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華
?
瀟湘水路歷史文化旅游的精品線路(上)
張京華
(湖南科技學(xué)院 國學(xué)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清錢邦芑《湘水考》云:“湘源廣西,自全州而下,至楚南永州與瀟水合,曰瀟湘;歷祁陽合桂陽諸水,至衡州石鼓與烝水合,曰烝湘;其出武陵,會長沙諸水,徑湘陰入洞庭者,曰沅湘。此所謂三湘也?!睘t湘水路北入長江,南通兩粵,自古為連接五嶺南北最主要的交通孔道。加以地處江南,氣候溫潤,有丹霞地貌,多林泉之美,自古有“清深”之目,故而有眾多人文景觀、人物典故,沉積薈萃。零陵古城三面環(huán)水,一面環(huán)山,瀟湘二水在此處交匯,是為瀟湘水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瀟湘豐沛清澈,碧綠見底,是天然而珍貴的地理資源,同時兩岸歷史文化元素分布密集,內(nèi)涵高雅,尤其具有游覽而兼教化的價值。梳理瀟湘水路沿岸的歷史文化元素,約有46項,自上游至下游,環(huán)繞零陵古城,構(gòu)成了一條具有國學(xué)教育意義的瀟湘水路歷史文化旅游的精品線路。
瀟湘水路;歷史文化元素;旅游線路;國學(xué)教育
瀟湘歷史悠久,依照其文明主題的演進,宜分為五期,即:上古先楚文明時期上(唐虞前)、上古先楚文明時期下(唐虞)、上古楚文明時期(商周)、中古漢晉南朝隋唐時期、近古近代宋元明清民國時期。茍詳近而不知遠,慮失根本也。
最早進入記載的先楚人物,是四岳之一的祝融氏,核心居住區(qū)為南岳,控制著以“南”為概念的廣大區(qū)域,其實際影響北面輻射到洞庭,南面輻射到交阯。四岳出現(xiàn)的時間極早,到堯舜時仍然在位,即《尚書·堯典》“歷象日月星辰”的羲和四子?!兜弁跏兰o(jì)》云:“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時方岳之職,故名曰四岳也。”其中,居于南岳衡山、側(cè)重觀測夏時的,其官名為“火正”,別號為“祝融”。任其職者,堯舜時期為羲和四子之一的羲叔,此前顓頊時期則為重黎。羲叔“宅南交”,即交阯,今越南之河內(nèi),瀟湘為其必經(jīng)之地。
上古時期今湖南境內(nèi),有兩個突出而神秘的地方,一為“云夢之野”,一為“蒼梧之野”。中間一條湘水,將兩地連貫起來。蒼梧以北,沿著湘水,經(jīng)過衡岳,就到達了云夢。蒼梧以南,沿著漓水,就到達了梧州。
“蒼梧”有三義。其一為山名,指九疑山。其二為山區(qū)名,南嶺古稱五嶺,即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其西古稱蒼梧。第三為地區(qū)名,即古所謂“蒼梧之野”,涵蓋較廣。文獻所載蒼梧之名,以《山海經(jīng)》最詳,有“蒼梧山”、“蒼梧丘”、“蒼梧之淵”和“蒼梧之野”。
唐虞之際,不僅舜帝南巡狩,死于蒼梧,葬于九疑,并且舜帝二妃亦死于瀟湘之浦,舜帝之弟象封于有庳,在九疑山下,舜帝之子叔均亦葬于九疑山,堯帝之子丹朱葬于蒼梧之北,大禹治水曾至九疑山,所謂“東南天柱”,皋陶陪祀于瀟湘廟,甚且驩兜、渾敦亦流放南方。堯舜君臣在蒼梧南北有一異常活躍的表現(xiàn),隱約顯現(xiàn)出上古文明在南嶺區(qū)域的一次大開發(fā)。
中華文明興起于伏羲時代,興盛于炎黃時代,鼎盛于虞夏商周,并且在人類文明的許多階段,猶如一盞明燈,獨自閃耀。中國的編年史是整個世界發(fā)展的標(biāo)尺。
虞舜一朝距今4000余年。有虞氏的世系,共計幕、窮蟬、敬康、句芒、蟜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十五世。相關(guān)文獻記載,最重要者為《尚書》中《堯典》《舜典》二篇?!犊讌沧印份d孔子曰:“吾于《帝典》,見堯舜之圣焉?!薄兜鄣洹芳础秷虻洹贰端吹洹罚裎?、古文傳本內(nèi)容大抵皆同,既以最具懷疑精神的崔述和閻若璩而言,均明確認(rèn)定“唐虞之事,惟《堯典》諸篇為得其實”“凡晚出之古文所為精詣之語,皆無一字無來處”。
虞舜居二十四孝之首,二妃居列女傳之首。長久以來,虞舜及二妃的人格典范在社會倫理與民風(fēng)教化中,都居于最高地位,稱為“人倫之至”。虞舜的異母妹妹敤手,因為“護兄”,被后世列為“二十四娣”之首。“堯舜之道”或“唐虞之道”,在古文獻上是先秦以來的固定詞組,是中國古代政治理想與道德倫理的最高典范。
古文“瀟”字又作“潚”,其字從“水”,為水名,即瀟水的專名?!墩f文》云:“瀟,水名?!庇衷疲骸皾?,深清也?!薄端?jīng)注》:“瀟者,水清深也。”
“深”字亦從“水”,亦為水名,即深水的專名?!墩f文》云:“深,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瘪R王堆出土《地形圖》的中心位置,山體旁標(biāo)出“帝舜”二字,一道泉源呈彎曲狀從中央流出,旁注“深水原”三字。深水原即瀟水源,徐霞客《楚游日記》稱之為“瀟源水”,又稱“三分石水”。
可知瀟水古以深清得名,為古代第一清澈瑩潔江川。張衡《四愁詩》:“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湘水深”并非泛泛言之,而是依據(jù)字訓(xùn)的典型描寫,是為紀(jì)詠瀟湘之最早者。羅含《湘中記》稱“湘川清照五六丈”、“是納‘瀟湘’之名矣”,陳子昂《感遇詩》:“箕山有高節(jié),湘水有清源”,均由字訓(xùn)而立說。
香零山在城東瀟水中。
蔣本厚《零陵山水記》:“方春流湯湯,如貼水芙蓉,與波明滅。至秋高水落,亭亭孤峙,明月東來,江水瑩白,獨坐攬袂,覺草木皆有香氣?!?/p>
