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成,紀 燕
(山東建筑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
論點集萃
論齊魯園林中蘊含的隱逸情懷
李 成,紀 燕
(山東建筑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齊魯園林歷史悠久,文學藝術與人文思想積淀深厚,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環(huán)境的特殊性,齊魯園林整體建筑風格特色鮮明,融合南北園林精華于一身,其建造手法與景觀設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表現(xiàn)為注重禮制約束和內在修為,意在營造出環(huán)境清幽、自然和諧的隱逸生活空間。齊魯園林中蘊含的隱逸情懷不是消極避世,不是終南捷徑,而是在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感召下,在面對現(xiàn)實的暫時退守,在園林的恬靜生活之中不忘堅守道義,積極提升自我修為,沉淀內省、蓄勢待發(fā),實為仕隱相得益彰?!巴硕颊?、隱而待仕”是齊魯園林中隱逸情懷的最佳寫照。
齊魯園林;儒家思想;人文環(huán)境;隱逸情懷
齊魯園林在中國古典園林發(fā)展歷程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居于文化積淀深厚、英杰名士輩出的齊魯大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特點,在其誕生之日起就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域園林的特點,表現(xiàn)形式主要體現(xiàn)在融合南北園林的建造特色和突顯儒家的哲學思想。齊魯園林的發(fā)展歷程與中國古典園林的步調基本一致,園林建筑風格特色鮮明,成為承載文人隱逸情懷的現(xiàn)實載體,為他們尋求精神的自由與解放、撫慰內心的傷痛與困頓,提供詩意的棲居場所。同時,齊魯園林中蘊含的隱逸情懷呈現(xiàn)出“退而思政、隱而待仕”的意蘊。
齊魯最早是指魯國和齊國兩個不同的國家,是西周建立伊始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和姜太公的分封地,魯國的都城就是今天的曲阜,而齊國的都城經(jīng)歷搬遷之后就定在了今天的臨淄。齊國和魯國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等相互獨立,各不相同。至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的領土面積不斷擴展,基本控制了今山東的絕大部分,兩國因為地域緊密相連,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其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增多。
此時,雖然齊國和魯國各自獨立,但是孔子在《論語·雍也篇第六》中第一次把兩個國家并置而論 :“子曰 :‘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楊伯峻 :《論語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2頁。當然,從孔子的言談中我們還是可以讀出其有些尊魯貶齊的意味,因為在孔子看來,只有魯國的文化和思想才是正統(tǒng)。而此后的荀子已經(jīng)把齊與魯?shù)韧饋砹?:“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文者,何也?”*荀子 :《荀子》,安小蘭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78-279頁。荀子在這里是把齊國和魯國連在一起而放在秦國的反面了,因為在荀子看來懂禮儀、守孝道、重文化、崇道德的齊魯子民比起秦國人更值得尊重,他們延續(xù)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化和道德修養(yǎng)。
魯國園林的起點是先秦的春秋時期,彼時稱之為“臺”,多屬貴族園林,主要功能在于通神、求仙?!妒酚洝ひ蟊炯o第三》曾記錄 :“(帝紂)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漢)司馬遷 :《史記》,北京 :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5頁。這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貴族園林之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宮室、苑臺是不一樣的,前者指的是內部宮殿,后者則是指外部的花園了。苑臺選址講究,往往在自然風光絕佳之處,同時加以精心裝飾,使人耳目一新、為之陶醉,即形成最早的苑臺園林*王鐸 :《中國古代苑園與文化》,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頁。。