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19日,錢夢龍語文教學研討會·新西湖筆會暨錢氏執(zhí)教《愚公移山》35周年紀念活動在福建省福州三中金山校區(qū)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100多位語文教育行業(yè)的專家學者和教師代表參加了此次盛會。福建省語文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課堂教學分會副會長、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讀寫教學分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著名特級教師王立根致開幕詞,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會長、教育部總督學、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顧問柳斌在開幕式上講話,孫紹振、魏書生、李鎮(zhèn)西、程紅兵、步根海、張廣錄、馬骉等教育名家到會開設講座,全國語文教學名師馬骉、葉映峰、肖培東開設三節(jié)現場觀摩課。
該研討會由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上海市教研室、福建省語文學會、河南省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yè)委員會、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課堂教學分會和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讀寫教學分會聯(lián)合主辦,福州三中金山校區(qū)和旭日弘文教育科技集團承辦,學術支持單位為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協(xié)辦單位為華東師大出版社北京分社大夏書系和海峽語文網。
我們選登柳斌同志在研討會上的講話刊登如下,以供大家學習。
這次會議,可以說是專家薈萃,智者云集。大家如此關注錢夢龍先生語文教學的討論,足見這是語文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一件盛事!
錢夢龍先生六十多年如一日為我國語文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作出了艱苦的努力,并以他的“三主四式”(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訓練主線;自讀式,導讀式,練習式,復讀式) 的教學法為我國語文教育樹立了一面鮮艷的旗幟。
語文是什么?
我們的語文應當怎么學,怎么教,可以說六十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常常弄得老師們無所適從。在這里我不想去討論什么工具性、人文性、建構主義、翻轉課堂等扯不清的是非問題,我只想呼吁: 語文課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是什么?首先要確認的是:語文是一種能力、一種素養(yǎng)。語文是通過表達能力、交流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等體現出來的生存能力;是通過概念、表達、是非判斷、邏輯推理等思維能力體現出來的發(fā)展能力;語文也是一種素養(yǎng),是一種通過詩、詞、歌、賦、小說、散文等語言形式的創(chuàng)作、欣賞和傳承體現出來的藝術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人類正是通過這種素養(yǎng)使得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世代相傳。
語文之所以特別重要,在于它是思想的工具,是溝通交流的媒介,是文化的載體。其實,我們都生活在語言文字之中。具有語言能力和文字能力之后才能夠談學習、談數學、談科學、談勞動、談發(fā)展,談弘揚文化,談報效祖國!
如何提高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
如果語文是一種能力的命題能夠得到確認,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是從娘肚子里生出來的嗎?是教師講出來的嗎?是頻繁考試考出來的嗎?都不是。語文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習得”的。 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生成于存在于學習主體的聽、說、讀、寫的訓練之中。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的習得過程就是學習者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就是學習者聽、說、讀、寫的訓練過程。
當然,語文課也是一門關于語言和文字、文章知識的課程,基礎知識的訓練也是一項教學任務。但若把語文課作為一門單純的知識課程,圍繞著百十個所謂核心知識點考來考去,講來講去,則是舍本逐末了!
所謂“能力”就是指完成某項任務、解決某個問題、實現某項目標的一種能量、一種本領。這種能量或本領是實踐主體(即學習者)在實踐過程中從對客體的重復接觸、多次嘗試和反復練習之中獲得的。歐陽修寫的寓言故事《賣油翁》,大家讀過嗎?講述的是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酌油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實踐出真知”和“熟能生巧” 的道理。說明了所有技能都是通過長期的、艱苦的、反復的訓練而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的。其實這也是一切能力(技能)、一切本領、一切素養(yǎng)獲得的普遍規(guī)律。
人類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之后,為了自身的生存,就得有能力,有本領,有智慧,有道德。而能力、本領、智慧、道德都不是人類先天就具有的。
如何獲得這些不具有而又必須有的東西呢?古往今來總結出來的經驗以經典方式概括出了五個大字:“學而時習之。”這五個大字就記錄在被后人尊稱為“半部論語可治天下”的先圣孔子與其弟子論道的偉大著作《論語》里,而且是《論語》開篇的第一章第一句。我們天天在講“學習”,人人在說“學習”,現代社會里“學習”這個高頻詞就源于這里。可我們對“學習”二字究竟理解了多少呢?“學而時習”是真智慧,是大道理,要好好體會。其中“時習”二字不就指出了長期堅持、反復訓練是“學”的核心要義,是掌握能力、掌握本領的必要過程嗎!
語文既然是一種能力,那么語文課就應當按能力培養(yǎng)的模式去運作。即語文能力要在學習者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中、訓練過程中去獲得,去提高。聽、說、讀、寫互為依存,互為助力,是一個整體,所以要強調多聽、多說、多讀、多寫。為什么要強調“多”?因為能力也好,技藝也好,是依靠多次重復才能獲得的。多次重復可以使生疏演變?yōu)槭炀?,多次重復可以從熟練中產生技巧,具有“熟能生巧”的活力,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在其中了。
我想,這也就是德國哲學家狄慈根所言“重復是學習之母”的道理吧。狄慈根是在18世紀才發(fā)現這個道理的,而孔子早在距今兩千多年前就論述了這個道理。孔子還指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他明確地指出了對已有知識的復習是獲取新知識的橋梁或紐帶。這里的“溫故”不正是指對已有知識的反復溫習、揣摸、習練嗎?能力和素養(yǎng)需要“積累”,沒有“積累”也就無法“習得”。詞匯要積累,語感要積累,遣詞造句要積累,布局謀篇等方法也要積累。積累的過程就是一個反復學習、反復錘煉、反復推敲的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意味著只是對已獲得的技能或知識的簡單記憶或重復,而是意味著新的技能或知識在已有技能或知識的載體上悄悄地孕育著,成長著,發(fā)展著。所謂“操千曲而后知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文心雕龍·知音》),所謂“溫故而知新”講的都是“能力獲得”“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道理。
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尤其要重視的是“讀”,“讀”是更為基本的技能。多讀多誦,體驗就在其中;多讀多誦,感悟就在其中。因誦成好,因誦成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語文素養(yǎng)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升華的。所以,誦讀是語文能力獲得的重要基礎。
針對當前語文課講得多,練得少,花樣多,學得累,獲益少;示范課做作多,表演多,實效少的狀況,我贊成提“反璞歸真”這個口號!
我敬重錢老,敬重他在語文教育中的真知灼見!我贊成錢老大聲疾呼的“語文課堂教學要重視訓練”的吶喊!
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有了健康茁壯的民族文化之根,才會有民族文化繁茂的枝葉,艷麗的花朵,累累的碩果。作為一個老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大家都熱愛我們民族的語文,并為語文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