曹能始《零陵名勝志》:“香零山在城東五里,郡以此名地產(chǎn)香草,其葉如羅勒,香聞數(shù)十步。唐世上供,郡人苦之,剌史韋宙奏罷?!?/p>
《新唐書》:“永州零陵郡,土貢:葛、笴、零陵香、石蜜、石燕?!?/p>
《唐六典》:右藏暑,掌邦國寶貨之事。安西于闐之玉,饒、道、宣、永、安南、邕等州之銀,楊、廣等州之蘇木、象牙,永州之零陵香。
柳宗元曾至此處,作詩《登蒲洲石磯,望橫江口,潭島深迥,斜對香零山》。
劉禹錫《瀟湘神二曲》:“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問二妃何處所,零陵香草露中秋?!?/p>
劉禹錫《賀韓十五曹長,時韓牧永州》:“零陵香草滿郊坰,洞穴雛飛入翠屏。孝若歸來成畫贊,孟陽別后有山銘。蘭陔舊地花才結(jié),桂樹新枝色更青。為報儒林丈人道,如今從此鬢星星?!?/p>
息景巖,又作息影巖,又稱新巖,俗稱小朝陽巖、賽陽巖。在永州城東三里,東向臨水,幽峭隱秀,故與朝陽巖齊名。咸豐八年至同治三年,楊翰任永州知府,更名為“息影巖”,并建清暉閣、澹慮亭于其上。
楊翰字伯飛,一字海琴,別號息柯居士,所居名為“息園”,取義陶淵明《停云》詩“翩翩飛鳥,息我庭柯”,作《息園記》云:“蓋‘息’者,舉得失、榮辱、機械、趨避一掃而空之?!庇秩×x謝靈運《游南亭》詩“逝將侯秋水,息景堰舊崖”,作《息景巖銘》云:“瀟東有巖,惟石逋陗。古洞寂寥,游屐罕到。云出巖腹,泉漱山根。”
黃佳色《息景巖記》稱:“由袁家渴泝流而上即新巖,巖臨瀟水,與朝陽相彷佛然。朝陽敞,新巖僻。朝陽光豁百里,新巖幽隱一潭。朝陽如李青蓮醉賦《清平》,神采煥發(fā);新巖如班婕妤獨吟《長信》,意態(tài)綽約。”
文革中息景巖被炸毀,僅存殘痕。
零陵古城有七座城門,東門、北門臨山,其余五門臨水。五個臨水城門對著四個渡口,分別是南津渡、太平渡、黃葉渡、瀟湘渡。
弘治《永州府志》:平政橋:在正西門外。愚溪橋:在城西愚溪。接履橋:在城北二十里相傳唐仙墮履之所。竹笪橋:在城東北二十里。烏墩橋:在城西三十里。蕪江橋:在城東四里,俗名茅江橋。沙江橋:在城西五十里。月橋:在城西二十里。大橋:在城北六十里。東鄉(xiāng)橋:在城西六十里。臨湘橋:在瀟湘門外五里湘水之滸。湘口渡:在湘口間處。黃葉渡:即平政橋。大平渡:在太平門外。保安渡:在正南門外。百家渡:在南門二里外。南津渡:在南門外五里。婑子渡:在縣南二十里。高溪渡:在渡在縣北七十里。
百家渡又稱百家瀨,青石碼頭至今猶存,石階數(shù)十級,碼頭呈扇形,是瀟湘兩岸諸多渡頭、碼頭中保存最佳者。諸葛廟今存路亭,但高墻已向江心傾斜。傍有香樟,至今陰翳不減。
柳宗元《袁家渴記》:袁家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間廁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窮,忽又無際。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巖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柟石楠,楩櫧樟柚。草則蘭芷,又有異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水石。每風(fēng)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
汪藻《永州柳先生祠堂記》稱:“其謂之鈷鉧潭、西小丘、小石潭者,循愚溪而出也。其謂之南澗、朝陽巖、袁家渴、蕪江、百家瀨者,溯瀟水而上也,皆在愚溪數(shù)里間,為先生杖屨徜徉之地。”
康熙《零陵縣志》:“諸葛廟在城南三里百家渡。易三接曰:不知侯何年入零陵郡?零陵人祠之至今不衰。祠制甚樸,有古意。庭堂楹桷,不雕不飾。祠在樟樹下,樹枝葉扶疎,蔭可數(shù)畝,而一枝遠出,舞如龍狀?!?/p>
光緒《零陵縣志》:“河西諸葛廟有古樟,枝干脫落,形狀磊砢,遠望如石峰孤峙。相傳為雷所擊斃者。高僅三丈,大約十余圍,中空,可容七八人坐而對飲,殆開辟以來物也。其中空處又生冬青樹三,大各尺余圍,枝葉冒出其上。蓋自雷擊后,又不知幾百年矣,而不顛不朽,群以為神?!?/p>
蘇軾《百家渡》詩:“百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鳥樂。欲因秋月望吳云,遙看北斗掛南岳。一夢愔愔四十秋,古人不死終未休。草舍蕭條誰可語,香風(fēng)吹過白蘋洲?!?/p>
楊萬里《過百家渡四絕句》:“出得城來事事幽,涉湘半濟值漁舟。也知漁父趁魚急,翻著春衫不裹頭?!薄皥@花落盡路花開,白白紅紅各自媒。莫道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薄傲屿羟按阂褮?,新晴特地著春寒。疏籬不與花為護,只為蜘蛛作網(wǎng)竿?!薄耙磺缫挥曷犯蓾瘢氲霛馍降?。遠草坪中見牛背,新秧疏處有人蹤。”
永州一帶遍地石灰?guī)r,經(jīng)過雨淋,石中的碳酸鈣被雨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歷久就成為垂直立體的巖石,大者可以稱為“石林”,小者自可稱之為“群玉”。這些石灰?guī)r不僅個個矗立,而且顏色潔白。它們生在山巔上,再加綠竹的掩映,頗能動人。
沿瀟水而下,過百家渡,西岸有群玉山。群玉山高聳江岸,峰頂巖石向江心傾斜,可供船只躲避風(fēng)雨。山上有宅仙巖、火星巖,又有香爐峰、芝巖、翠巖,并多綠竹,同時又多唐宋名家石刻。宋代尹瞻、柳拱辰游群玉山,二人有《暮春游火星巖聯(lián)句》。董居誼有《群玉山游記》,田山玉有《德星巖記》,王金掌有《群玉山樵詩草》詩集。