此后,苑臺園林走出皇家的限制而蔓延向各諸侯國了,魯國的苑臺頗多。據(jù)統(tǒng)計有觀魚臺、觀臺、郎臺等。此外還有舞雩臺,最早是祈雨的地方,在《論語·先進篇第十一》中就出現(xiàn)過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楊伯峻 :《論語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19頁,第62頁。舞雩臺是可以乘涼、賞景、詠歌的地方。除此之外,在古代魯國都城的故址還保留有迄今為止最早的園林遺址——泮池,在《詩經(jīng)·魯頌·泮水》中有著詳細的記錄 :“思樂泮水,薄采其芹?!紭枫?,薄采其藻?!紭枫?,薄采其茆?!?(宋)朱熹 :《詩經(jīng)集傳》,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163頁。這是一個半圓形水池,通常是建在泮宮的前面,是孔廟、文廟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官辦學堂的標志。泮宮、泮水緊密相連,出現(xiàn)建筑、水、植物等古典園林的基本構成要素,從而也為后世園林的建造提供可資借鑒的實例。
齊國國土疆域遼闊,實力雄厚,頗為富庶,齊國在先秦時期建造有路寢臺、曲潢宮等,都是耗時耗力、費財勞民的大工程,其豪華、優(yōu)美程度也是他國無法比擬的。
在秦滅六國后,齊魯?shù)貐^(qū)合為一體,不再是諸侯國,而彼時園林的發(fā)展脈絡也與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相一致了。秦漢時期初步發(fā)展,形成宮、苑兩種不同的園林類型。魏晉時期私家園林突起,自然審美和隱逸精神覺醒,文人名士所代表的表現(xiàn)隱逸、山林泉石之怡性暢情的傾向,追求視覺景觀的美的享受,成為后世文人園的先聲。隋唐時期文人參與設計和建造私家園林,形成蘊含自我意識和思想的獨特藝術表現(xiàn)客體,隱仕結合的中隱思想成為士流園林風格形成的契機,文人園林興起;文人園林是中隱思想的實踐產(chǎn)物,其格調幽雅清新,營造脫俗意境,實現(xiàn)園林建造中寫實與寫意手法的融合和深化。宋元時期園林發(fā)展走進推崇寫意園林的新時代,形成自然、簡遠、雅致、疏朗的風格特色。到明清時期進入高潮,文人園林風格更廣泛地影響到所有私家園林的建造中。而齊魯園林也以魯?shù)氐那房讖R、孔府園林、泰山寺廟園林以及齊地的濟南泉水園林的發(fā)展、壯大為杰出代表。
齊魯園林涵蓋多種類型,分類方式也有多種形式,按照園林的功能來進行劃分,主要有私家園林(孔府花園、濟南萬竹園、德王府、濰坊十笏園等)、書院園林(孔廟、孟廟、顏廟等)、寺廟園林(岱廟)、陵園園林(孔林)以及近現(xiàn)代興起的城市園林、風景區(qū)等。通過這樣的分類可以較為清晰地明確齊魯園林發(fā)展的基本脈絡。
齊魯?shù)貐^(qū)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其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獨特、人文環(huán)境優(yōu)厚,所形成的園林藝術和風格也是獨具特色。
1、融合南北
齊魯?shù)貐^(qū)位于中國的東部地區(qū),在中國的版圖上應該是處于南北之間,境內既有山川大河,也有海洋半島,是一個多樣化的地理環(huán)境,因而其古典園林也是集南北建造精華而融于自身。
古典園林的建造初衷是緣起于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中國古代的文人很早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和了解自然山水之美,并欣賞這份美,其中就包括孔子。子曰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楊伯峻 :《論語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19頁,第62頁。在這里,孔子既欣賞山水之美,但同時更加看重由山水的特質所聯(lián)想到的君子之品德,即“仁”、“禮”等思想。此后還有很多人與自然山水的親密故事,自此也就奏起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序曲。
南北自然風光和地理環(huán)境各不相同,因而也就形成不同的文化習俗、審美喜好、建造風格等。北方高山峻嶺、江南風光秀美,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在五代時期就有了南北方山水畫派之差別。而中國古典園林也是形成風格迥異的北方園林和江南園林,前者以皇家園林為代表,大氣規(guī)整、豪華氣派,而后者則是以私家園林為代表,細膩精致、意境幽深。南北古典園林似乎一直走在兩條不同的路徑上,即使偶有交集也是一觸即分,如果想要找到融合南北園林的代表,那么非齊魯園林莫屬。
