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敏毓
一、 “識字剪貼本”讓識字自然發(fā)生
豐富多彩的社會環(huán)境給兒童提供了廣闊的識字途徑,學生身邊的生活環(huán)境都能成為他們識字的資源。我指導學生留心生活,動手剪貼,結(jié)果收獲多多。
1. 豐富多彩的剪貼本。剪剪貼貼、涂涂畫畫是低年級學生最自然的游戲方式。“識字剪貼本”便成為了同學們自由創(chuàng)作的家園,學生準備一本稍大的硬面本子,在生活中搜集自己感興趣的漢字,剪一剪、貼一貼、畫一畫、寫一寫,剪貼本就誕生了。
這是筆者任教班級學生的剪貼——《爸爸去哪兒》,爸爸帶著她去了南京博物院,她把自己的所見拍攝的照片按照游覽的順序粘貼下來,路線圖清晰明了,圖文并茂,設(shè)計巧妙。
這是剪貼——《糖》:
學生將自己平時吃過的糖紙搜集起來,貼在本子上,在認識漢字的同時,回味著糖果的甜蜜,識記效果很好。
2. “識字剪貼本”為識字提效?!白R字活動課”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每次“識字活動課”前,教師都要從學生生活出發(fā),選好一個“話題”,引導學生到生活中自主搜集資料。話題可以是四季的變化,如“春”“夏”“秋”“冬”;也可以是自然風光,如“我們一起賞花去”“橋”“賞春景,識花名”……還可以是鄉(xiāng)土人情:“春節(jié)習俗”“美麗的家鄉(xiāng)”……再者,與時俱進,社會上流行的媒體節(jié)目,比如“爸爸去哪兒”“最愛記歌詞”……總之,一切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每節(jié)“識字活動課”,都抓住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常用的那些字,作為本節(jié)課的目標,通過多種方法,運用游戲方式,諸如“編字謎”“漢字開花”等等,有效識記,增加積累。
二、 “識字剪貼本”為表達插上翅膀
1. 交流剪貼,讓學生樂于表達。低年級學生,特別是一些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不愛講話,而“識字剪貼本”卻可以讓他們打開“話匣子”。
課堂中,同學們可以圍繞“識字剪貼本”進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把自己認識的字教給組里的同學,這為學生展示交流提供了平臺。再讓每一個學生展示自己的剪貼本,又是同學們樂于表達的好契機。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講一講、練一練,慢慢地走上講臺,給全班的小朋友講一講,帶著大家讀一讀。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了參與的機會,有了表達的自信心。
2. 規(guī)范要求,讓學生表達清晰。識字課上的表達,并不是隨意而為。在全班交流中,有的學生雖然上了講臺,但是并不大方,說話聲音不夠響亮,表達不夠清晰……達不到與人交流的良好效果。針對同學們出現(xiàn)的這種情況,我提出了以下要求:凡是上講臺介紹的學生,必須做到落落大方,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說完整的話。還要做到表達有條理。
有位同學主題為《南京的地鐵》剪貼本做得很精美,她自己動筆畫了一條地鐵三號線示意圖,按照順序貼上了地鐵站名和景點名。然而,她的表達卻跟想法貌合神離。她這一段的表達應該是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來介紹,或者是按照地鐵駛出的方向有順序地介紹,而不是想到哪里說到哪里。經(jīng)過指導,這位小朋友再一次走上講臺介紹時,表達清晰準確。
3. 激活思維,讓學生表達有創(chuàng)意。識字是兒童的個體行為,不同的學習個體在識字中,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筆者在教學中,經(jīng)常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識記漢字。每個學生都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表達自己對“字”的理解,杜絕“人云亦云”。
如,在一個學生的“識字剪貼本”上有一個“乘”字,同學們是這么記的——
師:你是怎么記住這個字的呢?
生:北邊種禾苗。
師:哦,你編了一個小口訣,真不錯。還有嗎?
生:我還會編個小口訣,小乖乖伸出兩只手。
師:你真能干,一下子就記住了兩個字。
生:我知道“剩”這個字,把它旁邊的立刀旁去掉,就是“乘”了。
師:他用了什么方法記住這個字的呢?
生:減一減的方法。
生:我把“乘”字的撇和捺想象成滑滑梯,“北”字的兩個部分就像要乘滑滑梯一樣!
……
4. 融入生活,讓學生真實表達?!白R字剪貼本”的開發(fā)利用,促進了學生關(guān)注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識字。記得筆者以《南京的地鐵》為主題的識字課時,課前布置學生跟著家長去乘坐地鐵并認識漢字,同學們都圍繞這一主題做了“識字剪貼本”,課堂上問及乘坐地鐵的感受如何,同學們的表達讓人耳目一新:
生:我上了地鐵,就像進了龍的肚子一樣。
生:我喜歡苜蓿園地鐵站的音樂樓梯,腳踩上去,音樂就會響起來,我的動作快,音樂的節(jié)奏就會加快;我的動作慢,音樂的節(jié)奏也變慢。
生:很幸運,我坐上了3D車,走了進去,我頓時被眼前的美景給迷住了,仿佛來到了一座美麗的公園,好像踩在小草上,看著旁邊的小花,好想伸出手去摸一摸,可是怎么也摸不著……
學生進入了現(xiàn)實生活情境,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語言自然就真實、豐富起來,進一步提升了表達能力,在體驗中規(guī)范表達,促使學生在生活中勤于表達自己。
(作者單位:南京市玄武區(qū)孝陵衛(wèi)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