祝穆《方輿勝覽》:“群玉山在州西江外,地勝景清,為零陵最奇絕處?!?/p>
弘治《永州府志》:“群玉山在縣西,巨竹清修,古木樛曲,怪石萬狀,地勢清景,一郡之奇觀也。宋嘉定間侍郎董居誼謫居于此?!薄盎鹦菐r在縣西,即群玉山之巖石,壁所镵先賢題識,髙下躋次,窮日之力乃能盡閱?!?/p>
康熙九年《永州府志》:“火星巖在朝陽巖之上,眾石林立,白云雜之,生人隱思矣。石上多鐫宋人題識?!?/p>
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群玉山在零陵縣西南。山石皆白,故名。有巖曰‘德星’,洞曰‘宅仙’?!?/p>
光緒《零陵縣志》所說:“由零虛山后西南過小崗,白石累累,羅布崗下,曰群玉山?!?/p>
田山玉《德星巖記》:“零虛山后西南行半里,上高岡,西望見青石攢簇,如菡蓞舒萼,四面散布于山坡草樹間,負(fù)土出沒如鳥獸、器物空漏凸凹者,殆不可數(shù),即群玉山也。”“石壁上刻‘群玉山’三字,字大二尺余,為宋朝人書。”
類似“群玉”的命名,還有“萬石山”、“石角山”?!洞竺饕唤y(tǒng)志》:“萬石山在府城北,多怪石,下瞰巖沼?!薄笆巧皆诟菛|北一十里,連屬十余小石峰,奇峭如畫?!标愓x《石角山小記》:“山石甚眾,遠望之如淡煙,如積靄,近即之或林立,或峭露?!蓖踉觥读懔昝麆儆洝罚骸笆缬幸馀帕?,令人可坐可臥,兼多靈秀氣象”,“群石攢立,日光照耀時,如群玉之在淵,浮動蕩漾”。
“群玉”一語還有上古掌故?!赌绿熳觽鳌吩疲骸靶撩熳颖闭?,東還,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容成氏之所守,先王之所謂‘策府’?!庇衷疲骸白匀河裰揭晕鳎劣谖魍跄钢钊Ю??!?/p>
董居誼《群玉山》詩五首,其一云:“頃年曾入道山來,天上圖書不受埃。今日有懷群玉府,又從人世得蓬萊。”即詠其意。
因此,“群玉”又成為永州古代一座書院之名。
光緒《零陵縣志》:“群玉書院在南門內(nèi),縣治之左,黃溪廟前。乾隆三十四年,知縣陳三恪集紳士捐貲買入營中廢地創(chuàng)建。廣二里許,門南向正對群玉山,故名。”
陳三恪《創(chuàng)建群玉書院記》:“永州為濂溪周子故鄉(xiāng),零陵其首邑也。廣袤數(shù)百里,山水奇秀。紀(jì)風(fēng)土者,謂‘民秉是氣,往往清慧而文’,固宜名賢挺生矣。第一堂額曰‘大雅’,次為‘敏德堂’。兩堂左右,建學(xué)舍共二十二楹。講堂在敏德堂后,其東軒館師居之,西則額以‘景賢’,以祀先后之有政跡于斯者。最后為文昌閣,俾諸生朔望瞻謁,以時習(xí)禮。閣枕高阜,與城外之南岡遙相對峙。南岡者,邑人所謂‘群玉山’也。山形如玉屏矗立,瀟水繞其麓。登大雅堂,倚檻眺望,則峰巒拱向,朝霞暮靄,合形輔勢,若專為書院而設(shè)者,因名曰‘群玉書院’?!?/p>
永州群玉書院創(chuàng)自清代,宗霈、宗績辰父子曾主其事,宗霈撰《群玉書院課學(xué)序》,宗績辰撰《群玉書院學(xué)規(guī)》,林學(xué)易撰《群玉書院學(xué)說》,總兵鮑友智撰《群玉書院捐膏火資記》,零陵知縣陳三恪撰《群玉書院志》。
1969年因架設(shè)東風(fēng)大橋采石材、燒石灰,火星巖、群玉山全毀,今廢窯猶在,宋人題識已蕩然無存。
元結(jié)兩任道州刺史,前后十年,辭官后寓居浯溪,溯游瀟湘上下,往來道州、永州之間,著十九銘一頌?!洞筇浦信d頌》一篇,號稱“燦爛金石,清奪湘流”。
元結(jié)是永州摩崖石刻的開創(chuàng)者。銘頌大多刻石,遂開辟為摩崖石刻景群,陽華巖、寒亭暖谷、朝陽巖、浯溪碑林,是其大者。
元結(jié),字次山,河南魯山人,唐代宗廣德、永泰、大歷間,元結(jié)兩任道州刺史,辭官后寓居浯溪,在今永州境內(nèi)活動前后十年,著述約七十篇,其中最值得注意者有十九銘一頌。元結(jié)在道、永二州所游歷,則有三溪、三巖、二崖、一谷。
十九銘:《陽華巖銘》、《窊樽銘》、《朝陽巖銘》、《丹崖翁宅銘》、《七泉銘》七篇、《五如石銘》、《浯溪銘》、《峿臺銘》、《庼銘》、《東崖銘》、《寒泉銘》、《右堂銘》、《中堂銘》。
一頌:《大唐中興頌》。
三溪:洄溪、右溪、浯溪。
三巖:陽華巖、朝陽巖、九疑山無為洞。
二崖:丹崖、東崖。
一谷:寒亭暖谷。
元結(jié)在永州,時間久,創(chuàng)作多。其詩文開拓景地及命名景地最多,其文體以銘最多,其書體以篆最多,其新造景地名義最多,其作品刻石最多。其影響于后世,形成摩崖石刻景區(qū)最多。在永州歷史文化資源中,元結(jié)留下了最多的“不動產(chǎn)”。
元人王榮忠《重修笑峴亭記》:“次山愛君憂國,不以進退生死累其心,乃撰立《大唐中興頌》,魯國公顏真卿為之書,雄文健筆,煥耀今古。發(fā)明君臣父子之義,千載不磨。”
近人柯昌泗《語石異同評》:“湖湘間唐碑,宋人著錄本不為少,惜皆湮逸。巨擘推麓山寺碑,宋代即已重剜?!鄤t元次山諸刻。海內(nèi)求次山之跡者,必于永、道間,亦湘中石刻之特異者也?!?/p>
《朝陽巖銘》云:“欲零陵水石,世人有知。”《丹崖翁宅銘》又云:“愛其水石,為之作銘?!惫试Y(jié)所開創(chuàng)的文化主題可稱為“水石文化”。而水石之真義又不在自然,乃在人文?!罢鏄凡辉趲r,只在吾淵衷?!蹦ρ率虤v唐宋明清而盛傳不息,皆本于諸賢之道德與才情,或紀(jì)詠,或品題,遂使一片荒寂,充溢靈光。
朝陽巖在城外西南二里瀟江之滸,巖口東向?!爱?dāng)朝暾初升,煙光石氣,激射成采,秀橫蒼立,郁為奇觀。巖中有洞名流香,石淙源源自群玉山,伏流出巖腹,色如雪,聲如琴,氣如蘭蕙,冬夏不涸,從石上奔入綠潭而去。”后人之嘆美如此。