齊魯?shù)貐^(qū)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學習和汲取南北古典園林特色具有先天優(yōu)勢,此外,由于中國古典園林建構的哲學基礎有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儒家思想就誕生在魯?shù)厍?,這成為齊魯園林融合南北的第二大優(yōu)勢。地理優(yōu)越性和思想先進性同時兼具的齊魯園林在建構風格、構園手法等方面都是兼容南北之所長,其代表就是曲阜孔府后花園(也稱“鐵山園”)。在修建之初,孔府后花園就秉持儒家“中庸”思想,既符合北方古典園林規(guī)整、對稱的要求,同時其布局仿照紫禁城御花園的格局,也足見孔氏家族地位之高。此外也要滿足后花園使用者的要求,最早是明朝名士李東陽之幼女,她嫁與孔子六十二代孫——衍圣公孔聞韶,后來還有明朝嚴嵩之女、清朝乾隆之女,都是嫁到曲阜孔家。為了讓自己的女兒不出家門就可以欣賞到江南的美景而對孔府后花園進行大修,每一次都是調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來擴建和修整孔府后花園,南北風格的匯總和融合在這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還有濟南的萬竹園,融合了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濟南四合院等風格元素,園林環(huán)境古樸清幽、格局巧妙、雕刻精美、風景宜人,也是融南北園林精華于一身之典范。
2、儒家文化印記深厚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我國文化模式的主要構架,所謂的文化構架主要是指主要文化成分比重大小的格式以及文化體內各種文化成分的排列順序和組合方式,文化基本構架衍生出文化精神*吳忠民 :《〈論語〉和〈圣經(jīng)〉》,高旭東,吳忠民等 :《孔子精神與基督精神——中西文化縱橫談》,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頁。。儒家文化關注現(xiàn)世中的人的生存,以人為本,而且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一種持重、保守、穩(wěn)定、平和的精神世界,進而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內向型特點。與此同時,儒家思想的文化結構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恒常性,在中華民族的世代繁衍中被嚴格遵守著。
(1)禮制構建規(guī)范
作為中華民族重要思想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對作為人類詩意棲居的理想場所——古典園林有著重要的影響,齊魯園林尤其如此。首先,齊魯園林的建構遵循嚴格的禮制思想??鬃犹岢鲎稹岸Y”,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楊伯峻 :《論語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8頁,第95頁。作為最基本的倫理等級秩序,其本質是上下、貴賤必須各居本位、不可逾矩,它實際上也成為宗法社會中極其嚴格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岸Y”既是政治的、法律的制度,也是倫理道德的思想觀念,尊“禮”是為構建一個和樂盈盈的理想社會和禮樂之國。
齊魯園林講究對稱、協(xié)調,布局規(guī)整,功能分明,注重內在的修養(yǎng)。比如曲阜的孔廟壯麗重威,突顯孔氏家族在中華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孔子被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為“王”。其建造規(guī)制也是最高的,屋頂是宮殿式樣的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shù)氖綐臃从吵鼋ㄖ牡燃?,傳統(tǒng)建筑的屋頂有廡殿(最高級別,一般只用于皇家建筑)、歇山(等級次之,可用于宮殿、寺廟等大規(guī)模建筑群體)、懸山(平民百姓使用)、硬山(平民百姓使用)、卷棚等;廡殿頂和歇山頂又有單檐和重檐之分,后者級別更高??讖R建筑使用重檐歇山頂足見其等級至高,而北京孔廟的重檐廡殿頂又是最高的建造等級。(北京孔廟甚至是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色彩也是皇家的紅墻黃瓦;孔廟有特例蟠龍石柱,大成殿前有丹墀(大殿前面臺基踏步中間雕刻有龍鳳裝飾的斜坡面);孔府后花園仿照紫禁城的御花園,講求中軸線對稱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符合孔子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的。而在孔廟和孔府之中,個人可以完成自我修養(yǎng)的內化過程,感受圣人的教誨,讀書修為,實現(xiàn)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華麗轉身。
(2)借物比德的內省式熏陶漸染
