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文言文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載體,承傳了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記載了中華古國幾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其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進行文言文復習時,教師一般都會要求考生掌握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的120個常用實詞。但研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我們發(fā)現(xiàn)高考并不僅僅局限于這些實詞的考查,比如2015年安徽卷的“晏”“居”,2015年重慶卷的“屏”“容”“?!薄白C”等,都不在這120個常見實詞范圍內(nèi)。可見,掌握大綱規(guī)定的常用實詞只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要想應對高考,必須積累更多的高頻文言實詞的用法,合理推測出高考所給語段具體語境中的詞義。
由于文言實詞量廣,義項眾多,考生必須靈活運用各種方法,瞻前顧后,巧妙推求出實詞的恰當含義,這需要考生具備一定的理解力和判斷力。
一、考查情況分析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是高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常見題型,每年必考。2015年全國高考15套試題均涉及此考點,其中翻譯的分值最低為北京卷的4分,而其他省份的分值從5分到10分不等。15套中更是有7套試題翻譯的分值高達10分。這其中還不包含其他題型(如選擇、解釋)的分值。除翻譯句子外,以選擇或解釋的方式考查的實詞(單音節(jié)詞或雙音節(jié)詞)共54個,其中“居”“次”二字考查了兩次,前者出現(xiàn)在安徽卷、湖北卷里,后者出現(xiàn)在廣東卷、山東卷中??梢姡莆沾丝键c的意義重大。
(一)分值及題型
試題對于實詞的考查方式有以下幾種:
題型一:提供選文中的四句話,給出當中四個實詞的詞義的解釋,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這種題型最常見,2015年全國高考15套試題共有11套以這種方式出題。
題型二:提供選文中的兩句話,并給當中一個實詞加點,而后分別給出四個解釋,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這種題型比較少見,2015年只有北京卷是以這種方式出題。
題型三:提供選文中的四句話,要求考生直接寫出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上海卷多年來一直以這種主觀題方式出題,2015年也不例外。難度較其他省份的選擇題要大。近年來,這種題型已成為江蘇各地模擬試卷的實詞考查的主要題型之一。
題型四:提供選文中的四句話,要求考生選出句中加點詞語古今含義相同的一項。這種專門考查古今異義詞的題型更為少見,2015年僅上海卷涉及。
(二)失誤的情況
對于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由于輻射面廣,賦分值大,失誤率較其他知識點高。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1.不知通假
通假字,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其實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只是后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原因之一。
如2015年高考重慶卷第7題: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D.其治以脈,不以證 證:癥狀
這是個正確選項,但不少考生誤選此項。因為考生不清楚“證”是通假字,在語境中應該通“病癥”的“癥”,誤以為此句中解釋為“證明”,故而錯誤。因此考生要識記常用通假字大全。
2.不辨古今
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即古今異義詞。有的是詞義擴大,有的是詞義縮小,有的是詞義轉(zhuǎn)移,有的是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所謂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沒有注意到詞義的古今聯(lián)系與區(qū)別,誤將它們與現(xiàn)代漢語相應的詞在詞義上混為一談,以今義去解釋古義。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六國論》)中的“祖”和“父”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連用,釋義時應分別解釋為“祖輩”和“父輩”,如果把它們誤作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名詞“祖父”,釋義為“父親的父親”就錯了。
再如2015年高考上海卷第17題:
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古今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此兒有風骨
B.稱其不能理化
C.無復衣冠之望
D.招致山東大儒
這四個詞語都是雙音節(jié)詞語,一般而言,在古文中的解釋就是把其拆開,逐一進行解釋。比如“理化”,可以解釋為“治理教化”,“山東”可以解釋為“崤山以東”。而今義是當成一個詞來理解,很顯然不一樣。“衣冠”在文中指“士以上戴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裝”,引申指“做官”,也與今義不同。只有“風骨”指“頑強的風度、氣質(zhì)”,古今含義相同。
3.不明活用
詞類活用是古代漢語的重要語法特點之一。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數(shù)詞的使動用法等。