《徐霞客游記·楚游日記》云:“余從橋西,仍過愚溪橋,溯瀟西崖南行?!馄渖?,俯而東入石關(guān),其內(nèi)飛石浮空,下瞰瀟水,即朝陽巖矣。其巖后通前豁,上覆重崖,下臨絕壑,中可憩可倚,云帆遠近,縱送其前?!?/p>
秦騏《游朝陽巖記》:“舂陵之有月巖也,以迎月而得名,月影有盈虧,而巖影之圓缺分焉。零陵之有朝陽巖也,以受日而得名,日光有朝暮,而巖光之昏明辨焉?!?/p>
孫望《元次山年譜》:“余于民國二十七年冬十一月十一日離長沙到零陵,留居零陵凡五月,曾數(shù)游朝陽巖。巖在瀟水南岸,又傍西山麓。山下亂石間有洞穴焉。拾級而下,洞黑不見五指,有泉汨汨流其中,燃火種始得前。摸索東行十余丈,漸有光。自前入,再行若干步,豁然開朗,則洞口也。洞口臨瀟水,不旁通。買舟游巖下,始見巨崖壁立江滸,巖石作丹紫黃白色,藤蘿緣之,與碧流相應(yīng),回蕩生聲,信大觀也。洞口巖壁題刻至多,余求元公遺跡,得于巖壁上,然僅題名而已,《朝陽巖銘》則久索而未得,誠憾事也?!?/p>
朝陽巖迄今尚存唐宋以下石刻150通。其中以大歷十三年張舟《題朝陽巖傷故元中丞》詩刻最具文獻價值,以治平三年周敦頤題刻最具義理價值,以崇寧三年黃庭堅題刻最具書法價值,可謂并稱朝陽巖“三寶”。
“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永州位于湖廣湘漓一線,自古為荊楚至嶺南的水路通道,加以水石清秀,流寓者多,因此摩崖石刻最為密集,粲然萃聚,海內(nèi)無兩。
湖南永州的摩崖石刻呈現(xiàn)著清晰的階段性,即唐代創(chuàng)始,宋代流衍,明代追慕,清及近代研究。
摩崖最突出之處在于文學(xué)、詩學(xué),可謂“石刻上的文學(xué)史”。但文學(xué)的內(nèi)在核心,又為哲學(xué)、理學(xué)。題名與詩、賦、贊、頌所依托的,無非是石灰?guī)r的冰冷死體,而在它的表象背后,卻是文人群體的有生命的創(chuàng)造,體現(xiàn)著“從水石到人文”的創(chuàng)興轉(zhuǎn)化。
永州的摩崖石刻,遺存完整,成線成片。這些摩崖景地,各具特色。
浯溪以“大唐中興”為主題,兼及后人對元結(jié)的紀(jì)念?!洞筇浦信d頌》自唐人皇甫湜已有品題,宋人黃庭堅、范成大、洪邁、岳珂、米芾、李清照以下,各有詩文議論。
陽華巖以元結(jié)《陽華巖銘》為主題,銘文仿《正始石經(jīng)》,以大篆、小篆、隸書三體書寫,最為復(fù)古。
朝陽巖由《詩經(jīng)·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得名,元結(jié)又作《朝陽巖下歌》云:“荒蕪自古人不見,零陵徒有《先賢傳》”,追慕漢魏先賢,后人遂以先賢、寓賢為主題。
月巖在道州,近濂溪故里,故其主題為周敦頤、理學(xué)、《太極圖說》。今存摩崖63通,以南宋淳熙趙汝誼題刻為最早。舊稱穿巖,后別稱太極巖,石刻榜書有“廣寒深處”、“清虛洞”、“風(fēng)月長新”、“如月之中”、“渾然太極”、“豁然貫通”、“道在其中”、“理學(xué)淵源”、“參悟道真”、“悟道先跡”、“乾坤別境”、“渾涵造化”、“鴻濛一竅”、“先天道體”、“上弦月”、“下弦月”、“望月”、“月巖”、“太極巖”等。
澹巖有巨型溶洞與山體天坑相連,背山面河,氣勢恢弘,景致幽邃,又有周貞實避秦亂遁居之說,故主題為嘆美奇景與棲隱。黃庭堅有《題澹山巖二首》詩刻,稱“閬州城南果何似,永州澹巖天下稀”。祝穆《方輿勝覽》稱:“澹巖石壁削成萬仞,旁有石竅,古今莫測其遠近,目之者有長往之意?!钡拦狻队乐莞尽贩Q:“去城南二十五里,有巖奇奧,為永州冠?!鼻灞R崇耀《游澹巖記》稱:“永州多山水游觀之美,而澹巖尤為奇絕。”
玉琯巖在九疑山,有南宋方信孺“九疑山”大字榜書,及復(fù)刻漢代蔡邕《九疑山銘》,故其主題為紀(jì)詠帝舜。
“先賢”是后人追述已故前代賢人的尊稱。先秦已有此稱,漢代尤為流行。
《禮記·祭義》:“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xué),所以教諸侯之弟也。祀先賢于西學(xué),所以教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諸侯之養(yǎng)也;朝覲,所以教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p>
《春秋繁露·楚莊王》:“圣人異治同理,古今通達,先賢傳其法于后世?!?/p>
《后漢書·張王種陳列傳》:“昔先賢既沒,有加贈之典;周禮盛德,有銘誄之文?!?/p>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零陵先賢傳》、《海內(nèi)先賢傳》、《兗州先賢傳》、《徐州先賢傳》、《交州先賢傳》、《魯國先賢傳》、《楚國先賢傳》、《汝南先賢傳》、《濟北先賢傳》、《會稽先賢傳》、《吳先賢傳》,以及《諸國清賢傳》、《陳留先賢像贊》、《廬江七賢傳》、《桂陽先賢畫贊》、《武昌先賢志》。
漢人重吏治,古有“楚國先賢”、“零陵先賢”、“長沙耆舊”諸說,都稱頌循吏。《零陵先賢傳》一卷,傳為晉司馬彪撰,記載東漢人物六人,李融和鄭產(chǎn)均為循吏。有循吏,有法吏。奉職循理,不用威嚴(yán),亦可以為治,“民各得其所便,皆樂其生”,如此則稱為循吏,別稱“愷悌循良之吏”、“仁厚循良之吏”,乃是地方吏治之極境。
唐元結(jié)維舟瀟湘,作《朝陽巖下歌》,謂“荒蕪自古人不見,零陵徒有《先賢傳》”,深有慨于此道。宋沈遼又作《零陵先賢贊》,述及唐人及宋初人,實以后賢接先賢。
如果說,鬻熊、屈原代表了湖南、湖北“楚文化”的共同元素,炎帝、舜帝、賈誼、柳宗元代表了湖湘文化中的“寓賢”元素,那么,周敦頤、王夫之、曾國藩則是真正本土的古代湖南文化中最優(yōu)秀、最典型的代表。
