習,無論是電腦,還是書本、資料、談話、實際調查等,均可以作為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和學校也應該鼓勵多元化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手段,不迷信于把翻轉課堂作為有效教學的唯一可行方式。教育環(huán)境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能靠某一種或某一類方法就能解決。[6]綜上看來,翻轉課堂未必是課堂改革的唯一良藥,因為教育是多元的,不僅僅包括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和掌握,還包括情感的交流、人格的完善、審美的提升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不是完全依賴信息技術就能解決的。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正如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教育是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闭嬲慕逃侨烁竦呐囵B(yǎng),信息化教學不應作為教育變革的唯一希冀和唯一手段。
[1] 謝利民.我國半個世紀 “減負” 問題的歷史回溯與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2005,6(3):20-25.
[2] 孫春蘭,牛秀榮.中小學信息素質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25(1):81-83.
[3] 汪曉東.“翻轉課堂”的實踐困惑如何應對[N].中國教育報,2014-04-24(6).
[4] LAGE M J,PLATT G.The internet and the in-verted classroom[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31(1):11.
[5] 徐繼存.西方課程與教學理論中國化的方法論考察[J].當代教育科學,2007(3/4):29-31.
[6] 田友誼.課程改革:“ 外來”與“本土”的融通[J].教育科學研究,2008(8/9):23-25.
[責任編輯:陳學濤]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8.008
2016-03-11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級科研課題(14Ba009)。
白娟(1978-),女,陜西禮泉人,碩士,高級工程師,教育技術中心副主任。
G424.2
A
1002-1477(2016)08-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