如果不明白這些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不按活用的類型去解釋詞義,而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釋,就會造成理解上的錯誤。
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第16題: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B.當涂兵之沖 沖:突襲,沖擊
這句話中,主語是地點名詞“當涂”,謂語省略了動詞“乃”,那么“兵之沖”也應該解釋為名詞。故而動詞含義“突襲,沖擊”不妥,應該活用為名詞含義“要沖,指軍事上或交通上的要地”。如果考生不明白這一詞類活用現(xiàn)象,就會判斷失誤。
4.不分單雙
文言文中常??梢钥吹竭@樣一種語言現(xiàn)象,就是兩個連用的單音節(jié)詞恰好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雙音節(jié)詞相同。
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第4題: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氣度
該項中的“矩度”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矩”和“度”的連用,應該分別解釋為“規(guī)矩”和“法度”,而D項卻把它們誤作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雙音節(jié)詞“矩度”,解釋為“氣度”,這就導致了理解上的錯誤。
(三)考查的方向
研讀今年15份高考試題,雖然文言文閱讀的選文材料都來自課外,但所考實詞基本上都是必修課本文言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常用實詞,且考查的重點集中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知識點上,有些省市的試題還涉及有關文學常識的重點名詞實詞。
比如2015年新課標卷I第5題和新課標卷Ⅱ第5題: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政成為進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B.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
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D.闕是宮門兩側(cè)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以上兩道題中的實詞均含有的豐富的文學常識,沿襲了去年全國卷的考試模式并且有創(chuàng)新,可謂是題目越出越靈活,對考生的要求也就越高。需要考生不斷識記常見實詞,增加知識儲備,提升判別的能力。
二、高考應對策略
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所考查的實詞,大多來源于教材,但涉及面頗廣,包含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如《史記》《唐宋八大家散文》),又因為文言實詞絕大多數(shù)具備諸多義項,要想確定其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含義,實屬不易。好在實詞考查題型基本上采用客觀題的形式,這就說明答案已在眼前,考生求取正確答案,還是有章可循。
故而在文言文教學中,在積累常見實詞釋義的基礎上,還應著力培養(yǎng)考生猜讀推測的能力,瞻前顧后、巧妙推求,掌握詞義推斷的方法,以期幫助他們提高文言文的整體閱讀能力。
(一)教材聯(lián)想法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一般秉承“課外材料課內(nèi)考”的原則,其意義和用法在教材中大多能找到落腳點。因此,考生要善于根據(jù)課內(nèi)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遷移聯(lián)想,從而對試題中的實詞做出正確的援引解釋。
如2015年高考廣東卷第5題: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善射,嫻將略 嫻:熟習
B.逐賊危崖 危: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督促
D.次順義 次:駐扎
【參考答案】C
【解析】A項“嫻”從“嫻于辭令,聞于諸侯”(《屈原列傳》)中可以推知“熟習”正確;B項“?!睆摹拔:醺咴铡保ā妒竦离y》)中可以推斷“高,高峻”正確;C項“督”從“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指南錄后序》)中推知“督”應該解釋為“統(tǒng)率,指揮”,而不是“督促”;D項“次”從“次北固山下”(王灣的詩的標題)中推斷“駐扎”正確。
(二)成語對應法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短語),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漢語的烙印,是古漢語留給現(xiàn)代漢語的“活化石”。一些成語的含義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給我們推斷實詞詞義提供了方便。考生可以根據(jù)已掌握的成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求文言實詞的詞義。
如2015年高考福建卷第2題:
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義篤而辭質(zhì) 篤:深厚
B.會合不可以期 期:約定
C.向人索衣食 索:搜尋
D.士友間鮮不相慶 鮮:少
【參考答案】C
【解析】A項“篤”字見成語“老而彌篤”,解釋為“深厚”正確;B項“期”字見成語“不期而遇”,解釋為“約定”正確;C項“索”字見成語“敲詐勒索”,解釋為“搜尋”錯誤,應為“索取,索要”;D項“鮮”字見成語“寡廉鮮恥”,解釋為“少”正確。
(三)結(jié)構(gòu)分析法