濂溪為瀟水上游的支流?!板ハ敝鲇谥芏仡U。
清末葉德輝說道:“湘學(xué)肇于鬻熊,成于三閭。宋則濂溪為道學(xué)之宗,明則船山抱高蹈之節(jié)?!泵駠g黃光燾說道:“楚騷起辭賦之宗風(fēng),濂學(xué)導(dǎo)性理之先路。”
吳博夫《湖南民性》說道:“湖南文化,周之末,即有靈均出于其間,《離騷》諸篇,上追《詩雅》。及宋之世,又有茂叔,作《太極圖說》《通書》,為趙宋理學(xué)開山之祖。兩氏所作,炳炳燁燁,裒然為后世所宗。”
周敦頤,字茂叔,學(xué)者尊稱濂溪先生,為湖南永州道縣人,宋為道州營道縣營樂里,世稱濂溪故里。南宋嘉定間王象之纂《輿地紀(jì)勝》,已有“濂溪”、“周濂溪祠堂”條目。
元儒侯克中云:“千年伊洛淵源盛,總是濓溪一脈功?!?/p>
明儒黃文炤纂輯諸儒列傳二百余人,為《道南一脈》二十二卷。
當(dāng)兩宋時,程珦父子、潘興嗣、蒲宗孟、度正、黃庭堅、朱熹、呂祖謙、魏了翁、胡宏、張栻等人,都對濂溪學(xué)術(shù)加以推崇,以為理學(xué)道統(tǒng)之開山,上承孔孟,得圣賢不傳之學(xué),即為孔孟之后第三位圣人。給一個時代帶來思想的光明的人,稱為“圣人”。濂溪以此為東亞所共尊。
圣人是傳統(tǒng)文明的開創(chuàng)者,賢人是傳統(tǒng)文明的繼承者?!笆ベt”就是用自己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深邃思想照亮人類進程的人。由于這些人的不懈努力,以死勤事,以勞定國,孜孜矻矻,鞠躬盡瘁,使得人群在比較長久的一個時期之內(nèi),點亮思想的明燈,這明燈照亮了人群的前途,施之于民,能捍大患,能御大災(zāi),使得人類的文化事業(yè)“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經(jīng)久不息,傳之久遠,古代稱之為“圣賢之道”。
紫巖井在零陵城中文星街,為張浚、張栻父子故居。
零陵城內(nèi)有九井:紫巖井、呂虎井、發(fā)珍井、惠愛井、智泉井、春泉井、朝京井、揚清井、撒珠井,以紫巖井居其首。
弘治《永州府志》:“紫巖井在文昌宮前,紫巖張相國所浚,后人因名之也?!?/p>
道光《永州府志》:“郡城今文昌祠前有古井,名紫巖井。相傳此地為魏公移永時寓宅,井上故有題刻?!?/p>
張浚,字德遠,世稱紫巖先生。為程頤、蘇軾再傳弟子。進士,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知樞密院事、川陜宣撫處置使、尚書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著有《紫巖易傳》等。為抗金名將、名相?!端问贰酚袀?。
張栻,張浚長子,字欽夫,號南軒,學(xué)者稱南軒先生。胡宏弟子。曾講學(xué)岳麓書院、城南書院。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著有《南軒集》。《宋史》有傳。
《大清一統(tǒng)志·永州府·流寓》:“張浚,綿竹人。紹興二十年,徙居永州??H鴰锥d,天下士無賢不肖,莫不傾心慕之?!?/p>
《大明一統(tǒng)志·永州府》云:“思賢堂:在府學(xué),宋建,繪周濂溪、范純?nèi)?、范祖禹、鄒浩、張浚像,共為一堂?!?/p>
戴浩《紫巖仙井》詩:“紫巖佳景檀瀟湘,產(chǎn)此靈泉獨異常。長日彩云騰瑞氣,四時玉液帶天香。色同仙掌三秋露,味若宮壸九醞漿。尤恐夸娥愛奇絕,一宵移入帝王鄉(xiāng)?!?/p>
紫巖井至今尚存,井壁上有天啟六年石刻“紫巖仙井”。
平政橋東連大西門,西連柳子街區(qū),直通全桂,是零陵古城最繁庶熱鬧之地,而渡口浮橋的修建也最為古老。
光緒《零陵縣志》:“西過平政橋,沿愚溪行。左路經(jīng)西山之下,循東安大路,三十里至寶坊寺,為東安界。右路由楓木鋪、黃田鋪,至東鄉(xiāng)橋六十里,又三十里至棗木嶺,而接全州界。”
平政橋創(chuàng)始于元代,明代萬歷十七年、四十八年屢經(jīng)重修,清代同治八年再經(jīng)續(xù)修。
弘治《永州府志》:“平政橋:在正西門外,舊名濟川橋,即古之黃葉渡也。元時造舟為梁,取君子平其政之意,今設(shè)舟以渡?!?/p>
康熙九年《永州府志》:“萬歷辛卯五月,復(fù)駕舟為橋,名曰浮橋。橋有記,勤石于正西門左,后因火石毀?!?/p>
光緒《零陵縣志》:“平政橋在大西門外,即古黃葉渡。元時艤舟為浮橋,名平政,后廢。明萬歷十七年,復(fù)為浮橋,設(shè)橋夫七名,每名給銀三兩,閏銀五分。渡夫八名,每名給銀二兩,閏銀三分三厘三毫?!?/p>
光緒《零陵縣志》:“咸豐中迭經(jīng)冦亂,橋船日敝。同治八年,知府黃文琛重修船筏,并以橋工余錢一千緡發(fā)商生息,歲取一百一十千子錢為繕補費?!?/p>
萬歷四十八年,永州知府葉萬景、通判張守剛、別駕胡文衢重修平政橋,“為船三十余只,區(qū)分而臚列之。兩岸豎為石表,造鐵練,鉤連以系之。鋪以木板而如砥,列以欄楯而如楹。設(shè)夫四名,歲餼之,以為掃除啟閉之役。”
周希圣撰《西河平政橋碑》:“永當(dāng)南楚之極,與兩粵畫疆而居,境內(nèi)之貿(mào)易往來,熙熙攘攘之眾,惟西門為最伙。一水護城,深闊若天限然。曩艤舟十?dāng)?shù),日爭渡而不給。尤為西粵之孔道,冠蓋使者絡(luò)繹相望于途,至夜半猶有呼‘余皇’,而操緩聲應(yīng)者如之何?且瀟水自九疑,百折而入于郡,歷郡之右臂,十里余而始合湘水,奔流以去。說者謂宜于上流為橋以鎮(zhèn)之,不惟涉者便,而于風(fēng)氣、人文、吏治皆有藉焉?!?/p>
至今每當(dāng)晨昏風(fēng)涼,瀟水深靜,木板踏踏,行步同游,煙水蒙蒙,逼近江面,其親水之情倍生感觸。