山水比德的造園手法其實是緣自孔子的主張,子曰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楊伯峻 :《論語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8頁,第95頁??鬃釉谛蕾p自然美時往往帶有一定的目的性與選擇性,不是盲目欣賞自然之美。在孔子看來,自然物的一些特性就好像人的品格和道德情操一樣,人在欣賞自然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將它們聯(lián)想在一起,二者可以相互轉化,互相影響,對自然的欣賞可以讓人感到愉悅,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因為有道德的內容在里面。屈原也是深受孔子的影響,在他的詩作中常常以香草、美人象征君子的堅貞高潔,他的《橘頌》是借詠橘來突顯詩人高尚的君子情操和誓不與濁世同流合污的堅貞志向。這種借物比德的思想影響至今。
儒家認為園林的重要功能就是君子比德,因而古典園林中的很多景觀、植物等也都是有著深層寓意的。山水既是自然的象征,同時也是仁者和智者的代表,北方園林重山,就像是仁者一樣擁有厚重的思想和胸懷;江南園林重水,他們希望像智者一樣睿智而善感多情。竹在古典園林的建構中似乎成為標配式的物象,不論是江南園林還是北方園林總是少不了它的身影,或在窗前、墻角或是成片的竹林。竹身形挺拔、彰顯氣節(jié)、不畏嚴寒酷暑、虛懷若谷,遺世獨立,不彎不曲,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竹被賦予了君子一樣的氣度和風范,王徽之、白居易、蘇軾、鄭板橋等等都留下詠竹的名句,而竹的形象也是文人畫所鐘愛的。無論是揚州的個園還是濟南的萬竹園都是以竹命名,因竹出名,齊魯很多私家園林也是以遍植竹來構建理想的家園。
“揚州八怪”杰出代表——鄭板橋除了喜愛詠竹、畫竹外,還構建過理想中的園林 :“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shù)竿,石筍數(shù)尺,其地無多,其費亦無多也?!?《鄭板橋集·竹石》)在他的心目中,園林不需要太大,也無需花費太高的資金,只要小小的一方土地種滿竹子,每日對此作畫沉思,感悟竹的氣節(jié),不失為快事一樁。鄭板橋的一生跌宕起伏,先是讀書做官,曾經(jīng)在山東濰縣擔任過縣令,在百姓遭遇災荒之時,他體察民情、開倉賑災、政績突出、深受百姓愛戴;但官場之事令他極為失望,后憤然辭官去揚州,吟詩賣畫、結識好友、以“怪”出名、活得逍遙自在。濰縣著名的十笏園,因為園主人非常喜愛和欣賞鄭板橋,在其園中的東跨院設計成展覽形式,展示著鄭板橋的多幅竹、石、蘭圖。也許鄭板橋當年在濰縣做官時也游覽過十笏園,也許是園主人受到鄭板橋此語的啟發(fā)而興建此園,總之,十笏園和鄭板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通過以中國傳統(tǒng)古典園林中的常見物象——竹為例,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把握到借物比德的齊魯園林建造傳統(tǒng)。在齊魯園林中,君子比德的影響是內斂和含蓄的,不需要直白地說出來,很多時候是要靠認真領悟和用心體會??讖R多植松柏,濟南園林多荷、海棠等,園林中的建筑、竹、石、水、花木等物象構成一方相對幽靜清新的空間,具有美好品質的物象也可以感染到人,人也要與竹、蓮、松、梅等一樣高潔和自愛。在此生活,感受自然、天人和諧、熏陶漸染、沉思體悟,可以抑制雜念、遠離塵囂,是心靈的凈化,也是精神的升華。
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隱逸情懷可以說是自古有之?!皟H就隱逸思想而言,至今沒有證據(jù)表明任何有意義的理論觀念在孔子之前被以一種系統(tǒng)化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說孔子在中國的隱逸傳統(tǒng)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澳]文青云 :《巖穴之士 :中國早期隱逸傳統(tǒng)》,徐克謙譯,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頁。在儒家思想深受重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習俗中,傳統(tǒng)文人有著積極進取、發(fā)憤圖強的入世觀,他們渴求一己之力能對國家、百姓有所作為,想著將一生所學化為實際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的力量,也有著舍生取義的忘我精神。孔子本人身先士卒,做出表率,飽含對國家和社會的高度責任感,有擔當、有所為,以期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雄心?!墩撜Z·泰伯篇第八》就曾說過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楊伯峻 :《論語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0頁,第82頁,第177頁,第43頁。這里面有著深沉的舍我其誰的榮辱觀和憂患意識,也激勵著千百年來的中國文人奮勇向前,忘我犧牲。