古人喜歡講究對稱美,古詩文中的對偶句、排比句等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非常多。這些結(jié)構(gòu)相似的句子(或詞組)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對或相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如: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逸豫,與“憂勞”相反,安逸享樂)
②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對應“用”,被任用)
③追亡逐北。(亡、北對應,均為潰敗,常用“敗北”,北即敗)
再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第5題:
C.相時度力,敝者葺之 相:觀察
【解析】“相時度力”是個并列短語,根據(jù)結(jié)構(gòu)分析法,“相”和“度”的詞性應該相同,詞義應該相近,“度”是動詞,詞義為“揣度”,由此可以推測“相”也是動詞,詞義為“觀察”正確。
2015年高考江蘇卷第6題:
B.不治科舉文詞 治:研究
【解析】“不治科舉文詞”的后一句是“獨探古始立論議”,兩句結(jié)構(gòu)相似,根據(jù)結(jié)構(gòu)分析法,“治”和“探”的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疤健笔莿釉~,詞義為“探求”,由此可以推測“治”也是動詞,詞義為“研究”正確。
(四)音形推測法
漢字屬表意文字,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與字義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對一個字形體結(jié)構(gòu)的分析,往往可以推斷出其大致的意思。一般來說,“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字多能直接反映出其本義;而形聲字其形旁多屬象形符號,它們雖不能直接反映出該字的意義,卻表示了該字所屬的意義范圍,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其大致詞義。
比如:“貝”與錢財有關;“田”與田地或耕作有關;“石”與石頭或堅硬有關;“忄”與內(nèi)心活動有關;“纟”與絲織品有關;“饣”與食物或吃有關;“辶”與行走、行動有關;“刂”與刀或使用刀有關……
再如2015年高考天津卷第9題:
D.赍物具千數(shù)謝之 赍:贈送
【解析】關于“赍”字,《說文解字》中說“裔,持遺也。從貝,齊聲。俗字作赍?!币馑际悄脰|西給人,送給。題目中解釋為“贈送”,正確。
2015年高考浙江卷第16題:
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解析】“坎”字本義為“坑,地面低陷的地方”。句中“坎”和“置”的詞性相同,此處“坎”理解為動詞義,釋義為“掘坑,挖洞”,所以題中此選項正確。
(五)語法辨別法
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詞義差別很大,但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基本一致。除倒裝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定)主[狀]謂(補)(定)賓”的順序排列,所以其相應成分上的詞的詞性也與現(xiàn)代漢語一致。我們推斷實詞時可以通過分析這個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所充當?shù)某煞窒却_定它的詞性,進而推斷出其意義。
如2015年高考重慶卷第7題: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為容 容:容納
【解析】B項的“容”字在句中應該解釋為名詞義,故題中解釋為動詞義“容納”不正確。應該結(jié)合語境翻譯為“面容,容貌”。
2015年高考新課標卷I第7題:
(1)吾唯知吾軍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者。
【解析】此句中的“帝”根據(jù)語法知識,在名詞“中國”前面,故而應該活用為動詞,翻譯為“稱帝”?!八馈笔菫閯佑梅?,翻譯為“為……而死”。
(六)語境揣摩法
文言實詞大多一詞多義,且詞義不定項,但上下文的語境相對穩(wěn)定,我們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來判定實詞的含義。判定時應注意“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結(jié)合語境認真揣摩,仔細分析。上下文之間的照應、解釋或暗示關系,都能為我們提供幫助,成為推斷詞義的鑰匙。
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第9題: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世遂以全節(jié)歸之 歸:稱許
B.則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棄
C.是益知侯之為難能也 能:做到
D.侯居常三年 居:居住
【參考答案】D
【解析】A項中“歸”字有“稱許”的意義,如《論語·顏淵》:“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其中的“歸”義為“稱許”。又如韓愈《祭薛中丞文》:“宗族稱其孝慈,友朋歸其信義”,其“歸”亦為“稱許”。解答此題,應該把句子置于語境中,整句話連起來翻譯為“因而世間保全氣節(jié)稱許他”。D項中的“居”并非“居住”,而是“處在某種地位或是某個地方”,在這里的意思更近似于“在……任職”,因此D項錯誤。
以上方法并沒有完全割裂,可綜合運用。對同一題目而言,可用不同方法來解答。無論運用哪種方法最終還是要回到語境中,多掌握幾種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實詞題時會有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正確率。平時若能就此有意識地結(jié)合教材進行操練,做到熟能生巧,在未來的高考競技場上就不會毫無頭緒,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