徐楨立,湖南長沙人,民國間學(xué)者、書畫家、詞人??箲?zhàn)中避居永州寧遠,挈家拼船,溯湘江而上,著《營道紀(jì)行》。其稱瀧泊云:“兩岸人家皆懸樓,可入畫。四山回合,青翠倚霄,中匯澄潭,蕩漾山影,停舟四望,不知舟自何路來,明當(dāng)循何路去。蓋入瀧以來,景色皆佳,此為最勝矣?!睘t湘水路經(jīng)行兩千載,往來舟船過客多矣,而能作日記者極鮮。
“永州有七條城門”,“大西門是一個水旱碼頭,它靠在去河西的浮橋邊。它又是一個搭船的大站。早上,凡要去冷水灘、蔡家鋪、曲河的都要到大西門來坐船去。要去衡陽、長沙的坐大船。要去河西買糙米的,也要過浮橋去。那浮橋一天繁忙得很,總是走得轟隆轟隆的響”。李茵《永州舊事》如是寫道。書為近著,而寫民國舊事最具本色。
永州自宋代已建柳宗元祠,在愚溪。南宋王象之《輿地紀(jì)勝》卷五十六《永州》已載“柳先生祠堂”。明清兩代稱柳先生祠、柳司馬祠、柳侯祠、柳子祠,今稱柳子廟。
愚溪本名冉溪,又名染溪,柳宗元更名愚溪,作《愚溪對》、《愚溪詩》。
《愚溪詩序》:“灌水之陽有溪,東流入瀟水,名冉溪。余謫瀟水上,改之為愚溪?!尴?,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fù)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笨傆嫲擞?,故《愚溪詩》又名《八愚詩》。
柳子廟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由永州知州柳拱辰創(chuàng)建。
柳拱辰《柳子厚祠堂記》:“子厚謫永十余年,永之山水亭榭題詠固多矣。韓退之謂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jīng)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今建州學(xué),成立子厚祠堂于學(xué)舍,東偏錄在永所著詞章,漆于堂壁,俾學(xué)者朝夕見之,其無思乎!至和三年丙申二月二日,尚書職方員外郎知永州柳拱辰記?!?/p>
柳拱辰建祠于郡學(xué)傍,后移至愚溪。
柳拱辰,字昭昭,湖南武陵人。仁宗天圣八年進士,至和二年(1055)任永州知州。
其弟柳應(yīng)辰,字明明,仁宗寶元元年進士,熙寧七年(1074)任永州通判。兄弟二人前后相隔二十年,皆來永州。
兄弟二人皆工書,字甚遒逸。端雅大字,足見一代右文氣象。柳拱辰在朝陽巖、浯溪、澹山巖、華嚴(yán)巖均有石刻。
柳應(yīng)辰亦曾游朝陽巖、澹山巖、浯溪,在浯溪有詩刻,其一云:“浯溪石上大江邊,心記閑將此地鐫。自有后來人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其二云:“不能歌,不能吟,瀟湘江頭千古心。”又有巨型“夬”字,俗稱“押字”,實出《易經(jīng)·夬卦》。
柳氏精于《易經(jīng)》與《春秋》。柳拱辰父柳中,弟柳應(yīng)辰、子柳平、柳猷,一門五人皆登榜,人號“武陵五柳”。
柳拱辰又著有《永州風(fēng)土記》(一作《永州土風(fēng)記》)。
柳拱辰創(chuàng)建柳宗元祠堂,大概也與他和柳宗元同姓有關(guān)。
柳拱辰之后,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汪藻謫居永州,撰《柳先生祠堂記》。記中說道:“零陵一泉石、一草木,經(jīng)先生品題者,莫不為后世所慕,想見其風(fēng)流。而先生之文載《集》中,凡瑰奇絕特者,皆居零陵時所作?!?/p>
柳宗元在永州的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一個才人、文人,其文學(xué)成就巨大,至明代被尊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與理學(xué)家所稱道的韓愈并列,影響及于域外的朝鮮、日本、越南、琉球。關(guān)于柳宗元,可以研究其詩文的文學(xué)性、藝術(shù)性;(朱子稱“柳子厚較精密”、“柳子厚看得文字精”。)小品山水游記的興起和流變;柳宗元詩文作品與永州古今地理的對應(yīng);(朱子稱“柳子厚卻得永州力也”。)乃至柳宗元的作家心態(tài);(朱子稱“文之最難曉者,無如柳子厚”。)以此為主體。
元結(jié)之后約四十年,柳宗元貶永州司馬?!凹雀Z斥,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郁,一寓諸文。”“品題山水成《八記》,遂以勝跡名天下?!?/p>
柳宗元寓湘十年,作《永州八記》,多在瀟湘及其支流愚溪之畔?!垛掋a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在愚溪上,《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在瀟水上。連同《始得西山宴游記》、《小石城山記》,共八記。愚溪今存“鈷鉧潭”榜書石刻,石澗迄今仍在,上橫石橋兩座?!傲魅艨椢?,響若操琴?!薄霸幨帜?,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唐宋文醇》:“宗元《永州八記》雖非一時所成,而若斷若續(xù),令讀者如陸務(wù)觀詩所云‘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p>
《四六叢話》:“天地間山水林麓奇?zhèn)バ沱愔拢囄娜酥P以陶寫之。”“柳子《永州八記》筆力高絕,萬古云霄一羽毛,非諸家所敢望爾?!?/p>