孔子的一生以“克己復禮”,恢復“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為理想,為此他四處奔波,希望自己的學識和思想能夠被諸侯國的國君所賞識。但是在戰(zhàn)火紛爭、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孔子所主張的“仁政”在那樣的亂世根本沒有施展的空間。他周游列國渴望實現(xiàn)理想,能夠遇見知他、懂他、重用他的國君,在這個備嘗艱辛的過程中也是經(jīng)歷過困頓、戰(zhàn)亂、被困、絕糧等各種危機,因而難免也會發(fā)出“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篇第八》)*楊伯峻 :《論語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0頁,第82頁,第177頁,第43頁。、“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篇第十六》)*楊伯峻 :《論語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0頁,第82頁,第177頁,第43頁。等感慨,為亂世中的讀書人指出另一條安身立命的道路。
與孔子有隱逸的感慨但卻未真正去做不一樣,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支脈中,還有一派對文人的發(fā)展道路有著至深影響,但是那就是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他們以實際行動來踐行隱逸的道路。道家學派主張率性灑脫、逍遙虛靜,他們實際走的道路與儒家又是截然相反,即辭官遁世、隱逸出世。老莊之道的瀟灑率真能夠使現(xiàn)世的文人在面臨與孔子一樣“邦無道”而感到自我渺小無力的情形下,不會一味地走向毀滅或消沉,而是可以轉向自然,將人生的不如意統(tǒng)統(tǒng)拋掉,尋找苦難世界中的詩意和自由,為苦難的靈魂找到安放之所在,為了無色彩的現(xiàn)實生活增添異彩。儒道兩派長期以來相互影響,構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國古典園林作為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隱逸情懷的現(xiàn)實載體,是他們擺脫現(xiàn)實紛擾,回歸自然,追求心靈寧靜和自我意志獨立的最可行途徑。齊魯園林亦是如此??鬃印暗啦恍?,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篇第五》)*楊伯峻 :《論語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0頁,第82頁,第177頁,第43頁。、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楊伯峻 :《孟子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04頁。為齊魯園林中蘊含的隱逸情懷提供最直接的哲學基礎,而王羲之、許衡*許衡(1209-1281),字仲平,世稱“魯齋先生”,金末元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他后辭官來到泰山東南的徂徠山隱居避世。據(jù)稱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暢游過。、孔尚任*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清初戲曲家、詩人,他曾在曲阜東北的石門山歸隱,潛心完成表現(xiàn)亡國之痛的不朽名作——《桃花扇》。等人則是隱逸的典范。對于為何要隱居,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堅定的理由。陶淵明不愿為微薄的收入而喪失風骨,進而選擇歸園田居;白居易一生起起伏伏,終于厭倦官場的黑暗與傾軋而中隱;孔尚任因仕途黯淡、碌碌無為而隱居另辟人生蹊徑;俞樾為避禍而隱居以慰藉傷痛,等等?!逗鬂h書·逸民列傳序》就指出 :“或隱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靜已以鎮(zhèn)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南朝宋]范曄 :《后漢書》卷八十三,北京 :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755頁。隱逸情懷有很多種,但齊魯園林中所蘊含的卻是“退而思政,隱而待仕”,這既不同于消極避世,也不是終南捷徑。這種隱逸情懷可謂是儒道互補、仕隱相得益彰,但儒家積極入世的主張一直占據(jù)著主導,從未改變過。
孔子雖說過 :“道不行,乘桴浮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篇第七》),但他也說過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論語·鄉(xiāng)黨篇第十》)。國君召喚,或是有問題求教于孔子,或是認可孔子的主張,也或是其他的目的。但是在孔子看來,隱逸的感慨偶爾是可以有的,但是真正有需要的時候,必須以大局為重,徹底拋掉個人榮辱得失,堅定地擔負起為國、為政的責任,一刻也不敢耽誤,就連等待馬車駕好的時間也不忍浪費,這又是何等的無私忘我!因此,孔子之隱,不是消極逃避現(xiàn)實,其實是為暫時遠離無道的政治統(tǒng)治,做到潔身守道、自尊自強。而作為“亞圣”的孟子對孔子隱逸情懷則是作出進一步的補充和說明 :
陳子曰 :“古之君子何如則仕?”
孟子曰 :“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 :‘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于我土地,吾恥之?!苤兛墒芤?,免死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下》)*楊伯峻 :《孟子譯注》,北京 :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97-298頁。
什么時候可以出來為國君效力,什么時候要隱居起來,孟子給出了他的解釋。文人出仕的最大理想就是將自身所學變?yōu)橹螄鳎胍菩凶晕业谋ж摵椭鲝?,但是在天下無道和君子無意起用之時,就不必勉強自己一定要為官為政,“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在隱與仕之間找到最平衡的節(jié)點。
元朝初期趙孟頫曾在濟南任職,他在洗硯泉附近修建私家園林——硯溪村,這可謂是齊魯園林中蘊含的隱逸情懷的最好詮釋。趙孟頫作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在南宋滅亡之后歸鄉(xiāng)避隱,國破家亡之痛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流露出“新亭舉目山河異,故國傷神夢寐俱”的惆悵。據(jù)說此時他的生活非常窘迫,他也只能靠畫畫賺取潤筆費勉力維持家人生活,但他并沒有隨波逐流、自暴自棄,而是苦研學問。在隱居期間完成《尚書集注》,對禮、樂之學的研究也是大為精進,而他的書法、詩文、繪畫水平也是得到大幅提升。
作為“吳興八俊”之翹楚,趙孟頫聲名早已遠揚四海,在元世祖命手下前往江南搜尋南宋的漢族遺臣時,幾次下詔命令趙孟頫出來做官,后者均是推辭、回避,并多次表達自身甘愿隱居的愿望。最后是被迫出來為官,深受皇帝重用。趙孟頫曾在仕途的巔峰時期主動要求外放為官,來到濟南之后是重文興教,為濟南城市文化的發(fā)展以及人才的培養(yǎng)做出卓越貢獻。濟南城景色優(yōu)美、泉水清冽,它以泉水著稱且城市即園林,清代著名作家劉鶚在其《老殘游記》里這樣寫道 :“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清]劉鶚 :《老殘游記》,北京 :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9頁。這樣愜意美麗的濟南城讓深藏趙孟頫心中的隱逸情懷時時涌現(xiàn),“閑身卻羨沙頭鷺,飛去飛來百自由”,因而才有了硯溪村,每日在繁忙政事之余能夠隨時觀賞到鵲山、華不注山、趵突泉等之美,讀書作畫、忍辱負重,獨自化解內心的苦澀和痛楚。
趙孟頫的隱是君子之隱,國破家亡阻斷他正常仕進之路,于個人前途而言似乎是無奈之舉;但是趙孟頫的仕更是偉大,為了更多同胞的利益他可以放棄自我的榮辱得失。因此,一旦入世為官,他不是消極應對,而是兢兢業(yè)業(yè)、貢獻自我最大價值;即使受到好友的誤解、同輩的嘲諷、世人的責罵也毫不退縮,極力為百姓謀福利,為國家發(fā)展和百姓安居樂業(yè)做了大量的努力。同時,他還利用自身所學大力推進元朝藝術的發(fā)展,吸取南北藝術之所長,推動文人畫的進步,復興中原傳統(tǒng)畫藝,團結少數(shù)民族畫家,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與藝術繁榮切實做出貢獻。這即是仕隱相得益彰,困頓時堅守自我、獨善其身,但不忘胸懷天下;得志時敢于擔當、兼濟天下,同時也能潔身自愛,總之是要做到不忘道義,勇挑重擔。因而,隱逸是對出仕的另種補償方式,也是厚積薄發(fā)前的韜光養(yǎng)晦。在趙孟頫看來,隱逸和出仕既是生存之道,也是處世謀略,在堅守“道”的前提下審時度勢、順勢而為,該隱則隱、該仕則仕,在國家民族大義面前個人忍辱可以拋卻在一邊。這種“退而思政,隱而待仕”的隱逸情懷和“志在兼濟,行在獨善”的人生準則在齊魯大地開花、結果,影響至深。
結 語
齊魯園林歷史悠久,思想積淀深厚,其外在形式呈現(xiàn)出與儒家文化相一致的禮制構建與內省式景觀熏染,意在營造出和諧自然、意境清幽的隱逸生活空間,同時也是一方思考宇宙、人生、國家、自我的棲息之地。隱逸并不是消極避世,更不是終南捷徑,而是在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感召下,在現(xiàn)實不能為其提供施展才華空間時的暫時退守,在園林之中不忘堅守道義,沉淀反思、耐心等待。
[責任編輯 :王 源]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民間藝術符號在地域性文化景觀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 :11BH062)與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齊魯園林文化與藝術研究”(項目編號 :201627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李成(1968-),男,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紀燕(1982-),女,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博士。
J59
A
1003-8353(2016)011-0182-05