柳宗元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疤扑伟舜蠹摇敝f,始于明人。《記》作為文體,實由駢賦之小序蔓衍而出,變駢為散,變大雅為小品。雖然,柳氏亦難能矣。清孫梅《四六叢話》云:“自唐以后,《記》始大鳴。柳子《永州八記》追躡化工,獨開生面,大放厥詞?!庇衷疲骸疤斓亻g山水林麓,奇?zhèn)バ沱愔?,賴文人之筆以陶寫之”,“惟柳子《永州八記》筆力高絕,‘萬古云霄一羽毛’,非諸家所敢望爾”。
《四六叢話》:“自唐以后,記始大鳴。柳子《永州八記》追躡化工,獨開生面,大放厥詞,昌黎所嘆。其實擷騷辨之英華,陶班張之麗制,自選學(xué)中來也?!?/p>
日本賴山陽曰:“《永州八記》自《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注》來,帶有晉宋間人風(fēng)氣,是柳獨創(chuàng)。后人無數(shù)游記,無不沾此殘香剩馥?!?/p>
節(jié)孝亭在柳子街西口,湘桂古驛道上,朝陽鄉(xiāng)古木塘村。亭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上有“節(jié)孝亭”、“奉旨旌表”大字。亭內(nèi)有四根八棱石柱,石柱上刻楹聯(lián)兩幅:“憩片時,沿堤尋柳跡;飲一勺,放步到楓林?!薄肮啪飨悖藨蚜?;圣泉此浩,地紀(jì)零陵?!?/p>
此亭本是敕封的節(jié)母熊張氏的節(jié)孝亭,但熊張氏卻將它建成了一座茶亭,供應(yīng)過往行人飲水歇腳。熊張氏或許是年輕喪夫,守寡撫育幼子熊學(xué)禮,其后熊學(xué)禮長大成人,讀書論學(xué),成為翰林院待詔。于是熊學(xué)禮為了孝養(yǎng)母親,傳布她的懿行,就為母親操辦建亭,而熊張氏認(rèn)為,與其傳布一點虛名,不如做些實際的義舉。母子之間有一番討論,最終決定修建茶亭。而熊學(xué)禮順便將母子的討論寫成一篇《奉節(jié)母命鼎建茶亭碑記》,刻石亭中。熊學(xué)禮這篇字跡,中正闊大,豐腴圓潤,而又楷中有行,不失靈動,特別吻合表彰其母節(jié)孝施善之情。石刻雖然晚出,卻自有其珍罕之處。
《奉節(jié)母命鼎建茶亭碑記》:“戊寅秋,節(jié)母熊張氏,流火月三日,壽古稀開一,兒欲制錦以侑觴。入告,母曰:‘否,制錦壯觀耳,于我失實,于人無濟?!^請曾膺旌典,即樹坊。母亦否,曰:‘建坊,揚名耳,榮于我,何利于人?兒善謀之?!酂o對,既而母自謂曰:‘某為河西張富公季女,自幼生長其地,有以茶亭名庵者,果何謂也哉?’兒于是揆母之意矣,母迨欲建長亭以利行人,施茶水以解渴煩乎!遂覓愚溪旋水灣,通粵西官途,前行數(shù)里方有亭,行者每苦之。亟為購地鳩工,采木選石,附亭枕流,并建茶舍。其間樹竹陰翳,山水回環(huán),饒有畫圖幽趣。告成日,迎輿請觀之,母大忻然,曰:‘兒可謂善體吾意矣!’遂援筆書由,以畢母命。時在光緒四年冬,男翰林院待詔學(xué)禮謹(jǐn)撰并書。”
白蘋洲在永州城大西門外黃葉渡下瀟水中,因生長香草白蘋而得名,又為永州人文之源,明代始建學(xué)校,清代建有白蘋書院,永州相傳有“白蘋洲接狀元歸”的諺語。
光緒《零陵縣志》載:“黃葉渡下有白蘋洲,廣半里,長二里余,舊多白蘋,故名。今則古木叢生,柯葉蓊葧,夏日綠陰照水,估舟多系其下,望若畫圖。上有白蘋書院?!卑滋O書院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眭文煥父子創(chuàng)建。
蘇軾《百家渡》詩云:“草舍蕭條誰可語,香風(fēng)吹過白蘋洲?!蓖踉觥睹麆儆洝吩疲骸鞍滋O洲在城西瀟水之中,洲長數(shù)十丈,洲上植綠柳萬株,有春雨欲來、煙凝天半景狀。”易三接《山水紀(jì)》云:“洲初不過浮一葉耳,后人植柳于上,補而闊之,有如數(shù)丈長橋。瀟水至此入湘,二水爭涵,流映無際。春帆細(xì)雨,天際歸舟,孤棹浮來,落葉秋老?!标愓x《白蘋洲記》云:“白蘋一片洲耳,漾于湘波杳靄中,白花黃葉點綴其間,瀟之幽益其幽,洲之野助其野矣。”
民國間顧巡《零陵小記》載白蘋洲在民國間仍多樹木?!八哪且淮笃持蓿幻艿臉淞盅诟仓?,有時有幾頭牛在吃草,每次眺望時,總覺得是一個神秘的所在,一定想去看個究竟。這幼稚的好奇心終于有滿足的時候。夏天江水下落,我從對岸找到淺水處涉過去,鉆到林中,綠蔭使夏日的熱力一點透不進來。抬起頭,樹梢高不可及,各種鳥雀的鳴聲雜亂,而且有空洞的回聲,真像走進了一個大廟堂一樣,令人盤桓不忍離去。我奇怪柳子厚和徐霞客的筆下竟沒有好好提到它一下。”
釋懷素,字藏真,俗姓錢,唐永州零陵人。擅草書,與張旭齊名,世稱“顛張醉素”。傳世作品有《自敘帖》、《論書帖》、《千字文》等。唐呂總《讀書評》云:“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彼蚊总馈逗T罆u》云:“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jié)。”顏真卿盛贊其為“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圣,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與一時詩人多有交往,李白有《草書歌行》,王邕、竇冀、魯收、朱逵、蘇渙、任華、戴叔倫、馬云奇、裴說、貫休,各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永州舊有懷素洗硯池、墨池、筆冢、綠天庵、懷素塔,方志載懷素結(jié)庵于此,種蕉學(xué)書。
康熙九年《永州府志》:“書堂寺在城北二十里,唐僧懷素故居,中有懷素遺像。向有碑石,后因愚民殘毀道傍。”
清代越南使者所繪地圖《燕軺日程》、《燕軺萬里集》中,江岸尚有“唐僧懷素塔”。
至清代,又有何紹基,字子貞,號東洲,道州人,工于書法,融行、草、篆、隸于一爐,世稱“何體”。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傳說是我國最早的愛情故事。
《史記》記載帝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读信畟鳌酚州d,帝舜為天子,娥皇為后,女英為妃。帝舜死于蒼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端?jīng)注》稱,二妃常“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堯舜一代史跡揭開了中國文明史的第一頁,而帝舜與湘妃的感情傳說也成為中國最早的愛情故事。
其中在西漢時期匯編的《列女傳》中,湘妃故事被列在100余篇傳記的首位,稱為“元始二妃”,在發(fā)生的時間和編載的時間上都是最早的。
日本學(xué)者兒島獻吉郎分析虞舜、二妃、斑竹故事,即肯定其為“古今戀愛之祖”,有“中國之戀愛文學(xué),發(fā)端于帝舜時代”的論斷。
虞舜與湘妃的愛情故事,反映在迄今傳世的最古老經(jīng)典《尚書》、《山海經(jīng)》、《孟子》、《楚辭》、《史記》、《列女傳》六大文獻中。
《尚書·帝典》確定了虞舜與二女的婚姻并賦予“至孝”的重大主題?!秷虻洹返南掳肫涊d了舜被推舉給堯的史事,《舜典》的下半篇記載了舜即位以后的史事?!渡袝ざ洹纷钤绱_定了虞舜與二女的婚姻并賦予“至孝”的重大主題。
《山海經(jīng)》確定了湘妃處江為神與神靈不死的主題?!渡胶=?jīng)》最早記載了虞舜南巡的方位及葬地,記載了二妃奔赴哭之、隕于湘江、遂為湘神、俗稱湘妃的內(nèi)容,確定了神靈不死的主題。
《孟子》最早記載了“完廩”、“浚井”的故事情節(jié)并確定夫妻患難的治家典范。《孟子》最早記載了舜與二妃夫妻一致“歷試諸難”的史事,特別是“完廩”、“浚井”的具體情節(jié),確定了夫妻支持配合、患難與共的治家典范。
《楚辭》確定了湘妃故事在文學(xué)中的歌詠形式與凄清幽艷的風(fēng)格意象。《楚辭》最早將湘妃事跡形之于詩賦,開創(chuàng)了以文學(xué)形式歌詠湘妃的一條途徑,而其風(fēng)格情調(diào)凄清幽艷,亦早成為“瀟湘意象”的永恒基調(diào),也開出追慕文學(xué)、閨情文學(xué)、香奩文學(xué)、香艷文學(xué)一脈。同時士人每當(dāng)履忠被譖、遭時暗亂,亦往往轉(zhuǎn)成詩人騷客,其憂悲愁思亦惟以詩文、古史為寄托,開創(chuàng)出古代仕與隱、政與文之移情、寄托、升華、轉(zhuǎn)化一種模式。
《史記》確定了湘妃故事在史學(xué)中的正統(tǒng)地位。司馬遷曾親至瀟湘、九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妒酚洝芬粫涊d虞舜、湘妃事跡,取材最廣,紀(jì)事最詳?!妒酚洝纷钤鐚⑾驽论E詳盡收載于正史,確定了湘妃故事的正統(tǒng)地位。
《列女傳》確定了湘妃故事在古今列女傳記專史中的“元始”地位?!读信畟鳌芬粫?,《漢志》著錄題為《列女傳頌圖》,劉向撰。《列女傳》實際上開創(chuàng)了古代婦女史傳文獻系統(tǒng)之先河。《列女傳》以湘妃事跡列居書首,以此創(chuàng)出古今列女傳記一系的專史文獻。《列女傳》肯定了湘妃在治家治國中的正面作用,也肯定了虞舜、湘妃故事中兩性關(guān)系與愛情因素的正面作用,確定了湘妃作為兩性關(guān)系于男女愛情的原型與典范。
商周時代,祝融的后裔鬻熊崛起,為周文王、武王、成王三代的老師,其后分封于楚,開創(chuàng)了楚文明。春秋時楚靈王建章華臺,仍有“以象帝舜”的遺規(guī)。戰(zhàn)國時屈原流放,也常寄意于瀟湘、九疑。
《九歌》中《湘君》、《湘夫人》兩篇,詠娥皇、女英,即所謂“死于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而《山鬼》所詠為九疑山神,即舜陵之守護者。
《湘夫人》:“登白薠兮騁望,與佳人期兮夕張”,“白薠”又作“白蘋”,瀟湘二水交會處有白蘋洲,即其地。柳宗元詩:“非是白蘋洲畔客,還將遠意問瀟湘?!?/p>
蘋洲為瀟湘之會,而瀟水源于九疑,《湘夫人》一篇描寫湘妃出入瀟湘之浦,登白蘋洲,望九疑山,所詠皆為地理實景。
娥皇、女英姐妹二人,史稱湘妃,又稱湘夫人、湘君、湘靈、湘女、江妃、二女、二妃,為唐堯之女,虞舜之妻。虞舜勤政而死,葬九嶷山,她們追尋到達湖南,死于湘江,受封為湘江之神。這一故事在后世積淀為“瀟湘意象”,成為瀟湘文化的主題。
書生有詩云:“瀟湘浦上說湘妃,獨步江間月色微。兩岸巉巖斑竹密,清川五丈見石璣。邇來千載誰家子,覷得螓首與娥眉。翠袖婷婷方玉立,蒼山點點一白衣。百里每聞飄風(fēng)雨,出入有時會無期。白蘋洲上曾無語,云水波濤歸不歸。”
(責(zé)任編校:周欣)
F592.7
A
1673-2219(2016)11-0008-08
2014-12-18
2016-10-12
永州市名城辦“瀟水歷史文化街區(qū)研究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xué)成果評委會重點項目“瀟湘水路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經(jīng)濟開發(fā)”。
張京華(1962-),男,北京人,湖南科技學(xué)院國學(xué)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